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学院内卷实录:留学生生存指南

puppy

准备来香港读法学院的你,是不是已经被“卷到飞起”的传说吓到瑟瑟发抖?别慌,这篇生存指南就是你的定心丸!这里没有高深理论,全是过来人掏心窝子的实在经验。从开学第一天如何高效啃下海量case,到怎么跟本地大神组队、在tutorial上自信发言;从申请TC(培训合同)的独家秘籍和时间线规划,到如何平衡学习与社交,保持良好心态。我们想聊聊那些官网上查不到,但对留学生至关重要的“潜规则”和避坑技巧,帮你少走弯路,顺利在这场硬仗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成功上岸!

留学香港法学院,心态第一条
别把“卷”当成敌人,把它看成一种高强度的健身,过程很累,但练出来的都是核心力量。
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是昨天那个还没读完case的自己。
上岸的方式不止一种,找到适合你的节奏最重要,无论是去“红圈所”还是做“精品所”,都有风景。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同学、学长学姐,都是可以并肩作战的战友。

嘿,准备来香港读法学院的你,是不是正刷着各种论坛,看着那些“HKU JD非大神勿入”、“CUHK法学院通宵是常态”的帖子,心里有点打鼓?

我还记得自己刚来香港的第一个星期。住在坚尼地城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窗外是叮叮作响的电车和璀璨的维港夜景。我本该兴奋,但手里的那本《Law of Contract》案例书,厚得像块砖头,第一章就要读完十几个全英文的古早判例,什么Carbolic Smoke Ball案,看得我眼冒金星。手机上,新生群里已经有人在讨论下个月的律所networking event要穿什么,还有人分享自己暑假在某“红圈所”实习的见闻。那一刻,传说中的“内卷”第一次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几乎要把我淹没。

如果现在的你,和当时的我感同身受,那么恭喜你,来对地方了。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不掉书袋,只想作为一个踩过坑、淋过雨的过来人,跟你聊聊那些学校官网不会告诉你,但却至关重要的生存法则。咱们开始吧。

学习篇:如何在“Case海”里游泳,而不是淹死?

开学第一周,你就会收到一份叫做“Reading List”的东西,那上面的阅读量,会让你怀疑人生。一门课一周让你读100多页全英文材料是家常便饭,一个学期四五门课下来,阅读量轻松超过20万字。这还只是课前预习。

Casebook不是圣经,是工具书

很多同学的第一个误区,就是试图把案例书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完。别傻了,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本地的学霸也做不到。那些几百页的判决书,充满了冗长的事实陈述和复杂的法律术语,真正核心的东西可能就那么几段。

你要学会“策略性阅读”。拿到一个case,先别急着啃正文。花一分钟看看案件的摘要(headnote),它会告诉你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最终判决。然后,你的任务是像侦探一样,在长篇大论中找到那个支撑判决的核心逻辑,也就是“Ratio Decidendi”(判决理由)。其他的部分,比如法官的旁征博引(Obiter Dicta),了解一下就好。

强烈推荐你用“IRAC”方法来做案例摘要(case brief):

I (Issue): 这个案子要解决的核心法律问题是什么?(比如,那个烟丸公司的广告到底算是一个有效的“要约”吗?)

R (Rule): 法官用了哪条法律原则来做决定?

A (Application): 法官是如何把这条原则应用到本案事实上的?

C (Conclusion):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用这个框架,一个几十页的判例,你可能用半页纸就能总结出精华。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很多案子虽然事实千奇百怪,但背后的法律逻辑是相通的。

Tutorial发言,不是炫技,是交流

Tutorial(导修课)是香港法学院最核心的教学环节,也是最“卷”的地方。一个Tutor(通常是博士生或大律师)带着十几个学生,讨论上周的案例和问题。你会看到一些本地同学,引经据典,对答如流,甚至能说出某个案子在哪本期刊的第几页。这时候,很多留学生,特别是内地来的同学,会因为口音或者不自信而不敢开口。

记住,Tutorial的评分标准不是看谁说得多,而是看谁说得有道理。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移动的法条库。一个有效的参与策略是:课前准备时,不要试图搞懂所有问题,而是集中火力,深入思考一到两个问题。比如,你可以不跟别人争论“这个判决是否正确”,而是提出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如果把案件事实稍微改变一下,比如烟丸广告的措辞换一种说法,判决结果还会一样吗?为什么?”

这种批判性、探索性的问题,往往比单纯复述案例事实更能让Tutor对你刮目相看。我有个同学,英语口语不算流利,但他每次发言总能切中要害,或者从一个独特的比较法角度(比如跟内地《合同法》对比)提出看法,他的课堂参与分一直很高。

组队,选对“大腿”不如选对“战友”

很多课程都有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这既是机会也是坑。很多留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找个本地大神组队”。这个想法没错,但“大神”的定义不止是成绩好。

一个真实的悲剧:我认识的一个小组,抱到了全系闻名的学霸“大腿”。结果这位学霸极度自信,觉得所有组员都是“猪队友”,拒绝沟通,所有事情都自己拍板,最后在截止日期前几小时交上来一份他自己写的报告。看似躺赢,结果呢?报告因为思路过于跳跃,论证不足,分数惨不忍睹。而另一个由几个背景普通但沟通顺畅、分工明确的小组,每周开会讨论,互相审阅draft,最后拿了A range。

所以,选队友的第一标准是“靠谱”,而不是“牛逼”。一个愿意沟通、有时间观念、有责任心的队友,远比一个独来独往的天才重要。面试律所时,面试官也经常会问到小组合作的经历,他们想看的不是你如何“carry”全场,而是你如何处理分歧、有效协作。

求职篇:TC不是终点,但它是最重要的那张门票

如果你想在香港做律师,拿到一份Training Contract(TC,培训合同)是绕不开的一步。这通常是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你在律所的不同部门轮岗,最后成为一名正式的solicitor(事务律师)。而香港法律圈的“卷”,在TC申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的TC申请时间线,比你想的要早得多!

