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划重点:RCM申请&生存指南 |
|---|
| 申请材料:视频录制别用手机直录,音质是生命线!PS别写“我从小热爱音乐”,讲个具体故事比什么都强。 |
| 面试现场:弹错一两个音不可怕,可怕的是弹完面如死灰。教授想看的是你的音乐潜力和抗压能力,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 |
| 日常学习:琴房靠抢,大师课靠“蹲”。这里没人是你纯粹的竞争对手,多和同学组队,你会发现新世界。 |
| 隐藏福利:学校的“Creative Careers”中心是个宝藏,能帮你找付费演出。别只知道埋头练琴,多看看内部邮件,机会都在里面。 |
嗨,各位正在为音乐梦想秃头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刚从RCM(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渡劫”成功的学姐。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站在RCM那栋宏伟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前,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当时我手里紧紧攥着琴盒,手心全是汗,感觉自己像个即将走进霍格沃茨的麻瓜,既兴奋又怂得不行。看着身边来自世界各地、个个看起来都身怀绝技的申请者,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就是来当炮灰的吧?”
几年后的今天,我想告诉你,当时那个紧张到发抖的我,和现在屏幕前的你,心情应该一模一样。传说中的英皇,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门槛高到天上。但别怕,今天我这个“内部人员”就来给你交个底,聊聊那些官网宣传片里绝对不会告诉你的大实话。这篇文章没有官方辞令,全是我的血泪经验和私藏干货,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看清这条路的真实风景。
申请时,我们都踩过哪些坑?
我们先从最开始的申请说起。这部分是最磨人的,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系统,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很多人觉得只要琴弹得好就万事大吉,NONONO,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申请者水平都极高的情况下。
第一个大坑,就是你的申请视频。我敢说,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是用手机直接录的。光线昏暗,背景杂乱,最要命的是那个音频,简直是“车祸现场”。你要知道,审核的教授一天要看几十上百个视频,一个音质渣到爆的录像,他连一分钟都听不下去。这跟你弹得好不好没关系,纯粹是听觉折磨。我当年为了录视频,特意租了一个小演奏厅,请了两个学长帮忙,一个用专业相机录像,一个用Zoom录音笔收音。最后把音轨和视频合成,效果天差地别。别心疼这点钱,这笔投资绝对值得。记住,你的视频就是你的第一张脸,至少要让它看起来、听起来都干干净净。
第二个坑,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写得像小学生作文。真的,我帮很多学弟学妹看过PS,开头万年不变:“我从三岁开始热爱音乐,音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教授们看到这种话,内心估计毫无波澜。RCM每年收到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超过3000份申请,争夺大约300个本科名额和差不多的研究生名额,你的PS必须得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别说空话,讲故事。你可以写某一次音乐会经历如何改变了你的音乐观,或者你在钻研巴赫的赋格时遇到了什么技术和理解上的瓶颈,又是如何克服的。比如我认识一个拉大提琴的同学,他PS里写的是他如何尝试用现代的演奏技法去诠释一首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并附上了自己的思考和挣扎。这种具体、有深度的内容,才能让教授眼前一亮,觉得你是个会独立思考的音乐人,而不是一个只会重复练习的匠人。
最后一个坑,选曲。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心理战。很多同学觉得,一定要选最难的、技术最炸裂的曲子,比如李斯特的《钟》或者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但如果你驾驭不了,弹得磕磕巴巴、错音连连,那效果绝对是负分。反之,也别选太简单的,那样展示不出你的能力。最好的策略是“扬长避短,全面展示”。你的曲目单应该像一顿搭配合理的正餐,有炫技的“硬菜”,有展现你音乐性的“主食”,也要有能体现你不同风格理解的“配菜”。比如,一首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一首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奏鸣曲,再加一首近现代或本国作曲家的作品。这样一套下来,你的技术、乐感、知识广度就都体现出来了。
面试时,教授到底在看什么?
如果你的材料通过了初审,恭喜你,你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但别高兴得太早,真正的“大魔王”是现场面试(Audition)。走进那个房间,面对一排坐着的教授,那种压力,经历过的人都懂。
很多人以为面试就是演奏,弹得越完美越好。这只说对了一半。我面试那天,因为太紧张,在一首肖邦的练习曲里弹错了一个和弦。当时我心都凉了,感觉一切都结束了。但我硬着头皮,面不改色地继续弹了下去,并且在后面的乐句里把情绪处理得更投入。弹完后,主考官,一位非常有名的钢琴系教授,并没有揪着我的错音不放,反而问我:“你觉得这个练习曲最难的地方在哪里?你为了克服它做了哪些努力?”
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们看的不仅是你的技术,更是你的“音乐商”和抗压能力。弹错音是人之常情,世界级大师在音乐会上也可能弹错。但你在出错后的反应,是慌乱崩溃,还是能迅速调整、继续沉浸在音乐里,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他们想招的是一个有韧性、有想法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只会精准复制乐谱的机器。所以,面试时即便出了小差错,也千万别停下来,更不要做出懊恼的表情。音乐是流动的,你的表演也要继续下去。
演奏之外的“聊天”环节,也至关重要。教授们会问一些看似随意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RCM?”“你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千万别回答“因为RCM是世界名校”这种空泛的答案。这说明你根本没做功课。你应该提前研究一下学校的教授,找到你心仪的老师。你可以说:“我非常欣赏贵校的XXX教授,我听过他的演奏会/看过他的大师课视频,他对于德奥作品的理解给了我很多启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跟随他学习。” 这样具体而真诚的回答,会让教授觉得你是有备而来,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的规划。
我一个学长面试时,被问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他没有说想成为郎朗那样的独奏家,而是说他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乐演奏家,并致力于推广一些被忽略的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这个回答让教授们很感兴趣,因为这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视野。记住,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他们不仅在考察你,你也在展示你独特的音乐人格。
琴房、食堂、图书馆:英皇的真实一天
恭喜你,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Offer!那么,在RCM上学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是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每天都穿着晚礼服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演奏?
