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CA读研,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其实,这里的日常更像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极限挑战。世界级的导师会不断push你走出舒适区,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宝藏,让你时刻充满灵感又倍感压力。当然,还有那些让你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的工坊和资源!在这里,你可能会经历迷茫、自我怀疑,但最终收获的,绝对是脱胎换骨的成长和独一无二的创作语言。想知道如何在这种自由又高压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节奏,把挑战变成养分吗?快来看看我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吧!

RCA生存法则速览
这不是一份升学指南,更像是一份“极限挑战”的心理准备清单。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KPI就是你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大拆大建”了吗?带上你的好奇心和一颗强大的心脏,我们出发!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收到RCA(Royal College of Art,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offer的那天吗?我当时正缩在宿舍里,一边啃着隔夜的面包,一边疯狂刷新着邮箱。当那封标题里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跳出来时,我激动得差点把电脑扔出去。脑海里瞬间闪过的,是各种高大上的画面:漫步在泰晤士河畔,与设计大师谈笑风生,在洒满阳光的工作室里挥洒灵感……仿佛人生巅峰就在眼前。

然而,当我真正拖着两个巨型行李箱,站在伦敦肯辛顿的校园门口时,才发现现实和我脑补的文艺片完全是两个次元。开学第一周的某个凌晨三点,我瘫坐在乱七八糟的工作台前,周围是各种失败的模型残骸和一堆写满问号的草稿。一位路过的导师瞥了一眼我的“杰作”,没说一句安慰的话,只是轻飘飘地问了句:“So, what is the question you are trying to ask?”(所以,你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就这一句话,瞬间击穿了我所有的自我感觉良好。那一刻我才明白,RCA给你的,从来不是一张通往成功的地图,而是一个指南针,然后把你扔进一片没人探索过的 जंगल,让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这篇文章,就是写给那些和我一样,曾经或即将在这片“叢林”里摸索的你。这里没有神仙,只有一群在痛并快乐中野蛮生长的“挑战者”。

神级导师:他们不给答案,只负责击碎你的“想当然”

来RCA之前,我以为这里的导师会像武林高手一样,传授你各种独门绝技。来了之后才发现,他们更像是禅宗大师,从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把你逼到思想的悬崖边上。

RCA连续十年(2015-2024)在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这背后靠的绝不仅仅是名气,而是这些“逼疯”学生的大师们。这里的师生比大概在1:12左右,这意味着你能获得非常专注的指导。但这种“指导”通常是“苏格拉底式”的。你兴冲冲地抱着一个自认为完美无缺的方案去找tutor,准备接受一顿猛夸,结果对方可能花半小时,跟你讨论方案里一颗螺丝钉的材质选择,以及这个选择背后的哲学、社会和伦理意义。

我有个读IDE(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的朋友,他的经历堪称经典。他设计了一个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智能家居产品,模型做得非常精致。结果在一次Crit(作品评估会)上,导师组对产品功能闭口不谈,反而揪着他展示PPT上的一张图片问:“你为什么选择一个白人男性作为你的用户画像?你的设计考虑过其他种族和文化背景的老人吗?它在孟买的贫民窟里能用吗?”一连串问题下来,朋友当场宕机,感觉自己过去几个月的努力都建立在了一个狭隘的认知上。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这种“推倒重来”的思维训练,恰恰是RCA最宝贵的地方。它强迫你跳出设计师的自我迷恋,去思考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世界。你的导师可能上一秒还在跟你讨论3D打印的材料,下一秒就开始引用福柯的理论。他们会推荐你去读一些看似和设计毫无关系的哲学、人类学书籍,或者建议你去伦敦东区某个菜市场待上一天。他们真正在教的,不是“怎么做设计”,而是“如何思考”。

宝藏同学:身边坐着的,可能是你未来的“偶像”

如果说导师是不断给你设置路障的“恶魔”,那同学就是陪你一起披荆斩棘的战友,同时也是让你压力山大的“卷王”。RCA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2023年的数据显示,学生来自全球超过78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身边会围绕着各种奇奇怪怪、才华横溢的“生物”。

我的同桌,一个来自韩国的男生,来读服务设计之前,竟然是一名拥有十年经验的建筑师,参与过好几个国家级的地标项目。他画的逻辑图,比CAD图纸还精准。我右边那个安安静静的德国小姐姐,本科是学生物工程的,来RCA研究生物材料,她的实验笔记里,画着各种奇妙的菌类和细胞结构,比很多艺术生的速写本还好看。

在这种环境里,“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是每个人的标配。开学第一个月,看着大家在presentation上展示着背景各异、思想深邃的作品,我常常怀疑招生办是不是搞错了,把我这个“菜鸟”误招了进来。压力真的巨大,但这种压力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力。

