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国内硬卷了,来澳洲换种活法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在国内卷不动了?每天被KPI、同辈压力推着走,感觉快喘不过气了?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在澳洲,生活真的可以是另一番模样。这里不光有阳光沙滩,更重要的是一种能找回自己的松弛感。我们想分享的,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而是在这里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找到一条不那么拥挤,但同样精彩的赛道。从找实习到周末去哪儿玩,从如何建立新的社交圈到真正享受“下班后就是自己”的自由。或许,换个地方,你会发现一个更快乐、更舒展的自己。

心态转变小手册:从“卷王”到“生活家”
国内硬卷心态 澳洲松弛感活法
职业规划=进大厂,拼KPI,35岁焦虑。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追求work-life balance,下班后就是自己的时间。
社交=拓展人脉,为了“有用”。 社交=分享快乐,和聊得来的人去海边BBQ,享受阳光。
学习=绩点至上,刷高分,为了更好的简历。 学习=培养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个人兴趣同样重要。
人生=一条拥挤的单行道,掉队就是失败。 人生=一片广阔的旷野,可以随时停下来看看风景,也可以换条路走走。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

还记得我那个朋友小A吗?国内985毕业,进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成了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上次跟她视频,她顶着快掉到下巴的黑眼圈,跟我说:“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停下来就觉得自己是废物。”

她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9点打卡,晨会复盘昨天的KPI,然后一头扎进无穷无尽的需求文档和会议里。午饭是15分钟解决的快餐,边吃还要边回工作消息。晚上9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办公楼,抬头看到的不是星星,而是其他大楼里同样亮着的灯。她告诉我,最怕的不是累,而是那种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的空虚感。同龄人要么升职加薪,要么结婚生子,好像每个人都在全力奔跑,她不敢停,也停不下来。

挂掉电话,我看着窗外悉尼懒洋洋的晚霞,突然很想跟小A,也跟屏幕前的你说说,或许,人生真的有另一种解法。别在国内硬卷了,来澳洲换种活法,可能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一个更快乐的自己。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5点下班去冲浪是日常

在国内,“奋斗”常常和“加班”划等号。但在澳洲,工作和生活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这里的人信奉“Work to live, not live to work”(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澳大利亚全职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长每周约为38小时。法律严格保障了员工的休息权,加班需要支付高昂的加班费(Penalty Rates),周末和公共假期的加班费甚至能达到平时工资的1.5到2.5倍。所以,大部分公司宁愿你高效地在8小时内完成工作,也不愿让你无意义地“耗”在办公室。

我认识一个在悉尼做IT的学长Leo,他跟我分享过他的日常。下午5点,办公室的同事们会准时说“See ya tomorrow”,然后大家真的就“vanish”(消失)了。Leo会花半小时开车到附近的Manly海滩,换上冲浪服,扎进海里玩上一个多小时,洗个澡,再回家做晚饭。他说:“在国内,我下班后唯一的想法就是瘫在床上刷手机。但在这里,我感觉下班后,我的一天才真正开始。”

对留学生来说,这种文化也体现在兼职工作中。澳大利亚的法定最低时薪从2023年7月1日起上调至23.23澳元(约合人民币110元),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你在咖啡馆做咖啡师,还是在零售店做导购,你的劳动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份收入不仅能覆盖一部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它让你在学习之余,能以一种更从容的姿态去体验社会,而不是被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做兼职而看轻你,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锻炼自己、融入当地的绝佳方式。你的价值,不由你“是否在大厂”或“职位有多高”来定义,而在于你是否在认真生活。

学习不只为绩点,更为了找到热爱的方向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绩点为王”的观念影响。为了零点几分的GPA,熬过无数个通宵,刷过无数套题。但在澳洲的大学里,你会发现评价体系更多元。

