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插班14天,颠覆你对留学的想象

puppy

嘿,还在对着留学宣传册发愁,想象不出真实的澳洲课堂到底啥样吗?我懂你!出发前,我也以为留学就是埋头苦读、疯狂赶due。但这短短14天的插班经历,真的把我“炸”醒了!原来澳洲中学没有固定班级,上课全靠“走班”;原来小组项目多到飞起,逼着你和local同学不停交流;更没想到体育、戏剧课竟然是正经主课!这趟“短期试读”不只是体验,更是帮你提前看清留学路上的风景和“坑”。想知道我交到了什么样的朋友,又遇到了哪些哭笑不得的文化冲击吗?快来看看我的真实分享吧!

行前必读:澳洲中学插班小贴士
心态准备:这不是旅游,也不是夏令营,更不是“预科班”。把它当成一次“留学试驾”,你的目标是感受真实,而不是追求完美。脸皮要厚,心态要佛,遇到尴尬和不适,笑一笑就过去了。
行李打包:除了校服(通常学校会提供),多带几套运动服和舒服的鞋子,体育课和户外活动多到你无法想象。可以带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是破冰神器,但别太贵重,一张书签、一个中国结就很好。
沟通秘诀:别怕犯语法错误!大胆开口比完美语法重要100倍。澳洲人说话很快,还夹杂着俚语,听不懂就直接问“Sorry, what does that mean?”。他们都很乐意解释。比起聊成绩,不如聊聊你喜欢的音乐、电影或者昨晚的球赛。
任务清单:给自己定几个小目标,比如:①主动和一个local同学吃午餐;②在课堂上主动回答一个问题;③参加一个课后社团活动;④学会一种澳洲独有的运动规则(哪怕只是看懂)。完成这些比考个好成绩有意义得多。

澳洲插班14天,颠覆你对留学的想象

出发去澳洲的前一晚,我妈一边帮我往行李箱里塞《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边叮嘱我:“那边学习肯定也紧张,你带几本练习册过去,别把学习落下了。” 我看着箱子里沉甸甸的教辅书,心里勾勒出的留学画面是:在图书馆埋头苦读,下课跟老师激烈讨论学术问题,周末泡在自习室里赶due。嗯,很学霸,很精英,也很……苦。

结果,飞机落地墨尔本的第三天,也就是我插班的第一天,我就恨不得把那些书全扔了。那天早上,接待我的buddy——一个叫Chloe的澳洲女孩,顶着一头灿烂的金发,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Hey! Welcome! We have drama class first, ready to be a tree?” (嘿!欢迎!我们第一节是戏剧课,准备好扮演一棵树了吗?)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戏剧课?扮演一棵树?这跟我想象中严谨的海外课堂,也差太远了吧!这短短14天,就像一部反转不断的电影,彻底颠覆了我对“留学”这个词的所有刻板印象。如果你也正隔着屏幕,靠着中介的宣传册和学长学姐的零星分享,来拼凑对澳洲留学的想象,那请一定花几分钟,听听我这个“试驾员”的真实报告。

没有班级,只有课表:上学全靠“走断腿”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同学,老师轮流来给我们上课。那个小小的教室,就是我们三年的“家”。但在澳洲中学,根本没有“班级”这个概念。开学第一天,你拿到手的不是班级门牌号,而是一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無二的课表(timetable)。

我的第一感受是:懵。上一节课还在A楼203的数学教室,下一节课就要跑到操场旁边的体育馆,再下一节又得冲到C楼的科学实验室。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而我们这些学生,就是一群不断迁徙的“游牧民族”。

Chloe告诉我,这叫“走班制”(Subject-based timetabling)。除了少数几门必修课,比如英语和数学,大部分课程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的。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ACARA)的框架,从9年级开始,学生就要面对大量的选修课,比如视觉艺术、数字技术、经济学,甚至还有木工和食品技术。你想学什么,就去对应的专业教室上课。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你每节课的同学都不一样。这节课跟你一起解方程的哥们,下节课可能就跑到戏剧社排练去了。刚开始我特别不适应,感觉没有归属感,连个能说悄悄话的固定同桌都没有。每天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看课表,就是跟紧一个看起来认识路的同学,生怕自己迷路。

