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狂欢,学霸已在偷偷学雅思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常常刷着朋友圈,羡慕别人假期过得有滋有味,而自己却对未来有点小焦虑?其实,你看到的那些“大神”们,很多时候不是真的在佛系躺平。当大家还在狂欢时,他们已经悄悄把雅思备考提上日程了。这篇文章就是要带你揭秘,看看学霸们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弯道超车”的。他们不是不玩,而是懂得如何提早规划,把雅思这个大魔王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容应对。想知道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如何制定高效的学习计划,又是怎么平衡学习和娱乐的吗?别等到临近申请才手忙脚乱,快来看看他们的备考秘诀,让你也能轻松上岸!

雅思备考,你是不是也掉进过这些“坑”?
以为临近申请再冲刺就来得及?——真相是,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沉淀,临时抱佛脚很容易“翻车”。
以为天天死背单词就能拿高分?——真相是,雅思考察的是应用能力,不会用的单词等于“僵尸词汇”。
以为刷完所有真题就万事大吉?——真相是,不总结错题、不分析方法,刷再多题也只是“感动自己”。
以为报个天价班就能当“甩手掌柜”?——真相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主动学习才是王道。

别人在狂欢,学霸已在偷偷学雅思

嘿,老铁,问你个问题。这个暑假,你是不是也无数次在深夜里刷着朋友圈,左手是朋友在海边度假的九宫格,右手是同学在音乐节狂欢的小视频,而你,划拉着屏幕,心里那股羡慕嫉妒恨和对未来的小焦虑,简直快拧成了麻花?

我跟你讲个真事儿。去年夏天,我学妹小A就是这样。她一边羡慕着朋友圈里的“诗和远方”,一边为自己大三的暑假还没任何规划而发愁。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平时看起来特“佛系”的学霸Leo,也发了张在咖啡馆看书的照片,配文是“A well-deserved break”。小A心想,看吧,大神也在享受生活嘛。于是她心安理得地继续刷剧。

结果,开学后没多久,Leo就晒出了他雅思总分8.0的成绩单,轻轻松松地开始准备G5大学的申请材料。小A当时就懵了,跑去问Leo怎么做到的。Leo笑着说:“哦,那个暑假我不是在休息,我是在刷雅思的《剑17》啊,那家咖啡馆信号好,方便我下载听力材料。”

你看,这就是真相。那些你眼中的“大神”,从来都不是真的在躺平。当大部分人还在狂欢和犹豫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地,把“屠鸭”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黄金起跑线:他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很多人对雅思备考有个天大的误解,觉得就是个英语考试,提前三四个月冲刺一下就行了。但你知道吗?这就像你指望三个月练出彭于晏的身材一样,不是不可能,但过程绝对是地狱级的,而且成功率极低。

学霸们的思路很简单:把战线拉长,把痛苦分摊。他们不是不玩,而是懂得“错峰出行”。

我认识一个申上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姐,她是大二暑假就开始准备雅思了,整整提前了一年半。你可能会觉得,有必要这么早吗?太夸张了吧!

我们来看点数据。根据雅思官方发布的《2022年全球雅思考生数据报告》,中国大陆考生的平均分是6.1分。而像LSE、UCL这些名校,对研究生的雅思要求普遍是总分7.0-7.5,且小分不低于6.5或7.0。从6.1到7.5,这1.4分的差距,可不是喝几碗鸡汤就能补上的。语言学习有个平台期,每提升0.5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是指数级增长的。

这位学姐的规划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大二暑假 - 大三上学期):打基础。她没急着刷题,而是专注于两件事:扩充词汇量和输入。她不用那种从A背到Z的红宝书,而是用APP(比如墨墨背单词)结合语境记单词,同时每天雷打不动地看一集不带中文字幕的《老友记》,听半小时的BBC News。这个阶段,她的目标不是“学”雅思,而是“活”在英语里。

第二阶段(大三下学期):分项突破。这时候她才开始系统地接触雅思题型。她报了个网课,但不是为了让老师喂饭,而是为了快速了解考试的“游戏规则”。她每周做一套完整的听力和阅读,然后花双倍的时间去分析错题。写作和口语,她找了个语伴,每周固定练习两次,互相纠正。这个阶段,她像个侦探,在解剖雅思这个“对手”。

第三阶段(大四上学期):模考冲刺。临近申请季,她开始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全真模考,每两周一次。这时候,她的心态已经非常稳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有充足的准备。最终,她首考就拿下了7.5分。

你看,她把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了三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在别人还在为专业课焦头烂额的时候,她已经把语言这个最大的拦路虎给轻松搞定了。提早规划,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分,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底气。

游戏化攻略:他们如何把枯燥学习变好玩?

