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Vlog:在魔法学院当学霸

puppy

哈喽,未来的牛津er们!是不是也觉得牛津就像现实版的霍格沃茨?穿上学袍、穿梭在百年学院里确实超梦幻,但“学霸”的日常可不只有魔法哦。这篇Vlog会带你沉浸式体验我的牛津生活:从每周几千字的reading和赶不完的essay,到如何在古老的图书馆里高效学习;从跟导师“斗智斗勇”的tutorial,到课后划船、参加formal dinner的快乐时光。这里没有滤镜,全是真心话和实用干货,希望能给正在奋斗的你一些真实参考和动力,快来看看这个“魔法世界”的真实面貌吧!

牛津“魔法”学院生存指南
学术强度预警:每周的阅读量可能比你一学期读的都多,essay DDl一个接一个,做好时间管理是第一要义。
“冒名顶替综合症”是常态:身边全是“神仙”同学,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别怕,几乎每个人都这么想过。自信点,你也是被牛津选中的人!
学会求助:导师(Tutor)不是只会挑战你的“大魔王”,他们也是你最宝贵的资源。遇到困难,大胆去敲他们的门。
Work Hard, Play Harder:别只埋在书堆里,去参加晚宴(Formal Dinner)、去划船、去泡吧。牛津的魅力,一半在学术,一半在生活。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正在牛津“渡劫”的学姐。

还记得我刚收到牛津offer的那天吗?我激动地在床上蹦了三分钟,脑子里全是《哈利·波特》的画面:穿着黑袍穿梭在古老的庭院,在烛光摇曳的大厅里吃饭,好像下一秒就能收到猫头鹰送来的信。我甚至已经想好了,一定要去那个长得像霍格沃茨大食堂的Christ Church学院餐厅打卡。

开学第一周,当我拿到第一份reading list(阅读清单)时,魔法滤镜“啪”的一声,碎了。那是一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列着12本书和20多篇学术论文,备注是:请在下周二的Tutorial(导师辅导课)之前读完,并写一篇2000字的essay。那一刻我才明白,牛津这座魔法学院,施展“魔法”的代价,是拿头发换的。这篇“Vlog”,我想带你看看滤镜背后,一个真实的牛津学霸(或者说,是努力不挂科的学渣)的日常。

第一章:每周三万尺的“飞行”——阅读与Essay的无尽循环

如果你问一个牛津学生,日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很可能不是 “Gosh, the architecture is stunning!”(天啊,这建筑太美了!),而是 “Sorry, I have an essay crisis.”(抱歉,我的论文要交不了了。)

这里的学术压力,真不是开玩笑的。尤其对于我们文科和社科的同学来说,生活基本上就是由reading, essay, tutorial这三件事无限循环构成的。以我读的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为例,我们通常每周要应付两场Tutorial,意味着每周要交两篇2000-2500字的论文。

你可能会想,一周两篇,好像也还好?但魔鬼藏在细节里。每一篇论文背后,都对应着一份能让你看到眼花的Reading List。一份清单上通常会包含8到15本核心书籍或期刊文章。导师会说:“这些是‘essential reading’(必读)。”然后随手再附上一份长长的“further reading”(拓展阅读),微笑着告诉你:“如果想拿高分,这些也建议看看。”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一篇论文要看10份材料,每份材料平均50页(这已经是很保守的估计了),那一周光是为了写论文的阅读量就高达1000页。这还没算上你上大课(Lecture)需要预习和复习的内容。所以,那些在Radcliffe Camera(牛津最标志性的圆形图书馆)里通宵苦读的学生,真的不是在摆拍,而是在为自己的学术生命“续命”。根据牛津大学的官方数据,这里的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在40到50小时之间,但据我个人体感,在“论文劫”期间,这个数字翻倍也是常有的事。

