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活前,学姐的碎碎念 |
|---|
|
1. 心态比能力重要:就活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被拒是常态,别emo,告诉自己“不是我不好,只是我们不合适”。 2. 你不是一个人:找学校的キャリアセンター(Career Center),找信得过的学长学姐,找一起就活的小伙伴。抱团取暖,信息共享,效率翻倍。 3. 别把自己当“外国人”:日语好是基础,但你最大的武器是“不同”。你的多文化背景、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是很多日本企业求之不得的。自信点! 4.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日本的就活战线拉得特别长,千万别等到大四才开始。实习、说明会、自我分析……越早准备越从容。 |
日本就职,学姐带你从小白到拿内定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合同说明会的场景。那是三月的东京Big Sight,会场里乌泱泱一片全是穿着一模一样黑色西装的日本人,每个人都表情严肃,步履匆匆。我夹在人流里,手里攥着几份印得皱巴巴的简历,紧张到手心冒汗。听着周围流利又敬语满满的日语,看着他们和企业HR谈笑风生的样子,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一个外国人,拿什么跟他们争?”
那种茫然、焦虑和自我怀疑,相信每个刚开始考虑在日本找工作的你,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一想到“就活”这两个字,就觉得头大,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别怕,学姐就是你的“活地图”。我曾经也和你一样,从一个连SPI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白,一路摸爬滚打,踩了无数的坑,最后也拿到了几家心仪公司的内定。这篇超长干货,就是我用血泪和经验给你铺好的路,带你一步步从小白走到终点。我们不聊虚的,只讲实在的,让你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阶段该干嘛。
第一步:别跑偏!搞懂日本就活的时间线
在日本找工作,最忌讳的就是“我觉得”。你觉得时间还早,但可能已经错过了心仪公司的夏季实习;你觉得毕业前再找就行,但实际上很多大手企业提前一年就发完内定了。日本的“新卒采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和时间线,搞懂它,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以2026年3月毕业的“26卒”为例,看看这条时间线有多长:
大学3年级(修士1年级)的4月~8月:夏季实习申请和参加
这是你接触企业的第一次绝佳机会。别小看实习,它不是让你去端茶倒水的。很多公司的实习,尤其是外资和IT大厂,本身就是选拔的一环。表现优秀的话,可能会直接进入“早期选考”通道,甚至直接发内定。比如像乐天、软银这些公司,每年都会通过实习锁定大量优秀学生。根据Recruit的调查,超过60%的学生认为参加实习对后续的就活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大三一开学,就立马去各大就活网站(比如マイナビ、リクナビ)上刷实习信息,别犹豫!
大学3年级的9月~次年2月:秋季/冬季实习、企业研究、自我分析
错过了夏实习也别慌,还有秋冬实习。这段时间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做两件事:企业研究和自我分析。企业研究,就是搞清楚你想去什么行业、什么公司。不能只看公司名气和薪水,要去了解它的业务内容、企业文化、未来发展。自我分析(自己分析),是整个就活的根基。把你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扒拉出来,你做过什么?为什么做?学到了什么?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成为你后面写ES和面试的核心素材。
大学3年级的3月~:就活正式解禁,大规模说明会、ES提交开始
按照日本经团连的规定,3月1日是企业可以正式发布招聘信息的日子。你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说明会信息。这个阶段就是海投ES,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说明会,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增加面试机会。
大学4年级(修士2年级)的6月~:面试选考正式解禁
6月1日开始,企业可以进行正式的面试选拔。但记住,这只是“规定”。事实上,大量公司(特别是外资、IT和벤チャー企业)早就开始“早期选考”了。我身边有个朋友,一心想进某知名咨询公司,严格遵守着“6月才开始”的节奏,结果4月份的时候,人家内定都快发完了。所以,一定要灵活,随时关注心仪公司的动态,别被这个“6月解禁”给框住了。
一般来说,从6月到10月,是拿内定的高峰期。10月1日,很多公司会统一举行“内定式”。当然,没拿到也不代表失败,秋季甚至冬季都还有招聘的公司。
第二步:别让简历石沉大海!手把手教你写ES
ES(Entry Sheet)就是你的敲门砖。据不完全统计,一份ES,HR平均只会花不到30秒的时间看。如何在30秒内抓住他的眼球,让他觉得“嗯,这个人有点意思,叫来聊聊”?秘诀就两个字:具体。
日本ES里最常出现的两个问题是“自己PR”(介绍你的强项)和“ガクチカ”(学生时代最努力的事)。这两个问题最忌讳写得空洞。别再说“我沟通能力很强”“我很有责任心”这种废话了,谁都会说。你要用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证明它。
这里教你一个万能公式:STAR原则。
S (Situation): 当时是什么情况?背景是什么?
T (Task): 你的任务或目标是什么?
A (Action): 你具体采取了什么行动?(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R (Result):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最好有数字支撑。
【失败案例】
“我在便利店打工,通过努力提升了销售额。我学到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HR:哦,所以呢?谁打工不是这样?)
