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LLM毕业留新,保姆级上岸指南

puppy

新加坡LLM一年太短,感觉还没开始就要毕业找工作了?别慌,这篇保姆级攻略就是你的“救命稻草”!我们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都掰开揉碎了讲:从第一学期就要开始规划的求职时间线,到律所、in-house、合规等不同赛道的真实选择和利弊分析,再到最让人头疼的EP申请流程和薪资门槛,全都给你整理得明明白白。这里没有虚话,全是学长学姐踩过的坑和总结的干货,手把手带你从毕业小白顺利上岸,快来看看吧!

LLM留新求职,必须牢记的几件事
时间不等人:一年制LLM课程,从你踏上新加坡土地的那一刻起,求职的倒计时就已经开始了。千万别等到第二学期才行动!
定位要清晰:你是谁?你有什么背景?你想去哪?想清楚这三个问题,能帮你节省至少一半的瞎投简历时间。有国内红圈所经验和纯法学本科毕业,打法完全不同。
Networking是王道:新加坡法律圈子很小,人脉非常关键。多参加学校的Career Fair、律所的Open House、校友分享会,你递出的每一张名片,都可能是一次机会。
心态放平稳:找工作是个玄学,有实力也需要运气。被拒是常态,别灰心,及时复盘,调整策略,坚持下去总会有offer的。记住,你的价值不由一两家公司的拒绝来定义。

“同学,麻烦确认一下毕业袍的尺码,下周截止哦。”

去年三月,当NUS的这封邮件弹出来时,我正在图书馆为期末考焦头烂额。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懵了。毕业袍?我这才意识到,为期一年的LLM生涯,竟然已经快走到终点了。课程还没完全搞明白,新加坡的网红餐厅还没打卡几家,最重要的事——工作,还一点眉目都没有。

环顾四周,身边早就有人拿到了面试,甚至有人已经手握offer开始纠结去哪家了。那种感觉,就像一场马拉松,你以为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结果发令枪一响,别人早就冲出去了,只有你还在原地系鞋带。焦虑,铺天盖地的焦虑。

相信我,这个场景,绝对是每一个在新加坡读LLM的同学都会经历的“魔幻时刻”。一年时间太短,短到我们还没来得及从学生的角色里转换过来,就要被推向残酷的职场。别慌,今天学姐就把过去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全都掰开揉碎了喂给你。这篇保姆级指南,就是你在求职路上最靠谱的“地图”,跟着走,咱们一起上岸!

一、时间线就是生命线:你的求职日历,现在就得画!

忘掉“毕业了再找工作”这种天真的想法!在新加坡,LLM求职是一场信息战和速度战。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本地法学院JD和LLB的毕业生,还有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所以,规划好时间线,比你多背两个案例重要得多。

第一学期(8月-12月):打基础、混脸熟的关键期

这可能是你最忙乱的时期,适应新环境、应付全英文课程……但求职的弦,必须从现在就绷紧。

  • 8-9月:修改简历(CV)和求职信(Cover Letter)。这是你的门面。去找学校Career Office的老师帮你改,他们最懂本地雇主的口味。把你在国内的实习、工作经历,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重新梳理一遍,突出你的成就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罗列工作内容。
  • 9-10月:疯狂参加Career Fair和律所宣讲会。NUS和SMU每年都会组织大型的招聘会。别害羞,穿上正装,带上你改了八百遍的简历,主动去和你感兴趣的律所、公司HR聊天。记住他们的名字,回去就加LinkedIn,发一封感谢邮件。混个脸熟,非常重要!
  • 11-12月:开始海投。很多国际律所(尤其是英美所)的Training Contract (TC) 或实习生项目会在这个阶段开放申请,虽然主要是针对LLB/JD,但有些岗位也对LLM开放。不管怎样,先投了再说!这不仅是积累经验,也是在测试市场对你背景的反应。

真实案例:我的同学小A,本科背景一般,但第一学期就非常主动。他参加了Linklaters的Open House,活动后给一位Par(合伙人)发了封邮件,谦虚地请教了几个关于跨境并购的问题。没想到那位Par真的回复了,还给了他一些建议。后来小A申请该所的实习时,就把这段经历写进了Cover Letter。你猜怎么着?他最后真的拿到了面试机会。

