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人生就像一张排得满满的日程表,要拼命往前赶,生怕一步走错就没了“标准答案”?来澳洲之前,我脑子里的剧本也是这样写的。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咖啡馆认真冲一杯咖啡,下午三点就跑到海边晒太阳,这些都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这里成功的定义好像宽广了许多,没人催你,也没人随意评判你。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里慢慢学会把生活里的“应该”,换成了“我喜欢”,找到那种松弛又专注的活法。真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澳洲生活方式“刷新”认知指南
观念转变:从“应该做什么”到“我喜欢什么”,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成功定义:不再是单一的“名企高薪”赛道,而是尊重每一种多元可能。
生活节奏:“Work-Life Balance”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融入血液的日常。
心态调整:学会欣赏过程,而非只盯着结果,允许自己“慢下来”。

留学澳洲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小故事。

那是我来悉尼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周。凌晨两点,我正头昏脑胀地啃着一本厚厚的商法(Business Law),桌上堆满了咖啡杯和密密麻麻的笔记。脑子里像有个紧箍咒,一边是绩点(GPA)的焦虑,另一边是对未来进投行还是“四大”的迷茫。每一个选择似乎都通向一个“标准答案”,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就在这时,我的澳洲室友,Tom,穿着背心短裤,拎着个冲浪板从外面回来。他看到我,一脸惊讶:“天哪,你还在学?明天不是有个超棒的浪吗?我刚跟朋友们约好,五点就出发去看日出。”

我愣住了。明天?明天不是考试前最后的复习日吗?日出?那是什么,能换算成 GPA 吗?

看着他晒得通红的鼻头和眼睛里闪着的光,我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疑的人生剧本产生了怀疑。我们拼尽全力,是为了一个遥远的、被定义好的“成功”,而他们,好像已经在享受生活本身了。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来澳洲,可能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我需要在这里,重新学习一件事:怎么活。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慢慢把脑子里的“应该”,换成了心里的“我喜欢”。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标准答案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身边总有一个无形的参照系。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亲戚家的谁谁谁进了互联网大厂,年薪百万。成功的路,好像被前辈们踏得又直又窄,我们只需要埋头跟着走就行。

来了澳洲,你会发现,这条路突然变得开阔了,甚至可以说是四通八达,条条大路都通向罗马,而且每个“罗马”看起来都挺幸福。

我认识一个学长,昆士兰大学金融硕士毕业,成绩顶尖。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悉尼或者墨尔本的金融街,成为西装革履的精英。结果,他毕业后跑去墨尔本一条小巷子里,拜师学艺,成了一名咖啡师。一开始我完全不能理解,这不等于把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吗?

后来我去他的小店喝咖啡,看他专注地研磨、萃取、拉花,和每一个熟客打招呼,聊今天的天气和街角的八卦,他脸上的那种满足感,是我在任何一个金融分析师脸上都没见过的。他告诉我:“我喜欢每天和不同的人聊天,喜欢亲手做出一杯好咖啡的成就感。这比对着一堆数字和K线图,让我觉得更‘活着’。”

他不是个例。在这里,你会见到名校毕业的工程师,辞职去开一个流动餐车,只为了做自己最爱的墨西哥卷饼;你会见到会计师每周只上四天班,把剩下的时间用来做一名志愿者园丁;你还会见到律师利用假期去学木工,亲手为自己的家打造家具。

他们不是“失败者”,更不是“不务正业”。在澳洲的社会价值观里,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靠它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这里没有那么多对职业的“鄙视链”。一个修水管的技工(Plumber)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可能完全不输给一个办公室白领。人们尊重的是你的专业技能,和你为社区创造的价值,而不是你名片上的头衔。

这种氛围不是凭空来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3年的数据,全澳有超过260万家企业,其中高达61%是“非雇佣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户”或“一人公司”。这意味着,有超过150万的澳大利亚人,选择不为别人打工,而是为自己的热爱和技能工作。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普遍认可:你不必非要挤进大公司,自己做点小生意,哪怕只是在周末市场卖卖自己做的手工艺品,也是一条值得骄傲的路。