我的一个读历史系的朋友,曾经为了写一篇关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经济成因”的论文,在图书馆里翻了整整三天资料,光是笔记就做了几十页。他说,感觉自己像在信息的汪洋里打捞一根针,既要读懂当时经济学家的晦涩理论,又要梳理各种原始信件和政府报告。等他终于在截止日期的前一个小时提交论文时,整个人都虚脱了。但他又说,当导师在Tutorial上夸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切入点”时,之前所有的辛苦好像都值了。

这就是牛津的日常,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极致体验。它会榨干你的脑力,挑战你的极限,但同时,当你真的沉下心,啃完一本晦涩的哲学著作,或者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时,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章:图书馆奇遇记——在知识的海洋里“冲浪”

在牛津,图书馆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食堂”和“探险乐园”。整个牛津大学图书馆系统(Bodleian Libraries)是全英国第二大图书馆,拥有超过1300万件馆藏。这里有28个图书馆,散落在牛津的各个角落,从宏伟壮观的Bodleian主馆,到每个学院小而美的专属图书馆。

刚入学时,所有新生都要参加一个仪式,宣誓爱护图书馆的书籍。誓词是用拉丁语念的,大概意思是不能带火、不能损坏书籍等等。那一刻,仪式感直接拉满,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这个知识殿堂的守护者。

这里的图书馆各有特色。最出名的无疑是Radcliffe Camera,那个巨大的圆形穹顶建筑,几乎出现在所有牛津的明信片上。它的内部是360度环绕的书架和阅览室,坐在这里读书,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洒进来,感觉自己像电影主角。但说实话,这里游客太多,拍照打卡可以,真正想静心学习,我更推荐去一些“秘密基地”。

比如,Bodleian主馆的Duke Humfrey's Library,就是《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图书馆的取景地。这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排书架都散发着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书香和木香。在这里看书,你甚至不敢大声呼吸,生怕打扰了沉睡的智慧。这里的书很多都是“in-house reading only”,不能外借,你只能通过一个古老的系统填写申请单,然后由图书管理员从迷宫般的地下书库里帮你把书运上来。有一次我申请了一本17世纪的古籍,当管理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我面前时,我感觉自己触摸到的不是纸张,而是历史。

当然,除了这些“网红”图书馆,我们用得最多的,其实是自己学院的图书馆。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藏书也基本能满足本院学生的课程需求。它的好处是“近”和“方便”。比如你半夜两点写essay突然需要一本书,可以直接穿着睡衣跑下楼去借。我的学院图书馆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大家会默默地在茶水间留下一些零食和咖啡,给那些正在通宵赶论文的“战友”们加油打气,特别温暖。

在这里学习,高效是关键。我的建议是,先用学校的在线图书目录SOLO(Search Oxford Libraries Online)查好你需要的书在哪几家图书馆有,哪家可以外借。核心课程的必读书目,学院图书馆通常会有好几本,但借阅的人也多,最好提前预定。如果是一些比较冷门的资料,那就需要去Bodleian主馆或者相关的专题图书馆(比如社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了。别怕麻烦,探索不同图书馆的过程,本身就是牛津留学体验的一部分。

第三章:Tutorial“生死局”——与学术大牛的“华山论剑”

如果说阅读和写作是“输入”,那么Tutorial(导师辅导课)就是最核心的“输出”和“升华”环节。这是牛津教育体系的精髓,也是最让人“闻风丧胆”的部分。

Tutorial通常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你和一个同学,对一个导师)。这位导师,往往就是你所研究领域里响当当的专家。想象一下,你花了一周时间写的论文,要在一个写了十几本相关著作的教授面前,亲自朗读,并接受他/她“狂风暴雨”般的提问和挑战。这个场景,我们私下戏称为“学术公开处刑”。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次政治哲学Tutorial。我的导师是一位研究康德的权威,一位典型的英国老教授,优雅又犀利。我当时写了一篇关于“自由”的论文,自认为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我读完后,他沉默了十秒钟,然后推了推眼镜,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一个在孤岛上独自生活的人,是自由的吗?”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瞬间击碎了我论文里所有看似坚固的论点。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们从卢梭聊到以赛亚·伯林,从积极自由聊到消极自由。他不断地追问、反驳、引导,逼着我去思考自己逻辑里的漏洞,去挖掘那些我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一知半解的概念。整个过程,我大脑飞速运转,手心全是汗。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跑了一场思想上的马拉松,精疲力尽,但又酣畅淋漓。