第二学期(1月-5月):面试、拿Offer的冲刺期

寒假就是你投简历的黄金时间。过完年回来,就该陆陆续续收到面试通知了。

  • 1-3月:密集面试期。这段时间要全力以赴准备面试。律所面试通常有好几轮,从HR面、Associate(律师)面到Par面。提前研究好这家所的业务领域、代表性案例,准备好回答“Why our firm?”“Why this practice area?”这类经典问题。
  • 4-5月:补漏和调整。如果顶尖律所没消息,别气馁。目光可以转向中型律所、本地大所的特定部门(比如资本市场部、争议解决部),或者开始认真考虑In-house和合规的岗位。机会总是留给不放弃的人。

毕业后(5月以后):最后的窗口期

毕业后,你可以申请一个为期一年的长期访问准证(LTVP),让你有合法身份留在新加坡继续找工作。这段时间压力会很大,但也是捡漏的好机会。有些公司可能临时有headcount放出,竞争相对小一些。

二、赛道选择:律所、法务、合规,哪条路才是你的“罗马”?

搞清楚了时间线,下一步就是定位。不同的职业路径,要求和前景天差地别。别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 律所(Law Firm):梦想与现实的交织

进律所,尤其是国际顶尖律所,是很多法律人的终极梦想。薪水高、平台好、履历光鲜。但在新加坡,这条路对LLM来说,真的挺窄。

国际顶尖律所(英美所)

像“魔术圈”(Magic Circle)的Clifford Chance, Linklaters,或者美国顶级的Latham & Watkins, Kirkland & Ellis等。

  • 优点:薪资是天花板级别的。根据2023-2024年的市场数据,一个刚入行的NQ(Newly Qualified)律师,在顶尖美所的起薪可以达到每月18,000-20,000新币(约合人民币9-10万)。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做的都是最复杂的跨境交易。
  • 缺点:门槛极高,卷中之王。他们非常看重“血统”,基本只招有英美顶级法学院JD学位,或者已经在国内红圈所(如金杜、君合)工作过几年的律师。对于只有一年LLM学位、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同学来说,直接拿到正式职位的概率微乎其微。
  • 怎么办:可以尝试申请他们的实习生(Internship/Vacation Scheme)或者律师助理(Paralegal)岗位,作为一个跳板。虽然薪水不高(Paralegal大约3000-4500新币/月),但能让你积累本地经验,建立人脉,为以后跳槽打下基础。

本地“四大”律所(Big Four)

指的是Rajah & Tann, Allen & Gledhill, WongPartnership, Drew & Napier。

  • 优点: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声誉卓著,业务量巨大,平台稳定。薪资虽然不及顶尖美所,但也很可观,NQ起薪大约在7000-8000新币。
  • 缺点:非常倾向于招收新加坡本地法学院毕业、已经取得新加坡律师执业资格(Singapore Bar)的学生。对于外国LLM,他们通常只在特定部门招人,比如需要中国背景的资本市场部(处理S-chip上市)或国际仲裁部。
  • 怎么办:如果你的本科院校在国内非常顶尖(如清北复交人),并且有过硬的实习经历,可以重点冲击这些部门。在简历中一定要突出你的中文优势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

中小型律所及中资所

  • 优点:门槛相对较低,对LLM的背景更为包容,是很多同学“上岸”的第一站。在这里,你有机会接触到案件的方方面面,成长很快。
  • 缺点:薪资水平会低一些,Paralegal或者Legal Executive的起薪可能在3000-5000新币之间。平台和资源也无法与大所相比。
  • 怎么办: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选择。先找个地方落脚,积累1-2年本地经验,把身份问题(EP)解决了,再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学长学姐都是走的这条路。

2. 公司法务(In-house):从乙方到甲方的华丽转身

不想在律所熬夜了?去公司做法务是另一个热门选择。

  • 优点:工作生活相对平衡(WLB),能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你的角色不再是外部顾问,而是公司业务的合作伙伴。
  • 缺点:大部分公司在招聘法务时,都倾向于要已经有3-5年律所工作经验的律师。他们希望你一来就能上手,而不是一张白纸。直接招LLM应届生的岗位非常少。
  • 机会在哪里:盯紧那些在新加坡有大规模业务的中国公司,比如TikTok (ByteDance), Shopee, 华为等。这些公司对有中国法背景、又熟悉海外环境的LLM需求更大。另外,可以从法务助理(Legal Assistant)或合同管理员(Contract Manager)这类支持性岗位做起。
  • 薪资参考: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入门级法务岗位的薪资大约在4500-6500新币。如果有几年工作经验,跳槽去做Legal Counsel,薪资可以轻松过万。

