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爸妈们的小提示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聊的都是国际生学费之外,那些账单上才会出现的“惊喜”项目。建议先马后看,或者直接跳到你最关心的部分。别嫌我啰嗦,毕竟每一分钱都是咱们辛辛苦苦搬砖赚来的,花在娃身上,必须明明白白! |
嘿,lxs.net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加拿大一边留学读博一边带娃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扎心的话题——养娃的开销,特别是娃上小学的开销。
来加拿大之前,我跟很多人一样,抱着一种美好的幻想:加拿大嘛,福利国家,公立教育应该是很亲民的。尤其是我们这些留学生家长,给孩子交了那笔不菲的国际生学费后,总觉得应该就万事大吉,可以安心搞学术了。直到我收到了我家娃(江湖人称“吞金兽一号”)小学的第一份费用通知单,我才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
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阳光明媚,我刚写完一篇paper,心情正好。打开邮箱,看到一封来自学校的邮件,标题是“School Fees and Activity Payments”。我心想,能有啥费?学费不是早就交了吗?点开一看,一长串的列表和金额,从午餐到校车,再到什么“实地考察”,密密麻麻,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把我钱包里的每一分钱都算计得明明白白。那一刻,我手里的咖啡都不香了。说实话,我真的惊了!原来,那笔上万加元的学费,仅仅是一张入场券。
所以今天,我就把这张让我“惊掉下巴”的账单拿出来,一项一项地给你们扒一扒。不管你是在为将来做打算,还是已经身处其中,都希望我的这点“血泪经验”能让你心里有个底,别像我当年一样,被账单砸得措手不及。
重头戏:那笔你以为是“全部”的国际生学费
咱们先从最大头,也就是国际学生学费说起。这笔钱不是“隐藏费用”,但它是所有费用的基础,也是我们震撼感的来源。因为付了这么多钱之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应该“全包”了。
加拿大的公立教育对本地居民和永久居民(PR)是免费的,但对我们国际生来说,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每个教育局的收费标准都不一样,而且每年都在涨。我特意去查了几个主要城市的最新数据,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2023-2024学年的小学(JK-G8)国际生学费是每年16,000加元。这还没算上每年大概500加元的医疗保险费。
再看看西海岸的温哥华,温哥华教育局(VSB)的价格更高一些,2024-2025学年小学阶段的学费是每年16,700加元。同样,医疗保险另算。
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相对“亲民”一点,卡尔加里教育局(CBE)的小学生学费是每年13,500加元,外加每年500加元的注册和申请费。
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已经觉得肉疼了?每年小十万人民币就这么没了,这还只是一个娃。但这笔钱,真的只是让你的孩子有资格走进那间教室而已。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钱包厚度的开始。
午餐的“甜蜜”账单:从Pizza Day到日常Hot Lunch
国内上学,很多学校都有食堂,午餐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但在加拿大,大部分小学是不提供免费午餐的。家长们通常有三个选择:自己带饭、参加学校的午餐计划(Hot Lunch Program)或者在特定的“特殊午餐日”(比如Pizza Day)订餐。
自己带饭听起来最省钱,但对于双职工或者学业繁忙的留学生家庭来说,每天早上起来准备一个营养均衡的午餐盒,其实是件挺耗费心神的事。而且,你还得考虑学校的“无过敏源”政策,花生酱、坚果这些都是大忌。
那么参加学校的午餐计划呢?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它不是免费的。这些服务通常由第三方公司运营,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我娃的学校,一份热午餐大概是6到8加元。听起来不贵?我们算一笔账:一个月20个上学日,就是120到160加元,一年下来就是1200到1600加元。这笔钱,悄无声息地就从你账上划走了。
更有意思的是各种“特殊午餐日”。每周五的“披萨日”(Pizza Day)几乎是北美小学的传统了。一块披萨加一瓶果汁,可能要5到7加元。还有什么“热狗日”、“墨西哥卷饼日”……孩子们都盼着这些日子,因为可以不用吃爸妈准备的“健康午餐”,还能跟小伙伴们吃一样的东西。作为家长,你能不给孩子订吗?我家娃每次都会拿着订单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能怎么办?只能乖乖掏钱。一个月下来,这些零零散散的订餐费,又是一笔几十加元的开销。
校车的“专属”座位:不是你想坐就能免费坐
经典的黄色校车(School Bus)是北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影视剧里,孩子们都是坐着校车唱着歌去上学。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应该是标配福利吧?