现实是,你大部分时间都会穿着卫衣牛仔裤,背着个大书包,在琴房、教室和图书馆之间三点一线地奔波。RCM有超过100个练习室,但学生也多啊,所以“抢琴房”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学校有一个在线预订系统,每天早上7点准时放新一天的名额。那场面,堪比双十一零点抢购。手速慢一点,带三角钢琴的好琴房就都没了。所以,定好闹钟,准时开抢,是我们RCM学生的肌肉记忆。
这里的学习氛围,既“卷”又“燃”。说“卷”,是因为你身边真的全是天才。你隔壁琴房可能在练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你楼上可能在唱瓦格纳的歌剧。走在走廊里,各种乐器声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是全校最菜的那个(我们管这个叫“英皇综合症”)。
但更准确的词是“燃”。这种环境会推着你不断向前。你不会嫉妒,只会觉得备受鼓舞。大家的关系也并非想象中的“宫斗”,反而非常融洽。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合作的艺术。你会很轻松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自己的钢琴三重奏或者弦乐四重奏。大家一起排练,一起争论,一起为一个和声的处理纠结到半夜。这种共同创作的快乐,是独自练琴无法体会的。我现在的很多挚友,都是在一次次的室内乐排练中“吵”出来的。
除了练琴,RCM的学习生活也很多彩。学校的图书馆是个宝藏,里面不仅有海量的乐谱和书籍,还有很多珍贵的作曲家手稿和早期版本的乐谱。我曾经在那里看到过莫扎特亲笔签名的手稿复印件,那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而且,作为RCM的学生,你可以免费访问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Naxos音乐图书馆等顶级在线资源,这能极大地开阔你的音乐视野。
和世界级大师上课是什么神仙体验?
在RCM,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和那些只在CD封面和音乐会海报上见过的大师们近距离接触。这分为两种,一种是你的专业主课老师,另一种是学校不定期邀请的客座大师课。
我的主课教授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和他上课,完全颠覆了我对“教学”的认知。他很少会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正你的技术,他更关心的是你对音乐的理解。他会问你:“你觉得作曲家写这段的时候,他正在经历什么?是热恋,还是绝望?”“如果这首曲子是一幅画,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颜色?”他会引导你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故事、情感和结构,让你不仅仅是在“弹奏”,而是在“诉说”。有一次我弹贝多芬的奏鸣曲,总感觉力度不对,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弹,而是让我去图书馆借一本贝多芬的传记,读一读他写下这首曲子时期的信件。当我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耳疾、贫困和不屈的斗志后,再回到琴凳上,指尖下的音符仿佛立刻就有了灵魂。
而大师课,则更像是一场“公开处刑”和“醍醐灌顶”的结合体。你需要在几百个同学和老师面前,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神演奏。去年,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来学校开大师课,我的一个拉小提琴的朋友幸运地被选中了。她当时紧张到弓都在抖。文格洛夫听完她的演奏,只说了一句话,调整了她持弓的一个微小角度,然后让她再拉一遍。就这么一个细微的改变,出来的声音瞬间变得饱满而富有穿透力。全场都惊呆了。这就是大师的功力,一针见血,直达本质。虽然这种机会不是人人都有,但仅仅是坐在台下旁听,看大师如何指导别的同学,你都能学到海量的知识。
官网不说的秘密:内部资源和演出机会
最后,学姐要给你分享一些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隐藏福利。RCM提供的不仅仅是课堂教育,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平台。
首先,一定要善用学校的“Creative Careers”中心。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机构,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校期间,这里就是你的“金主爸爸”。他们有专门的平台,会发布各种付费演出机会,从私人晚宴、婚礼演奏,到商业活动、社区音乐会,应有尽有。时薪通常在50-100英镑不等,不仅能让你赚点生活费,更是积累舞台经验、锻炼与人打交道能力的绝佳机会。我大二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接了一个在V&A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晚宴上的演奏工作,那感觉简直不要太棒。
其次,RCM每年有超过500场对内和对外的演出活动。除了那些需要经过激烈选拔才能登上的大型音乐会,还有很多“门槛”没那么高的机会。比如,每周都有的午餐音乐会(Lunchtime Concerts),各个系的内部展演(Departmental Recitals),你只要和自己的老师沟通,积极报名,就很有可能获得上台的机会。不要小看这些演出,台下坐着的可能就有某个乐团的指挥,或者某个艺术节的经纪人。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且主动的人。
还有一个资源是RCM Sparks,这是学校的社区教育项目。你可以申请成为项目助理或小老师,去给伦敦的中小学生上音乐启蒙课,或者组织工作坊。这不仅是带薪工作,更是宝贵的教学实践。对于未来想从事音乐教育的同学来说,这段经历会是简历上非常亮眼的一笔。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真实的RCM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要更辛苦,也更丰富。这里有练琴练到崩溃的深夜,也有和朋友在海德公园草坪上畅聊音乐的午后;有被教授一句话点醒的狂喜,也有看着身边大神辈出而感到的焦虑。
别把英皇想得太遥远,也别把它想得太轻松。它只是一个平台,能给你顶级的师资、一流的设施和无数的机会。但最终能走多远,靠的还是你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热爱音乐,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那就大胆地来吧。别怕,我们这些学长学姐,都在南肯辛顿的阳光里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