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使馆紧急提醒:在英的你务必速看!

puppy

在英国的小伙伴们,平时是不是也觉得在外面总得比在国内多留个心眼儿?各种信息真假难辨,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咱们驻英使馆最近就发了一个特别特别紧急的提醒,是真的那种要你马上就看的内容!它里面可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最近的一些实际情况,专门为咱们在英华人量身定制的安全指南。比如说,怎么识别各种假冒官方的诈骗电话或邮件,避免财产损失;遇到突发状况应该第一时间怎么做,向谁求助最靠谱;还有一些你可能没注意到的生活安全隐患。这些可都是能帮你在关键时刻保命、保钱的关键信息,不是官方套话,而是真正能用得上的干货。在外不容易,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保障。别犹豫啦,赶紧点进去把全文看完,心里有数,才能安心闯荡英国呀!

重要提醒!请查阅驻英使馆最新领事提醒
近期诈骗案高发:请警惕冒充使领馆、公安局、快递公司等各类诈骗电话和邮件,不轻信、不回拨、不转账。
人身财产安全:外出注意交通安全,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个人财物和证件,避免前往偏僻区域,夜间出行结伴而行。
住宿安全:选择正规房源,警惕租房诈骗。熟悉防火逃生通道,电器使用安全。
心理健康:留学生活压力大,请及时调整心态,遇到困难向学校、朋友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紧急联络方式:牢记英国报警电话999(非紧急101),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或+86-10-59913991,驻英使领馆领事保护协助电话。

嗨,各位在英国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助手阿泽。今天这篇文,真的是要你放下手头所有事情,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看完的!前两天,我的一个学妹小A,她就差点着了道。那天她刚上完课,手机忽然响了,一个陌生号码,对方自称是“中国驻英使馆”的工作人员,语气特别严肃,说她的护照信息被盗用,在国内涉嫌一起“特大洗钱案”,让她立刻按照指示操作,把钱转到一个“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清查”。小A当时就懵了,电话里还传来一阵嘈杂的“警报声”,她吓得手都抖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差一点,就真的差那么一点点,她就要把辛苦攒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转出去了!幸好她室友及时发现她脸色不对劲,抢过电话听了几句,立马识破了骗局。

这事儿一出来,我们几个老留学生都倒吸一口凉气。这种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目标直指咱们这些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留学生。而且,小A这绝不是个例,类似的案例,我听过太多了。就在上周,咱们驻英使馆也紧急发布了最新提醒,这可不是官方例行公事的那种公告,而是实实在在、结合近期高发案例,为咱们量身定制的“保命”指南!别觉得这事儿离你很远,在海外,多一分警惕,就多一分安全,多一分保障。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使馆到底提醒了啥,又有哪些坑是我们一定不能踩的。

冒充使领馆、公安局?这些套路你得门儿清!

就拿小A遇到的这种“假冒官方”诈骗来说,这简直是骗子们屡试不爽的经典套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害怕,让你慌乱,然后趁你失去判断力的时候,把你的钱骗走。这些骗子,往往会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改号软件,让来电显示看起来真的像是使领馆或国内官方机构的号码。他们会告诉你,你有一个“涉嫌违禁品”的包裹,或者你的“银行卡被冻结”,再或者就像小A那样,直接说你“涉嫌犯罪”。

根据英国国家欺诈报告中心(Action Fraud)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针对国际学生的诈骗案件持续上升,其中电话诈骗和冒充官方机构的诈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如,2022年,仅英国就报告了超过500万英镑的诈骗损失,其中相当一部分受害者是国际学生。骗子们会利用你对法律和政策的不熟悉,以及身处异乡的无助感。他们甚至会利用假冒的“逮捕令”或“通缉令”来进一步恐吓你。记住最重要的一点:中国驻外使领馆、公安局、检察院,绝对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要求你转账汇款到任何“安全账户”!也绝不会索要你的银行账户密码或个人身份信息。更不会让你提供资金证明或担保。

另一个常见手法是“虚拟绑架”。骗子先冒充国内公检法机关人员,告知留学生涉嫌犯罪,然后要求其切断与外界联系,以“配合调查”为名对外界“失联”。随后,骗子再联系留学生在国内的家长,谎称留学生被绑架,索要巨额赎金。2023年上半年,仅在伦敦地区就发生了多起类似案件,受害者家庭损失巨大。如果你接到类似的电话,对方声称你涉及洗钱、贩毒,甚至说你“被通缉”了,而且不让你告诉任何人,甚至威胁你不配合就会“立刻抓捕”,这些统统都是诈骗!记住,官方机构处理任何案件都有严格的程序,不会在电话里就给你“定罪”,更不会要求你转账。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挂断电话,然后和家人、朋友联系,或者直接向使馆求证。

