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学英语,是弯路还是捷径?

puppy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去韩国学英语?这不是绕远路吗?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里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这里遍地都是的英语学院,价格还比欧美便宜一大截;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英语反而成了我们的通用语,练习机会多到爆。当然,“韩式英语”的口音和有限的语言环境也是现实问题。这篇文章不给你画大饼,而是跟你聊聊心里话,客观分析在韩国学英语的真实利弊,帮你看看这条路对你来说,究竟是弯路还是难得的捷径。

在韩国学英语?先看看这份真心话备忘录
捷径在哪?
1. 价格屠夫:英语学院(학원)遍地开花,学费只有欧美国家的零头。
2. 国际熔炉:大学里的国际生“联合国”,英语是唯一的通用语,逼你天天开口。
3. 机会多多:从全英授课的课程到国际生社团,只要你主动,练习机会无处不在。
弯路在哪?
1. 口音陷阱:“韩式英语”(Konglish)无处不在,小心被带跑偏。
2. 环境局限:走出校园和市中心,英语可能秒变“失灵”状态。
3. 舒适圈诱惑:很容易和同胞扎堆,把英语环境变成“课后即焚”。

我朋友小A拿到延世大学传媒硕士offer那天,我们俩在弘大吃了顿烤肉庆祝。酒过三巡,她突然放下筷子,一脸愁容地问我:“你说,我是不是选错了?我的终极目标是去美国读博,英语口语是我的硬伤。跑来韩国读研,顺便学英语,这事儿听起来怎么那么不靠谱,像走了条弯路呢?”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止小A一个人想过。对于我们这些把英语当成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留学生来说,选择一个非英语母语国家,总感觉有点“曲线救国”的意味。去韩国学英语?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疯了吧?有那功夫和钱,去英美加澳不是更直接?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在这里待了几年后,我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这条看似绕远的路,对某些人来说,可能真的是一条隐藏的捷径。今天,我不跟你画大饼,也不灌鸡汤,就想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在韩国学英语,到底是坑还是宝,帮你看看这条路究竟适不适合你。

惊喜!韩国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适合学英语

我们先来聊聊那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正是这些“非主流”优势,让韩国成了不少留学生提升英语的宝藏之地。

第一个惊喜,是这里“卷”到飞起的英语培训产业。

你只要去首尔的江南、钟路这些地方逛一圈,就会被震撼到。整栋整栋的大楼,挂着YBM、Pagoda、Hackers这些巨型招牌,灯火通明,进进出出的全是背着书包的年轻人。韩国人对英语的执念,可以说深入骨髓。从考大学、找工作(三星、现代这种大财阀的敲门砖就是托业高分),到日常的自我提升,英语学习几乎是全民运动。

这种“全民狂热”对我们留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海量的资源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我帮你算笔账。就拿最知名的YBM学院来说,一个月的线下口语强化课程,每天上课,费用大概在30万到50万韩元之间(约合人民币1600-2800元)。这个价格,你可以在黄金地段,享受有体系的课程和专业的老师。而在美国或者英国,同类型的语言学校,比如Kaplan或者EF,一个月的学费动辄就是1500到2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万到1.8万),这还不算上天价的生活费和机票。

我认识一个在成均馆大学读研究生的朋友,他就是典型的“白天在学校用英语搞学术,晚上去钟路的英语学院练口语”。他说,学院里不仅有韩国同学,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国际生。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北美或英国的,发音地道,教学方法也很成熟。花着远低于欧美的钱,享受着同样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第二个惊喜,是大学校园这个“微型联合国”。

很多人觉得,在韩国,除了课堂,就没地方说英语了。这个想法,对,但也不全对。你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你的大学。

如今的韩国大学,为了提升国际排名,都在疯狂招收国际学生。根据韩国教育部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在韩外国留学生总数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20万人。在首尔的主要大学里,比如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合称SKY),国际生的比例很多都超过了10%。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你走进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时,你的组员可能是来自德国、法国、哈萨克斯坦、越南的同学。大家的母语五花八门,韩语水平也参差不齐,那唯一的共同语言是什么?没错,就是英语。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学期的“国际化”折磨。当时我们有一门课,教授要求5人一组完成一个项目。我们组,一个我,一个韩国小哥,一个法国姐姐,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的兄弟,还有一个美国的交换生。你可以想象那个场景吗?每次开会,我们都必须用英语沟通,从文献讨论、观点碰撞到最后的PPT分工,每一个环节都在锻炼你的听说读写。那个韩国小哥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法国姐姐的语法时常让人迷惑,但我们都必须努力地去表达和理解对方。一学期下来,我的专业知识学到了多少不好说,但用英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协作、争论、最终达成共识的能力,绝对是突飞猛进。

这种环境,是你闷在房间里看美剧、背单词永远也无法体会的。它逼着你把英语当成一个真正的“工具”,而不是一门“学科”。

第三个惊喜,是全英授课项目和学术机会的普及。

为了吸引国际生,韩国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院,尤其是在商科、国际关系、工程和IT领域,开设了大量的全英文授课项目(English Taught Programs)。比如KAIST(韩国科学技术院)和POSTECH(浦项科技大学)这两所理工科牛校,其研究生课程基本是全英文的。高丽大学的商学院(KUBS)也以其高质量的全英MBA和硕士课程闻名。

这意味着,你的课本、文献、作业、论文,所有的一切都将是英文的。你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学术英语输入和输出。一开始可能会很痛苦,查单词查到手软,但只要熬过第一个学期,你会发现自己的学术英语水平已经甩开同龄人一大截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用英文邮件交流,这些都会成为你的日常。这对于未来想继续深造,尤其是申请欧美博士的同学来说,是一段含金量极高的履历。

