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弯道超车黄金期,错过再等一年!

puppy

眼看申请季越来越近,你是不是也开始有点小焦虑,感觉周围的大神们早就准备就绪,自己的背景好像还不够亮眼?先别急着emo!悄悄告诉你,每年都有一个博士申请的“弯道超车”黄金期,这正是给准备冲刺、想要实现逆袭的同学们的绝佳机会。这个阶段,很多常规赛道的申请者已经提交完毕,一些项目和导师手里可能还有宝贵的机动名额。文章会带你深度分析这个黄金期具体是几月到几月,教你怎么快速优化文书、高效套磁,甚至挖掘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冷门机会。这波机会抓住了,可能直接帮你省下一整年的时间。赶紧点开看看,你的dream offer或许就在这个节点等着你!

博士申请“弯道超车”黄金期 핵심注意点 (Core Focus)
黄金时间段:每年1月下旬 - 4月,部分项目甚至延续到5月。
机会来源:第一轮录取者放弃offer空出的名额、导师获得新Funding、部分项目滚动录取。
文书策略:放弃通用模板!针对每一位导师的研究方向,深度定制CV和Research Proposal。
套磁心态:从“广撒网”切换为“精准狙击”,质量远大于数量,邮件要有内容、有诚意。
信息渠道:除了官网,多刷FindAPhD.com、学校/院系具体项目的页面、学术社交媒体(如Twitter)。

哈喽,各位奋斗在申请季一线的准PHD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lxs.net的小编。

最近后台收到好多私信,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焦虑的味道。有个叫Sonia的同学留言说:“小编,眼看就12月底了,我看着朋友圈里的大神们早就提交了所有材料,开始讨论面试经验了,我这RP(研究计划)还没改利索,感觉今年是不是要凉了?是不是只能gap一年再战了?”

Sonia的这种心情,我太懂了。每年这个时候,总感觉自己是马拉松跑道上那个掉队的人,看着第一梯队绝尘而去,心里又慌又急。但今天,我就是来给你打气的!我要告诉你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敢相信的“秘密”:博士申请,其实存在一个“弯道超车”的黄金期!这个机会窗口,就是专门为那些准备充分、但可能起步稍晚,或者在第一轮申请中没那么亮眼的同学们准备的。抓住了,你可能直接逆袭,拿到比预期还要好的offer!

揭秘“弯道超车”黄金期,到底是什么时候?

咱们先来划重点,这个黄金期,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4月,有些欧洲的项目甚至会持续到5月。

你可能会想,这不科学啊?大部分学校的DDL(截止日期)不都在12月15号或者1月15号吗?都截止了,哪来的机会?

这就是信息差了。博士录取不像本科硕士,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到点关门”的游戏,尤其是在欧美体系里,导师(PI)的话语权非常大。这个黄金期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1. Offer的“流动性”创造了空位。 大神们通常会手握好几个offer,比如同时拿到斯坦福、MIT和CMU的录取。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数据,全美博士项目的平均接受率大约在40%-50%之间,这意味着超过一半发出去的offer最终会被拒绝。这些被拒绝的offer,就变成了空出来的名额。学校和导师不希望这个位置空着,就会从waiting list里捞人,或者,更重要的,会考虑那些在截止日期后依然坚持联系他们的、背景匹配的申请人。

举个真实案例,我认识的一个学长Leo,申请美国的CS博士。第一轮颗粒无收,连面试都没几个。他非常沮丧,但没放弃。2月份的时候,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自己梦校的一位教授发了封邮件,更新了一下自己最近刚完成的一个项目。没想到教授秒回,说他刚有一个学生接受了另一所学校的offer,空出了一个名额,问他愿不愿意聊聊。就这样,Leo在3月初拿到了补录的offer,简直是绝地翻盘。

2. 导师的Funding(经费)到账时间不一。 很多教授的科研经费(grant)不是在申请季开始时就全部到位的。有的项目可能是年初才获批。我一个在UCL(伦敦大学学院)读博的朋友就告诉我,她的导师是在2月份拿到了一个新的五年期项目资金,当时学校的官方申请渠道已经关闭了。但导师有钱,就需要人干活啊!于是他立刻在自己的实验室网站和学院内部更新了招聘信息,最终招到了一位之前联系过他但被放入waiting list的学生。

根据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的年度报告,每年第一季度(1-3月)是许多大型研究项目资金发放和启动的高峰期。这意味着,很多教授是在这个时间点才“有钱招人”的,这不就是咱们的机会吗?

3. “滚动录取”和“特殊项目”的晚DDL。 尤其是在欧洲,很多博士项目是“position-based”而不是“program-based”。也就是说,他们招的是一个具体的“职位”,而不是统一入学。这类职位的截止日期非常灵活,全年都可能有。像德国的马普所、亥姆霍兹联合会,荷兰的TUDelft,瑞士的ETH、EPFL,经常会在FindAPhD.com这类网站上发布具体的博士职位,DDL可能就在3月、4月甚至更晚。

去年就有一个学妹,一心想去美国,结果没成功。2月份的时候开始看欧洲的机会,在FindAPhD上刷到一个瑞典KTH(皇家理工学院)的全奖博士项目,是关于5G通信的,和她硕士课题完美匹配,4月才截止。她花了两周时间准备材料,最后顺利拿到offer,待遇福利甚至比一些美国学校还好。

临阵磨枪,你的申请材料还能怎么“抢救”?

