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选课潜规则,高分GPA轻松拿捏

puppy

是不是又到了选课季,看着满屏的课程代码头都大了?每次选课都像开盲盒,生怕一不小心就选到“杀手教授”的大坑课,让GPA和头发一起掉光光。别慌!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选课避坑指南,不讲官话,只聊学长学姐们口口相传的实在经验。我们会手把手教你怎么从课程编号里看出难度玄机,怎么用好Rate My Professors这些神器提前锁定宝藏神仙课,还有如何巧妙搭配课程,让学习既轻松又能拿高分。告别瞎选乱撞,从此让你的课表成为GPA起飞的助推器,快来解锁这些不能说的秘密吧!

选课避坑速查清单
破译课程代码:100-level ≠ 简单,400-level ≠ 地狱,但难度递增是规律。
深挖教授评价:Rate My Professors是基本操作,但要结合Reddit、课程群里的最新情报。
均衡课程搭配:文理结合,难易搭配。不要一学期全是硬核专业课,会变得不幸。
咨询学长学姐:他们是活的数据库,一句过来人的提醒,能帮你省下无数个爆肝的夜晚。

嘿,各位lxs.net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大一那年的第一个选课季吗?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一个满怀学术憧憬的留学小白,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感觉自己像在破解什么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当时的我,秉持着“要学就学最硬核的”的谜之自信,一口气选了五门课:微积分进阶、线性代数、物理导论、宏观经济学,外加一门听说很“深刻”的哲学史。我觉得我的课表简直闪闪发光,充满了学术的光辉。

结果呢?开学第一周,我就傻眼了。微积分教授的板书龙飞凤舞,线性代数的professor口音重到仿佛在听天书,哲学史每周要啃完一本比砖头还厚的原著。我的日常从逛校园、交朋友,迅速变成了三点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每天都在赶due、预习、复习的循环中挣扎,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期中成绩出来那天,看着成绩单上一片C和D,我差点在图书馆哭出声。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留学路上,选课真的不是小事,它几乎决定了你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幸福指数和GPA的生死存亡。

这个故事,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每年选课季,都有无数小伙伴因为信息差而掉进各种“天坑”,最后只能含泪啃下自己选的课。所以今天,Cici就来当一次你们的贴心学姐,不讲那些官网上的陈词滥调,只聊我们留学生圈里口口相传的“选课潜规则”,手把手教你怎么排出一张能让你轻松拿A,笑傲朋友圈的完美课表!

破译课程代码:数字里的秘密你懂吗?

选课第一步,就是看懂课程代码。这串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神秘符号,其实就是课程的“身份证”,里面藏着海量信息。

通常,一个课程代码长这样:[学科缩写][课程级别][学分信息][学期信息]

我们拿多伦多大学(U of T)的一门经典入门课举个例子:CSC108H1 F

CSC:这个最简单,就是学科缩写,代表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同理,ECO是经济,PSY是心理,MAT是数学。

108:这是关键中的关键——课程级别和编号。第一个数字“1”代表这是100-level的课程,也就是大一水平的入门课。同理,“2”开头是二年级,“3”是三年级,“4”是四年级。普遍规律是,数字越大,课程越专精,难度越高,对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的要求也越多。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大一新生,看到400-level的课,就算它看起来再有趣,也请先冷静,那很可能是你现在啃不动的硬骨头。

H1:这代表课程的学分值。在U of T的系统里,“H”代表0.5个学分(Half Credit),通常是一个学期的课。“Y”则代表1.0个学分(Year-long Credit),一般是贯穿秋冬两个学期的年课。不同学校体系不同,比如UBC和SFU普遍使用3个学分的制度,一门单学期课就是3 credits。搞清楚这个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你是否修满了毕业所需的总学分。

F:这个字母代表开课学期。F是Fall(秋季学期),S是Spring/Winter(春季/冬季学期),Y是Year(全年)。看清楚这个,才能避免把课选到错误的时间。

理解了这套逻辑,你就掌握了筛选课程的第一层技能。看到一门陌生的课,比如POL340Y1 Y,你就能立刻解读出:这是一门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大三水平、持续一学年的课程,占1.0个学分。它的难度和工作量,肯定远超一门叫SOC100H1 F的大一社会学入门课。

别小看这个基本功,它能帮你快速过滤掉大量不适合你当前水平的课程,大大缩小你的选择范围,避免“好高骛远”的惨剧发生。

Rate My Professors:你的第一个“情报”来源

如果说课程代码是官方说明,那教授就是这门课的灵魂。同一个课程代码,换个教授来教,体验和给分可能天差地别。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请出留学生圈的“大众点评”——Rate My Professors (RMP) 网站。

这个网站几乎收录了北美所有大学的教授信息,学生可以匿名对教授进行评价,主要有几个核心指标:

Overall Quality (综合质量):5分制,最直观的推荐指数。

Level of Difficulty (难度系数):5分制,分数越高代表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越难、 workload越大或评分越苛刻。

最有价值的是下面的学生留言(Reviews),这里才是情报的精华所在。你能看到关于教授教学风格、作业形式、考试难度、给分松紧等各种细节的真实反馈。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但隐去姓名的)案例对比:

案例一:麦吉尔大学某经济学教授 A

综合质量:4.8/5

难度系数:2.5/5

学生评价标签:“Caring”(有爱心)、“Gives good feedback”(反馈及时)、“Clear grading criteria”(评分标准清晰)。

热门评论:“教授讲课非常有激情,能把复杂的经济模型讲得非常透彻。他真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学懂,Office Hour永远人满为患但他会耐心解答所有问题。考试内容都来自PPT和课堂,只要认真听讲,拿A不难。”

看到这样的教授,是不是感觉这门课已经成功了一半?闭着眼睛选就对了!

