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A 申请心态调整清单 |
|---|
| 别造神:RCA是顶级学府,但不是神坛。把它当成一个和你志同道合、能激发你潜能的社区。 |
| 别完美:作品集不是你的“个人成就展”,而是“思考过程直播间”。大胆展示你的草稿、失败的尝试和纠结的思考。 |
| 别害怕:面试官不是来拷问你的,是来认识你的。像和一位行业前辈聊天一样,真诚地分享你的想法和热情。 |
| 别盲目:想清楚“我为什么非RCA不可?”以及“我能为这个专业带来什么?”。你的独特性,才是你最大的筹码。 |
艺术生的终极梦想,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叮——”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亮起,是小A设的申请截止日期倒计时提醒。工作室里,咖啡因的气味和松节油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桌上铺满了草图、模型和各种材料的碎片。她盯着电脑上那个蓝白色的RCA(Royal College of Art) logo,心里五味杂陈。这个名字,对她来说,就像是挂在天边遥不可及的“白月光”,既是激励她熬过无数个通宵的动力,也是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沉重梦想。这种感觉,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
没错,对每一个学艺术设计的留学生来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这个名字,份量太重了。但它到底牛在哪?为什么能让全球的创意青年们如此魂牵梦绕?今天咱们不谈虚的,就当一次“内部探员”,带你一层层揭开RCA的神秘面纱,从作品集到面试,再到真实的就读体验,给你来个360度无死角全解析。
神坛之上:RCA到底在“神”什么?
聊RCA,绕不开的就是它的排名。根据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RCA已经连续第十年蝉联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全球第一。十年啊朋友们,这已经不是“优秀”可以形容的了,这简直就是“独孤求败”。
但排名只是一个结果。RCA真正的“神”,在于它的教学理念。它不是一个教你“如何画画”或者“如何使用软件”的技术学校,而是一个逼着你思考“艺术/设计是什么”和“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的研究型学院。在这里,一个颠覆性的想法,远比一个技术上完美无瑕的作品更受青睐。
举个例子,家喻户晓的戴森(Dyson)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就是RCA的校友。他在RCA读的是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但他毕业后却跑去发明了无叶风扇和双气旋吸尘器。RCA教给他的不是怎么做吸尘器,而是发现问题、批判性思考和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他的创作媒介从油画、摄影拼贴,到晚年用iPad作画,这种不断挑战自我、拥抱新媒介的精神,正是RCA所推崇的。
所以,RCA寻找的不是成熟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而是有潜力、有独特视角、敢于质疑和挑战现状的“未来颠覆者”。它给你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充满顶级资源和顶尖头脑的“实验室”,让你自己去探索、去碰撞、去创造。
作品集揭秘:别再堆砌“完美”成品了
好了,理解了RCA的精神,我们再来看最关键的一环——作品集。这绝对是90%申请者最头疼的地方。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作品集就是把自己画得最好的画、做得最酷的模型一股脑儿放上去。大错特错!
RCA的考官想看的,根本不是你最终那个光鲜亮丽的成品,而是你“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的。你的思考过程(Process)远比结果(Final Piece)重要一万倍。他们想知道:
- 这个想法最初是怎么来的?(灵感来源)
- 你做了哪些调研?看了哪些书、哪些展,和哪些人聊过?(研究能力)
- 你尝试了哪些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实验精神)
- 你是如何通过草图、模型、笔记来发展你的想法的?(思维可视化)
去年一位成功申请上RCA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专业的学姐,她的作品集里有一个项目是关于改善老年人社区生活的。她没有放一张精美的APP界面设计图,而是放了大量她去社区做访谈的照片、和老人们一起画的需求图、用纸板和积木搭建的粗糙服务流程模型,甚至还有几次失败的方案测试记录。正是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她的同理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迭代思维,最终打动了面试官。
还有一个RCA申请中极具特色的大杀器——2分钟作品集介绍视频。这短短的120秒,是你唯一能“活生生”出现在考官面前的机会。别把它拍成一个炫技的特效短片!考官想看的是你本人,是你对自己作品的热情和思考。就坐在你的作品前,用最自然、最真诚的语言,告诉他们:你是谁?你对什么着迷?这个项目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的声音、你的眼神、你的激情,比任何华丽的转场都更有说服力。
面试官想听的,不是标准答案
如果你足够幸运,收到了面试邀请,恭喜你,离梦想又近了一大步!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紧张。面试官会问什么刁钻的问题?我该怎么回答?
