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stay 避雷速查清单 |
|---|
| 沟通环节:家庭介绍信息是否过于模糊?是否拒绝视频通话?对你提出的具体问题(如饮食、网络)含糊其辞? |
| 家庭规则:是否有极端不合理的规定?(如:洗澡严格限制在5分钟内、每晚10点后断网、每周只能洗一次衣服) |
| 费用细节:费用包含项目是否清晰?(如:水电网、三餐/两餐、暖气)有没有隐藏的额外费用?(如:冬季取暖费) |
| 家庭成员:家里住了几个国际学生?(超过2-3个就要小心,可能已经商业化了)家庭成员的职业和作息是否会影响你的生活? |
| 地理位置:用谷歌地图亲自查询地址,确认通勤时间和周边环境,不要只听中介或学校的一面之词。 |
| 合同条款:仔细阅读合同,特别是关于退款政策和更换家庭的通知期限(Notice Period),通常是2周。 |
初来乍到,我的“KIWI家庭梦”碎了一地
我还清楚地记得,飞机降落在奥克兰机场的那一刻,我心里全是粉红色的泡泡。想象中的新西兰生活,是从一个温馨的寄宿家庭开始的:慈祥的Home-ma会做好香喷喷的烤羊腿,热情的Home-pa会带我周末去看橄榄球赛,我还能跟他们的孩子一起练习口语,完美融入当地生活……
拖着两个大箱子,我终于见到了我的寄宿家庭妈妈,一位看起来很干练的白人女性。她礼貌地笑了笑,帮我把行李放上车,一路上的交流仅限于“你飞了多久?”和“外面天气不错”。行吧,也许是还不熟。到了家,一栋很漂亮的House,我的房间也干净整洁,窗外就是花园。我心里的大石头暂时落了地。
然而,当晚饭时间到,我的KIWI家庭梦就“啪”地一声,碎了。餐桌上,摆在我面前的盘子里,只有一片干巴巴的全麦面包、几片生菜叶子、两片薄如蝉翼的火腿,外加一勺土豆沙拉。Home-ma微笑着对我说:“Enjoy your dinner.” 我愣住了,看着她和她丈夫吃着和我几乎一样的“简餐”,我甚至开始怀疑,新西兰人是不是都过着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洗澡间的门上贴着一张纸条:“Please keep your shower under 5 minutes to save water.” 有一次我洗头多用了两分钟,Home-ma就直接敲门了。家里的WiFi路由器更是装了定时器,每晚10点准时断电,雷打不动。我跟她说我晚上要赶due,她只是耸耸肩说:“You should manage your time better.”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不是来“做客”的,我只是一个付了钱的房客,一个行走的“钱包”。那些关于文化交流和家庭温暖的幻想,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幻想很丰满,现实的“坑”有哪些?
我的经历不是个例。在新西兰,寄宿家庭的平均费用大约在每周300-350纽币(约合人民币1350-1575元)之间,在奥克兰等大城市会更高。这笔钱理论上包括了你的住宿、水电网以及工作日早晚两餐、周末三餐。但很多时候,你得到的和你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饭菜
食物绝对是吐槽重灾区。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我这样的情况,晚餐就是三明治、沙拉,或者一份用微波炉加热的速冻意面。想吃上一顿热乎乎、有肉有菜的饭,简直是奢望。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homestay连续一周晚餐都是前一天的剩菜。要知道,根据新西兰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一个家庭平均每周的食品支出大约在250纽币左右。寄宿家庭从你那里收取的伙食费(通常每周约100-120纽币)绝对足够提供营养均衡的正常餐食。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KIWI饮食文化如此,纯粹就是想省钱。
匪夷所思的“奇葩”规定
除了限时洗澡和断网,各种奇葩规定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洗衣机每周只能用一次,不管你有多少衣服;不准在自己房间用电暖气,即使奥克兰的冬天湿冷到骨子里;厨房除了早上热牛奶和晚上接水喝,其他时间“游客止步”。这些规定往往打着“节约能源”或“这是我的家规”的旗号,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他们似乎忘了,你支付的费用里,已经包含了正常范围内的水电开销。
“隐形”的住家和零交流的尴尬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住进了一个“幽灵家庭”。住家父母工作非常忙,早出晚归,你一天都见不到他们的人影。周末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交活动,完全把你当空气。你想找人练口语?不存在的。你想了解当地文化?自己Google吧。这种家庭完全失去了homestay的意义,你花着高价,住的却是一个连基本交流都没有的“合租房”,甚至还不如自己租房来得自由。
出发前,如何炼就“火眼金睛”?
