范莎留学亲测:技能点满,工作自己找上门

puppy

还在为留学选校和毕业找工作发愁吗?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必须告诉你,选对地方真的太重要了!当初我选择范莎学院,就是看中了它超强的实践性。这里不是闷头读死书,而是真刀真枪地做项目、泡在实验室里,co-op实习机会更是拿到手软。等毕业时,我的简历早就金光闪闪,根本不是我找工作,而是工作主动来敲门。想知道范莎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我能把技能点满,轻松实现“毕业即就业”吗?快来看看我的亲身经历吧,全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这篇文章,带你解决这些留学焦虑
核心观点:留学不只为了刷个文凭,更是为了以后能有口饭吃。实践型学院,是通往北美职场的“超级捷径”。
范莎亮点:Co-op(带薪实习)项目多到离谱,毕业前就手握1-2年工作经验,简历能秒杀一大片名校理论派。
适合谁看:对未来迷茫,怕“毕业即失业”的同学;动手能力强,不想天天泡图书馆啃理论的实干家;想花更合理的钱,办成更大事的聪明人。

还记得三年前那个深夜吗?我窝在房间里,跟爸妈视频。屏幕那头,我妈的眉头拧成了个疙瘩,小心翼翼地问:“儿子,这几十万花出去,毕业真能找到工作吗?可别到头来,还得回国跟人家挤……”

我爸没说话,但他紧锁的眼神,已经把焦虑写在了脸上。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啊,留学,这个听起来光鲜亮丽的词,背后是整个家庭的倾囊相助,和我们对未来的全部赌注。选错了,满盘皆输。

当时我手里攥着好几个offer,有听起来高大上的University,也有名不见经传的College。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把Google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把鼠标点向了那个让我爸妈充满疑虑的选项——范莎学院(Fanshawe College)。

今天,我坐在加拿大一家知名游戏公司的办公室里,敲下这篇“亲测报告”。我不用再为工作发愁,因为在我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三家公司的Offer就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妈现在逢人就说:“我儿子那学校,选得太对了!”

所以,如果你也正被同样的焦虑困扰,请一定花十分钟看完我这篇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它可能会颠覆你对“好学校”的定义,也可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毕业即就业”的大门。

为什么是范莎?我当初的“小算盘”

先坦白,我不是学霸,高考成绩也就平平无奇。申请加拿大的顶尖大学,对我来说有点痴人说梦。但这不代表我就认命了。我的目标非常明确:留学不是为了镀金,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掌握一门手艺,在北美立足。

当我开始研究加拿大的学校时,一个词频繁跳进我的视野:College。这和国内的“大专”完全是两个概念。在加拿大,College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它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让你毕业后能无缝对接到工作岗位上。而范莎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当时打的“小算盘”是这样的:

第一,看就业率。这是最硬核的指标。我查了安大略省学院发布的官方KPI报告(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范莎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87%以上(最新的数据显示为87.8%),这意味着10个毕业生里,将近9个在毕业半年内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个数字,比很多名牌大学的某些专业还要高。雇主满意度更是高达91.4%,说明从范莎出来的人,是真的好用!

第二,看地理位置。范莎的主校区在安大略省的伦敦市。注意,这不是英国那个伦敦,而是加拿大的“森林城市”。这里的生活成本比多伦多、温哥华低了不止一点半点,房租、生活费能省下一大笔。但它又不是什么“大农村”,伦敦是加拿大第11大城市,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制造业和游戏产业都相当发达。这意味着,实习和就业机会就在家门口,不用千里迢迢跑去大城市跟人挤。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看课程设置。我点开我感兴趣的“交互媒体设计”(Interactive Media Design)专业的课程表,眼睛都亮了。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艺术理论史”,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图形设计”、“3D建模与动画”、“用户体验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每一门课,都像是一个技能点。我仿佛看到毕业后的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就是这三个“小算盘”,让我下定决心,放弃了那些听起来更有面子的University,选择了这个看起来更“接地气”的范莎。

“泡”在实验室里,把技能点满的感觉有多爽?

如果你以为College的学习很“水”,那就大错特错了。范莎的学习强度,远超我的想象,但那种累,是充满成就感的。

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根本不在教室,而是在各种高大上的工作室和实验室里。就拿我们专业来说,人手一台顶配iMac是标配,Wacom数位板、VR设备、动作捕捉工作室随便用。老师上课不讲空话,直接甩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项目brief:“A公司需要一个新的APP界面,这是他们的要求,下周交第一版原型。”

整个过程,就跟在公司里上班一模一样。我们需要分组、头脑风暴、画线框图、做视觉设计、写代码实现,最后还要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做Presentation,接受各种尖锐的提问。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手上至少积累了三四个可以放进作品集里的完整项目。

这种“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是刻在范莎骨子里的DNA。它不只是某个专业的特例,而是贯穿了整个学院。

我隔壁班有个学“飞机维修”的哥们,叫Alex。他的朋友圈,堪比航空展。今天晒一张跟波音727的合影,明天发一个拆解飞机发动机的视频。范莎拥有加拿大最大的航空维修学院之一,他们有自己的机库,里面停着20多架不同型号的飞机,从小型螺旋桨飞机到大型喷气式客机,应有尽有。Alex和他的同学,每天就是对着这些真家伙“望闻问切”,毕业时,他们不仅有毕业证,还有加拿大运输部认可的专业执照。