我的论文被批得“体无完肤”,稿纸上全是红色的修改意见。但他最后对我说:“你的出发点很有趣,但论证需要更严谨。回去读一下这几本书,我们下次可以继续讨论。”那一刻,我没有感到挫败,反而是一种被点拨后的兴奋。我明白了,Tutorial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难堪,而是通过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经得起推敲的知识体系。

牛津官方数据显示,这里的师生比大约是11:1,这种极低的比例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个人关注。这种“私人定制”的教学模式,奢侈得令人发指,也正是牛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顶尖人才的关键。所以,不要害怕Tutorial,把它当成一次和武林高手过招的机会。你被“打”得越惨,你的“武功”长进得越快。

第四章:不止黑袍与书本——当“学霸”学会生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牛津的生活只有无尽的学习?别担心,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牛津的另一面,是丰富到让你选择困难的课后生活。这里的学生信条是:Work hard, play harder。

牛津有超过400个注册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不管你的兴趣多么小众,几乎都能找到组织。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这里被称为“未来首相的摇篮”。几乎每周,他们都会邀请全球顶级的政客、学者、明星来演讲和辩论。我曾经在这里亲眼见过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也听过“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分享他的戏剧人生。能和这些大人物在同一个房间里呼吸,甚至向他们提问,这种体验本身就值回票价。

如果你是运动爱好者,那一定要试试赛艇(Rowing)。这几乎是牛津的“全民运动”。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船队,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泰晤士河(在牛津这一段被称为The Isis)上就满是训练的口号声。虽然训练很苦,尤其是在冬天,但当你和队友们齐心协力,划着船冲过终点线时,那种团队荣誉感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每年和剑桥的赛艇对抗赛(The Boat Race),更是全英国关注的盛事。

当然,最能体验“魔法学院”氛围的,莫过于学院的正式晚宴(Formal Hall)。一周有好几天,学生可以穿上自己的学袍(Gown),和教授、同学们一起,在几百年历史的食堂里,享用三道菜的晚餐。晚宴开始前,通常会有一位教授用拉丁语做祷告。烛光、银器、长桌、穿着黑袍的身影……那一刻,你会恍惚觉得,自己真的置身于霍格沃茨。而且,这样的晚宴价格非常亲民,通常只需要15到25英镑,比在外面餐厅吃一顿还便宜。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舞会(Ball)、音乐会、戏剧表演……牛津的社交日历永远是满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学霸”,往往不是死读书的人,他们同样是社团的主席、运动队的主力。他们只是更擅长时间管理,懂得在不同角色之间高效切换。

所以,来到这里,千万别把自己只当成一个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犯错,去交朋友。学术上的成长固然重要,但那些和朋友们在草坪上野餐、在酒吧里彻夜长谈、在舞会上尽情舞蹈的瞬间,同样是牛津留给你最宝贵的财富。

说到底,牛津是什么?

它不是一座能让你轻松毕业的“魔法城堡”,而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试炼场”。你会被最聪明的一群人包围,会因为读不懂福柯而怀疑人生,会为了赶一篇essay三天只睡五个小时。

但别怕。真的,别怕。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假装自己什么都懂,而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带着好奇心,一头扎进那片知识的海洋里。累了,就去河边散散步;烦了,就约上朋友去吃一顿Formal Dinner。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毕竟,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地方迷路,本身就是一件足够幸运的事了,不是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