这一点,请所有读JD(法律博士)的同学划重点!香港律所遵循的是英国体系,主要招募“penultimate year student”,也就是倒数第二年的法学生。对于三年制LLB本科生来说,就是大二;但对于两年制的JD学生来说,你的“倒数第二年”就是你的第一年!

这意味着什么?你可能9月份刚入学,对香港法律还一知半解,10月份就要开始参加各大律所的宣讲会(Law Fairs),11、12月就要递交寒假实习(Winter Vacation Scheme)和暑期实习(Summer Vacation Scheme)的申请了。暑期实习尤其重要,因为很多顶级律所超过80%的TC名额,都是发给自家暑期实习生的。这被称为“TC Offer via Vac Scheme”。

根据香港律师会的数据,每年有超过2000名法学院毕业生竞争大约600-700个TC职位。但如果你把目标锁定在那些薪酬最高的国际所(俗称“英所”、“美所”),竞争会更加白热化。一家Magic Circle(魔术圈)级别的英所,比如Linklaters,在香港每年可能只招15-20个Trainee,但会收到超过1500份申请,录取率低至1%。

官网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

1. Commercial Awareness(商业触觉)是你的王牌。

律所面试时,几乎没人会考你具体的法条。他们默认你成绩单上的A已经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他们真正想看的是,你是否理解他们的客户是谁,客户关心什么,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法律业务。

别只是死记硬背《华尔街日报》的头条。试着去思考:为什么最近很多中概股要从美国回香港二次上市?这背后涉及哪些法律问题(上市规则、数据安全、外汇管制)?如果你是律所的律师,你会如何向客户建议?这种深度的思考,远比你背诵几个IPO案例有价值。面试官想找的是未来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法学知识问答机器人。

2. Networking不是尬聊,是建立真实的连接。

Law Fairs和各种律所酒会上,不要只做一个默默拿宣传册和喝香槟的“小透明”。也不要冲上去就问“你们今年招多少人?”这种很功利的问题。试着去和律师们聊一些具体的话题。比如,如果你对科技领域的法律感兴趣,可以问一位TMT(科技、媒体、通信)部门的律师:“您觉得最近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在香港的司法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一个有质量的问题,能让你在几百个学生中脱颖而出。活动结束后,给你聊得来的律师发一封简短真诚的感谢邮件,提及你们聊天的内容,这会大大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3. 成绩是门槛,但不是全部。

虽然说综合能力很重要,但成绩确实是第一道硬门槛。对于大多数国际所来说,一个2:1的荣誉等级(相当于GPA 3.0-3.3以上,具体看学校算法)是最低要求。很多顶级美所的隐形门槛甚至更高,可能需要达到Distinction(优秀)级别。所以,在搞好课外活动和求职准备的同时,千万不能放松学业。没有一个漂亮的成绩单,你的简历可能连HR的第一轮筛选都过不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些顶级美国律所在香港给trainee开出的月薪已经超过10万港币,这在全球都是顶尖水平。高薪背后,自然是极其严苛的筛选标准。

心态篇:在法律的丛林里,如何不迷失自己?

每天被海量的阅读、无尽的DDL(截止日期)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包围,心态很容易失衡。你会看到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好像从不需要睡觉,社交、学习、实习样样精通,让人压力山大。

找到你的“非法律”出口

当所有人都往图书馆和中环冲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个能让自己“断电”的地方。香港的魅力远不止金融中心。周六的早上,与其在图书馆里焦虑,不如约上三五好友,去爬一次龙脊,看看石澳的海。或者去深水埗,淘淘便宜的电子产品,吃一碗地道的车仔面。

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是你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燃料。它能让你暂时从那个充满术语和竞争的小世界里抽离出来,重新获得能量。而且,这些独特的经历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面试时,当被问到“你的爱好是什么”,回答“我喜欢组织朋友们去探索香港的离岛”一定比回答“我喜欢阅读法律期刊”更让人印象深刻。

别拿别人的尺子,量自己的路

法学院里有一种无形的“鄙视链”:去美所的看不起去英所的,去国际所的看不起去本地大所的,做资本市场的看不起做诉讼的……这种氛围很容易让你迷失,觉得只有拿到最高薪的TC才是唯一的成功。

但事实是,每个人的性格、兴趣和职业规划都不同。有人就是不喜欢国际所那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而去了一家工作生活更平衡的精品所,做自己喜欢的知识产权法,同样很有成就感。有人对公共服务有热情,毕业后选择进入香港律政司(Department of Justice),虽然起薪不如顶级私所,但职业稳定性和社会价值感很高。

香港的法律市场非常多元。除了传统的律师路径,还有很多毕业生去了银行、投行的合规部(Compliance),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做法律顾问。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条。不要因为身边的人都拿到了某某律所的offer而焦虑,你的节奏只属于你。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让你觉得稍微安心一点。

香港法学院确实是一场硬仗,它会挑战你的智力、体力、和抗压能力。但它也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你成长。你会学会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有说服力地表达,如何在压力下高效地工作。

很多年后,你可能记不清《R v Dudley and Stephens》案的具体细节,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些和朋友在图书馆通宵复习,在维港边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吐槽教授的夜晚。你会记得第一次在tutorial上完整陈述自己的观点后内心的激动,也会记得收到第一份实习offer时的欣喜若狂。

这场“内卷”游戏,别怕它。找到你的玩法,享受这个过程,然后漂亮地赢下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局。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6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