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英国音乐教育是这样学的!

puppy

准备来英国学音乐的你,是不是也以为这里就是无尽的练习曲和严格的古典训练?来了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英国的音乐教育,重点根本不在于把你培养成一个技巧完美的“演奏机器”,而是超鼓励你组乐队、玩原创、搞编曲,把音乐真正“玩”起来。这里的课堂非常实用,不只教理论,更会带你了解真实的音乐产业运作,让你离梦想的音乐事业更近一步。想知道这里的课程到底有多酷,学习氛围有多自由吗?快来看看这篇,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来英国学音乐,先颠覆几个“想当然”
误区一:以为来这里就是天天关在琴房里练音阶、练肖邦,不弹个十小时都对不起学费。
真相是:老师可能第一节课就让你和同学组个乐队,下午就要上台 jam 一段。合作与创意远比机械练习重要。
误区二:以为毕业遥不可及,得先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大师才能出头。
真相是:课程会教你怎么写歌、怎么录音、怎么做宣发、怎么看合同。学校的目标是让你成为一个能在音乐产业里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独立音乐人。
误区三:以为老师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派,只跟你聊巴赫的复调。
真相是:你的导师很可能昨天还在给 Ed Sheeran 的专辑做混音,或者本身就是某个知名乐队的乐手。他们带来的是一手的行业实战经验。

哈喽,各位怀揣音乐梦想的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 Alex。

还记得我刚拿到英国音乐学院 offer 时的情景吗?我妈比我还激动,拉着我的手,眼里泛着泪光,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去了那边可得好好练琴啊!别辜负了家里对你的期望,争取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开一场独奏会!”

当时的我,脑海里浮现的也是一幅悲壮的画面:昏暗的琴房,孤独的背影,日复一日地与车尔尼、哈农为伴,手指在黑白键上磨出厚厚的茧。毕竟,在国内学了十几年古典钢琴的我,一直被灌输的理念就是——“技术为王”。一个音弹错,就是世界末日。

然而,当我真正踏入英国的校园,第一节“核心演奏技巧”课就让我彻底傻眼了。没有谱架,没有节拍器,导师笑眯眯地把我们二十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分成五组,说:“嘿,伙计们!你们有半小时时间,用 C大调的 I-V-vi-IV 和弦进行,创作一段属于你们自己乐队的旋律。半小时后,每组上来表演。”

那一刻,我看着旁边那个来自巴西、抱着吉他的哥们已经开始扫弦,和另一个打着响指的瑞典鼓手对上了眼神,而我,这个能把李斯特的《钟》弹得滚瓜烂熟的“技术流”,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原创?乐队?这是什么操作?那一瞬间我才明白,来英国学音乐,我可能得把我过去十几年建立起来的音乐观,彻底打碎了再重建。

这篇超长文,就是想跟你们聊聊,英国的音乐教育,到底是怎么“玩”的。它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玩”音乐,不是“练”音乐:从独行侠到团队核心

在国内,我们大部分人的音乐学习轨迹都是一条单行道。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本谱子。我们的目标是精准无误地复刻大师的作品。但在英国,音乐被看作是一种社交语言,一种协作的艺术。他们坚信,当代音乐的魔力诞生于乐队成员之间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一个人的埋头苦练。

利物浦演艺学院(LIPA),这所由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亲自创办的学校,就是这种理念的极致体现。他们学校的宣传册上几乎找不到“钢琴家”或“小提琴家”这样的词,取而代C之的是“创作者”、“合作者”和“表演者”。从入学第一天起,学校就会通过各种 workshop 和项目,逼着你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学作曲的必须和学声乐的合作,学制作的要给学表演的录音。期末考试的重头戏,往往不是一场完美的独奏,而是一场由你们乐队原创、编排、并上台演出的 live show。

我认识一个在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读流行音乐的朋友,他的毕业设计就不是交一篇关于贝多芬的论文,而是策划、宣传并举办一场小型音乐节,邀请了三支学生乐队参演,从场地预订、海报设计到现场调音,全都自己搞定。他说:“学校考的不是你会不会弹琴,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在真实的音乐世界里组织起一件事。”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极强。根据英国音乐产业联合会(UK Music)2023年的报告,英国音乐产业每年为经济贡献约67亿英镑,支撑着超过21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中,绝大多数需要的都不是孤僻的演奏家,而是懂得沟通、协作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像 James Bay、George Ezra 这些从BIMM(英国现代音乐学院)走出来的当红歌手,他们成功的关键,正是早期在学校里组建乐队、参加各种演出的经历,让他们早早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的老师,可能是格莱美得主:零距离接触行业大咖

你有没有想过,给你上“歌曲创作”课的老师,他写的歌可能正躺在 Adele 的专辑里?给你讲“音乐制作”的教授,可能刚刚结束了酷玩乐队(Coldplay)的巡演?在英国,这真不是天方夜谭。

