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神仙打架名单公布,看看谁成功上岸?

puppy

嗨,各位在海外奋斗的小伙伴们!每年央行的招聘都堪称“神仙打架”,竞争激烈到不行,咱们留学生圈里肯定也有不少人盯着吧?好消息是,最新的拟录用名单终于出炉啦!我们帮你深扒了一下这些成功上岸的学霸背景,想知道清北人大是不是还霸占榜单?海归背景的同学到底有没有优势?还有,金融、经济、计算机,究竟哪个才是进入央行的“王牌专业”?这份热乎乎的“上岸图鉴”不仅能满足你的好奇心,没准还能给你未来的求职规划带来点新思路哦!快来文章里找答案吧!

读前划重点:这份“上岸图鉴”能告诉你啥?

1. 海归光环还管用吗? 扒一扒海外名校毕业生都去了哪些神仙部门。

2. 清北人还是永远的神? 国内顶尖院校的录取比例到底有多“夸张”。

3. 什么专业才是“版本答案”? 金融经济 VS 计算机,谁才是进入央行的硬通货。

4. 给你我的求职小本本: 站在留学生的角度,聊聊怎么规划才能离“上岸”更近一步。


上周和在伦敦读金工硕士的哥们儿Alex视频,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回国求职的话题。他灌了口咖啡,满脸愁容地问我:“你说,像咱们这种一年制硕士,回国找工作是不是特没优势?想冲一下央行这种级别的,感觉简历刚投出去就会被清北的学霸们按在地上摩擦。”

我当时就笑了,Alex的焦虑,简直是咱们留学生圈的“标准配置”。一边享受着海外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冲击,一边又时刻担心着国内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掉队”了。特别是像中国人民银行这种,每年招聘都堪称“北京西二环大型许愿现场”的地方,更是让无数人心向往之,又望而却步。

巧了不是?就在我们聊完没几天,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拟录用人员的公示名单就热乎乎地出炉了!这简直就是一份官方认证的“上岸图鉴”啊。我花了点时间,把这份名单翻来覆去地研究了好几遍,就是想替Alex,也替所有和Alex一样心怀梦想又有点迷茫的留学生小伙伴们,扒一扒这背后的“游戏规则”。

所以,别焦虑了!今天咱们就当一回“数据侦探”,一起来看看,这场“神仙打架”的最终赢家,到底都是些什么来头?

清北人“铁三角”依然稳固,但海归军团不容小觑!

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毕业院校问题。一句话总结:国内顶尖名校的优势依然是碾压级的,但海外名校的“敲门砖”也同样响亮。

这次央行总行拟录用的110多位新人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顶尖学府联手贡献了超过40人,差不多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也贡献了近20人。清、北、人这“三巨头”加起来,就占据了榜单的半壁江山。咱就是说,这“五道口金融学院预科班”的称号,真不是白叫的。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小伙伴心凉了半截?别急,咱们再来看看留学生军团的表现。

我仔细数了一下,今年的名单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同学大概有20位左右,占比接近20%。这个比例,说实话相当可观了。这些成功上岸的海归学霸们,毕业院校也是星光熠熠,基本都是咱们耳熟能详的世界顶尖名校。

比如,有来自英国G5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硕士博士,也有来自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的毕业生,还有像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这样的顶级私立大学。可以说,如果你手握一份这些学校的毕业证书,至少在简历关,你绝对有和清北人掰手腕的底气。

举个具体的例子,金融研究所这次录用了一位来自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国际司也招收了一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这说明什么?对于那些需要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岗位,你的海归背景不仅不是“水硕”的标签,反而是实打实的加分项!

所以,Alex们,别再妄自菲薄了。你的海外经历,赋予你的语言能力、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央行这样的国家级金融机构里,是有特定“生态位”的。关键在于,你得知道如何把这些优势,精准地匹配到对应的岗位上去。

金融经济是“基本盘”,但计算机才是“新风口”!