还有个朋友在学“烹饪管理”(Culinary Management)。她的“实验室”就是范莎对外开放的高级餐厅The Chef's Table。从菜单设计、成本控制、后厨烹饪到前厅服务,全部由学生一手包办。还没毕业,她就已经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准主厨了。根据学院数据,范莎在旅游、酒店和烹饪艺术领域投资了数百万加元,建立了最先进的设施,确保学生接触到的就是行业最前沿的标准。

在范莎,知识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当你的简历上,不再是干巴巴的课程列表,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熟练掌握的软件和设备、亲手操作过的真实案例时,你和其他求职者的差距,就已经拉开了。

Co-op带薪实习:毕业前,我已经是“职场老手”

如果说项目实践是“新手村任务”,那Co-op带薪实习,就是真刀真枪的“下副本打Boss”了。这也是范莎最最核心的王牌,是我能“工作找上门”的终极秘诀。

范莎有超过70个专业提供Co-op机会,是加拿大拥有Co-op项目最多的学院之一。这意味着,你可以在读书期间,有长达12到16个月的时间,去真正的公司里工作,而且是拿工资的!

这可不是让你去端茶倒水、复印文件的“打杂”实习。范莎的Co-op部门和数千家企业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会把招聘信息统一发布在内部网站上。从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比如3M、通用动力,到本地生机勃勃的科技新创公司,应有尽有。你需要像正常求职一样,投简历,参加面试,凭本事去争取。

别担心,学院会帮你。在Co-op学期开始前,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会手把手教你写简历、改Cover Letter,还会组织模拟面试,帮你抠每一个细节。我记得我的指导老师,一个和蔼的加拿大阿姨,把我的简历改了不下五遍,从用词到排版,细致到标点符号。

我的第一份Co-op,是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小型游戏工作室。面试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我打开我的作品集,开始介绍我在学校做的那些项目时,我发现面试官的眼睛亮了。我们聊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软件操作、项目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都是我在范莎的课堂上,实实在在演练过无数遍的。

最终,我顺利拿到了Offer。那四个月,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我参与了一个手机游戏的开发,负责角色动画和UI设计。我的导师,一个经验丰富的游戏设计师,带着我熟悉了整个行业的工作流。我学会了如何与程序员沟通,如何接受客户的反馈,如何在高压下保证工作质量。我犯过错,熬过夜,也被骂过,但我的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

最重要的是,我挣到了我在加拿大的第一笔工资!这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更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信。

结束第一份Co-op后,我的简历瞬间“鸟枪换炮”。我不再是一个只有学历的学生,我是一个拥有4个月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的“准专业人士”。这让我在申请第二份、第三份Co-op时,变得游刃有余。等到毕业时,我的简历上已经有三段、总计12个月的实习经历了。这在求职市场上,简直是降维打击。

工作找上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我压根就没怎么投简历。因为我第二份Co-op的公司老板,早就提前向我抛出了橄榄枝,问我毕业后愿不愿意直接转正。同时,我在第一家实习公司的导师,把我推荐给了他现在就职的这家更大的公司。

这就是人脉的力量。在范莎,你的老师、你的Co-op导师、你在项目中合作过的同学,都可能成为你未来职业道路上的贵人。范莎的教授,很多都不是纯粹的学者,他们本身就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他们愿意,也乐于把优秀的学生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和前同事。

学院的就业中心也会定期举办大型的招聘会。我记得有一次,体育馆里乌泱泱挤满了上百家公司的招聘展台。你拿着简历,可以直接和公司的HR甚至部门经理面对面交流。这种机会,比在网上盲投一千份简历还要有效。

最终,我手里握着三个Offer,开始“反向选择”公司。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工作自己找上门”。我第一时间给爸妈打了个视频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我妈在屏幕那头,激动得说不出话,一个劲儿地抹眼泪。我知道,我三年前的选择,没有让他们失望。

我的故事不是个例。我身边从范莎毕业的朋友,无论是学IT的、学商科的,还是学护理的,绝大部分都顺利地在加拿大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拿到了工签,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范莎的毕业证,就像一张通往北美职场的“绿卡”。

写在最后,给正在迷茫的你

我知道,这篇文章很长,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如果你现在正手握一堆Offer,对着学校排名榜纠结不已,我求你,先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三年或五年后,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你的简历上写着什么?

是几门高深的理论课成绩,还是几个实打实的项目经验和一份亮眼的实习履历?

别被“大学”和“学院”的中文翻译给骗了。在北美,它们只是路径不同,目标都是成功。一条路通往学术的象牙塔,另一条路,则直接通往热气腾腾的职场。

如果你像我一样,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就业,为了掌握一门能让你安身立命的真本事,那么像范莎这样的实践型学院,绝对是你的最优解。

去它的官方网站,点开你感兴趣的专业,仔仔细细地看它的课程介绍。看看有没有Co-op,看看它有多少小时的实验室课程,看看它的合作企业有哪些。这些,比任何排名都来得实在。

留学是一场投资,我们都希望能有最好的回报。而最好的回报,不是一张听起来好听的文凭,而是当你走出校门时,能挺直腰板,自信满满地对这个世界说:“我准备好了,放马过来吧!”

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3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