如果说提早规划是战略,那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战术。学霸可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特别擅长把枯燥的学习“游戏化”,让自己在“打怪升级”中获得快感。

秘诀一:把大魔王分解成小怪兽。

“搞定雅思”这个目标太大了,大到让人想直接放弃。学霸会把它拆解成无数个“今日任务”。

比如,今天不是要“学写作”,而是要“搞定Task 1的饼图题型”。怎么搞定?很简单:看一篇范文,总结出3个好用的句型,然后自己仿写一段。这个任务,半小时就能完成,完成后的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

再比如,口语P2部分要描述一个“有趣的邻居”。他们不会干巴巴地去背稿子,而是会真的去想,我邻居家的那只傻狗算不算“有趣”?然后用自己的话去描述那只狗的蠢萌事迹。这样一来,故事是自己的,情感是真的,说出来自然就流利了。

有个在小红书上分享经验的博主,她的方法更绝。她建了一个Excel表格,把雅思听、说、读、写四个大项下面所有的小题型、小技巧都列出来。每攻克一个,就涂上一个颜色。看着表格从一片空白到五彩斑斓,那种感觉,比玩消消乐还爽。

秘诀二:碎片时间才是“超车道”。

你有没有算过,你每天等公交、等电梯、排队打饭的时间加起来有多少?至少一个小时吧。对很多人来说,这段时间就是用来刷短视频的。但对学霸来说,这是绝佳的“弯道超车”机会。

一个考上牛津大学的朋友告诉我,他备考期间,手机里几乎没有娱乐APP。他的通勤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 去学校的路上(20分钟):听BBC的《6 Minute English》。这个节目短小精悍,语速适中,而且话题有趣,非常适合用来磨耳朵。

  • 午饭排队(10分钟):打开一个叫“雅思哥”的APP,看一眼最新的口语话题卡,在脑子里迅速构思一下思路。

  • 晚上回宿舍(20分钟):复习今天在单词APP上学到的20个新单词,不是光看,而是看英文想中文,再看中文想英文。

一天下来,他不知不觉就比别人多学了一个小时。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一年下来呢?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他们不是不累,而是懂得如何让学习“无痛”地融入生活。这不需要你悬梁刺股,只需要你做一点点小小的改变。

劳逸结合:他们不是不玩,是玩得更高级

千万别以为学霸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恰恰相反,他们比谁都懂得玩,懂得如何通过“玩”来给学习充电,甚至直接把“玩”变成学习的一部分。

第一,把兴趣变成英语角。

有个学弟,超级喜欢看NBA。备考雅思期间,他戒掉了所有中文解说的比赛,只看ESPN的原声直播。一开始很痛苦,很多术语听不懂,但他逼着自己去查,去记。一个赛季下来,他的听力突飞猛进,口语里还能蹦出几个地道的俚语,比如用“slam dunk”来形容一个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这就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你喜欢美妆?那就去看YouTube上Nikkie Tutorials的视频。你喜欢玩游戏?那就去Twitch上看国外主播打游戏。把你最热爱的东西和英语结合起来,学习就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第二,社交也是学习场。

很多留学生出国前害怕口语,是因为没机会说。学霸们会主动创造机会。他们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会去接待来访的外国学生,甚至只是在校园里看到外国面孔,就鼓起勇气上去问一句“Do you need any help?”。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备考口语的方式,就是每周去学校旁边的英语角,和一个来自英国的老奶奶聊天。她们不聊雅思话题,就聊家常,聊天气,聊老奶奶年轻时的故事。这不仅让她的口语表达变得无比自然、地道,更让她收获了一段温暖的跨国友谊。等到她坐在考官面前,她感觉就像在和那位老奶奶聊天一样轻松。

第三,给娱乐设置“奖励机制”。

他们也追剧,也打游戏。但他们的娱乐是有“前提”的。比如,规定自己必须做完一套阅读题,才能看一集《权力的游戏》。或者,口语练习打卡满7天,就奖励自己去吃一顿大餐。

这种方法,心理学上叫“延迟满足”。它把娱乐从学习的“敌人”,变成了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品”。这样一来,学习的动力更足,玩的时候也毫无负罪感,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学习模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一件事: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背后,都是你看不见的、日复一日的努力。

留学这条路,从来就没有捷径。雅思,是你踏上这条路之前,必须打败的第一个大Boss。与其等到DDL(截止日期)前夜,一边哭着一边通宵,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做那个“偷偷努力”的人。

别再对着朋友圈里的狂欢焦虑了。关掉手机,去下载一个单词APP,今天就从10个单词开始,好吗?或者,把你最爱的那部美剧,调成英文字幕,再看一遍,试试看能听懂多少?

行动起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拧紧发条的自己。加油,屠鸭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66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