对不起,又想简单了。校车服务通常只对住在离学校一定距离(比如1.6公里或2.4公里)以外的本地学生免费。对于国际学生,很多教育局是明确收费的。即便你住得够远,也可能因为你是国际生身份而被收取“交通费”。
比如,在安省的一些教育局,如果国际学生需要乘坐校车,每年的费用可能在500到800加元不等。有些教育局更直接,干脆不向国际生提供校车服务,需要家长自行解决接送问题。
我身边有个朋友,夫妻俩都是留学生,上课时间跟孩子上学时间完美错过。他们住的地方离学校2公里,刚好卡在不远不近的尴尬距离。本地孩子可以免费坐车,但他们作为国际生,要么自己每天开车接送,要么就得申请付费座位,一年又是几百加元。这让他们觉得非常不公平,但规定就是规定,你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Field Trip的“旅行费”
实地考察(Field Trip)是加拿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博物馆、科技馆、农场、公园,甚至滑雪场,在实践中学习。这个理念非常好,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每一次出行,都是要家长掏钱的。学校会发一张许可表(Permission Form),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这次活动的费用,包括门票、交通、午餐等。你需要在表上签字,并附上支票或在线支付。
这些费用可不便宜。近一点的,去个南瓜农场或者苹果园,一个人可能要15到25加元。远一点的,去个科学中心或者动物园,加上租大巴的费用,可能就要30到50加元。如果是一个学期的滑雪课或者游泳课,那费用就更高了,几百加元都打不住。
一个学年下来,零零总总的Field Trip能有七八次。虽然每次钱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你还不能不让孩子去,因为全班同学都去,你的孩子不去,会显得格格不入,可能会影响他的社交。所以,每次收到这种通知单,都是一次“心甘情愿”的“被宰”。
开学季的“买买买”:文具清单比想象中长
开学前,学校会发一份长长的文具清单(School Supply List)。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惊了,从不同颜色的文件夹、笔记本,到各种规格的铅笔、马克笔、胶水、剪刀,甚至还有一两盒纸巾(Kleenex)和消毒湿巾。清单细致到会标明品牌和型号,比如“Crayola”的蜡笔,“Hilroy”的笔记本。
这些东西加起来,在超市采购一番,轻松就要花掉100到150加元。而且这只是一年的开始。学期中,孩子们的文具消耗得非常快,铅笔丢了,橡皮不见了,马克笔没水了,你都得随时补货。
有些学校为了“方便”家长,会提供“文具包”统一定制服务。你直接付钱给一个公司,开学时一个装满所有必需品的盒子就会送到教室。价格嘛,通常比自己去买要贵上那么一点点,美其名曰“服务费”。这又是一笔让你在“省钱”和“省事”之间做选择的开销。
“朝九晚五”的救星:天价的Before & After School Care
这一项,绝对是所有双职工留学生家庭最大的开销之一,甚至可能超过学费本身!
加拿大小学的上学时间通常很短,比如早上9点到下午3点半。这个时间对于需要上课、做研究或者打工的留学生父母来说,简直是灾难。谁能在下午3点半就冲去学校接孩子呢?于是,学校提供的课前和课后托管服务(Before & After School Care)就成了刚需。
这些托管服务通常由YMCA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在学校里运营。它们负责在早上7点到9点,以及下午3点半到6点之间看管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听起来很棒,对吧?但价格非常“美丽”。
在多伦多或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孩子一个月的Before & After School Care费用,普遍在400到800加元之间。没错,是每个月!一年下来,就是5000到9000加元。这个数字,已经快赶上半年的学费了!
