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学,到底是什么体验?

puppy

这里不止有维港夜景和遍地美食,更有属于留学生的“限定体验”。我们曾在图书馆为赶due奋战到天亮,也曾为小组里“神仙”或“隐形”的队友而头秃;我们一边吐槽着“火柴盒”一样的宿舍,一边又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上山下海,感受都市与自然的无缝切换。这里有学业的压力,更有成长的惊喜。想知道真实的香港留学生活是怎样的苦与乐交织吗?这篇学长学姐的真心话,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学长学姐の行前小抄
心理准备:这里不是只有光鲜亮丽的金融中环,学术压力巨大,请自备强心脏。传说中的“Grade好、人Nice、觉够睡”不可能三角定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预算准备:香港的物价,尤其是房租,真的不是开玩笑。除了学费,建议每年准备至少10-15万港币的生活费。想活得滋润点?那上不封顶。
物品准备:转换插头(英标)、除湿机(南方必备神器)、一张八达通、一双好走的运动鞋(因为你将暴走无数山路和地铁站)。
技能准备:学几句简单的广东话,比如“唔该”(谢谢/麻烦了)、“早晨”(早上好)、“几多钱啊?”(多少钱),会让你的生活便利度和亲切感瞬间提升。

还记得大半年前的一个深夜,我跟室友刚从港大的“智华馆”(一个24小时学习空间)出来,拖着快散架的身体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凌晨三点的薄扶林道没什么车,只有昏黄的路灯和偶尔掠过的红色出租车。室友突然问我:“你说,我们花这么多钱和精力来这儿上学,天天赶due赶到头秃,到底图个啥?”

我一时语塞。是啊,图个啥?是为了简历上那所QS排名靠前的学校名字?是为了体验国际化都市的繁华?还是为了那些传说中的美食和夜景?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在香港挣扎、迷茫又热爱着的留学生,都曾在心里问过自己无数遍。

这篇文章,没有官方的宣传口号,也没有完美的留学滤镜。只有一些学长学姐们用无数个deadline、N次小组pre和几百张八达通消费记录换来的“真心话”。希望它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苦乐交织的香港留学体验。

学业:“卷”到飞起,也成长到飞起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来香港读书,你首先要适应的,可能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卷”。

这里的“卷”不是说说而已,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开学第一周,当你还在熟悉校园环境时,可能已经有同学把整个学期的reading list都刷了一遍。小组pre更是留学生的“重头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队友。运气好的话,你会碰到一群“神仙队友”,大家分工明确,效率奇高,最后一起拿A+。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本科是北大的大神,逻辑清晰,出口成章,pre的时候一个人carry全场,我们其他人仿佛是去给他鼓掌的。

但更多时候,你会遇到“隐形队友”。就是那种在群里从不发言,deadline前一天晚上突然出现,交给你一份不知所云的东西,让你想骂人又得熬夜帮他改。这种经历,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标配”,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高效沟通、如何向上管理(管理你的队友),以及如何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这里的学术压力是实打实的。香港的大学普遍采用GPA(平均绩点)来评判学业,而很多课程的分数都遵循“拉Curve”原则,也就是正态分布。这意味着你的分数不仅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更取决于你在所有人中的排名。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和自习室常年座无虚席,尤其是在期中和期末季。港大、中大、科大的图书馆,凌晨灯火通明是常态,无数留学生在这里用咖啡和意志力与due date搏斗。

根据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前100,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17,香港中文大学36,香港科技大学47。这些闪亮的数字背后,是顶尖的师资力量和巨大的学术资源。这里的教授很多都是来自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大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知识,更是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我的一位教传媒的教授,曾是BBC的资深记者,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告诉你新闻背后的逻辑和人性,那种冲击力和启发性,是书本无法给予的。

所以,在香港学习,确实很累,很“卷”。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也的确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你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会突飞猛进,你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会呈指数级增长。当你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那种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

生活:“火柴盒”宿舍与山海间的自由切换

聊完学习,我们再聊聊生活。提起香港,很多人会想到“寸土寸金”,这一点在住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有幸申请到学校宿舍,那么恭喜你,你将体验到可能是全世界最迷你的“海景房”。大部分学校宿舍都是两人间或三人间,人均面积可能就5-8平方米。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衣柜,就占据了你的全部个人空间。第一次走进宿舍时,我真的惊呆了,感觉行李箱一打开,就没地方下脚了。我们常常自嘲住在“火柴盒”或“鸽子笼”里。学校宿舍一年的费用大概在1.5万到3万港币不等,虽然不便宜,但和外面比起来,已经算是“良心价”了。

如果没申请到宿舍,或者想有更多私人空间,那就得考虑校外租房。这绝对是对留学生财力和精力的一大考验。在学校附近,比如港大周围的坚尼地城,中大附近的大围,一个不到10平米的“劏房”(被分割出来的小房间),月租金可能就要6000-8000港币。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私人住宅的平均租金指数一直处于高位。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几个人合租一套两室或三室的房子,人均月租也要5000港币以上。