我还闹过一个笑话。第一天午休,我习惯性地想回“教室”吃饭,结果在走廊里转了半天,才想起来我根本没有固定的教室。最后只能尴尬地跟着Chloe去了locker区域。噢,对了,Locker(储物柜)就是你在学校唯一的“私人领地”。所有书本、午餐、运动装备都塞在里面。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们在课间手忙脚乱地在locker前“乾坤大挪移”,场面一度非常混乱又有趣。

虽然一开始觉得累,但几天下来,我慢慢品出了“走班制”的甜头。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圈,去认识不同课程圈子的人。而且,因为教室是为特定学科设计的,专业设备非常齐全。科学教室里有各种烧杯和模型,艺术教室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音乐教室里摆着各种乐器……学习的氛围感瞬间拉满。你不是在一个通用的房间里听老师讲PPT,而是在一个为这门学科量身打造的环境里亲身体验。

小组项目“轰炸”:想当小透明?没门!

如果说“走班制”只是物理上的挑战,那无处不在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就是对我社交能力的终极考验。出发前,我以为的课堂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笔记。来了之后才发现,至少有40%的时间,老师会说:“Okay, now get into groups of three and discuss…”(好了,现在三人一组开始讨论……)

这可不是课上讨论几分钟那么简单。很多作业和评估(assessment)都是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比如我的历史课,期中作业就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古埃及的15分钟演讲。科学课,我们要分组设计一个水火箭并记录发射数据。连英语课,都要分组排演一段莎士比亚的戏剧。

这对一个刚到陌生环境、英语还磕磕巴巴的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第一次小组讨论,三个澳洲同学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还夹杂着各种我听不懂的俚语,比如用“heaps of”代替“a lot of”,用“arvo”代表“afternoon”。我全程只能尴尬地笑着点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我当时真的想过要不要跟老师申请一个人完成作业。但我的buddy Chloe拉住了我,她特别耐心地在会后给我解释了一遍讨论的内容,还教我怎么用Google Docs和大家在线协作。她告诉我,在澳洲的教育理念里,合作与沟通能力(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近年的教育研究,比如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的报告就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是澳洲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相信,未来的工作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团队协作。

硬着头皮,我开始了我的“破冰之旅”。我负责搜集资料,虽然说的慢,但我会把我的想法先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我发现,只要你愿意表达,哪怕用词很简单,他们也会非常认真地听。为了我们的古埃及PPT,我们小组放学后在图书馆碰头了三次。我们一起画金字塔的结构图,一起为法老的生平争论不休,甚至还点了一份巨大的披萨外卖。

当我们在全班面前完成那个演讲时,我负责讲解尼罗河的部分。虽然还是很紧张,但当我看到台下我的组员们对我竖起大拇指时,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是刷再多道数学题也换不来的。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交到了我在澳洲的第一批朋友。他们不再只是我的“同学”,而是我的“队友”。

体育和戏剧是主课?刷新你对“学习”的定义

还记得我第一天被拉去“演一棵树”吗?我当时以为戏剧课就是玩玩闹闹,放松一下。结果我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戏剧、音乐、体育、设计技术……这些在国内经常被当成“副科”甚至会被主课占用的课程,在澳洲,是正儿八经的、有学分、会计入总成绩的“主课”。

我的戏剧课老师,Mr. Harrison,是一个极富激情的中年男人。我们每周要花两个课时的时间,学习的不是剧本,而是即兴表演(improvisation)、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练习,是两人一组,一个人扮演一个内心充满愤怒但表面必须平静的角色,另一个人则要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和细微动作来猜出他内心的真实情绪。这简直比做一道复杂的物理题还烧脑!