这里的音乐学院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师资力量极度“接地气”。大部分导师并非终身埋首于学术研究的教授,而是至今仍活跃在音乐产业一线的从业者。他们是制作人、是录音师、是巡演经理、是版权律师、是独立音乐厂牌的主理人。他们带来的不是故纸堆里的理论,而是滚烫的一手经验和行业动态。

比如,在伦敦的 Abbey Road Institute,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就是那个诞生了无数经典专辑的传奇录音棚。教你的老师,用的就是当年披头士用过的调音台,给你讲的案例,就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某张格莱美获奖专辑。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

我上过一门叫“音乐产业实践”的课,授课老师是一位资深的A&R(艺人与产品代表)。他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都像是一场行业故事会。他会告诉你,他是如何在一家小酒馆里发掘了某支现在当红的独立乐队;会分析为什么 Taylor Swift 的某次营销活动能够引爆全球;甚至会拿出几份真实的艺人合同,逐条给我们讲解里面的“坑”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你当成一个未来的同行,而不是一个学生。他们会把你写的歌推荐给认识的发行公司,会邀请你去做他们演出的暖场嘉宾,会把行业里的朋友请到课堂上来开讲座、听学生的作品 demo。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超过90%的英国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15个月内都能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这与学校提供的强大行业网络密不可分。

课程表?更像一张“音乐产业藏宝图”

翻开英国音乐学院的课程表,你可能会有点懵。除了“和声学”、“视唱练耳”这些基础课,你会看到大量让你眼前一亮的课程,比如:

  • Music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 (音乐商业与创业)

  • Copyright & Music Publishing (版权与音乐出版)

  • Live Sound Engineering (现场音响工程)

  • Digital Marketing for Musicians (音乐人数字营销)

  • Tour Management (巡演管理)

是的,你没看错。他们不仅教你怎么“做”音乐,更教你怎么“卖”音乐,怎么靠音乐养活自己。这里的教育逻辑非常清晰:艺术才华是1,但如果没有商业头脑这个0,你永远无法把才华变现。在当今这个唱片已死、流媒体当道的时代,音乐人必须是全能的创业者。

我的一个学长,吉他弹得神乎其神,但他毕业后并没有成为一名吉他手,而是用在“音乐商业”课上学到的知识,创办了一个专门为独立音乐人提供线上宣发服务的网站,现在公司运营得有声有色。他说:“学校让我明白,我在音乐产业里的角色,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

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方法,直接对接了行业需求。例如,随着TikTok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很多学校迅速开设了相关的数字营销课程,教学生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推广自己的音乐。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2023年全球音乐报告》,流媒体收入已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的67%,而英国是全球第三大音乐市场。学校的课程设置紧紧跟随着这些产业趋势,确保你学到的每一项技能,都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派上用场。

自由,是创作的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英国音乐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风格的自由。无论你是玩重金属、爵士、电子、还是世界音乐,在这里都能找到知音和专业的指导。老师不会用“学院派”的标准来评判你的音乐,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音乐是否“有趣”、“有创意”、“有你自己的声音”。我曾亲眼见到一个玩实验噪音的同学,他的作品在很多人听来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声响,但他的导师却能从中听出结构和逻辑,并和他深入探讨如何用不同的设备来实现更丰富的音色质感。

其次是资源的自由。大部分学校的琴房、录音棚、排练室都是24小时开放,只要在网上预约,你就可以随时使用。这些设备通常都是行业顶尖水准,比如Neve的调音台、Pro Tools的最新系统。学校鼓励你“搞事情”,你想录一张自己的EP?没问题,预约录音棚,找制作系的同学帮忙,学校就是你的孵化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这里的课堂更像是开放的研讨会,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甚至可以和老师争论某个和弦的用法。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大家在这里,不是为了成为某个大师的复制品,而是为了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伦敦、曼城、布里斯托这些音乐重镇,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学校会鼓励你走出校园,去听 live show,去 open mic 之夜表演,去和当地的音乐人交流。你会发现,音乐不只是在教室和琴房里,它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生机。

好了,聊了这么多,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真实的英国音乐教育图景。最后,给准备踏上这条路的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第一,来之前,请务必放下你的“技术包袱”。能弹得多快、多准,在这里真的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法,敢不敢表达,愿不愿意合作。把你压箱底的原创作品准备好,它们比你考过的任何一张十级证书都更有说服力。

第二,从落地第一天起,就大胆地去“组队”。别怕自己英语不好,也别怕自己风格小众。音乐是最好的破冰语言。去参加学校的社团,去泡吧,去主动跟那个背着和你一样乐器的同学打个招呼。你未来的黄金搭档,可能就在这些人里面。

第三,把你的作品集当成你的“社交名片”。别总想着等自己“完美”了再拿出手。多写、多录、多发到 SoundCloud 或 YouTube 上。在这里,一个有70分原创作品的人,远比一个只会弹100分练习曲的人,更受人尊重。

在英国,音乐不是一道需要完美解答的数学题,而是一个邀请你尽情涂鸦的巨大画板。来吧,拿起你的乐器,画出属于你自己的声音!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