【成功案例,套用STAR原则】
“(S) 我曾在一家位于游客区的便利店打工,当时店里新引进的一款抹茶味点心销量不佳。(T) 店长给我的任务是在一个月内将这款点心的日均销量提升50%。(A) 我发现很多外国游客对商品说明感到困惑。于是,我主动利用我的语言优势,制作了中英双语的POP广告牌,并总结了一套简短的推荐话术。在顾客排队结账时,我会主动用对方的母语进行推荐。同时,我向店长建议将点心摆放在收银台旁最显眼的位置。(R) 一个月后,这款点心的日均销量从10个提升到了30个,增长了200%,远超目标。通过这件事,我证明了自己拥有‘发现问题、主动行动、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是不是立刻就显得你很厉害、很有想法?HR看到的就是一个积极主动、有成果意识的候选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机械劳动的打工仔。把你的所有经历,无论是社团活动、研究项目还是兼职,都尝试用STAR原则重新梳理一遍,你的ES会脱胎换骨。
第三步:见招拆招!拆解面试官的“潜台词”
恭喜你,通过了ES,进入面试环节!面试是就活中最考验人的环节,尤其是对我们留学生来说,不仅是语言的考验,更是对日本商业文化理解的考验。
日本的面试,问题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但每个问题背后都有“潜台词”。
潜台词1:“请做一下自我介绍/自我PR。”
面试官想听的不是你的生平:他想知道的是“你的能力和特质,跟我们公司的这个岗位,有多匹配?”
怎么答:别从你叫什么、哪里来开始说。直接抛出结论:“我的强项是XXX能力。”然后,用一个简短的STAR故事来证明这个能力。最后,强调这个能力如何能为公司做出贡献。整个过程控制在1分钟左右,清晰、有力、直击要害。
潜台词2:“你的志望动机是什么?”(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
面试官想听的不是彩虹屁:他想知道的是“你到底有多了解我们公司?你是不是海投的?你来了能待得长久吗?”
怎么答:这是留学生最容易答砸的问题。千万别说“因为贵公司是业界第一,很有名”这种空话。你需要展现你做过深入的研究。公式是:行业魅力 + 公司独特性 + 你的经历/能力 = 完美的志望动机。例如:“我之所以关注IT咨询行业,是因为它能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非常有社会价值(行业魅力)。而在众多咨询公司中,我尤其被贵公司‘客户第一’的理念和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所吸引(公司独特性)。这与我曾在工厂实习、并帮助其优化生产流程的经历高度契合,我相信我的这份经验能够为贵公司的项目贡献价值(你的经历)。”
潜台词3:“你为什么来日本工作?”
面试官想听的不是“我喜欢动漫”:他想知道的是“你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是否清晰?你来日本工作的决心有多大?”
怎么答:这个问题是留学生必考题。答案需要真诚且有逻辑。可以从个人成长、专业领域、文化体验等角度出发,但最终一定要落脚到“职业发展”上。比如:“大学期间,我深入研究了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发现其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是世界顶尖的。我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我的所学付诸实践,并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我认为在日本工作是实现我职业目标最好的选择。”这样的回答,既表达了热情,又展现了你的专业性和思考深度。
潜台词4:“你有什么想问我们的吗?”(逆質問)
面试官想听的不是“没有了”:这是一个绝佳的展示你对公司有热情、有思考的机会。问得好,能瞬间加分。
怎么答:千万别问那些官网上能查到的问题(比如公司有多少员工)。也别问薪资福利这种太现实的问题(除非到终面)。可以问一些关于工作内容、个人成长、企业文化的问题。比如:“如果我有幸加入团队,为了尽快上手,在入职前我可以做哪些学习和准备?”或者“我非常认同贵公司的XX理念,请问在实际工作中,这个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日常业务或者员工考核中的呢?”这些问题能体现你的上进心和思考深度。
第四步:别栽在起跑线上!攻克SPI笔试
很多同学能力很强,面试表现也很好,最后却因为笔试没过,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真的非常可惜。SPI(Synthe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是日本最常见的就职笔试,由Recruit公司开发,主要考察语言(国語)、非语言(非言語,也就是数学逻辑)和性格测试三部分。
语言部分:考察词汇、语法、长文阅读。对我们留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也是拉开差距的地方。没有捷径,就是刷题。买一本SPI的“赤本”或者“青本”,把里面的词汇题反复背,阅读题掐着时间做。熟悉题型和出题套路是关键。
非语言部分:考察数学和逻辑推理,比如经典的“鹤龟算”、“流水算”、“集合问题”等等。这些题目的知识点本身不难,大概是初高中水平,但难在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来。我有个朋友,理科博士,觉得自己数学没问题,结果第一次裸考SPI,时间根本不够用,很多题没做完。所以,同样是刷题!把一本练习册刷个两三遍,形成肌肉记忆,看到题目就能想到解法。
性格测试:这部分没有正确答案,但切记要“真实”且“一致”。很多公司会用性格测试来判断你和企业文化的匹配度。你在回答时,可以稍微向公司的用人标准上靠拢(比如公司强调团队合作,你就别表现得太特立独行),但不要撒谎,因为很多题目是重复出现的,前后矛盾很容易被测出来。
根据调查,像一些顶尖的咨询、金融、商社,对SPI的正确率要求可能高达80%-90%。所以,千万不要轻视笔试,至少提前2-3个月开始准备,每天抽1-2小时刷题,保证万无一失。
写到这里,好像把就活说得特别苦、特别难。没错,它确实是一段会让人不断怀疑人生的旅程。你会收到数不清的“お祈りメール”(拒信),会因为一次面试没发挥好而懊恼好几天,会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拿到内定而自己却毫无进展时感到焦虑。
但学姐想告诉你,这些都是正常的。就活就像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每次被拒,都是在帮你排除一个不适合你的选项,同时给你积攒经验值。别怕犯错,也别怕被拒绝。
累了就喘口气,约朋友吃顿烤肉,去卡拉OK吼两嗓子。然后第二天,整理好心情,穿上那身让你别扭的西装,继续战斗。你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韧和优秀。把你的留学生身份看作是独一无二的宝藏,而不是劣势。你的语言能力,你的跨文化理解力,你的勇气,都是闪闪发光的武器。
别慌,一步一步来。学姐在终点线,等着听你拿到内定的好消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