放轻松,RCA的面试更像是一场围绕你和你的作品展开的学术对话(A Conversation),而不是一场审判(An Exam)。面试官不是想考你知识点,而是想了解作为一个“人”,你是否有趣、有思想、有潜力。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
1. 你对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热情和好奇心吗?
他们可能会问:“你最近看了什么展览/读了什么书,让你很有启发?”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别去背那些艺术史名人,聊聊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小众的独立设计师、一个社交媒体上的艺术项目,只要你能说出它为什么打动你,展现出你持续关注行业动态的热情,就足够了。
2. 你对自己的作品有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吗?
当他们指着你作品集里的某个项目问:“你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遗憾是什么?” 千万别说“我觉得很完美”。这会显得你既不谦虚,也缺乏反思能力。大胆地承认项目中的不足,并说明如果时间或资源更充足,你会如何改进它。这种批判性思维,在RCA看来是极为宝贵的品质。
3. 你为什么非RCA不可?为什么是这个专业?
这是一个必考题。回答的关键在于“具体”。不要空泛地说“因为RCA是世界第一”。去官网做足功课!这个专业的哪位导师的研究方向让你特别感兴趣?学校的哪个实验室(Lab)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是你梦寐以求想加入的?比如,申请交互设计的同学,可能会提到学校的Helen Hamlyn Centre for Design,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该中心关注的“包容性设计”理念如何契合。这种深度的了解,会让他们觉得你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真的把RCA当成实现你学术抱负的最佳平台。
走进RCA:学长学姐的“劝退”与“安利”
申请成功只是开始,真实的RCA生活是怎样的?我们采访了几位在读和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的分享或许能给你一个更立体的认知。
先说“劝退”的部分:
1. 贵,是真贵。这是最现实的问题。2024-2025学年,国际生的学费普遍在35,000英镑以上,部分专业接近40,000英镑。再加上伦敦高昂的生活成本(房租、交通、材料费),一年50-60万人民币的预算是基本操作。申请前,一定要和家人认真规划好财务问题。
2. 压力巨大,极度考验自驱力。RCA没有固定的课程表,也没有老师天天追着你交作业。大部分时间都是你在自己的工位(Studio Space)上独立创作。每周的Critique(小组评图)是核心环节,你的作品会被同学和导师从头到脚“解剖”一遍。这种强度对于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同学来说,初期会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是一个能主动学习、能承受高压和批评的人,RCA可能会让你“水土不服”。
说完残酷的,再来点甜蜜的“安利”:
1. 你被全世界最有趣的脑袋包围着。一位时尚专业的学姐说:“我的同学里,有曾经的律师,有生物学家,还有程序员。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人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 这种跨学科的碰撞,是RCA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多元视角。
2. 资源,超乎想象的顶级资源。无论是全英顶尖的工坊(Workshop)设备,还是定期来做讲座的行业大咖(比如去年就有苹果的首席设计官来访),RCA为你打开的是一扇通往行业最前沿的大门。只要你敢想、敢要,学校的资源几乎可以满足你一切疯狂的创意实验。
3. “RCA”这个名字,就是一张黄金名片。虽然听起来很功利,但这是事实。毕业后,无论你是想进入大厂、顶级设计公司,还是创立自己的品牌,RCA的校友网络和声誉,都会为你提供巨大的帮助。
写到最后,想回到开头那个在工作室里熬夜的小A。其实,申请RCA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无比珍贵的成长。
它逼着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几年的学习,去梳理那些混乱的草稿和半途而废的想法,去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这个过程,远比最后拿到offer与否更重要。
所以,别再把RCA当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坛,就把它当成一个需要你全力以赴去攀登的山峰。准备作品集的过程,就是你为登山储备装备和体能的阶段。能不能登顶,有时候也看天时地利。但无论结果如何,那个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你,本身就已经在闪闪发光了。
去吧,去把你的故事、你的思考、你的不完美,大胆地展示给他们看。山顶的风景,等你亲自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