吃一堑长一智,在我更换了两次homestay之后,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排雷宝典”。很多问题,其实在出国前就能发现端倪,关键在于你要主动出击,做一个“问题少年”。
把问题问到“脸皮厚”的程度
当学校或中介给你发来homestay资料时,别只看照片和家庭简介。那些“我们家热情好客,喜欢文化交流”的场面话,看看就好。你需要立刻、马上,发一封邮件过去,问一些具体到“令人发指”的问题:
关于饮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平时晚餐大概会吃什么吗?是一周七天都提供热食吗?”
关于房间:“我看到的照片是我未来要住的那个房间的真实照片吗?房间里具体有哪些家具?”
关于规则:“关于洗澡时间、网络使用、洗衣方面,家里有具体规定吗?”
关于成员:“家里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的国际学生吗?有几个?”(如果超过两个,商业味就太浓了,慎选!)
一个真心欢迎你的家庭,会很乐意回答这些问题,甚至会给你发来菜单照片。而那些支支吾吾、含糊其辞的,心里多半有鬼。
视频通话,你的“第一轮面试”
邮件沟通完,一定要提出视频通话!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让你看看未来的“家人”,更是让你感受这个家的“气场”。在视频里,你可以:
观察他们的态度:他们是热情地跟你聊天,还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敷衍?
看看真实环境:可以礼貌地请求他们带你简单看看房子,比如客厅、厨房和你未来的房间。是不是和照片一样干净整洁?
“面试”他们:问问他们的兴趣爱好,周末一般做什么。这能帮你判断你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合拍。
一次15分钟的视频,能透露出的信息量远超几十封邮件。如果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视频,那基本可以pass掉了。
自己动手,做足“背景调查”
别偷懒,把homestay的地址放到谷歌地图里。用街景模式(Street View)看看房子周围的环境,是安静的居民区还是嘈杂的大马路边?再用路线规划功能,查查每天从家到学校的公共交通需要多长时间,换几次车。有些中介口中的“交通便利”,可能意味着每天单程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你未来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
入住后发现“货不对板”,怎么办?
即便做了万全准备,也可能遇到“伪装大师”。当你入住后发现情况不对,千万别当“忍者神龟”,觉得“算了,忍一忍就过去了”。你的沉默,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好欺负。
先礼后兵,进行一次“正式会谈”
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比如晚饭后,心平气和地和住家坐下来聊聊。记住,沟通的重点是“表达你的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的过错”。
比如说网络问题,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家里的规定是10点断网,但我最近有些课程作业需要在晚上查资料,有时候会超过10点。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再比如饭菜问题:“我非常感谢您为我准备晚餐,只是我从小习惯了吃热的饭菜,不太适应冷餐。如果方便的话,之后可以多一些热食吗?或者我可以自己简单做一些吗?”
用“我”开头,表达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你”开头进行指责。这能让对话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保留证据,寻求学校帮助
如果沟通无效,对方依旧我行我素,那你就要开始为自己维权做准备了。把不合理的饭菜拍照存证,记录下网络被切断的具体时间,把不合理的规定白纸黑字拍下来。然后,带着这些证据,直接去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或者寄宿家庭协调员(Homestay Coordinator)。
这里要提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留学生 pastoral care 的行为准则》(The Education (Pastoral Care of Tertiary and International Learners) Code of Practice 2021)。所有招收国际学生的新西兰教育机构都必须遵守这个准则。准则明确规定,学校有责任确保学生住在安全、健康和支持性的寄宿环境中。你的学校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他们有义务帮你解决问题。
如果沟通无效,如何“优雅”地更换家庭?
当情况已经无法挽回,更换家庭就是唯一的出路。这没什么可丢人的,你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首先,拿出你当初签的寄宿家庭协议,查看关于更换家庭的条款,特别是需要提前多久通知(Notice Period)。通常情况下是两周。这意味着你需要提前两周告知学校你要搬走,并且这两周的费用是不能退的。
然后,向你的寄宿家庭协调员提交一份正式的更换申请,并附上你之前收集的所有证据和沟通记录。理由一定要充分、客观。学校在核实情况后,就会启动程序为你寻找新的家庭。
在等待新家庭的这两周里,可能会有点小尴尬,但请保持基本的礼貌。你是在走一个正规的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部分费用都是直接付给学校的,学校会按周转给寄宿家庭,所以你也不用担心跟住家有经济上的直接冲突。
最后,我想说,遇到一个糟糕的homestay,真的会给留学生活开一个很丧的头。但请你一定不要因此就否定新西兰,否定留学这件事。它只是你留学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小怪,打败它,你就会升级。敢于沟通,善于求助,是你在这片土地上学会独立的第一课。
记住,你付了钱,就有权利得到与之匹配的服务和尊重。你的留学第一站,一定要稳稳地落地,别让任何人毁了你对这个国家最初的美好向往。加油,未来的自己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