聊完了学校,咱们再来看看专业。这可能是对咱们职业规划最有指导意义的部分了。

毫无疑问,经济和金融类专业依然是进入央行的“王牌专业”,是绝对的“版本答案”。在今年的录用名单中,超过60%的人都来自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经济学、金融工程等相关专业。这很好理解,毕竟央行的核心职能就是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嘛,不招学这个的招谁呢?

从清华五道口到北大国发院,再到人大的汉青研究院,这些国内顶级的金融经济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央行输送着新鲜血液。如果你恰好就是这些专业的,那恭喜你,你已经走在了最宽阔的赛道上。

但是!划重点了!这次名单里最让我惊喜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强势崛起。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毕业生,这次拿下了超过15个offer,占比超过了10%!而且他们去的部门都特别“酷”,比如数字货币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央行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长。过去,我们总觉得学CS的同学,毕业归宿就是去互联网大厂“996”。但现在看来,进入国家核心金融机构,参与构建未来的数字金融体系,也成了一条充满想象力的职业路径。

就拿数字货币研究所来说,这次录用的就有来自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博士,还有来自海外名校的计算机硕士。他们未来要做的,可能就是我们钱包里数字人民币背后的核心技术研发。这种能参与并见证历史的感觉,是不是比在大厂写业务代码要燃得多?

除此之外,法学专业也是央行的“刚需”。每年,央行都会稳定地招收一批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国际法方向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条法司等部门,负责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今年的名单里,就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法学强校的硕士和博士。

总的来说,专业选择的逻辑很清晰:金融经济是你的“压舱石”,能让你稳稳地进入央行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计算机技术则是你的“推进器”,能带你驶向金融科技这片蓝海;法学、统计、管理等专业则是“护卫舰”,为整个金融航母的平稳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硕士只是“入场券”,博士才是“王炸”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学历这个“硬通货”。

打开这份名单,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残酷但又现实的真相:对于央行总行这个级别的单位,硕士学历几乎是最低的“入场券”。110多位拟录用人员中,清一色都是硕士和博士,本科生几乎绝迹。

其中,硕士毕业生是主力军,大概占了总人数的70%左右。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博士生的比例,今年录用了超过30位博士,占比接近30%!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这些博士大神们,研究方向覆盖了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他们往往会被分配到研究属性更强的部门,比如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司的研究岗等。央行需要这些“最强大脑”来进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为国家金融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比如,货币政策司这次就录用了一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学博士,金融稳定局也迎来了一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金融学博士。他们的博士论文,可能就是未来某项重要金融政策的理论雏形。

这对我们留学生有什么启示呢?

如果你读的是一年制或一年半制的授课型硕士,这当然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能帮助你达到应聘的硬性门槛。但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与国内两年制、三年制,甚至是有着丰富科研经历的博士生的竞争中,你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课程时长和研究深度上的潜在劣势。

这个“其他方式”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高质量的实习。

与其在海外多修几门课,不如利用假期回国,找一段在国内顶尖金融机构(比如中金、中信建投,或者一行两会的实习)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能让你的简历熠熠生辉,更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的金融生态和职场文化,让你在面试时能够言之有物,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本上的理论模型。这远比你成绩单上多一个A,来得更有说服力。

好了,今天的“数据探案”就到这里。我知道,看完这些分析,可能有的小伙伴会更焦虑,觉得门槛太高、竞争太激烈。但我想说的是,看清差距,不是为了让你放弃,而是为了让你找到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别总盯着“我是不是不如清北的”这种问题,这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你要想的是:“我的海归背景,能在哪个岗位上发挥出最大价值?”

如果你是学金融的,那就多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面试时能聊聊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这比只会背诵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要酷得多。

如果你是学CS的,那就去研究一下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思考它们如何赋能数字货币,这比你空谈自己会用Python爬虫要有深度得多。

说白了,央行要找的,从来不是只会考试的学霸,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你的独特经历,就是你最锋利的武器。看清地图,然后,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