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读博路上的你,还好吗? |
|---|
|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躺平”,也不是说新西兰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它只是一个普通博士生的真实分享,想告诉你,读博除了“卷”和焦虑,还有另一种可能。一种能让你抬头看看天,而不是只盯着文献和数据的可能。如果你正被精神内耗折磨,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和勇气。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凌晨两点,你还坐在实验室冰冷的椅子上,屏幕上是第N次失败的实验数据。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师兄又发了一篇顶刊,隔壁组的同学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连本科同学都晒出了升职加薪的消息。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瞬间将你淹没,你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读博?我这几年的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曾是这支深夜自我怀疑大军中的一员。在国内读硕士时,那种无形的压力几乎是空气的一部分。导师的期待、同辈的成就、未来的不确定性,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人裹得喘不过气。“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这句话像一句魔咒,鞭策着我们,也消耗着我们。
我以为,这就是学术圈的常态,是每个博士生必须经历的“炼狱”。直到我阴差阳错地申请到了新西兰的博士奖学金,踏上了这片被称为“长白云之乡”的土地。
我本来只是想换个环境,没想到,这里的生活,治好了我持续多年的精神内耗。
当导师笑着对你说:“周末别干活了,去爬山吧!”
来新西兰之前,我对导师的想象,还停留在“push”、“严格”、“24/7 on call”的模式上。我做好了邮件秒回、周末加班的心理准备。结果,第一次和我的导师见面,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正襟危坐地向他汇报我未来一周的详细计划,精确到小时。他听完后,没有评价我的计划是否周密,反而笑着问我:“周末有什么安排吗?南边的Tekapo湖最近鲁冰花开了,非常漂亮,你应该去看看。”
我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在国内,周末的问候通常是:“这周末报告能出来吗?”或者“周末来办公室我们讨论一下数据。”催你去玩的导师,我还是第一次见。
后来我才发现,这在新西兰是常态。我的导师,一位在自己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严格遵守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原则。他下午五点准时下班,周末绝不回复工作邮件,除非有天大的急事。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A tired mind is not a creative mind.”(疲惫的大脑没有创造力)。
这种文化并非个例。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有次因为一个实验卡住了,周末给自己加了两天班,周一垂头丧气地告诉导师还是没进展。他的导师听完,非但没有责备,反而一脸严肃地“批评”了他:“我不是告诉过你周末要休息吗?你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大脑都罢工了,怎么可能解决问题?现在,你回家睡一觉,明天再来。”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但在新西兰的学术文化里,这套逻辑是成立的。他们普遍认为,创新和突破来源于放松和广阔的视野,而不是无休止的消耗。根据全球知名的求职网站Indeed在2023年发布的《工作幸福感报告》,新西兰在员工幸福感和工作生活平衡方面一直名列前茅。这种社会大环境,也深深地影响了学术圈。
这里的大学普遍设有非常完善的学生健康和咨询服务。奥克兰大学的“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学业压力管理工作坊。我因为初期的不适应,也曾预约过心理咨询师,他们会非常耐心地倾听,教你如何进行正念练习,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给你打鸡血。
渐渐地,我学会了在周末心安理得地合上电脑。我不再因为没有在晚上十点前回邮件而感到愧疚,也不再把“忙”当作一种政治正确。我发现,当我真正放松下来,去海边散步、去森林徒步后,周一回到实验室,思路反而更清晰了。
朋友圈里没有“学术竞赛”,只有山川湖海
在国内时,我的朋友圈像一个大型学术“内卷”现场。今天你发NCS(Nature, Cell, Science),明天我拿到了一个重大项目。大家都在暗暗较劲,生怕自己落后一步。这种氛围下,很难不焦虑。
来到新西兰,我的朋友圈画风突变。
这里没有人在晒自己又熬了几个通宵,也没有人炫耀自己的文章发在了几区的期刊。大家的日常是这样的:
“周末去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徒步,一天走了19.4公里,风景绝了!” 配图是壮丽的火山地貌和翡翠色的湖泊。
“下班后去Mission Bay玩皮划艇,看到了海豚!”
