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案后,申请季你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
|---|
| 喜:我的高分终于“值钱”了? 禁令意味着招生官不能再因为你是亚裔就给你打上“缺乏个性”的标签,纯看成绩和背景,我们似乎站在了更公平的起跑线上。 |
| 忧:当“种族”被“故事”替代,内卷会不会更严重? 如果不能明着看种族,招生官会不会更看重那些难以量化的“软实力”?比如个人陈述(PS)里的“克服逆境”的故事,而这会不会催生一个新的、更烧钱的“背景包装”赛道? |
| 变:大学的招生策略会有什么新花样? 大学们纷纷表示会“遵守法律”,但依旧“致力于多元化”。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会通过新的文书题目、更侧重推荐信和面试等方式,来挖掘你的“多元化”特质。 |
| 策:我们留学生现在该怎么办? 是继续疯狂刷分,还是花更多精力去打造一个“有趣”的人设?这篇文章会带你一起分析,找到最适合你的路。 |
嘿,老铁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一枚。
还记得去年夏天(2023年6月29日)吗?那天我朋友圈直接炸了。几个正在准备申请季的小学弟学妹,在群里疯狂刷屏,发的都是香槟和庆祝的表情包。为啥?因为美国最高法院一锤定音,裁定哈佛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是违宪的。简单说,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在大学招生领域,game over了。
群里一个刷出了托福115、SAT快满分的大神学弟激动地打字:“太好了!咱们亚裔终于可以凭本事吃饭了!再也不用因为黄皮肤被‘减分’了!”
看着他这条消息,我心里五味杂陈。喜悦是肯定的,毕竟这场官司打了快十年,背后是无数亚裔家庭感觉被“不公平对待”的委屈。但要说这就能让咱们中国留学生的藤校之路一片坦途,我心里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事儿,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飞出来的除了希望,可能还有更多让人头疼的新麻烦。
今天,咱就坐下来,像在宿舍里开卧谈会一样,好好扒一扒这哈佛案尘埃落定之后,对咱们中国留学生来说,到底是喜是忧?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
一纸禁令:我们赢来的“公平”到底是什么?
先说说让大家开心的部分。这次判决为什么被看作是亚裔的“历史性胜利”?因为我们终于拿到证据,证明了那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是真的存在的。
打官司的原告组织“学生公平录取”(SFFA)甩出了一堆哈佛内部数据,看得人是真上火。比如一份2013年的哈佛内部报告显示,如果只看学术成绩,亚裔学生在录取新生中的比例应该占到43%。但实际上呢?最终录取的亚裔学生比例常年稳定在20%左右。那消失的20%多去哪儿了?
更扎心的是那个“个人评级”(Personal Rating)。招生官会给申请者打分,评估你的性格,比如“受欢迎程度”、“善良”、“勇敢”、“成熟度”等等。数据显示,亚裔申请者在所有族裔里,这项得分是最低的。你敢信?我们这些从小被教育要谦逊、内敛、尊重师长的孩子,到了招生官眼里,就成了“缺乏领导力”、“没有个性”的“考试机器”。
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一个学术能力排在前10%的亚裔男生,被哈佛录取的概率只有12.7%。而一个同等水平的白人学生,录取率是15.3%;西班牙裔是31.3%;非洲裔更是高达56.1%。这数字背后,是多少亚裔孩子挑灯夜读的努力,被一句轻飘飘的“个性不足”给抹杀了。
所以,最高法院的这一纸禁令,就像是把压在咱们亚裔学生头上的那块玻璃天花板给敲碎了。它明确告诉所有大学:你们不能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肤色,就预设他的性格,给他加分或减分。从这个角度看,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它意味着,你的SAT分数、你的GPA、你的科研成果,这些硬邦邦的实力,终于能被放在一个相对更公平的天平上衡量了。
别急着开香槟:当“种族”换成了“故事”,游戏规则变了吗?