RCA的“Studio Culture”(工作室文化)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你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系里的公共工作室度过。这里没有固定的座位,知识和灵感是流动的。你常常会看到,一个服装系的学生在跟建筑系的学生请教结构问题,一个动画系的学生在帮交互系的学生调试代码。期中、期末赶due的那些夜晚,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大家一边吃着外卖,一边互相吐槽、互相鼓励,分享彼此的“失败经验”。这种氛围下,你学到的东西,绝不比课堂上少。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项目卡住了,毫无头绪。深夜聊天时,我跟那位韩国建筑师同学抱怨了几句。他听完,没有给任何具体建议,只是给我讲了他在日本实习时,看到一位老工匠如何花一辈子时间只为打磨一种木头的故事。那个故事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完美”和“过程”的理解,项目也因此找到了突破口。在RCA,你的同学就是一本本行走的、未删减版的“百科全书”,多和他们交流,绝对物超所值。

工坊资源:让你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的“军火库”

聊完了“人”,我们再来聊聊RCA的“硬件”。这里的工坊(Workshop)和技术资源,绝对是世界顶级的,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军火库”。从传统的金工、木工、陶瓷、玻璃、版画,到前沿的3D打印、CNC数控机床、机器人实验室、生物实验室、VR/AR设备,只要你能想到的,这里基本都有。

但是,想用上这些宝贝可没那么容易。首先,你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Induction(入门培训),拿到“许可证”后才能预约使用。其次,热门设备,比如激光切割机、大型3D打印机,预约系统堪比春运抢票。你必须像个精明的猎人一样,提前规划好所有制作流程,掐着点去抢占时间段。我见过太多同学,因为一个环节没算好,导致毕业设计差点“难产”。

工坊里的技术员(Technician)是这里的“扫地僧”。他们可能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不仅是操作机器的专家,更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活字典”。我曾经想用一种特殊的树脂材料做模型,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成型。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技术员大叔走过来,看了一眼我的材料,慢悠悠地说:“你试试在混合前,把它放进微波炉里低温加热20秒。” 我照做了,问题迎刃而解。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大叔年轻时曾在一家顶级的特效公司工作,做过无数电影道具。

在RCA,你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但最终都需要通过“做”(Making)来实现。工坊就是连接你大脑和双手的桥梁。它会逼着你从抽象的概念走向具体的材料和工艺,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但也充满了惊喜。当你亲手把一个只存在于电脑里的3D模型,变成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体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为什么RCA的学生,即使在数字时代,依然如此强调动手能力的原因。

自我重塑:在迷茫的旷野上,寻找自己的声音

说了这么多,RCA最核心的体验,其实是一场向内的探索,一场艰苦卓绝的自我重塑之旅。这里的课程大多是项目制的,而且极其自由。很多时候,导师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题目(brief),只会给你一个宽泛的方向,比如“未来的城市”或者“变化中的身份认同”。你需要自己去定义问题、寻找方向、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

第一个学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迷茫”和“自我怀疑”中度过的。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过去引以为傲的技能和风格,在这里完全不奏效。你努力做的东西,在导师和同学看来可能“过于表面”或者“缺乏批判性”。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去壳”过程,把你从过去的舒适区里硬生生拽出来,让你直面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但正是这段“controlled chaos”(受控的混乱)时期,为你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你开始大量阅读,开始走出校园去做田野调查,开始和不同专业的人对话,开始尝试你从未接触过的材料和媒介。你可能会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做出很多“垃圾”,但恰恰是这些“垃圾”,在为你未来的创作语言积累语料。

我的一个朋友,来之前是做平面设计的,风格非常炫酷。但在RCA的第一个学期,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视觉软件,每天泡在图书馆和版画工坊,研究中世纪的字体和印刷术。我们都觉得他“疯了”,但第二个学期,他带着一个全新的作品集归来,作品里融入了深厚的历史研究和精湛的手工技艺,那种质感和深度,是他过去纯粹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无法比拟的。他告诉我:“RCA教会我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慢下来,向内看,找到那个真正能让你兴奋,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东西。”

在这里,没人会催你交出一份“正确”的答卷,因为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毕业展上,你会看到各种形态的作品:可能是一场行为艺术,可能是一个网站,可能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可能是一盘自己种出来的蘑菇。RCA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你的作品有多酷炫,而是你是否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可持续的创作系统和思维模式。

说了这么多,希望没有吓到你。在RCA读研,确实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它会榨干你的精力、挑战你的认知、碾碎你的自尊。但它也会回馈给你最珍贵的礼物: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由全球顶尖人才组成的社交网络,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更清晰、更坚定的自己。

最后,给准备来或正在这里的你说几句大白话吧:

别怕“跑题”,在RCA,有时候“题”就是用来跑偏的。最有趣的东西,往往藏在无人问津的岔路上。

把你的同学当成“真人图书馆”,每个人都有一段你不知道的精彩故事和技能。少宅在家里,多去工作室和大家聊聊。

和工坊的技术员搞好关系,他们可能是拯救你毕业设计的天使。一句“早上好”和一杯咖啡,有时候比任何软件都管用。

失败是常态,把每次失败都当成是你交了每年三万多英镑学费买来的独家数据。好好记录它们,它们比成功的作品更有价值。

来RCA,不是为了找一份光鲜的工作,而是为了找到一个值得你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祝你好运,未来的挑战者。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70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