“复活节假期,开着房车环南岛,星空下的牛奶湖(Lake Pukaki)美到不真实。”
起初我很不适应,觉得他们怎么能这么“不务正业”?博士不就应该一头扎进学术里吗?后来我发现,这才是他们理解的生活。学术研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新西兰人对户外运动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新西兰体育局(Sport New Zealand)2022年的数据,超过70%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或娱乐活动,其中步行、远足、园艺和游泳是最受欢迎的项目。
这里的自然环境也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西兰国土面积不大,却拥有13个国家公园,无数的步道(Tramping Tracks)和壮丽的海岸线。从奥克兰市中心开车不到一小时,你就可以到达西海岸粗犷的黑沙滩,或者东海岸宁静的白沙滩。这种“逃离”的成本非常低。
我的一个本地朋友,也是一名博士生,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学。他的日常就是穿着潜水服去采集样本,顺便看看海底的珊瑚和鱼群。对他来说,科研和爱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告诉我,新西兰人衡量成功的标准很多元,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享受自己热爱的户外活动,这些和拿到一个教授职位同等重要。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慢慢放下了比较的心态。我不再去计算别人发了几篇文章,H-index是多少。我开始真正关心自己的课题,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乐趣。当我的关注点从“赢过别人”转向“提升自己”时,那种由比较带来的焦虑,也就不药而愈了。
“慢”学术:当研究回归探索的本质
你可能会问,这么“佛系”的环境,能做出好的学术成果吗?
这恰恰是另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新西兰的学术圈,追求的不是“快”,而是“稳”和“精”。
在国内,我们常常被“短平快”的考核指标推着走。一年要有多少篇文章,几年内要达到什么影响因子,否则就面临延毕或淘汰的风险。这种压力下,很多人会选择更容易出成果、更热门的方向,而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但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新西兰读博,普遍的学制是3-4年,但并没有严格的发表文章数量要求。毕业的核心标准是你的博士论文(Thesis)是否对你所在的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Original Contribution)。导师和评审委员会更看重你研究的深度、逻辑的严谨性和方法的创新性,而不是你发表论文的数量。
这给了博士生极大的自由度和安全感。你可以花一整年的时间去打磨你的研究方法,可以去探索一个冷门但极具价值的课题,而不用担心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被淘汰。我的一个同学,花了近两年时间,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如果是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环境里,他可能早就被迫放弃了。但他的导师一直鼓励他,认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这种“慢”学术的氛围,让研究回归了它本来的面目——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24),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位列全球第68位,奥塔哥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等也都在全球名列前茅。这证明了,一个不“内卷”的环境,同样可以孕育出一流的学术成果。
更重要的一点是,新西兰为博士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待遇和未来保障。大部分博士生都能拿到奖学金,金额通常在每年3万到3.5万纽币之间(约合人民币13-15万),并且是免税的。这笔钱足够覆盖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开销,让人可以没有经济顾虑地专注于研究。根据全球数据库Numbeo的数据,除去房租,奥克兰的单人月消费大约在1700纽币左右,奖学金绰绰有余。
此外,新西兰政府为博士毕业生提供长达三年的开放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这意味着毕业后,你有充足的时间在这里找工作、积累经验,甚至规划未来的移民道路。这极大地缓解了“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也让你在读博期间能更从容地规划长远发展,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论文。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在描绘一个完美的乌托邦。新西兰的博士生活同样有挑战,实验失败的沮丧、独自面对难题的孤独、远离家乡的思念,这些都是每个博士生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但不同的是,这里的环境给了你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去应对这些挑战,而不是用更大的压力把你压垮。
在这里,我学会了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接受实验总有失败的可能;我学会了把生活和工作分开,在研究之外,我也是一个热爱徒步、喜欢在海边发呆的普通人;我学会了欣赏过程本身,而不是仅仅盯着那个遥远的结果。
我找回了读博的初心——不是为了那一张文凭,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出于对知识最纯粹的好奇和热爱。
我的精神内耗,就这样,在南半球的阳光、海风和宁静的学术氛围里,被一点点治愈了。
如果你也想试试,可以记住这几句话
我知道,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选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但如果你也觉得被“卷”得喘不过气,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别把导师当成你的“老板”。在申请之前,多去了解导师的风格。发邮件问问他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这个导师是支持你探索,还是只把你当成生产数据的工具人?一个好的引导者,比一个所谓的大牛,对你的身心健康重要得多。
你的价值,不等于你的论文数量。读博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还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这些软实力,远比你简历上多一篇二区文章更重要。学会欣赏自己每一点小小的进步,比如今天看懂了一个复杂的模型,或者设计出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方案。
主动给自己“拔掉插头”。规定一个时间,比如晚上8点后,或者整个周末,彻底断开与工作的连接。去运动、去见朋友、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就躺着发呆。你会发现,大脑在“离线”状态下,反而会悄悄帮你整理思绪,灵感常常在不经意间冒出来。
记住,你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博士生”。去认真地生活,去感受阳光和食物,去和有趣的人交谈。当你把生活的坐标系拉得足够大,你会发现,眼下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烦恼,或许只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粒沙。
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愿你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