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留学政策核心变动速览 |
|---|
| 生活费证明要求提高:2024年1月1日起,学签申请的生活费(GIC)要求从1万加元大幅提高至20,635加元。 |
| 毕业工签(PGWP)新规:公私合营(PPP)院校的毕业生自2024年9月1日起将不再有资格申请PGWP。但硕士项目毕业生,即使课程短于两年,也可申请3年工签。 |
| 配偶工签(SOWP)收紧:目前仅限硕士、博士及部分专业学位课程(如法律、医学)的国际学生配偶可申请开放式工签。 |
| 校外工作时长限制:允许每周工作超20小时的临时政策已于2024年4月30日结束。目前恢复至学期内每周最多20小时,政府正考虑未来放宽至30小时。 |
枫叶国留学快报
嘿,朋友!
还记得去年底,多伦多的小A同学,正美滋滋地规划着她未来一年的留学预算吗?她把学费、生活费、旅行基金都算得明明白白,甚至连GIC(保证投资证明)那1万加元都准备妥当了。结果,就在圣诞节前,一则新闻像颗“深水炸弹”一样在她朋友圈炸开:加拿大移民局(IRCC)宣布,从2024年1月1日起,申请学签的生活费证明标准,从1万加元直接飙升到20,635加元!
小A当时就蒙了,手机差点没拿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意味着她家里需要立刻多准备出近6万人民币的资金证明,整个留学计划瞬间被打乱。那一刻的焦虑和无助,相信很多同学都感同身受。枫叶国的政策就像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总让人措手不及。这期快报,就是不想让你像小A一样孤军奋战,我们把最近所有你需要知道的“硬核”信息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让你看得明明白白!
政策“变脸”太快?别慌,我们帮你划重点
最近IRCC的几项新政,可以说是精准打击了留学生的“钱包”和“未来规划”。咱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个重磅炸弹:钱包大缩水,生活费证明要求翻倍了!
就像小A遇到的情况,从2024年1月1日起,递交学签申请的同学,生活资金证明(不含学费)需要达到20,635加元。官方的说法是,原来的1万加元标准已经快20年没变了,跟不上现在的通货膨胀。确实,在多伦多、温哥华这种城市,一年1万加元生活费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个涨幅,对很多家庭来说依然是不小的压力。这个数字未来还会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低收入截止线(LICO)每年进行调整。所以,正在准备申请的你,一定要在资金规划上留足余量,千万别卡着线准备。
第二个关键点:毕业工签(PGWP),有人欢喜有人忧。
PGWP可以说是大部分同学选择来加拿大留学的核心原因之一。但现在,它的规则也变了。最大的变化是针对所谓的“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院校项目。简单说,就是一些公立学院授权私立学院开设的课程。从2024年9月1日开始,入读这类课程的毕业生将不再有资格申请毕业工签。这对很多当初看中这类项目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费可能更便宜的同学来说,是个毁灭性打击。如果你正在选校,一定要擦亮眼睛,去学校官网和IRCC官网仔细核对,确认你的项目是否符合PGWP申请资格。
当然,也有好消息。对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学,移民局给出了“优待”。现在,即使你的硕士项目时长只有8个月或1年,毕业后也可以直接申请长达3年的毕业工签!这无疑是给高学历人才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来找工作和规划移民,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第三个影响深远的:配偶工签(SOWP)大面积收紧。
以前,很多本科或大专(College)的留学生,可以为自己的配偶申请开放式工签,实现“一人读书,全家工作”的模式。但现在这条路基本被堵上了。新政策规定,只有攻读硕士、博士以及特定专业学位(如牙医、法律、医学等)的国际学生,其配偶才有资格申请SOWP。这项政策对很多计划全家一起来加拿大奋斗的申请人影响巨大,在做家庭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租房大作战: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如何不被“坑”?
