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港大,心态先“超车” |
|---|
| 破除唯分数论:你的GPA和语言成绩是入场券,但不是唯一的决胜牌。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
| 从“展示”到“证明”:不要只是说你“优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来“证明”你的优秀。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胜过一百句空洞的形容词。 |
| “匹配度”是核心:你有多牛不重要,你和港大这个项目有多“配”才重要。你的所有材料,都应该围绕着这个核心来打造。 |
嗨,各位在申请季里挣扎的老铁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微信里有个叫Leo的学弟,天天找我哀嚎。这哥们儿本科211,GPA 3.8/4.0,雅思稳稳的7.5,手里还有两段大厂实习,目标直指港大商学院的王牌项目——金融硕士(Master of Finance)。按理说,这背景,妥妥的学霸一枚,应该稳操胜券吧?
可他每天都焦虑得掉头发,为啥?因为他加的申请群里,背景比他“炸裂”的大神一抓一大把。清北复交的海本大神,GPA 3.9+,雅思8.0,手里攥着顶级投行的实习证明,甚至还有CFA二级证书。Leo当时就懵了,给我发了条语音:“泽哥,感觉我这点分儿,扔进神仙池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这还怎么玩?卷不动了啊!”
我当时就跟他说,别慌,硬碰硬拼不过,咱们就“弯道超车”。申请港大,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营销。当所有人的“硬件参数”都差不多的时候,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恰恰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隐藏加分项”。
一年后,Leo成功拿到了港大MFin的offer。他后来复盘说,那封让他脱颖而出的个人陈述(PS),讲的不是他实习有多牛,而是他在一次失败的校园创业项目里,如何分析财务漏洞,并最终力挽狂澜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招生官看到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抗压性。
所以今天,阿泽就带大家来深挖一下,在港大申请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我们到底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弯道”,实现华丽超车。
个人陈述(PS):你的故事,不止于“优秀”
我们先来说说PS。这是啥?这是你唯一一次能直接跟招生官“对话”的机会。但大多数人的PS写得像一份“个人优秀事迹报告”,通篇都是“我热爱…我擅长…我取得了…”,枯燥得让招生官三秒钟就想关掉。
记住,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申请材料,他们早就对那些模板化的“彩虹屁”免疫了。他们想看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你的PS,需要讲一个“为什么是你”和“为什么是港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展示你的“动机”和“匹配度”。
举个真实的例子。前年有个申请港大社会工作硕士(MSW)的学妹,她的GPA不算顶尖,只有3.5左右。但她的PS写得极其动人。她没有一上来就说自己多有爱心,而是从自己家乡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讲起。她讲述了自己如何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这些孩子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比如资金不足、村民不理解),她又是如何一步步解决的。
故事的最后,她巧妙地引出了港大社工系的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社区介入与儿童发展”,并说明了自己希望在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更专业的知识,未来将这种模式带回自己的家乡。你看,整个故事下来,她的热情、行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项目的超高匹配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PS,招生官怎么可能拒绝?
根据港大官网公布的一些数据,像经济学、金融学这类热门商科硕士,每年收到的申请量都在4000份以上,而最终录取名额可能只有100-200个,录取率低至5%以下。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一篇能够打动人的PS,绝对是你弯道超车的核武器。
怎么写?很简单,忘掉模板,回答三个问题:
你来自哪里?(你的什么经历点燃了你对这个领域的热情?)
你要去哪里?(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为什么港大是你的必经之路?(港大的什么课程、教授、资源能帮你实现目标?)