所以,如果你也曾被“标准答案”困扰,不妨在这里试着问问自己:抛开所有人的期待,我到底喜欢做什么?你的答案,可能就是你新生活的开始。

Work-Life Balance:下午三点的阳光,和效率无关

“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个词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都快被说烂了,但很多时候,它更像一个美好的幻想。我们习惯了“自愿”加班,习惯了手机24小时待命,习惯了把“忙”当作一种价值的体现。

在澳洲,你会发现,Work-Life Balance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下午三四点,你路过任何一个城市的公园,都会看到草地上坐满了人。有带着孩子野餐的父母,有躺着看书的年轻人,有三五成群练瑜伽的。第一次看到这个景象时,我满心困惑:他们都不用上班的吗?

后来在一家本地公司实习,我才找到了答案。澳洲人工作的时候极其专注高效,但到了下班时间,比如五点,办公室里的人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几乎没有人会因为“老板没走我也不好意思走”而留下。大家会很自然地说“See ya tomorrow!”(明天见!),然后奔向健身房、海滩,或者回家陪家人。周末更是雷打不动的“非工作时间”,除非有天大的急事,否则你不会在周末接到老板的工作邮件。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劳动保障体系和价值观有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人均年工作时长约为1707小时(2022年数据),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他们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过度工作不仅不被鼓励,甚至会被认为是你工作效率低下,或者生活管理能力差的表现。

我的一个本地朋友,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有一次她们团队为了赶一个项目,连续加了两天班。结果第三天,她们的主管强制要求她们下午提前下班,并给每人发了一张电影票,理由是“你们需要休息,大脑需要放空,不然就没法产生好的创意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们总被教育要“头悬梁,锥刺股”,要用时间的堆砌来换取成果。但在这里,人们更相信张弛有道。休息、娱乐、陪伴家人,这些都不是工作的“敌人”,而是保证你能长期、健康、高效输出的“燃料”。

这种对“生活”的尊重,也体现在公共假期上。澳洲的公共假期多到令人“发指”,除了全国性的,每个州还有自己独特的假日。而且,如果假期恰好在周末,政府还会在接下来的周一“补”给你一天假。人们会提前很久就开始计划假期去哪里露营、去哪个海岛度假。生活,被这些满满的期待填充得具体又生动。

在这里待久了,我也慢慢被“传染”了。我不再用课程表把自己的时间塞满,而是会刻意留出一下午,什么都不干,就去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着看云。我不再为“浪费”了时间而愧疚,因为我明白,那段放空的时间,正是我积蓄能量的过程。

把爱好当回事,是一种了不起的专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说你的爱好是打游戏、画画、玩音乐时,总会有人“好心”提醒你:“这些东西能当饭吃吗?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刷两道题,多背点单词。”

在一种“唯结果论”的评价体系里,爱好,常常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但在澳洲,你会发现,爱好是一件特别正经,甚至特别酷的事。澳大利亚人对爱好的投入和专注,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

最典型的就是体育。澳洲人对体育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有自己支持的澳式足球(AFL)或橄榄球(Rugby)球队。到了比赛日,你会看到整个城市都穿上了主队的队服,酒吧里挤满了看球的人,那种全情投入的社区归属感,非常震撼。

但他们不只是“看”,更是“玩”。根据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的AusPlay调查,超过80%的成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或体育活动。周末的社区球场上,永远都有业余的足球、板球比赛。海滩上,从几岁的小孩到头发花白的老人,都在冲浪。他们不是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仅仅是因为“我喜欢”。

这种对爱好的认真,也体现在各种各样的俱乐部(Club)文化中。有徒步俱乐部、摄影俱乐部、园艺俱乐部,甚至还有“中世纪角色扮演”俱乐部。加入一个俱乐部,意味着你会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会定期活动,分享经验,共同成长。这不仅是打发时间,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自我认同的建立过程。