但是,朋友们,事情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你以为大学们会就此罢休,乖乖地变成一个只看分数的“考试院”吗?太天真了。
判决书下来后,哈佛大学立马发声明,话说得滴水不漏:“我们当然会遵守最高法院的裁决。但是,我们依然坚信,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对于教育至关重要。”
翻译翻译,什么意思?意思就是:“OK,我们不看‘种族’这个词了,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招到我们想要的‘各种各样’的学生。”
那怎么操作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在判决书里其实留了个“后门”。他说,大学不能因为学生的种族身份就给他加分,但“在任何时候,大学都可以考虑一个申请人的申请文书或个人陈述中,关于种族如何影响其人生的讨论”。
看到没?重点来了。不能直接问“你是什么族裔”,但可以换个方式问:“你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或者你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这一下,就把战场从比拼分数的“硬件”区,直接转移到了比拼个人经历和表达能力的“软件”区。
判决刚过,新的Common App(美国大学通用申请系统)文书题目就出来了。其中一道题是这么问的:“请分享一个对你意义重大的背景、身份、兴趣或才能,以至于如果没有它,你的申请就是不完整的。” 这简直就是为大学“合法”地了解你的种族和文化背景量身定做的。
这对咱们中国留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挑战可能更大了。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只要分数够高,活动够亮眼,文书别出大错就行。但现在,文书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你生死的关键。招生官会拿着放大镜,在你的几百字陈述里,寻找那个“独特”的、“多元”的、“能给校园带来新东西”的你。
问题是,我们很多留学生的成长背景相对单一,从小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搞定一道奥数题。让我们去写一篇惊天动地的“克服逆境、改变人生”的故事,很多人是真的会“憋死”。
一个在加州的朋友跟我吐槽,他儿子今年申请大学,全家为了那个“personal statement”快愁疯了。他说,现在周围的华裔家庭,已经不满足于给孩子报SAT补习班了,而是开始花重金请“故事教练”、“文书顾问”,帮孩子从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挖掘”甚至“创造”动人故事。这不就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吗?而且是更花钱、更玄学、更让人焦虑的竞赛。
加州的“前车之鉴”:当内卷遇上“全面审查”
你可能会说,小编你是不是在危言耸听?咱们可以看看已经禁了平权法案二十多年的加州,发生了什么。
早在1996年,加州就通过了著名的209号提案,禁止在公共教育等领域考虑种族因素。这让加州大学(UC)系统成了我们观察未来的一个绝佳窗口。禁令之后,亚裔学生的录取率确实应声上涨。比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亚裔新生的比例从禁令前的37%左右,一度飙升到40%以上,现在更是稳定在40%左右,成为第一大族裔。
听起来很棒,对吧?但你再看看硬币的另一面。
当所有高分的亚裔学生都挤在一个池子里竞争时,分数迅速“通货膨胀”。同样是申请UC Berkeley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一个GPA 4.3、SAT 1550的亚裔学生,很可能就会被一个GPA 4.1、但创办了一个帮助社区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公益项目的拉丁裔学生比下去。为什么?因为后者展现了UC系统现在极度看重的“全面审查”(Holistic Review)标准下的“领导力”和“社区贡献”。
加州大学的招生官早就练就了一身“火眼金睛”,他们会仔细评估你的13项“全面审查”指标,包括学术成就、创造力、领导力、面对挑战的能力、社区服务等等。他们会从你的文书、活动列表、推荐信里,拼凑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成绩单。
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加州华裔学生的“内卷”达到了顶峰。大家不仅要拼GPA、AP课程数量,还要拼谁的课外活动更“高级”、更“有影响力”。在硅谷,一个高中生没搞过一个App、没发表过一篇论文、没创办过一个非营利组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种压力,正随着最高法院的判决,快速蔓延到全美国。
所以,未来的你我,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更残酷的局面:高分只是入场券,而真正决定你能否坐上牌桌的,是你讲的故事够不够吸引人。这对于不擅长“包装”自己的中国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别忘了房间里的大象: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s)
咱们聊了半天,其实还没说到美国大学招生里另一个巨大的“不公平”——传承录取和捐赠录取。
就在最高法院的判决之后,很多人的目光立刻转向了这个问题。什么叫传承录取?就是你的父母或亲属是这所大学的校友,那么你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哈佛自己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到2019年间,传承申请人的录取率是33.6%,而普通申请人的录取率只有5.9%。将近6倍的差距!