还有一种“高仿”短信或邮件诈骗,看着和银行、快递公司、甚至是英国政府部门发来的信息一模一样。里面会有一个链接,点进去就是钓鱼网站,让你输入银行卡号、密码、个人信息。英国金融欺诈协会(UK Finance)的数据显示,每年通过这种网络钓鱼诈骗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英镑。比如,你可能会收到一条短信说你的包裹因为“海关问题”被扣留了,需要你点击链接支付“手续费”。或者银行通知你账户有“异常交易”,让你登录一个假的银行网站验证信息。这些都是骗子用来窃取你个人信息和财产的陷阱。记住,任何要求你输入敏感信息的链接,都要再三核实。最好的办法是直接访问官方网站,或者通过官方App操作,而不是点击短信或邮件里的链接。

突发状况怎么办?第一时间找谁靠谱?

在英国生活,咱们总希望平平安安,但万一遇到突发状况,比如手机被偷、护照丢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甚至更严重的意外,知道该向谁求助,知道正确的求助方式,简直是救命稻草!

首先,记住这个万能号码:999。这是英国的紧急服务电话,包括警察、救护车、消防队。如果你的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威胁,或者亲眼目睹犯罪发生,甚至遭遇严重的交通事故,毫不犹豫地拨打999。根据英国内政部统计,999热线每年接听超过3000万个紧急电话。当你拨打999时,他们会问你需要哪种服务(Police, Ambulance, Fire),然后转接到相应的部门。你要尽量保持冷静,清晰地说明你在哪里(地址或附近明显地标),发生了什么事,以及是否有人受伤。比如,去年在伯明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街头遭遇抢劫,手机、钱包全被抢走,幸好路人帮助她及时拨打999报警,警方很快赶到现场并立案调查,虽然财物没能追回,但至少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如果是非紧急情况,比如你的自行车被偷了,或者你发现可疑情况但没有立即的危险,可以拨打101,这是英国警方的非紧急电话。这个号码每年也会接到超过1500万个电话。通过101,你可以报案,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或者获取犯罪预防建议。很多留学生可能觉得小事不好意思报警,但其实英国警方鼓励市民举报任何可疑或影响社区安全的事项。

那么,咱们的使领馆能提供什么帮助呢?使馆主要提供领事保护和协助。比如,你的护照或旅行证件丢失、被盗,使馆可以帮你补办;如果你在英国被捕,使馆可以探视你,了解情况,并告知你寻求法律援助的权利;如果你遭遇了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使馆会提供必要协助。根据中国外交部的数据,全球领事保护热线每年接听电话超过20万次,帮助了大量海外公民。但是,使馆不能为你解决法律纠纷、介入商业合同、代你出庭打官司,也不能干涉英国的司法主权。所以,遇到问题,先判断性质,再选择合适的求助渠道。记住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或+86-10-59913991,以及驻英使领馆的领事保护协助电话,这些号码一定要存在手机里。

除了官方渠道,学校也是你重要的支持。几乎所有英国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或学生服务中心(Student Services),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学业、生活、签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很多大学甚至有专门的安全团队(Security Team),可以在校园内提供紧急支援。例如,在曼彻斯特大学,学生公寓的安保人员会24小时值守,如果学生遇到任何安全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寻求他们的帮助。还有一点很重要:告诉你的家人和几个信得过的朋友你的日常行程和紧急联系人。万一你失联,他们知道该联系谁,去哪里找你。

生活中的“小隐患”,你真的注意到了吗?

除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诈骗和突发事件,留学生活里还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如果不注意,也可能酿成大麻烦。使馆提醒里也特别强调了这些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这可都是过来人的血泪教训啊!