搞定了学签,下一步就是找个“家”。但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这两个“租房地狱”,找个满意的住处比写一篇论文还难。根据Rentals.ca在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多伦多一居室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已经飙升至2,500加元以上,而在温哥华,这个数字更是接近2,700加元。钱包在流血,但坑还得避。
案例分享:学长Leo刚到温哥华时,在Facebook Marketplace上看中一个市中心的公寓,图片精美,价格比周边便宜200刀。房东说自己身在国外,要求Leo先通过电汇(Wire Transfer)支付第一个月房租和押金来“锁定”房源。Leo急于安顿下来,差点就转账了。幸好他多了个心眼,让一个本地朋友去那个地址看了一下,结果发现那栋楼根本没有那个房间号!典型的“幽灵房源”骗局。
避坑指南,请全文背诵:
1. “不见兔子不撒鹰”:无论房东把房子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有多少人排队等着租,都绝对不要在没亲自看房(或者没有可信赖的朋友帮你实地考察)之前支付任何形式的押金或租金。视频看房可以作为初筛,但不能代替实地考察。
2. 警惕“远低于市场价”的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如果一个房源的价格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它很可能就是假的。先去Rentals.ca, Zumper, PadMapper这类靠谱网站查查周边区域的平均租金,心里有个谱。
3. 检查房东身份:要求查看房东的身份证明和房屋所有权证明。一个合法的房东不会拒绝这个合理要求。你也可以在政府网站上查询物业信息,确认业主身份。
4. 正规合同是保障:一定要签署书面的、所在省份的标准租房合同(Standard Lease Agreement)。仔细阅读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租期、租金、押金、维修责任和退租通知期的部分。口头协议在加拿大几乎没有法律效力。
5. 支付方式要正规:尽量使用有记录的支付方式,如支票、银行转账(E-transfer),避免使用现金或无法追踪的电汇。并索要每次付款的收据。
学长学姐的省钱秘籍:钱要花在刀刃上
留学生活,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别总盯着学费那个大头唉声叹气,生活中的小细节才是省钱的关键。
吃,是省钱的第一战场。
忘掉每天一杯星巴克的习惯吧!一杯拿铁的价格(约6-7加元),在No Frills, Food Basics或者Real Canadian Superstore这样的平价超市,可能够你买一袋面包加一打鸡蛋,解决好几天的早餐。下载一个叫Flipp的App,它可以集合所有超市每周的打折传单(Flyer),哪家店的牛肉打折,哪家店的牛奶便宜,一目了然。学会自己做饭,不仅省钱,还能满足你的中国胃。很多学长学姐的厨艺都是在加拿大被“逼”出来的。
行,也能省下一大笔。
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公交卡,比如多伦多的PRESTO,温哥华的Compass Card。作为学生,你可以购买月票(Monthly Pass),在一定时期内无限次乘坐。如果你住得离学校不远,一辆二手的自行车是最好的投资。既锻炼了身体,又省了交通费,还能探索城市的角角落落。
学,教科书不一定要买新的。
大学的教科书贵得离谱,一本动辄一两百加元。开学前,先去学校的二手书店或者Facebook的学生群组里问问,通常能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学校图书馆通常也会有几本课程的指定教材供借阅。当然,电子版也是一个选择,但要注意版权问题哦。
用,学生身份就是你的“打折卡”。
你的学生证(Student ID)是万能的!无论是买衣服、看电影、吃饭、买电子产品,甚至理发,付款前都问一句:“Do you have a student discount?” 你会收获很多惊喜。另外,可以花10加元左右办一张SPC (Student Price Card),能在上百家商户享受折扣,一年下来能省不少。
实习求职,别只傻投简历,要学会“织网”
毕业工签政策收紧,意味着找工作的压力更大了。很多同学海投了几百份简历,却杳无音信,问题出在哪?在北美,一个残酷但真实的法则是:Networking(人脉关系)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这里的Networking不是指国内那种需要“拼爹”的“关系”,而是一种信息和机会的交换网络。简单来说,一个通过内推(Internal Referral)递交的简历,被HR看到的几率,比从公共招聘网站收到的简历要高出数十倍。
那如何建立自己的“网”呢?
1. 用好你的“金矿”——学校资源:学校的Career Centre(职业发展中心)是你的第一站。他们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服务,还会定期举办招聘会(Job Fair)。很多公司的HR会直接来学校招人,这是你面对面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
2. 玩转LinkedIn:把LinkedIn当成你的专业版“朋友圈”来经营。首先,完善你的个人资料,写清楚你的专业、技能和项目经历。然后,主动去连接(Connect)你心仪公司的员工,尤其是校友!
真实操作指南:假设你想去RBC银行实习。你可以在LinkedIn上搜索在RBC工作的、毕业于你学校的校友。找到后,发送一个个性化的连接请求,而不是用默认的模板。你可以这样写:“Hi [对方名字], 我是[你的名字], 是[你的大学] [你的专业]的一名在读学生。我看到您在RBC担任[对方职位],我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很希望能向您请教一些关于行业发展的经验。不知您是否方便聊几分钟?” 这种谦虚求教的态度,大部分校友都不会拒绝。通过这样的“信息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你不仅能获得宝贵的行业信息,还能在他/她心中留下印象。当公司有职位空缺时,你再请他/她帮忙递交简历,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3. 走出舒适圈,参加行业活动:关注一些行业相关的线上讲座、线下Meetup活动。即使刚开始你插不上话,去听听别人在聊什么,了解行业动态,也是一种学习。勇敢地和一两个人交换联系方式,你的“网”就是这样一点点织起来的。
我知道,这一切听起来可能很难,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但记住,留学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锻炼一种在陌生环境里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政策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你需要不断地去适应和成长。
这条路可能有点颠簸,有时会让你感到焦虑和迷茫。但请相信,每个在这里奋斗过的留学生,都曾走过同样的路。别怕,多看,多问,多尝试。把每一次挑战都看作是升级打怪的机会。当有一天你回头看时,会发现那个曾经手足无措的自己,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和从容。
加油,在枫叶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