这些人里,绝大多数是富裕的白人家庭。他们不仅享受着校友身份带来的便利,他们的父母还可能给学校捐了一栋楼。这种赤裸裸的“拼爹”行为,才是对“精英教育”最大的讽刺。
最高法院的判决,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雷区”,只谈种族,不谈阶级和特权。这就像一场比赛,裁判把所有选手脚上的“种族”沙袋给去掉了,这当然让一些人跑得更快了。但有那么一小撮选手,人家是直接坐着跑车进场的,裁判对此却视而不见。
这对我们留学生有什么影响?它提醒我们,美国大学的“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没有了种族因素的干扰,这个系统依然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我们作为没有任何背景的国际申请者,要想在这场游戏里胜出,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路在何方?给迷茫的你三句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可能把你给说焦虑了。别慌,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制造焦虑的。
面对这个新局面,咱们中国留学生到底该怎么办?我觉得有三点,说得特别实在,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做个“T”型人才,而不是一个“I”型学霸。
什么意思?“I”型人才就是一根筋,只有深度,没有广度。比如你只知道刷题,GPA很高,但问你对社区有什么看法,对某个社会问题有什么观点,你一问三不知。在新的招生规则下,这种学生最先被淘汰。
你要做个“T”型人才。“T”的那一“竖”,是你的专业深度。你喜欢计算机,就去搞编程,参加信息学竞赛,去钻研一个具体的领域,做出点名堂来。这是你的立身之本,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硬核实力。
但更重要的,是那一“横”。这一横,代表你的广度、你的视野、你的同理心。你要去关心你书本以外的世界。比如,你学计算机,你能不能利用你的编程技能,为社区里的流浪动物救助站做一个领养信息网站?你喜欢化学,能不能去研究一下你家乡的河流污染问题,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参加了多少“高大上”的活动,而是你是否能将你的学术热情,与你周围的真实世界连接起来,并尝试去产生一点点积极的影响。这,才是他们眼中最性感的“领导力”。
第二,放弃“完美人设”,讲一个真实的、有瑕疵的故事。
我看了太多中国学生的文书,写得像英雄事迹报告。要么是去非洲支教拯救了失学儿童,要么是带领团队赢得世界大奖。这些故事不是不好,而是太“假”、太“飘”,没有“人味儿”。
招生官一年要看几千份申请,他们对这种“标准模板”早就免疫了。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会犯错、会迷茫、但一直在努力成长的年轻人。
你的故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它可以很小。比如,你曾经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你是如何通过一步步练习,最终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这个过程中的挣扎和思考,就比一个空洞的“领导力”故事要动人得多。再比如,你为了教会奶奶用微信,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画了无数张操作图,录了好多遍教学视频,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对代际沟通和科技鸿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记住,招生官不是在招一个“完人”,他们是在招一个“有趣”的、有潜力的灵魂。你的瑕疵,你的笨拙,你的思考,恰恰是你最独特、最宝贵的地方。
第三,别把大学申请当成终点,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逗号。
我知道,在咱们的文化里,考上一个好大学,几乎是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我想告诉你,这真的不是全部。
哈佛案之后的申请季,注定会更加混乱、更加“玄学”。你可能会发现,你身边那个成绩不如你的同学,拿到了比你更好的录取。你可能会因为一篇文书没写好,就与梦校失之交臂。你会感到不公,会感到挫败。
这时候,请一定告诉自己:大学申请,是一场大型的、有点随机的“匹配游戏”。学校在选你,你也在选学校。录不录取你,有很多你无法控制的因素。它能定义你的,只是你18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去处,而绝不能定义你未来人生的全部可能。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你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到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你受益终身的东西。无论你最终去了哪里,只要你保持好奇,持续学习,真诚待人,你的人生一定不会差。
所以,别再为那些不可控的因素焦虑了。把你能做的,做到极致。然后,深呼吸,把剩下的交给命运。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在一纸录取通知书里,而在你为了它而拼尽全力的那段路途上。
加油吧,朋友们!这场游戏,规则变了,但主角,永远是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