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USYD,别叫我悉尼大学

puppy

嘿,在USYD的你,还记得刚收到offer时,是怎么称呼这所学校的吗?是不是那个听起来特有分量的“悉尼大学”?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默契地改口叫它USYD了。这不只是个简称,更像一个自己人的暗号,藏在我们对“哈利波特楼”的吐槽里,藏在Fisher Library通宵的咖啡因里,也藏在每年毕业季那片紫色的Jacaranda花海里。从“悉尼大学”到“USYD”,是我们从一个仰望者,真正融入并成为这里一份子的过程。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我们USYD人的情书,关于那些不为人知却无比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共同记忆,快来看看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USYD生存黑话速查表
Quad:不是指四合院,而是我们精神上的“霍格沃茨”——主楼方场。新生打卡,老生路过。
Fisher:特指Fisher Library,期末的家,24小时不打烊的咖啡因充电站。找座位的难度堪比申请学校。
Lawn:特指Cadigal Green,那片主楼前的巨大草坪。适合发呆、午睡、小组讨论以及躲避海鸥。
Bin Chicken:校园神兽“澳洲白鹮”(Ibis)的爱称,以其精准的垃圾桶觅食技巧闻名,请保护好你的午餐。
Jacaranda:蓝花楹。每年10月底11月初,当它开满整个Quad,就意味着Final is coming。还有一个传说:花瓣掉头上,那科就要挂。

“同学,你好,请问悉尼大学的主楼怎么走?”

那是我来学校的第二天,拖着还没倒过来的时差,站在City Road的路口,一脸茫然地问一个看起来像学姐的亚洲面孔。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指着不远处的钟楼说:“哦,你说Quad啊?就往那边走,看到那个‘哈利波特楼’就是了。”

“Quad?”我心里默默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那时候的我,满脑子装的还是“The University of Sydney”这个金光闪闪、重逾千斤的全称。它是我熬了无数个夜晚,在雅思和GPA的夹缝中奋力挣扎才够到的梦想。在我的想象里,它应该是庄严、肃穆,甚至有点遥不可及的。可“Quad”和“哈利波ter楼”这两个词,一下子把它从神坛拉回了人间,变得亲切又有点调皮。

后来我才明白,从嘴里的“悉尼大学”变成脱口而出的“USYD”,从寻找“主楼”到熟门熟路地穿过“Quad”,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这是我们每个留学生,从一个拿着地图的游客,到一个真正属于这里的“自己人”的身份认证。这篇长文,就是写给我们这些USYD人的,关于那些只有我们才懂的梗,和那些被咖啡、due、欢笑和泪水浸泡过的共同记忆。

当“悉尼大学”还是一个梦:那张Offer背后的分量

咱们先说实话,最初选择这里,谁不是冲着“悉尼大学”这四个字的分量来的?

当那封带着校徽的邮件弹出来时,心脏漏跳的那半拍,你还记得吗?我记得我第一时间截图发给了我爸妈,标题就七个大字:“我被悉尼大学录取了!”那种感觉,好像自己瞬间就和南半球最古老的学术殿堂挂上了钩。朋友聚会上,当被问起去哪儿留学时,轻描淡写地说出“悉尼大学”,总能收获一片“哇,好厉害”的惊叹。

这种自豪感可不是凭空来的。翻开世界大学排名,USYD的战绩确实能打。就拿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说,USYD排在全球第18位,全澳第2。而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它更是常年霸榜澳洲第一、全球前五。这些闪亮的数字,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未来的保障,是说服家人支持我们漂洋过海的底气。

当时我们眼里的“悉尼大学”,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根据学校2023年的年报,USYD拥有超过69,000名学生,其中超过45%是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这意味着你将和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成为同学。它也代表着厚重的历史——始建于1850年,比加拿大整个国家建国还早17年,校园里的每一块砂岩砖,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半世纪的故事。

我们对它的想象,大多来自官网宣传照和学长学姐的朋友圈:宏伟的砂岩建筑,毕业典礼上飞扬的帽穗,还有那片传说中紫色的花海。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悉尼大学”这个名字放在心里,带着一种朝圣者的仰望,踏上了飞往南半球的航班。

初见“哈利波特楼”:从游客到学生的尴尬期

飞机落地,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当你第一次站在Parramatta Road对面,仰望那个标志性的钟楼和主楼方场(Main Quadrangle)时,我相信每个人的反应都差不多——“卧槽,真的跟哈利波特里一模一样!”

这座由建筑师埃德蒙·布莱克特(Edmund Blacket)在19世纪中期设计的哥特复兴式建筑群,就是我们口中的“哈利波特楼”。它不只是学校的象征,更是每个新生最初的“景点”。O-Week(迎新周)那几天,Quad的草坪上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举着手机,360度无死角地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我真的来霍格沃茨上学了!”

