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才懂,普通人也能闪闪发光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觉得自己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做题家”?来了澳洲我才真的明白,原来生活不是一道单选题。这里没人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你,你的价值也不只藏在成绩单和实习经历里。你可以大胆地去咖啡店打工、周末学个冲浪、或者只是在海边发发呆,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瞬间,反而能让你找回真正的自己。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在澳洲,一个“普通人”是如何被这里的阳光、自由和包容所治愈,最终发现,原来不追求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也能活得闪闪发光。

心态转换小贴士
放下“偶像包袱”:没人关心你是不是名校毕业,是不是专业第一。大胆去尝试,错了也没关系。
学会“浪费时间”:在海边发呆、在公园看书、跟朋友BBQ…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才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拥抱“不确定性”:生活不是规划好的轨道。一份意想不到的兼职,一个偶然认识的朋友,都可能带你走向更闪亮的未来。
庆祝“微小成就”:今天第一次用英文跟邻居聊了五分钟?完美!学会了做一杯Flat White?太棒了!你的价值感,由这些小事累积。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刚落地悉尼的第二个月,在一个留学生聚会上认识了Leo。他顶着国内TOP2本科的光环,在我们这群人里,简直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可那天晚上,他就着烤翅和啤酒,跟我说他快抑郁了。他说:“我以前觉得,只要我成绩好,实习棒,就能拥有一切。来了这里,我门门功课拿HD(High Distinction),简历上挂着两段大厂实习,可我还是找不到方向。”

他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给大家烤串的男生说:“你看他,叫Alex,来读个TAFE的西厨。天天在后厨颠勺,累得跟狗一样,周末还去海边做志愿者,整天乐呵呵的。你说,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活得还不如他开心?”

我当时无言以对。但Leo的问题,像一根刺,扎在了我心里。我们这代人,从小被“内卷”的浪潮推着走,习惯了用分数、排名、offer来定义自己。我们拼尽全力,想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却常常在追逐的路上,忘了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来澳洲几年后,我好像慢慢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藏在澳洲的阳光里,海浪里,和每一个普通人自信的笑容里。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在澳洲,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如何被治愈,并最终发现,原来不追求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也能活得闪閃发光。

打破“绩点为王”的魔咒

我们从小被灌输一个观念:分数就是命根子。为了高出那零点几的GPA,我们熬过无数个通宵,刷过无数套题。这个惯性,也被我们带到了澳洲。

刚开始,我也一样。上课抢第一排,笔记做得比PPT还详细,每次小组讨论都想carry全场。但慢慢地,我发现这里的游戏规则不太一样。

有一次,一门市场营销课的期末作业,占分40%,要求我们为一家本地的初创咖啡品牌做推广方案。我拉着我们组的“学霸”同学,写了五十多页的报告,理论模型、数据分析样样俱全,自认为无懈可击。结果,分数出来只有C(Credit),也就是个及格多一点的水平。

而另一组拿了HD的,报告只有十几页,但他们真的跑去那家咖啡店,跟老板聊了一下午,还在街上做了几十份问卷,甚至根据用户反馈,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简陋的宣传海报。教授的评语是:“理论的完美,远不如实践的洞察来得有价值。”

那一刻,我才明白,澳洲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他们更看重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的批判性思维和你的沟通协作能力。

这里的大学,评分体系也充满了“平常心”。一个P(Pass),通常是50分,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核心知识,可以顺利毕业。没人会因为你只是“飘过”而看不起你。事实上,根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Australia)的数据,大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都集中在C(Credit)和D(Distinction)的区间。追求满分的HD固然优秀,但绝不是评判你能力的唯一标准。

很多澳洲大学都在弱化“唯分数论”。比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极度强调“与行业连接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企业实习、参与真实项目。悉尼科技大学(UTS)的很多课程,都把实践项目作为核心考核方式。这些经历,在毕业找工作时,往往比你成绩单上那几个孤零零的字母有说服力得多。

我认识一个学IT的学姐,她成绩平平,但业余时间自己做了个小小的网站,帮助留学生交易二手教科书。毕业时,她就是靠着这个“不起眼”的项目,拿到了Canva的面试机会。面试官对她说:“你的成绩我们看到了,但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你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它的能力。”

所以,别再为了一两个分数点跟自己死磕了。把那些死记硬背的时间,分一点给社会实践,分一点给兴趣项目,你会发现,你的价值,远远不止体现在GPA上。

兼职,不只是为了赚钱

如果说有什么事能最快地把你从“留学生”的象牙塔里拽出来,融入澳洲本地生活,那一定是做一份兼职。

在国内,我们对“打工”这件事,多少有点偏见。好像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端盘子、站柜台。但在澳洲,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方式。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最新的学生签证政策(2023年7月1日起),留学生在上课期间每两周可以工作48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而这里的薪资水平,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目前,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23澳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元。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覆盖掉生活开销,甚至攒下一笔小小的旅行基金。

我来澳洲的第一份兼职,是在一家本地人开的咖啡店做服务员。刚开始,我连“Flat White”和“Latte”的区别都搞不清,点单时紧张到手抖,客人的澳洲口音听得我云里雾里。

店里的经理,一个叫Sarah的澳洲大妈,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她会放慢语速,一遍遍教我,还鼓励我:“别怕,宝贝。没人天生就会。你愿意学,就已经很棒了。”