我曾因为好奇,加入过学校附近的一个社区“Surf Life Saving Club”(冲浪救生俱乐部)。本以为就是一群爱好者在海边玩玩。没想到,他们有非常系统和严格的训练,从急救知识、体能训练到海浪判断,每一个环节都极其专业。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有学生、有医生、有程序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守护着这片海滩的安全。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让我明白,爱好,可以是一种比工作更纯粹的责任和信仰。

除了体育,艺术、手工、音乐……任何一种爱好在这里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许多社区都会有定期的周末市集(Weekend Market),无数本地人会把自己的手工作品,比如自制的果酱、手绘的帆布包、设计的首饰,拿出来售卖。这不仅是一种补贴收入的方式,更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创意的平台。你看着他们热情地向你介绍自己的作品,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喜悦,远比在格子间里完成一份KPI报告要来得鲜活。

所以,别再把你的爱好藏起来了。把它当回事,理直气壮地投入时间。它不仅能帮你解压,更可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让你看到一个更多元、更有趣的自己,也让你在这里真正找到归属感。

消费观的转变:从追求“拥有”到体验“感受”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环境里,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用消费来定义自己。背什么样的包,穿什么牌子的鞋,开什么样的车,似乎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我们努力工作,好像就是为了拥有更多、更贵的东西。

来到澳洲,你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氛围。这里当然也有奢侈品店,但你会发现,大家更津津乐道的,不是谁又买了一个新款的名牌包,而是谁上个周末去蓝山徒步看到了最美的日落,谁在复活节假期开车去了大洋路,谁在海里和海豚一起游泳了。

这里的消费观,更倾向于为“体验”买单,而不是为“物品”买单。根据罗伊摩根(Roy Morgan)等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澳大利亚的“体验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将钱花在旅行、美食、音乐节和户外活动上的意愿,远高于购买物质商品。

这种转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二手文化在这里极其盛行。遍布大街小巷的“Op Shop”(Opportunity Shop,慈善二手店),是当地人最爱逛的地方之一。你可以在里面淘到质量上乘的二手衣服、复古的家具、独特的餐具。大家并不会觉得用二手货是“没面子”的事,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环保、聪明且有个性的生活方式。我身边很多本地同学,一身的穿搭都来自Op Shop,但搭配得非常有型,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这件夹克只花了5澳元。

对汽车的态度也是如此。你很少会看到校园里停满了豪车。很多学生和年轻人开的都是一辆有些年头的二手车。车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探索这个国家的工具。后备箱里放的不是奢侈品购物袋,而是帐篷、睡袋、烧烤架和冲浪板。一辆不起眼的“小破车”,可能已经载着它的主人,丈量了澳洲广袤的海岸线。

在这里住久了,我的消费观也发生了颠覆。我不再热衷于逛购物中心,而是开始研究哪里的国家公园最值得去,哪个海滩的沙子最白。我人生中第一笔“巨款”,不是买一个名牌包,而是花钱考了一个潜水证。当我潜入大堡礁的海底,被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包围时,那种震撼和感动,是任何物质都无法给予的。

我开始明白,拥有再多的东西,也填不满内心的空虚。而一次次独特的体验,会化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塑造你的视野和灵魂。它们是别人拿不走,也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澳洲的生活就完美无缺,这里有它自己的问题和挑战。我只是想通过我的眼睛,为你展示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种不被“标准答案”绑架的可能性,一种允许你犯错、允许你绕路、允许你“不务正业”的可能性。

如果你现在正感到焦虑和迷茫,不妨试试看:

给自己放一个完全“无所事事”的下午,别带任何功利的目的,就去海边坐着,或者在公园里发呆。听听风声,看看人来人往。

找一个和你专业、和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毫无关系的爱好,比如学弹尤克里里,或者去参加一个陶艺班。纯粹为了好玩,理直气壮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下次小组讨论,多和本地的同学聊聊天。别只聊作业,问问他们周末都干了些什么,假期有什么计划。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别怕“走弯路”。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非要分秒必争。在澳洲,你会发现,很多最美的风景,恰恰就在那些看似“偏离”主干道的弯路上。

真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人生的活法,也远不止一种。

祝你在这里,找到那份属于你自己的,松弛又专注的节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