1. 住宿安全:租房陷阱与火灾风险

租房子是每个留学生的头等大事。但英国的租房市场鱼龙混杂,骗子也瞄准了这一点。最常见的套路是“假房东”或“假中介”。他们会发布条件极好但价格异常便宜的房源,诱惑你快速支付押金。你可能在交了几个月房租和押金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套房子,或者房东根本不是那个人。英国房屋中介协会(ARLA Propertymark)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千名租客(包括国际学生)遭遇租房诈骗,损失金额从数百到数千英镑不等。比如,2023年就有一个案例,一个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一套公寓,房东催促他支付六个月的房租和押金,结果他到达英国后发现,所谓的房东已经失联,而公寓根本不存在。

所以,租房前一定要核实房东和中介的身份。通过正规的房屋中介(最好是有ATSE或ARLA认证的),亲自看房,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照片。合同条款要仔细阅读,搞清楚押金保护计划(Deposit Protection Scheme)。

另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是火灾安全。英国的房子,尤其是老房子,电路可能比较老旧,而且很多厨房都是开放式。留学生做饭不小心,或者用电不规范,都很容易引起火灾。英国消防和救援服务(Fire and Rescue Service)每年都会处理大量住宅火灾。比如,用一个插线板连接太多大功率电器,煮饭时分心导致油锅着火,或者使用未经认证的劣质电器,都可能酿成大祸。在英国,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务必了解你所住公寓的火灾逃生路线,定期检查烟雾报警器是否正常工作,不要乱拉电线,使用合格的电器,做饭时千万要小心。

2. 个人出行与财产安全:提防扒手和抢劫

英国虽然治安总体不错,但在一些大城市或旅游景点,扒手和小偷还是挺多的。尤其是在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的地铁站、购物区,国际学生因为携带现金、使用新款手机,往往成为他们的目标。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显示,盗窃犯罪仍然是英国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例如,在伦敦地铁上,每年都有大量手机被盗案件发生。

所以,平时出门,少带现金,贵重物品(如手机、钱包、护照)一定要贴身保管,最好放在带拉链的内袋里。背包不要随意甩在身后,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在咖啡馆、图书馆学习时,不要把手机或电脑随意放在桌上无人看管。走路时不要一直看手机,特别是晚上或在偏僻的地方。如果可能,尽量结伴而行,避免深夜独自外出。如果真的遇到抢劫,记住“财物乃身外之物,人身安全最重要”,不要反抗,先确保自己安全,然后尽快报警。

3. 交通安全:英伦路况的那些事儿

英国的交通习惯和国内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就是“靠左行驶”。很多刚来的小伙伴一不小心就习惯性地往右边看,结果就容易出事。根据英国交通部的数据,每年都有行人和骑车者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特别是在过马路时,一定要先看右再看左。另外,有些路口没有红绿灯,要特别注意观察来往车辆。骑自行车的小伙伴,一定要戴头盔,穿亮色衣服,安装车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英国的司机开车速度普遍较快,而且很多道路狭窄弯曲,行人和骑车者务必提高警惕。

4. 网络与信息安全:虚假信息与个人隐私

除了上面提到的钓鱼诈骗,网络世界还有很多坑。比如,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太多个人信息,比如详细的住址、出行计划,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的兼职广告,承诺高薪但要求你先交“培训费”或“押金”,往往也是诈骗。还有一些“投资理财”的骗局,利用高额回报引诱你投入资金,结果血本无归。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每年都会发布大量关于金融诈骗的警告。

所以,在网上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要随意分享敏感信息。对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兼职或投资要保持警惕。确保你的手机、电脑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系统。使用复杂密码,并开启两步验证。这些都是保护你数字资产和个人信息的重要步骤。

这些“小隐患”就像是隐形的绊脚石,平时不注意,关键时候可能给你狠狠一击。使馆的提醒,就是要我们把这些潜在的风险都摆到台面上来,提前做好防范。

最后,别忘了,我们不孤单!

我知道,看了这么多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甚至有点焦虑。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中国人特别聪明,适应力也特别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留学生活确实有很多挑战,语言、文化、学业、生活方方面面都要适应。但这些挑战也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使馆的紧急提醒,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希望你能心中有数,遇到事情不慌乱,能够冷静应对。就好像开车前检查好刹车、油门一样,提前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给自己买了一份心安。

把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同学和朋友吧!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安全。咱们留学生群体,就得互相照应,互相提醒。记住,遇到任何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或者心里觉得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可以和家人打电话聊聊,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倾诉,也可以找你信任的老师和朋友。你身边有很多人关心你,也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你。

勇敢地去探索英国的文化,享受你的留学生活吧!但同时,也把安全意识这根弦绷紧一点。祝大家在英国学业顺利,生活精彩,平平安安!咱们下期再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