那时候,我们还是游客心态。我们会饶有兴致地去抚摸墙壁上形态各异的石像鬼(Gargoyle),会在Nicholson博物馆里对着那些古埃及的文物啧啧称奇,甚至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为了在日落时分拍一张Quad最美的剪影。

然而,这种游客心态很快就会被现实击碎。当你为了赶一节在Eastern Avenue的tutorial,气喘吁吁地从Quad抄近路跑过,你根本没空欣赏什么光影。当你知道那个看起来像教堂的Great Hall其实是用来举办考试和毕业典礼的,你对它的敬畏之心就会掺杂一丝对考试的恐惧。慢慢地,“哈利波特楼”不再是你朋友圈的素材,而变成了你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背景板,一个地理坐标。

这个转变过程,就是我们融入的开始。我们不再把它当成一个需要仰望的景点,而是开始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知道从哪个拱门穿过去能最快到达Wentworth Building的食堂,知道下午的阳光会从哪个角度照进回廊。它成了我们的“教学楼A”,而我们,也终于从拿着相机的游客,变成了行色匆匆的“学生”。

血战Fisher Library: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残酷

如果说Quad是USYD的脸面,那Fisher Library就是它的心脏,而且是24小时高速运转、靠咖啡因续命的心脏。

在这里,“悉尼大学”的光环被彻底碾碎,取而代之的是“USYD”的残酷现实:due, due, due。无论你读的是商科、工程还是人文社科,Fisher都是你逃不掉的宿命。这座拥有超过510万册实体和电子馆藏的图书馆,在期末期间,会变身为南半球最“卷”的战场。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Fisher的感觉吗?安静得只剩下翻书声和键盘敲击声,一排排高耸的书架仿佛无边无际,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知识的味道。但用不了几周,你就会发现,找一个带电源插座的座位,比理解一篇晦涩的学术论文还要难。

尤其是Final季,Fisher会开启24小时模式。凌晨三点的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你会看到:有人抱着电脑眉头紧锁,有人在白板上疯狂演算,有人用好几本厚重的教科书给自己围起一个“结界”,还有人干脆就在沙发上裹着外套短暂地打个盹。在这里,没人关心你来自哪个国家,绩点有多高,大家都是被DDL(截止日期)追着跑的“战友”。一杯从Ground Floor咖啡店买来的Long Black,一包从自动售货机买的薯片,就能支撑一个通宵。

我有个朋友,读的是建筑设计,他说他在Fisher连续熬了72个小时,完成了最终的模型和图纸。当他拖着虚脱的身体走出图书馆,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维多利亚公园时,他说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USYD Life”——那是一种被知识和压力反复捶打,却依旧能咬牙坚持下来的韧性。

从仰望“悉尼大学”的学术殿堂,到在Fisher里为了一个HD(High Distinction)拼尽全力,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精英教育”的B面。它不只是光鲜的排名,更是无数个这样不眠不休的夜晚,是每一次小组讨论的唇枪舌剑,是面对海量阅读材料时的崩溃与重建。在这里,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和创造者。

我们的“黑话”与仪式感:成为USYD人的秘密暗号

真正让你觉得自己是个“USYD人”的,往往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些微小又心照不宣的“黑话”和共同的仪式感。

比如,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当Quad里的那棵巨大的Jacaranda(蓝花楹)盛开时,整个校园都会被染成一片梦幻的紫色。朋友圈会被这片紫色刷屏,但USYD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Finals is coming。我们一边惊叹于它的美丽,一边流传着那个古老的“诅咒”:如果被掉落的蓝花楹花瓣砸中脑袋,那这学期的考试可能就要挂科了。于是,你会看到很多人宁愿绕远路,也要小心翼翼地从树下走过,那种又爱又怕的复杂心情,只有我们懂。

再比如,我们不说“去食堂”,我们会说“去Wentworth”或者“去Courtyard搓一顿”。我们对校园里的“神兽”——那些被称为“Bin Chicken”的澳洲白鹮,从最初的好奇变成了敬而远之,因为我们都亲眼见过或听说过它们从毫无防备的同学手中抢走三明治的“犯罪事迹”。

我们知道周三下午的校园是最热闹的,因为很多社团(USU旗下有超过200个社团)会在Eastern Avenue摆摊搞活动。我们习惯了在Law Library门口闻着浓郁的咖啡香,也习惯了在SciTech Library里感受理科生的严谨和安静。我们吐槽过学校的Wi-Fi,也享受过躺在Cadigal Green草坪上晒太阳的惬意午后。

这些碎片化的瞬间,构建了我们作为USYD人的集体记忆。它们像一个个秘密暗号,当你和另一个同学聊起这些时,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确认彼此“自己人”的身份。这种归属感,不是一纸录取通知书能给的,而是在这片校园里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吐槽和欢笑中,慢慢沉淀下来的。

从“悉尼大学”这个宏大而模糊的概念,到“USYD”这个包含了无数具体细节和情感的简称,我们终于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我们不再仅仅是“在悉尼大学读书”,我们就是USYD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刚刚来到这里,还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新奇,别着急。

去Quad拍下你觉得最美的照片,因为很快你就没时间这么做了。

去Fisher找个靠窗的位置,感受一下学霸们的气场,也为自己未来的通宵奋战踩个点。

大胆地去参加O-Week的社团活动,就算英语说得磕磕巴巴也没关系,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比你想象中更友好。

最重要的是,下次有人问你在哪里上学时,试着不假思索地告诉他:“我在USYD。”

相信我,当这个词自然而然地从你嘴里说出来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仰望者了。你已经带着你自己的故事,真正融入了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欢迎回家,USYD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91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