真实案例:学姐小C,国内有两年互联网公司的法务经验,来NUS读了LLM后,目标非常明确,只投科技公司的法务岗。她利用LinkedIn联系了很多在TikTok工作的校友,了解内部招聘信息,最终成功拿到了Offer,起薪就达到了8000新币。

3. 合规(Compliance):被低估的蓝海赛道

这是我个人非常推荐给背景不是特别强的同学的一条路。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合规岗位需求巨大。

  • 优点:门槛相对法务和律师更灵活。合规工作不一定要求你有律师执照,更看重你的学习能力、细心程度和风险意识。特别是反洗钱(AML)和客户尽职调查(KYC)领域,有大量的初级岗位。
  • 缺点:工作内容可能相对程序化和重复性,没有律师或法务那么有“挑战性”。
  • 机会在哪里:新加坡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各大银行(DBS, OCBC, UOB, Citi, HSBC等)、支付公司、证券公司都有庞大的合规团队。这些机构给应届生的薪资待遇通常不错,起薪普遍在5000-7000新币,完全足够申请EP。
  • 怎么办:在求职时,可以突出你法律背景带来的严谨逻辑和分析能力。如果能提前考取一些合规相关的证书,比如ACAMS(公认反洗钱师),会是巨大的加分项。

三、终极大BOSS:搞懂EP申请,才能安心“上岸”

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能不能顺利拿到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 EP),才是决定你是否能留下来的关键。新加坡的工签政策一直在收紧,搞懂规则至关重要。

EP是什么?

EP是新加坡人力部(MOM)签发给外国专业人士的工作准证。简单来说,有了它,你才能在新加坡合法工作。

申请EP的两大核心:薪资和COMPASS计分

现在MOM采用的是“薪资门槛 + COMPASS计分”的双重审核机制。

1. 薪资门槛(Qualifying Salary)

这是硬性指标,达不到一切免谈。这个门槛不是固定的,会根据你的年龄、行业和学历浮动。

  • 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初):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23岁左右),金融行业的EP薪资门槛是每月6,000新币,其他行业是每月5,500新币。随着年龄增长,这个门槛会越来越高。比如一个40岁的申请人,门槛可能就超过10,000新币了。
  • 划重点:你在找工作时,心里要有个数。如果一个公司给你的offer低于这个标准,那拿到EP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会优先选择薪资更高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

2. COMPASS互补专才评估框架

这是一个打分系统,总分100分,你需要拿到至少40分才能通过。它评估四个个人维度和两个公司维度。

个人维度(我们能努力的):

  • C1 - 薪金(Salary):你的薪水和同行业比,越高分越高。
  • C2 - 学历(Qualifications):这是我们的优势!NUS、SMU的LLM学位属于“顶级学府”,这一项可以直接拿到20分满分!这是你最大的筹码。
  • C3 - 专才(Diversity):你所在公司里,你的国籍是不是少数派。如果是,得分高。这个我们无法控制。
  • C4 - 对本地人就业的支持(Support for Local Employment):你所在的公司雇佣的本地人比例。也无法控制。

公司维度(看雇主的):

  • C5 - 技能互补(Skills Bonus):如果你的职业在“紧缺职业清单”上,可以加20分。
  • C6 - 经济优先战略(Strategic Economic Priorities):如果你的公司参与了政府主导的某些战略项目,可以加10分。

简单来说:作为NUS/SMU的毕业生,你自带20分学历分。只要你的薪水不是行业垫底(C1能拿10分),再找一家稍微靠谱点、不是全是外国人的公司(C3或C4能拿10分),凑够40分其实并不难。关键还是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愿意给你开出达标薪水的雇主。

找工作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顶着一年就毕业的巨大压力。

你可能会投出上百封简历,却只收到寥寥几个回复;你可能会在面试中被问到哑口无言,开始怀疑自己;你可能会看到身边的人都拿到了offer,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焦虑到整夜失眠。

但请你一定相信,这些都是正常的。你经历的每一点迷茫和挫败,每一个学长学姐都经历过。这不代表你不够优秀,只是时机未到。

别把自己关起来,多和同学聊,多和前辈聊,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别死磕一条路,律所进不去,就看看法务;法务没机会,就试试合规。新加坡的机会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保持行动。每一次修改简历,每一次networking,每一次面试复盘,都是在为你最终的成功积蓄能量。路虽远,行则将至。

祝大家都能得偿所愿,顺利上岸,在小红点开启闪亮亮的职业生涯!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