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我在国外实现弯道超车

puppy

嘿,还在为高考成绩纠结吗?或者已经踏上留学路,但心里还有点不确定?我懂你。当年我的高考分数也不算亮眼,甚至有点灰心,感觉自己好像落后了。但出国留学真不是“退路”,而是我人生的加速器。在这里,没人只用一个分数定义你,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交到了一群超酷的世界朋友。几年后回头看,我不仅没掉队,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实现了意想不到的“弯道超车”,进入了当初想都不敢想的公司。如果屏幕前的你也曾迷茫,想知道我是怎么把一手普通的牌打出惊喜的,来看看我的故事吧,或许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留学心态小贴士
忘掉分数,拥抱过程:高考只是逗号,不是句号。
主动出击,别等机会:这里的资源要靠“抢”,不是靠“等”。
试错是学习,不是失败:换专业、选错课,都是在帮你找到对的路。
你的价值,自己定义:没人用成绩单给你贴标签,你得用行动证明自己。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阿杰。

还记得查高考分数那天吗?我记得。那个夏天的午后,蝉鸣吵得人心烦,我点开查分网页的手指都在抖。当那个不高不低、去不了梦想中的985,又有点不甘心上个普通一本的分数跳出来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我妈安慰我说,“没事,咱出国”,但我听得出来,那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仿佛出国是一条退而求其次的路。

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出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感觉自己像个赛跑比赛里第一个被套圈的选手,远远地被甩在了后面。去机场那天,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心里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遗憾,我觉得自己是个“高考失利者”。

然而,就在上个月,我拿到了硅谷一家梦寐以求的科技公司的Offer。回看这几年,我才恍然大悟,当年以为的“退路”,其实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弯道”。我没有掉队,我只是换了一条更适合我的赛道,并在这条路上实现了加速。如果屏幕前的你,也曾因为一张成绩单而自我怀疑,或者对留学这条路感到迷茫,那么,请允许我这个“过来人”跟你聊聊,我是怎么把一手普通的牌,打出惊喜的。

打破“分数”的枷锁,重新定义“优秀”

刚到美国大学时,我最大的“毛病”就是看重分数。我延续了国内高中的学习习惯,上课拼命记笔记,下课疯狂泡图书馆,把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为了期末考试能拿个A。第一次小组讨论,教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我脑子里明明有想法,却因为怕说错、怕语法不对,憋了半天一个字也没说。结果,一个来自印度的哥们儿,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却自信满满地讲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观点很“奇葩”,但教授却听得津津有味,还追问了他好几个问题。

期中成绩出来,我的笔试部分接近满分,但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那一项,我几乎是零分。综合下来,成绩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B。我拿着成绩单去找教授,很不理解。教授对我说了一句让我记到今天的话:“Jay, I don't want a machine that can recite the textbook. I want to know what YOU think.” (杰,我不要一个会背书的机器,我想知道你自己的想法)。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里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答案去衡量对错,用一个分数去定义优秀。但在国外,尤其是在人文社科和商科领域,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远比单纯的记忆力重要得多。这里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立体,根本不是“一考定终身”。比如我修的一门市场营销课,最终成绩是这样构成的:课堂出勤占10%,课堂发言和提问占15%,3次小测验(Quiz)占20%,一个期中案例分析报告占25%,还有一个期末的小组项目(Final Project)占30%。你看,考试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数据,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采用的是“整体评估”(Holistic Review)模式,除了SAT/ACT成绩和GPA,你的申请文书、课外活动、推荐信、面试表现都占有极大比重。这种评价体系从你申请的那一刻起,就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它逼着你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转变成一个主动探索、积极表达的“参与者”。这个转变很痛苦,但一旦完成,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我开始逼自己每次上课前都预习,并写下至少两个问题准备在课堂上提问。我开始主动加入小组讨论,哪怕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也要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慢慢地,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发现,在这里,“完美的错误”远比“沉默的正确”更受鼓励。这个过程,就是我“弯道超车”的第一步:挣脱了分数的枷锁,我才开始真正学会思考。

找到我的热爱,而不是被专业“选择”

你是不是也这样?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很多专业一无所知,全凭名字和所谓的“就业前景”来选。我就是。我爸妈觉得学会计好找工作,稳定,我就稀里糊涂地选了会计作为我的专业。刚开始学的时候,对着满是数字的资产负债表,我感觉灵魂都被抽干了,每天上课如上坟。

然而,留学给了我一剂“后悔药”。北美大学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前两年,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自由。很多大学都实行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你可以自由选择各种领域的课程,从天文学到莎士比亚戏剧,从日本文化到编程入门。学校不急着让你确定专业,而是鼓励你广泛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抱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选了一门叫“人机交互导论”(Intro 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选修课。没想到,这门课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课上,我们讨论的不是枯燥的借贷法则,而是如何设计一个APP能让老年人也方便使用,如何通过优化网页布局来提升用户体验。我们的小组项目是为学校咖啡馆设计一个线上点单系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可以创造出真正解决问题的东西。那种成就感,是做对一百道会计分录题都无法比拟的。