现实!这些“硬伤”你也必须提前知道

当然,如果我只跟你说好处,那就是在忽悠你了。在韩国学英语,那些明晃晃的“弯路”和“坑”也同样真实存在。

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处不在的“韩式英语”(Konglish)。

Konglish,是韩语和英语奇妙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口音问题,而是一套已经融入韩国人日常生活的独特词汇和表达体系。比如,他们管手机叫“hand phone”(핸드폰),管遥控器叫“remocon”(리모컨),管工作日的午餐叫“lunch meeting”。加油打气时,他们会大喊“Fighting!”(화이팅!)。

这些词在韩国人之间沟通毫无障碍,甚至有些可爱。但对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个巨大的陷阱。我刚来的时候,去咖啡店点餐,为了显得地道,我说“Can I get a large Americano?”,结果店员一脸茫然。直到我笨拙地模仿韩国人的发音说出“Ah-meh-ri-ka-no, keun-sa-i-jeu-ju-se-yo”(아메리카노, 큰 사이즈 주세요),她才恍然大悟。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可怕的。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种韩式发音和表达,甚至觉得很自然。当你真的和一个母语者交流时,对方可能会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的口语听起来可能流利,但却是一种“非标准”的流利。这是一个需要你时刻保持警惕,并有意识去纠正的问题。

其次,是“出了校园就失灵”的有限语言环境。

校园和市中心的英语学院,确实能为你打造一个不错的英语小环境。但只要你踏出这个“结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你去传统的菜市场买菜,去区政厅办外国人登陆证,去银行开户,甚至只是随便找个本地人问路,大概率会发现英语在这里寸步难行。根据全球知名的语言培训机构EF(英孚教育)发布的《2023年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韩国在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9位,属于“中等熟练度”水平。这个排名不算差,但它也真实地反映了,英语在韩国远非通用语言。

这和在英美国家留学是天壤之别。在那些地方,从租房、看病到处理账单,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强迫你使用英语,是一种24/7的全方位沉浸。而在韩国,这种沉浸感是割裂的、不完整的。你可以在学术上用英语挥斥方遒,但生活中可能因为一句简单的韩语听不懂而寸步难行。这种割裂感,会让你的英语能力发展得有些“畸形”——学术英语很强,生活英语却很弱。

最后,是你我都会面临的“舒适圈”陷阱。

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寻求安逸的。当你在异国他乡,面对学业压力和文化冲击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找到同类,抱团取暖。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非常庞大,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说中文的室友、饭搭子、学习伙伴。

这本身没什么错,乡音能慰藉思乡之情。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控制不好这个度,你的留学生活就会变成:白天在课堂上硬着头皮说了几句英语,下课后立刻切换回中文模式,和朋友吃饭聊天、吐槽刷剧,全都用母语。这样一来,你辛辛苦苦在课堂上创造的英语环境,在课后几分钟内就“功亏一篑”了。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来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多交外国朋友,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手机里联系最频繁的还是那几个中国同学。所谓的“国际化校园”,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上课的地点,并没有真正融入进去。这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主动打破那个温暖又害人的舒适圈。

那么,这条路对你来说,究竟是弯路还是捷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小A最初的那个问题。在韩国学英语,到底是弯路还是捷径?

答案是:这完全取决于你是谁,以及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这条路,对下面这几类人来说,很可能是一条难得的捷径:

1. 目标明确的“务实派”:你的首要目标是在韩国拿到一个有含金量的学位,英语提升是重要的附加值,但不是唯一目标。你既能享受韩国高质量的教育,又能以极低的成本系统地提升英语,性价比超高。

2. 预算有限的“经济型”选手:你渴望提升英语,但欧美国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你望而却步。韩国为你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替代方案,让你能用有限的预算,撬动优质的教育资源。

3. 需要外部驱动的“自律困难户”:你靠自己看美剧、背单词很难坚持下去,需要一个有结构、有体系、有同伴压力的环境。韩国遍地的英语学院,和大学里的小组合作项目,就像为你量身定制的“英语健身房”,能推着你往前走。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确实可能是一条弯路:

1. 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你的唯一目标就是练就一口地道、流利、完全没有口音的英语,希望达到准母语者的水平。那么,别犹豫,砸锅卖铁也请直奔英语母语国家。那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熏陶,是韩国无法比拟的。

2. 意志薄弱的“舒适圈依赖者”:你不太擅长主动社交,很容易就和同胞黏在一起。如果是这样,韩国的语言环境对你来说几乎是无效的,你可能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说中文而已。

3. 渴望全方位沉浸的“体验派”:你希望生活的每一个毛孔都能呼吸到英语空气,从点餐、购物到和邻居聊天,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那么,韩国这种“分裂式”的语言环境,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和挫败。

所以,朋友,别再问别人这条路是直是弯了。先问问你自己,你想去哪里?你有什么?你愿意付出什么?

在韩国学英语,这条路可能铺的不是红毯,甚至有些崎岖。你需要时刻警惕“韩式英语”的同化,需要主动去对抗走出校园后的语言壁垒,更需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勇敢地跳出那个温暖的中文舒适圈。

但如果你做到了,你会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英语能力的提升。你将学会如何在非理想环境下,主动创造和利用资源;你将习惯与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口音英语的人高效协作;你将拥有韩国的学位、多元的文化体验,以及一口在实战中打磨出来的、真正作为工具的英语。

这条路最终通向哪里,方向盘其实一直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3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