知道了有机会,那怎么抓住呢?关键就在于,这个阶段的申请,不能再用之前海投的思路了。你的每一份申请材料,都必须像一颗精确制导的导弹,直击目标导师的心坎。

CV(简历):从“全面”到“垂直”。 你之前海投用的CV,可能恨不得把所有经历都写上去,证明你是个“六边形战士”。但现在,请为你心仪的每一位导师,都定制一份“垂直领域”的CV。具体怎么做?去他的个人主页,把他近三年发表的论文都过一遍,看他正在做什么,在用什么技术。然后,把你的CV里与此相关的技能、项目、课程,全部提到最前面,用加粗、用具体的动词来描述。比如,如果教授在做机器学习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你就应该突出你的Python, TensorFlow/PyTorch技能,以及你处理过DICOM格式数据的经验,哪怕这只是你一个课程的小project。

Research Proposal (RP):从“我的兴趣”到“我们的兴趣”。 这是“弯道超车”阶段最最核心的武器。一份平庸的RP,在这个时候就是石沉大海。一份惊艳的RP,能让教授直接捞你起来面试。不要再写那些宽泛的、你想研究什么领域的陈词滥调了。你的RP必须展现出你和这位导师的“共同兴趣”。

我强烈建议你这么做:精读他最新的一两篇论文,找到里面提到的“future work”或者“limitations”(局限性)部分。然后,你的RP就可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局限性”或者“如何推进这个future work”来展开。这相当于直接告诉教授:“老板,你的心思我懂,你的下一个idea,我已经帮你开始思考了,而且我有能力去实现它。”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一个申请生物学的同学小D,她的GPA和论文都很普通。她在2月底联系一位业界大牛时,花了一整个星期,把大牛最新那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以及它的补充材料翻了个底朝天。她在RP里提出了一个基于原文实验,但采用了不同技术路径来验证其中一个次要结论的方案。大牛收到邮件后非常惊讶,回信说“Your proposal is very thoughtful and ambitious.”(你的计划非常有想法,也很有野心),然后直接约了面试。小D后来坦言,她觉得那份RP比她硕士毕业论文花的心思都多。

高效套磁:不是海投,是精准狙击!

如果说9-12月的套磁是“广撒网,多捞鱼”,那1-4月的套磁就必须是“精准狙击,一击即中”。这个时候还给教授发那种“Dear Professor, I am interested in your research...”的模板邮件,99.9%会直接被无视。

邮件标题就要让他无法忽略。 别再用“PhD Application Inquiry”这种万金油标题了。试试这样写:“Following up on your paper ‘[论文标题]’: Inquiry about potential PhD opportunity”。这一下就和90%的模板邮件区分开来了。

邮件内容,三段就够了。 第一段:开门见山,一句话介绍你自己,然后直接切入正题,提你读了他哪篇具体的文章,并说出你最有共鸣或者最受启发的一点。这证明你不是群发的。 第二段:快速链接你自己的背景和他的研究。用一两句话说明你的某个项目/技能,如何能为他的研究做出贡献。直接附上你为他定制的CV和RP。 第三段:一个明确的请求。不要说“期待您的回复”这种空话。可以问:“不知道您近期是否有15分钟的空闲,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线上交流,让我更详细地介绍我的想法?”这会给对方一个明确的行动指令。

根据我们网站lxs.net多年来的观察和不完全统计,在这个“补录”阶段,一封经过深度定制的套磁信,获得教授回复的概率,是普通模板邮件的10倍以上。因为这个时候,教授们也在“焦虑”,他们急着找到那个对的人来填补空位,你的“精准”恰好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挖掘“隐藏款”机会,你得知道这些渠道!

最后,这些“迟来的”机会,往往不会出现在学校招生办公室的主页上,你需要主动去挖掘。

1. FindAPhD.com / Jobs.ac.uk: 这两个网站是宝藏,尤其是对于申请英国和欧洲的同学。上面发布的都是具体的、带薪的博士项目(PhD Studentships),信息非常详细,包括导师、研究方向、资金来源和截止日期。养成每天刷一刷的习惯,设置关键词提醒,好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2. 实验室/个人主页/Twitter: 很多教授有了空位或者新项目,第一反应是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发布消息。关注你心仪的教授和实验室的网站更新,甚至他们的学术Twitter。很多学术圈的第一手消息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去年,斯坦福AI Lab的一个教授就是在Twitter上宣布他有一个额外的名额,寻找对特定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3. 挖掘你身边的人脉: 别忘了你现在的导师、系里的老师。他们的人脉网络可能超乎你的想象。礼貌地去问问他们,是否认识国外相关领域的同行最近在招人。一封来自你导师的推荐信,或者一个简单的引荐,比你自己发100封邮件都管用。这种“内部推荐”在学术圈非常常见,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申请季是一场漫长的战役,12月的截止日只是中场哨声,远不是终场。你现在感觉的焦虑和不安,恰恰是你开始思考、准备逆袭的最好动力。

别再盯着那些已经提交申请的同学emo了,他们的赛道已经告一段落,而你的“弯道超车”赛道,现在才刚刚开启。

申请博士,很多时候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执着,更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可能不在最拥挤的主干道上,而是在一条需要你用心去发现的超车小径上。

现在,关掉这篇文章,去为你最想去的那位导师,准备一份能让他眼前一亮的RP和邮件吧。你的dream offer,可能真的就在这个春天等着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