虽然住得憋屈,但香港宿舍文化里却有种独特的“烟火气”。空间小,反而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住的宿舍楼层,有一个小小的公共厨房,每天晚上都特别热闹。有内地同学在包饺子,有韩国同学在做泡菜汤,有印度同学在煮咖喱,各种语言和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大家会聚在一起吃宵夜,聊八卦,吐槽第二天的pre,很多珍贵的友谊都是在这些深夜厨房里建立起来的。

住宿的“小”和香港的“大”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也是香港留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都市与自然的无缝切换。

周五,你可能还在中环的高楼大厦间穿梭,为一份实习忙得焦头烂额。到了周末,你就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坐上地铁和巴士,一小时内就能“逃离”城市,投身于山野大海的怀抱。香港有超过40%的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在世界级大都市中是极为罕见的。这里有全长100公里的麦理浩径,被《国家地理》评为全球20条最佳行山径之一;有被誉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的龙脊;还有西贡的清澈海水和地质公园的奇特岩石。

我最喜欢的一个周末行程,就是去西贡的浪茄湾。早上从市区出发,转几趟车,再徒步一段山路,当那片果冻色的海水和洁白的沙滩出现在眼前时,一周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晚上,在西贡码头吃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吹着海风,感觉生活无比惬意。这种“上山下海”的便利性,极大地平衡了学业和住宿带来的压抑感,让你能随时找到一个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压力的地方。

味蕾:从米其林到街边档的“甜蜜负担”

在香港,谈留学体验,绝对绕不开“吃”。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天堂,能满足你对食物的所有幻想。

对于学生党来说,最日常的慰藉莫过于学校食堂和周边的茶餐厅。一份烧腊双拼饭、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面、一个新鲜出炉的菠萝油配一杯冻奶茶,大约花费40-60港币,就能解决一顿饭。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却是无数留学生“续命”的能量来源。我至今都记得,每次考完试,都会冲到楼下的茶餐厅,点一份“常餐”,那份沙爹牛肉公仔面和炒滑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当然,香港的美食版图远不止于此。这里有全球最密集的米其林餐厅,从三星的精致法餐到一星的平价点心店“添好运”,丰俭由人。你可以花几千块在四季酒店的Caprice体验顶级的味觉享受,也可以花几十块在深水埗的街头,品尝到获得米其林推荐的猪润面和肠粉。

旺角、铜锣湾、尖沙咀的街头巷尾,更是隐藏着无数宝藏小吃。鸡蛋仔、咖喱鱼蛋、钵仔糕、牛杂……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探索这些地道美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我和朋友们曾经有一个“美食地图”计划,每个周末都去一个不同的区“扫街”,从港岛吃到九龙,再到新界,感觉永远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我们。

这种美食遍地的环境,也带来了一个“甜蜜的负担”——长胖和花钱。香港的餐饮消费不低,一顿稍微体面点的晚餐,人均200-300港币是常态。很多留学生每个月在吃饭上的开销就要3000-5000港币。而且,在各种美食的诱惑下,体重秤上的数字也很容易失控。所以,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和控制预算、保持身材之间找到平衡,也成了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文化:在东西方交汇处的冲撞与成长

香港是一个极度多元和高效的社会,在这里生活,你会时刻感受到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首先是语言。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在学校里,教学和沟通基本全用英语,这对于提升语言能力非常有帮助。但走出校园,你会发现广东话才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地铁报站、街边小贩的叫卖、茶餐厅伙计的点单,都是亲切又急促的粤语。虽然大部分香港人都会说普通话,但如果你能学几句简单的广东话,比如“唔该”“多谢”“靓仔/靓女”,会迅速拉近你和这座城市的距离,也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

其次是快节奏。香港的一切都很快。人们走路快,说话快,地铁的扶梯速度都比内地快一倍。在餐厅吃饭,伙计刚刚放下餐盘可能就会问你“食完未?”(吃完了吗),因为外面还有人在等位。这种效率至上的文化,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感到压迫,但慢慢地,你也会被它同化,做事变得更果断、更高效。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平台。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印度、韩国、法国、哈萨克斯坦……你们会在课堂上讨论不同国家的社会议题,会在宿舍里分享各自的文化和美食,会在假期结伴去探索亚洲其他国家。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数据,八大高校的非本地学生比例逐年上升,校园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会极大地拓宽你的眼界,让你学会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你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不同的活法。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和成长,或许是香港留学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香港上学,到底是什么体验?

它是在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下,思考着明天要交的论文;是在拥挤的地铁里,用耳机听着英文的lecture;是在狭小的宿舍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畅聊人生;是在图书馆刷夜后的清晨,去茶餐厅吃一顿热腾腾的早餐;是在周末,脱下学生的外壳,一头扎进西贡的碧海蓝天里。

它很苦,因为学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有时还会感到孤独。

它也很甜,因为这里有机会,有风景,有美食,有能让你飞速成长的平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所以,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来,我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我只会告诉你,来之前,别只盯着中环的金融大厦,多看看那些徒步径的地图。别只想着买买买,多准备一点应对压力的勇气。学几句广东话真的不亏,一句“唔该嗮”能换来一个真诚的微笑。最重要的是,别害怕,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去犯错。

因为在香港,挑战和机遇一样多,这里的每一天,都可能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