案例二:UBC某数学系教授 B

综合质量:1.9/5

难度系数:4.9/5

学生评价标签:“Tough grader”(给分狠)、“Lots of homework”(作业巨多)、“Get ready to read”(准备好看书吧)。

热门评论:“千万别选!他完全就是在念PPT,口音还特别重。作业每周都有,难度远超课堂内容。期末考试平均分据说只有40%,全靠curve(拉分)才活下来。我为这门课熬了无数个夜,最后只拿了个C+,GPA杀手,谁选谁后悔。”

看到这种评价,哪怕这门课是你的必修,你可能都要掂量一下,是不是可以换个学期等别的教授开课,或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投入双倍的努力。

根据一项2021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的数据分析,超过70%的北美大学生在选课前会参考RMP的评分。研究还发现,RMP上的综合质量评分与大学官方的学生教学评估(SETs)结果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证明了它的参考价值。所以,别偷懒,选课前花半小时去RMP上把你感兴趣的教授都查一遍,这绝对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课程搭配的艺术:劳逸结合才能笑到最后

选课就像配餐,营养均衡才能身体好。一个学期5门课,如果你全是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的人文课,那你整个学期都会在图书馆里和论文死磕;如果你全是需要刷题和做实验的理科课,那你可能每周都要面对写不完的lab report和解不出的problem set。

一个科学的课表,讲究“劳逸结合,难易搭配”。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万能的搭配公式:2门硬核专业必修课 + 2门轻松的选修课(俗称Bird Courses/GPA Boosters) + 1门你真正感兴趣的课。

硬核专业课:这些是你的立身之本,没得选,必须上。把它们作为你学习的重心,分配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轻松的选修课: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平衡你的Workload,拉高你的GPA。这些课通常没有先修要求,考核方式简单(比如只有选择题考试),内容有趣,给分还特别“水”。每个学校都有那么几门传说中的“水课”,代代相传。

比如,在滑铁卢大学(Waterloo),CLAS 104 (Classical Mythology) 被誉为神课,讲的是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有趣又简单。在UBC,FNH 200 (Exploring Our Food) 也是常年热门,教你关于食物的科学,考试友好,还能学到实用知识。

怎么找到这些宝藏课程?去你学校的Reddit论坛(比如r/UofT, r/UBC),搜索“easy elective”或“bird course”,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学长学姐们会毫不吝啬地分享他们的经验,甚至会附上课程大纲和教授名字。

你真正感兴趣的课:这门课可能是任何东西,天文学、日本电影史、音乐剧入门……它不一定是“水课”,但因为是你的兴趣所在,学起来会充满动力,事半功倍。这门课是你繁重学业中的调剂,是你保持对知识好奇心的火种。

除了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表的安排也是一门艺术。千万别把课排得太满,比如周一连上三节长达3小时的lecture,中间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也尽量避免早上8点的课和晚上9点结束的课排在同一天。一张好的时间表,应该在课程之间留出足够的喘息、吃饭、去图书馆或健身房的时间。记住,大学生活不止学习,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学长学姐和Reddit:别忘了身边的人肉数据库

RMP上的信息虽然好用,但有时会滞后,或者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时候,最鲜活、最可靠的情报来源,其实就在你身边。

学长学姐:他们是走在你前面的人,刚刚经历过你即将面临的一切。找一个同专业的学长或学姐,请他们喝杯咖啡,聊上一个小时,你得到的信息可能比你在网上搜一天还有用。他们会告诉你:“某某教授上学期改了评分标准,现在给分没那么松了”,或者“这门课的TA特别好,一定要多去他的office hour”。这些细节是任何网站都无法提供的。

课程群/专业群:无论是微信群、Discord还是Facebook Group,尽快加入你所在专业和课程的学生群组。在选课季,这些群里会充斥着各种关于课程和教授的讨论。你可以直接提问,比如:“有上过今年冬天 Dr. Smith的ECON201的吗?求问考试形式和难度!” 通常都会有热心的同学来解答。

Reddit论坛:前面已经提到了,这绝对是留学生的宝藏信息库。除了找“水课”,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往年的课程大纲(Syllabus),提前了解课程结构、作业占比和阅读材料。甚至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分享课程的笔记和复习资料。在选课前去目标课程的subreddit逛一圈,你对这门课的了解会立体很多。

比如,在r/mcgill上,每年选课季都会有一个置顶的“Course and Professor Megathread”,学生们会在下面集中讨论和推荐课程,信息量巨大,而且更新非常及时。

把这些“人肉数据库”用起来,你就拥有了最强大的信息优势,能够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件事:选课,要做个有准备的“心机boy/girl”,而不是凭感觉瞎撞的“愣头青”。

你的GPA,不仅仅是几个冰冷的数字,它关系到你未来申请研究生、找实习、拿奖学金的种种可能。一份规划合理的课表,能让你在保证GPA的同时,还有时间去参加社团、去做志愿者、去谈个恋爱、去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

别再把选课当成一件麻烦事了。把它看成是你留学之路的第一个战略规划。花点时间,做好研究,为你未来四个月,甚至更长远的未来,铺一条更平坦、更光明的路吧。毕竟,我们漂洋过海,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看世界,也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343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