体育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里的体育课不是跑跑步、做做操就完事了。我们每个学期会系统地学习两到三种不同的运动。我插班的两周,正好赶上澳式足球(Aussie Rules Football, or footy)和篮网球(Netball)。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超过60%的澳洲青少年会定期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这种文化被完美地融入了学校教育。老师会非常认真地讲解规则、战术,然后进行分组对抗。输赢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反复强调的是“sportsmanship”(体育精神)和“teamwork”(团队合作)。

我一个连篮球都玩不明白的人,第一次抱起那个巨大的橄榄球时,感觉自己笨拙得像只企鹅。但没有一个同学嘲笑我。他们会耐心地教我怎么传球,怎么跑位。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截到了球,却因为太紧张,抱着球朝自家球门冲过去,引得全场爆笑。连我自己都笑得直不起腰。那种纯粹的、因为运动而带来的快乐,是我在国内的体育课上从未体验过的。

这些课程让我明白,在澳洲的教育体系里,“学习”的定义要宽广得多。它不只是吸收书本知识,更是关于创造力、表达力、协作能力和健康体魄的全面发展。这14天里,我在木工课上做了一个粗糙的木头笔筒,在食品技术课上烤出了几个有点焦的饼干,在戏剧课上成功地扮演了一块“有思想的石头”。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经历,却让我变得更自信,也更敢于尝试新事物。

文化冲击:不止是Vegemite那么简单

除了课程设置,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也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你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比如师生关系。我们称呼老师为“Mr. Smith”或“Ms. Jones”,听起来很正式,但交流方式却非常随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提问,甚至可以礼貌地反驳老师的观点。下课后,我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坐在草地上聊天,聊的不是学习,而是周末的计划或者最近上映的电影。这种平等、尊重的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就是“吃”。午餐时间(recess),没有整齐的食堂和饭盒。大部分学生会从家里带三明治、水果和酸奶,三三两两地坐在操场的草坪上,边吃边聊。学校里有个叫“Tuck Shop”的小卖部,卖些派、热狗和饮料。我第一次尝试了澳洲“国酱”Vegemite,那种又咸又苦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嗯,怎么说呢,这可能是我唯一无法爱上的澳洲特产。

澳洲中学的上学时间也相对轻松。一般是早上8点45分左右开始第一节课,下午3点15分就放学了。放学后,校园并不会立刻安静下来,各种社团活动和体育训练才刚刚开始。我跟着Chloe去参加了一次辩论社的活动,看着他们围绕一个社会议题唇枪舌战,那种思辨的氛围和流利的表达,让我这个雅思写作还在苦苦挣扎的人羡慕不已。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其实才是留学生活最真实的部分。它不是宣传册上完美的笑脸,也不是社交媒体上光鲜的滤镜。它有你听不懂笑话的尴尬,有你吃不惯食物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它让你有机会跳出自己熟悉的世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学习、看待生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短短14天,像一场梦。我没能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完一页,但我认识了一群会为我蹩脚的传球而鼓掌的朋友,我敢在二十多个陌生人面前扮演一棵树,我甚至开始享受小组讨论时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

所以,如果你问我,花几万块钱去插班两周到底值不值?

别指望它能让你的雅思分数提高多少,也别指望它能让你提前学到大学的知识。它的价值,是给你一个无法伪造的“reality check”(现实检验)。

它会告诉你,真实的留学课堂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吵、更需要你主动。

它会告诉你,交朋友不能只靠缘分,很多时候得靠硬着头皮去合作、去交流。

它还会告诉你,学习不止有数理化,学会做饭、学会一项运动、学会和别人沟通,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这趟旅程,没有给我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它帮我问出了更重要的问题:我真的适合这种教育模式吗?我享受这种需要大量沟通和自我驱动的学习环境吗?我的性格,是会在这样的文化中如鱼得水,还是会感到无所适从?

提前搞清楚这些,比你到了那里,花了几年时间和几十万学费后,才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中不一样,要重要得多。留学不是一场冲动的冒险,而是一场需要深思熟虑的远行。而这14天,就是你最好的“试驾”机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