学期结束后,我毫不犹豫地去找我的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提出了想转专业的想法。她非但没有惊讶,反而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转专业流程图,耐心地帮我分析新专业的课程要求,规划我未来几个学期的选课方案。我才知道,原来换专业在这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至少会换一次专业,其中10%的学生会换两次以上。探索和“后悔”的权利,是被这个体系充分尊重和保护的。

最终,我从会计专业转到了信息科学与用户体验设计。当我开始学习自己真正热爱的知识时,那种内在的驱动力是惊人的。我不再需要别人催促,每天主动花大量时间在设计软件和编程上,周末泡在“创客空间”(Maker Space)里和同学一起做项目。我的GPA也从B一路飙升到A。如果我还在国内,很可能就在会计这条不适合我的路上一路走到黑了。留学,给了我一个重新选择赛道的机会,让我从被动地“被专业选择”,变成了主动地“选择我的热爱”。这是我实现超车的核心引擎。

从“刷题”到“解决问题”,get真正的硬核技能

在国内,我们是“刷题”高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可以做完一整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种训练让我们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了国外我才发现,几乎没有需要你死记硬背的考试,所有的作业和项目,都在模拟真实世界的工作场景。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用户研究方法”的课。期末项目是为一家本地的非盈利组织(NGO)优化他们的捐款网站。我们的任务不是写一篇论文,而是要真正地去走访这个组织,访谈他们的工作人员和捐款用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用户痛点,最后拿出一个可行的网站改版原型(Prototype),并向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做最终展示(Presentation)。

这个过程简直是“魔鬼训练”。我的小组有四个人:一个我是中国人,一个美国白人小哥,一个韩国妹子,还有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同学。我们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各异,一开始连开会时间都很难统一。我们为网站的主色调争论过,为问卷的措辞吵过架。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跨文化协作。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我的设计理念,如何用数据而不是情绪去说服别人,如何妥协与合作,如何管理项目进度。

这期间,我学会了用专业的软件做用户画像(Persona)和流程图(Flowchart),学会了如何进行A/B测试,学会了怎样在30分钟内向客户清晰地展示我们的核心成果。这些技能,没有一本教科书能完整地教给你。当我们在项目结束时,那个NGO的负责人真诚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设计方案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真的会采纳其中一些建议”时,那种自豪感是任何高分都无法替代的。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中,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技能排名前几位的是: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韧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在一个个这样的小组项目、案例分析、实习和实验中磨练出来的。留学经历强迫我从一个只会“输入”和“复述”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能够“分析”、“创造”和“输出”的准专业人士。这身“软硬兼备”的技能,才是我后来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拿到心仪Offer的资本。

圈子不止于国界,人脉和视野的指数级增长

出国前,我以为我的世界就是身边的同学和亲戚。出国后,我发现我的微信好友列表里,多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旗。

刚开始,我也很怂,只敢待在中国留学生的圈子里,一起吃饭、一起吐槽、一起过春节。这样很舒服,但也很封闭。直到我鼓起勇气,加入了一个学校的徒步俱乐部(Hiking Club)。我的英语口语很烂,一开始连别人讲的笑话都听不懂,只能跟着傻笑。但我没有放弃,每次活动都坚持参加。

有一次长途徒步,我和一个来自德国的工程学博士生马库斯聊了一路。我们从各自国家的山聊到各自的专业,从德国的工业4.0聊到中国的移动支付。他对我描述的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感到不可思议,我也对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感佩服。后来,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通过他,我认识了更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学生,我的朋友圈一下子“国际化”了。

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IE)的“Open Doors”报告,仅在美国,就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万名国际学生。你就读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个环境为你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去了解不同文化,打破刻板印象,建立全球化的人脉网络。

这种跨文化交流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几个外国朋友,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和日本同学一起做项目,我学会了什么是极致的细节控;和以色列同学辩论,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挑战权威”;和拉美的朋友们开派对,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乐观。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我们”和“他们”,而是开始学会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角去看待问题。这种无形的财富,让我在面试时,能够和来自不同背景的面试官自信地交流,能够对全球市场趋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一种深植于内的国际视野,也是国内的同龄人很难拥有的宝贵财富。

写在最后,想对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留学这条路,绝对不全是光鲜亮丽的。你会遇到听不懂课的窘迫,会尝到一个人过节的孤独,会面对论文写不完的崩溃。但是,正是这些挑战,才让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

所以,别再为过去那张成绩单耿耿于怀了。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脸皮厚一点。上课听不懂就大胆举手,小组讨论有想法就勇敢说出来。没人会笑话你的语法错误,你的沉默才会让你失去机会。

多泡Office Hour。那是一个你和教授一对一交流的黄金时间。别怕,教授们都超nice,这不仅能解决你的学业问题,更能让他记住你,以后写推荐信都有着落了。

至少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无论是运动、音乐、还是志愿者活动,这是你打破社交壁垒、结交朋友最快的方式。

别只跟同胞扎堆。我知道这很难,但请逼自己一把。去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朋友,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找机会打一份工。哪怕是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是在咖啡店做兼职。这能帮你快速了解当地社会,锻炼口语,还能赚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

高考那张成绩单,决定不了你人生的终点线在哪里。真正的赛道,在你踏出国门的那一刻,才刚刚铺开。在这里,你可以重新选择方向,调整速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祝你,也祝当年的我,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得尽兴,跑得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