把这三个问题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起来,你的PS就成功了一大半。
推荐信(RL):找“对”的人,说“对”的话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推荐信嘛,肯定是找越大牛的教授越好,最好是院长、系主任。于是,他们拿着自己的简历,毕恭毕敬地去找只给自己上过一节大课的“大牛”签字。
结果呢?大牛教授对你毫无印象,只能让助教根据你的简历,写一封干巴巴的、全是客套话的推荐信:“该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乐于助人……” 这种信,在招生官眼里,基本等于无效信息。
港大的招生官,尤其是研究型项目的导师,非常看重推荐信的细节。他们想通过一个了解你的权威人士的视角,来验证你的能力和潜力。
所以,选择推荐人,“熟悉度”远比“头衔”重要。
一个真正了解你的授课老师,哪怕他只是个讲师,但他能在信里写出你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多么有洞察力的问题,或者你在一个小组项目中如何力挽狂澜,带领团队拿到A+,这都比院长一句空洞的“该生很优秀”要强一百倍。
这里有个真实案例。一个申请港大计算机科学(MSc in Computer Science)的同学,他找了他的毕业设计导师做推荐人。这位导师在信里详细描述了他在做毕设时,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算法难题,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如何独立查阅了数十篇顶会论文,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把算法效率提升了15%。信里还附上了具体的代码逻辑和效果对比。你猜怎么着?他不仅拿到了offer,还在开学前就收到了那位他非常崇拜的教授的邮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
这就是一封“有效”推荐信的力量。它用具体的事例,为你的人设做了最强有力的背书。
给个小tips:在联系推荐人之前,最好自己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亮点清单”(Brag Sheet),里面包括你想申请的项目、你的职业规划、你上过这位老师的什么课、取得了什么成绩、以及你希望老师重点突出你的哪些闪光点(最好附上具体事例)。这样不仅能帮老师节省时间,更能确保推荐信的内容精准、有力。
项目与实习经历:从“参与者”到“价值创造者”
简历上的实习经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公司名头越大越好。招生官看重的,是你在这段经历中到底“做了什么”以及“创造了什么价值”。
很多同学的简历写得像个“岗位说明书”:
负责社交媒体运营
协助市场经理进行数据分析
参与项目策划
这种描述毫无吸引力。你需要把你的行为和你带来的结果量化,展示你的“影响力”。
我们来对比一下:
修改前:负责公司官方微博的日常运营。
修改后:独立运营公司官方微博,通过策划#XXX#话题,3个月内实现粉丝增长2万(增长率30%),单篇微博最高阅读量达50万+。
修改前:协助进行用户调研。
修改后:运用A/B测试方法,设计并投放了5组不同的问卷,回收有效样本2000份,撰写了30页的用户画像分析报告,其中提出的3条产品优化建议被团队采纳,并使产品次日留存率提升了5%。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清晰地展示了你的方法、过程和成果,让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能力和价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运用。
港大商学院2022年的就业报告显示,其MBA毕业生超过90%在毕业3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金融和咨询行业。这背后反映出港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商业思维的高度重视。所以,你的实习经历,哪怕是在一家小小的初创公司,只要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并能清晰地展示出来,其含金量绝不亚于在大厂“打杂”。
如果你没有光鲜的实习经历怎么办?别担心,“项目经历”同样是加分项。无论是你的毕业设计、参加的学术竞赛(比如数学建模、挑战杯),还是自己做的一些小研究,甚至是运营一个个人公众号,只要你能把这个项目的背景、你的角色、你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的成果讲清楚,同样能展现你的专业能力和主动性。
面试:一场展示你“思维深度”的对话
如果你的材料通过了初审,恭喜你,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但面试这临门一脚,也可能让你功亏一篑。
港大的面试,尤其是热门专业,绝对不是走过场。面试官(通常是项目主任或专业课教授)想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英语口语,更是你的逻辑思维、专业认知和对项目的热情。
千万不要去背那些“标准答案”!当面试官问“Why HKU? Why this program?”时,如果你回答的是官网上人人都能看到的那些套话,比如“HKU is a top university in Asia with a global vision...”,那基本就凉了。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展示你“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的机会。
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注意到贵项目有Professor X开设的《金融科技与区块链》这门课。我曾经在实习中接触过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供应链金融的项目,当时就遇到了XXX技术瓶颈。我拜读了Professor X在该领域的两篇论文,他提出的‘多层侧链’架构给了我很大启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教授深入探讨,并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样的回答,瞬间就把你从众多申请者中区分开来。它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
你对这个项目做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到了具体课程和教授的层面。
你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你是一个有好奇心、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
面试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面试的最后,当面试官问你“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时,千万别说“No, thanks”。这是一个绝佳的展示机会!
你可以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我想了解一下,这个项目往届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除了进入投行和咨询,有没有一些在新兴领域(比如ESG投资、影响力投资)取得成功的案例?”或者“项目有没有提供一些与大湾区科技企业合作的实践机会或课程?”
这些问题,能体现出你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有潜力的申请者。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你的申请材料,不应该是一份冰冷的“硬件清单”,而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个人品牌故事”。
你的GPA和语言成绩决定了你能否坐上牌桌,但最终让你赢下这场游戏的,是你如何讲述你的故事,如何展现你的独特价值,以及你与港大之间那种不可替代的“化学反应”。
所以,别再盯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数字焦虑了。坐下来,好好喝杯咖啡,问问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想去港大?我的哪些经历,无论大小,塑造了今天的我?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真诚地、有策略地写进你的申请材料里。让招生官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那个闪闪发光的你。
你的申请季,不是一场残酷的内卷,而是一次精彩的自我发现之旅。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