在这里,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没人会因为你是个服务员而轻视你。每天早上,来买咖啡的熟客会笑着跟你说“G'day, mate!”,问你周末过得怎么样。那个瞬间,你不是什么名校的留学生,你就是社区的一份子,一个为大家新一天注入能量的咖啡师。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薪水。我的口语在和客人的日常交流中飞速进步,从一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能跟他们开玩笑、聊八卦。我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状况,比如客人投诉或者咖啡机坏了,我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更多元的社会。我的同事里,有正在读博士的学霸,有为了梦想来澳洲打拼的背包客,还有一个50多岁、白天做白领晚上来兼职的本地阿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根据维多利亚州政府2021年的一项调查,高达78%的国际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有过兼职经历。从餐饮、零售到酒店服务,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恰恰是了解澳洲社会文化最直接的窗口。你在这里学到的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任何一门课堂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别怕。大胆地去那家你路过一百次的咖啡店、面包房或者服装店投份简历吧。它可能不会写进你光鲜的CV里,但它会写进你的人生里,让你成为一个更独立、更从容、更接地气的人。

找回“不务正业”的快乐

在“内卷”的语境下,我们似乎得了一种“时间规划癌”。任何事情都要问一句“这有什么用?”。学个乐器,是为了加分;参加个社团,是为了履历;甚至跑个步,都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我们忙着“提升自己”,却忘了如何“享受生活”。

澳洲人用一种极其放松的生活态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真的太会“浪费时间”了。

周末的早晨,你不会看到人们行色匆匆地赶去上补习班,而是会在海边的步道上看到跑步、遛狗、骑行的人群。下午的公园草坪上,到处都是铺着野餐垫,看书、聊天、晒太阳的家庭。一到公共假期,大家更是像约定好了一样,拖家带口地去露营、去海钓、去烧烤。

刚来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我觉得这太“不务正业”了。大家都有大把的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学习、实习,做点“有意义”的事呢?

后来,我被一个local朋友硬拖着去学了冲浪。在Bondi海滩,我第一次穿上湿漉漉的潜水服,抱着比我还高的冲浪板,被海浪一次次拍翻在水里。我呛了好几口又咸又涩的海水,狼狈不堪。但当我终于有一次,摇摇晃晃地在板上站起来几秒钟,感受着海浪推着我前进的那一刻,一种纯粹的、巨大的快乐击中了我。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没有任何关于GPA、实习、未来的焦虑。只有阳光、海浪和我自己。我发现,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可以和任何功利的目的无关。

这正是澳洲人生活哲学的核心:Work-life balance。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根据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Sport Australia)的AusPlay调查,超过60%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三次体育或娱乐活动。其中,散步、游泳、健身是排名前三的选择。你看,都是些非常简单、门槛极低的活动。

享受生活,并不意味着要花很多钱,或者去玩什么极限运动。它可以只是在下课后,去学校旁边的植物园坐一会儿;可以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在家里的后院开个BBQ派对;也可以是坐上火车,去一个没去过的小镇,随意走走看看。

这些“不务正业”的瞬间,恰恰是治愈我们精神内耗的良药。Orygen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国际学生由于学业压力、文化冲击和社交孤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普遍高于本地学生。而走出房间,拥抱自然,参与社区活动,是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别再把自己困在图书馆和公寓里了。去感受风,去触摸海,去认识那些和你一样,热爱生活的人。你会发现,当你不再焦虑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你才能真正开始“做自己”。

被“陌生人的善意”治愈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最让人感到不安的,往往是那种格格不入的孤独感。但在澳洲,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暖的善意所融化。

这种善意,体现在无数个微小的细节里。

你上公交车时,司机会笑着跟你说“Morning”;下车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司机说一句“Thank you”。

你在超市的货架前犹豫不决,会有路过的本地大妈主动问你“Need a hand, love?”(需要帮忙吗,亲爱的?)。

你在路上迷了路,打开手机地图,旁边的人可能会探过头来问你:“Where are you trying to get to, mate?”(伙计,你想去哪儿?),然后热情地给你指路。

澳洲人挂在嘴边的“No worries”,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别担心,放轻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松弛感,极大地缓解了我们这些异乡人的社交焦虑。

这种包容和友善,源于澳洲的多元文化基因。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近30%的澳洲居民出生在海外,超过270个民族的人在这里共同生活。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你走在街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不同”才是常态。

所以,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口音不标准而不敢开口,也不需要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而感到自卑。大家来自世界各地,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传统,共同构成了这个五彩斑斓的社会。也正因如此,澳洲的各大城市常年霸占《经济学人》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前列,2023年,墨尔本和悉尼就双双进入了前五名。

我记得有一次过春节,我心情有点低落,特别想家。房东,一个和蔼的澳洲老太太,知道后,特意去唐人街买了饺子和春卷,虽然煮得有点破皮,但她认真地对我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 I hope this makes you feel a little bit like home.”

那一刻,我真的差点哭出来。那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足以抵御所有的乡愁和孤独。

是这些来自陌生人的、点点滴滴的善意,像一张温暖的网,把我们这些漂泊的灵魂轻轻接住。它告诉我们:你不是一个人,你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和欢迎。

正是这种被善意包围的安全感,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有底气去犯错,也让我们慢慢学会,用同样友善和开放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好了,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留学澳洲,不仅仅是换个地方读书拿个文凭。它更像是一次人生的重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定义成功的机会。

所以,别再用过去那把“内卷”的尺子来衡量自己了。

下次小组作业,别只想着怎么拿高分,试着多跟你的local组员聊聊天,听听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你会发现,合作的乐趣远比竞争更重要。

这个周末,把书合上,别再刷实习信息了。去你家附近的海滩坐坐,哪怕只是发呆,听听海浪的声音。你不是在浪费时间,你是在给自己的精神充电。

路过那家你一直很好奇的社区俱乐部时,别再犹豫了,推门进去问问。不管是学陶艺、练瑜伽还是加入一个徒步小组,去认识一些和你的专业、背景毫无关系的人,去打开一扇新的窗。

在澳洲,你的价值,由你自己定义。闪闪发光的你,其实早就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里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