我有个朋友,夫妻俩都在UBC读书,有两个孩子。他们开玩笑说,他们不是在为自己的学费奋斗,而是在为孩子的托管费奋斗。每个月账单一出,两个博士生的奖学金就所剩无几了。这笔开销是硬性的,你不上班、不上学,就没法养家;你要上班、上学,就必须把孩子送去看护。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老师也要收费:课外活动开销
除了学校的日常学习,加拿大的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学校里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运动队,比如国际象棋、机器人、合唱团、篮球队、足球队等等。
这些活动,很多都不是免费的。参加运动队,你可能需要购买统一的队服、运动鞋和护具。参加乐队,你需要自己租用或购买乐器。参加机器人俱乐部,可能需要分摊材料费。这些费用从几十到几百加元不等。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得更专业一点,比如钢琴、滑冰、游泳、画画,那就得去校外的培训机构了。那里的收费更是水涨船高。一节30分钟的钢琴课,可能要30-50加元;一个赛季的冰球训练,注册费、装备费加起来,几千加元是家常便饭。养一个“精英娃”的背后,是家长钱包的迅速干瘪。
防不胜防的“杂项”:照片、年鉴和各种Fundraising
除了上面这些大头,还有一堆零零碎碎、防不胜防的小额开销,它们就像钝刀子割肉,不知不觉就让你花掉不少钱。
学校照片(School Photos):每年学校都会请专业摄影师来给每个孩子拍一套“标准照”。几周后,你会收到一个样品包,里面有各种尺寸组合的照片,价格从30加元到80加元不等。看着照片里孩子天真的笑脸,哪个家长忍心不买呢?
年鉴(Yearbook):记录了一学年点点滴滴的纪念册,每个孩子都想要一本。价格通常在20到40加元。
校园精神日(Spirit Days):今天“睡衣日”(Pajama Day),明天“疯狂发型日”(Crazy Hair Day),后天“帽子日”(Hat Day)。虽然学校说重在参与,但你总得给孩子准备点像样的行头吧?
慈善募捐(Fundraising):这是北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会定期组织各种募捐活动,比如卖巧克力、卖书、Terry Fox Run长跑募捐等等。虽然是自愿的,但老师会鼓励,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比较。你家孩子拿着募捐信回来,你多少都得表示一下。一次捐个10块20块,一年下来也好几次。
班级派对和教师节礼物:圣诞节、情人节,班级里会组织派对,家长们会被要求带一些零食或者饮料。年末了,为了感谢老师一年的辛勤付出,家长们通常会凑钱(class gift fund)给老师买一份礼物,每家出个15到25加元,也是不成文的规矩。
这些钱,单看每一笔都不多,但一个学年下来,全部加在一起,绝对是一个让你咋舌的数字。
好了,扒了这么多,估计你已经看得头晕眼花了。其实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更不是为了劝退大家。加拿大依然是一个非常适合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地方。我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这张真实的账单摊开给你看,让你在做规划的时候,能够更全面、更现实。
所以,准备把娃送来加拿大上学,到底该咋办?
很简单,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心态。别再以为交了学费就一了百了,要把后面这些“附加费”也扎扎实实地算进你的留学预算里。做预算的时候,在每年学费的基础上,至少再加个30%到50%作为杂项开支的准备金,特别是如果你需要课后托管服务的话。
其次,多跟学校和过来人家长沟通。开学前就主动问学校,有没有一个详细的费用列表?国际生坐校车怎么收费?午餐计划如何参与?多加一些本地的华人父母群,里面的信息和经验分享,比任何官方指南都实用。比如哪里买二手校服,哪个超市的文具打折,都能帮你省下不少钱。
最后,学着“佛系”一点。有些开销是必须的,有些则是可有可无的。不需要事事都跟本地高收入家庭看齐。给孩子带饭,虽然麻烦点,但更健康也更省钱;有些非必要的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海外养娃,就是一场修行。我们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唯一的依靠。算清这笔账,是为了让我们能更从容、更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毕竟,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融入新环境,那份喜悦,是什么都换不来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