当然,分数依然重要,但它不是唯一。这里的课程设置了大量的Group Assignment(小组作业)。一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觉得是在“被猪队友坑”。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是在模拟真实职场环境,锻炼你的沟通、协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走不远,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我有个学会计的学妹Cici,刚来的时候也是个“卷王”,门门课都想拿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的成绩)。后来她发现,身边很多本地同学会花大量时间参加社团、做志愿者,甚至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会主动去跟教授聊一个下午。Cici也尝试着加入了一个环保社团,周末去海滩清理垃圾,参与组织宣传活动。她说,那段时间虽然绩点稍微降了一点,但她第一次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真正有意义的,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找工作时,面试官对她这段社团经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她具备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2024年的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都位列全球前20。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学术声誉,更因为它们培养的学生具备雇主看重的软技能——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在这里,你可以大胆地去尝试跨专业选课,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去创业,可以花一个学期去交换……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那张漂亮的成绩单,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

告别“无效社交”,去认识真正有趣的人

在国内,很多人的社交似乎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结识“人脉”,拓展“资源”。饭局上,大家交换着微信和头衔,却很少真正关心彼此的生活。但在澳洲,社交回归了它最本真的样子——分享和陪伴。

这里的社交活动,简单又纯粹。最常见的就是周末的BBQ(烧烤)。大家约在某个公园或者海边的公共烧烤台,各自带点食材和饮料,边烤边聊。没人问你家是哪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在哪家公司高就。大家聊的是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哪个海滩的浪最好,计划去哪里徒步。这种松弛的氛围,让人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做最真实的自己。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多样性是它最迷人的特质之一。以悉尼为例,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超过40%的居民在海外出生。走在街上,你能听到各种语言。你的同学、同事可能来自印度、巴西、意大利、越南……和他们交往,就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窗。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活法,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一个小小的公寓里挤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美食,一个法国小哥弹着吉他,一个韩国女生教大家跳K-pop,一个澳洲本地人则兴致勃勃地科普着各种奇怪的本土动物。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广和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美好。这种连接,无关利益,只关乎快乐。

想要建立新的社交圈,方法也很简单。参加学校的社团,加入Meetup上你感兴趣的小组(比如徒步、摄影、语言交换),或者干脆在周末去本地的市集(Market)逛逛,和摊主聊聊天。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总能找到你的“tribe”(部落)。

找回“松弛感”,过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一点,是在澳洲,你更容易找回一种叫做“松弛感”的东西。

这种松弛感,不是懒散,也不是躺平。它是一种内在的从容和笃定,一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底气。这种底气,来源于几个方面。

它来源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在这里,你选择做一名水电工,收入和社会地位可能完全不输给一个办公室白领。根据澳洲招聘网站Seek的数据,一些技术工种(Trade jobs)的年薪可以轻松超过10万澳元。社会不会用单一的“成功”标准去衡量你,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

它来源于大自然无私的馈赠。澳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阳光、沙滩、森林、公园……这些都是免费的。当你被学业或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可以随时开车一小时,去国家公园里徒步,或者只是在海边坐着发发呆。大自然有种神奇的治愈力,能让你瞬间忘掉烦恼,重新充满电量。

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一种“允许一切发生”的文化氛围。你可以在30岁时重返校园读一个新的专业,可以在工作几年后辞职去环游世界,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爱好而不用担心“不务正业”。人生不是一条预设好轨道的列车,而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旷野探索。

当然,澳洲不是天堂,这里也有自己的问题和挑战。找工作的压力、文化冲击的孤独、对家人的思念,这些都是每个留学生需要面对的课题。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告诉你来澳洲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我只是想提供一个可能性。

如果你觉得在国内的赛道上跑得太累了,感觉快要被“卷”到失去自我了,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换条路走走?

别急着把你的行程表排满,试着在下课后,不带目的地在街上走走。

别总想着如何“提升自己”,去学一个看似“无用”但能让你开心的技能,比如冲浪或者做手冲咖啡。

别害怕孤独,主动跟超市的收银员道一声早安,你会发现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或许,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而在于你是否享受沿途的风景。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活出那个更舒展、更真实的自己。你说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