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食用指南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值得。它不是在教你“摆烂”,而是想和你聊聊,在新西兰这个神奇的地方,如何把被deadline和peer pressure挤压的生活,重新还给自己。我们不谈大道理,只讲真实的故事和感受。准备好了吗?一起解锁“松弛感”满满的留学新姿势! |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
我是你们的小编。今天想和你们聊个天,一个关于“躺平”的话题。
还记得我刚拿到奥克兰大学offer的那天晚上吗?我激动得一宿没睡,脑子里全是电影画面:在图书馆通宵,在各种case competition里厮杀,毕业后进入一家顶级公司,走上人生巅峰……没错,就是那种打了鸡血的剧本。
落地的第一学期,我确实是这么干的。我把国内“卷王”的劲头带到了南半球。早上八点的课,我六点就起来预习;小组讨论,我永远是准备最全、发言最多的那个;为了一个根本不计分的课堂pre,我能熬到凌晨三点。我以为自己赢定了。
直到有一次,周三下午三点,一门课提前结束了。我正收拾书包,准备冲去图书馆继续“卷”,旁边的Kiwi小哥Tom拍了拍我,一脸灿烂地问:“Hey, the weather is brilliant! Wanna go to Mission Bay for a swim?” (嘿,天儿这么好,一起去使命湾游个泳呗?)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游泳?周三下午?图书馆的位置不要了吗?下周的reading不读了吗?未来的实习不找了吗?
看着我满脸的“黑人问号”,Tom笑了,他说:“Dude, the assignment is for next week. The sun is for now.” (哥们儿,作业是下周的,但太阳是现在的。)
就是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醒了我。我看着窗外蓝得不像话的天,看着校园里三三两两抱着冲浪板往外走的学生,再看看自己因为熬夜爆出的痘痘和沉重的眼袋,第一次开始怀疑: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天,我破天荒地跟Tom去了海边。我们什么也没干,就在沙滩上躺着,看着帆船点点的海面,听着海鸟的叫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非周末的下午,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新西兰留学的精髓,或许不只是那张文凭,而是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
学习,竟然可以不那么“拼命”
我们先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学习。在国内,我们的学习模式常常是“更高、更快、更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尺,熬夜是努力的证明。但在新西兰,你会发现这里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这里的“不卷”,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大家更看重学习的效率和思考的过程。教授布置一篇2000字的essay,他想看到的不是你引用了多少本大部头的著作,堆砌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而是你是否真的理解了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逻辑支撑的观点。
我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小M,刚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她习惯了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每次考试都发现,题目全是开放性的案例分析,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她的tutor(导师)找她谈话,说得非常直接:“I don't need you to be a textbook repeater. I need you to be a thinker.”(我不需要你当课本的复读机,我需要你成为一个思考者。)
为了让她理解,导师甚至给她举例:新西兰的会计准则(NZ IFRS)每年都在更新,死记硬背毫无意义,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道德考量,才能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里。根据Universities New Zealand的数据,新西兰大学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6:1,这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和教授进行深入的、一对一的交流。这里的Office Hour不是摆设,教授们真的会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饶有兴致地听你那些“异想天开”的idea。
你再也不用担心“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会不会被鄙视”。恰恰相反,提问和挑战权威在这里是被极度鼓励的。课堂常常会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演变成一场全班的辩论会。没人关心谁对谁错,大家享受的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更重要的是,新西兰的大学非常强调“Work-Life Balance”这个概念。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中,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一项常年名列前茅。只有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OECD平均的13%。这种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校园。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社团活动、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它们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所以,你会看到下午四点的健身房人满为患,周末的徒步小径上全是年轻的面孔,图书馆在晚上10点后就渐渐安静下来。大家学会了“Work Smart, Not Hard”,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任务,然后把大把的时间,还给阳光、海浪和朋友。
打工,不只是为了赚钱
聊完学习,我们再说说兼职。很多留学生都会打工,为了赚点生活费,也为了积累经验。但在“内卷”的环境里,实习和兼职往往意味着无休止的加班、微薄的薪水,甚至还要忍受各种“职场PUA”。但在新西兰,打工的体验可能会颠覆你的三观。
首先,你的劳动是受法律严格保护和尊重的。新西兰的最低时薪标准是出了名的高。截至2024年4月1日,成年人的最低工资已经上调至税前每小时23.15纽币(约合人民币100元)。这是法定最低标准,意味着无论你在咖啡馆当前台,还是在超市理货,你的收入都有保障。
持有学生签证的我们,在上课期间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这20个小时,足以覆盖掉你每周大部分的生活开销。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的工作氛围。我曾在一家本地人开的Cafe打过半年工,那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我的老板是一位叫Sarah的大妈,她总说:“You are here to help, not to be a slave.”(你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当奴隶的。)
每天我们都有两次15分钟的带薪“Smoko”(休息时间),和一次30分钟的无薪午餐时间。休息时,Sarah会给我们准备免费的咖啡和点心,和我们一起坐在后院的阳光下聊天,聊她昨天看的橄榄球赛,聊我家乡的美食。她从不催促我们,时间到了,她会说:“Okay team, time to make some money again!”(好了伙计们,又到赚钱的时间啦!)
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就是简单的合作关系,大家准时上班,到点下班。下班后,老板绝对不会一个电话或一封邮件追过来。有一次,我下班后发现自己犯了个小错,忘记补充牛奶了,紧张地给Sarah发短信道歉。她半小时后才回我:“No worries at all, darling. We’ll sort it out tomorrow morning. Enjoy your evening!”(完全没关系,亲爱的。我们明早会解决的。好好享受你的夜晚吧!)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尊重”。你的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被清晰地划分开来,你作为“人”的价值,永远高于你作为“员工”的价值。
通过打工,你接触到的不仅仅是钱,更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肌理。你会学会如何跟各种各样的本地人打交道,你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会突飞猛进,你会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的一个朋友在皇后镇的酒店打工,认识了一个巴西小哥和一个德国妹子,三个人假期的时候一起凑钱买了辆二手车,花了三周时间环游了整个南岛。他说,那段经历,比他从任何一本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都更宝贵。
社交,“周末去哪玩”比“未来啥打算”更重要
在国内的聚会上,我们最常听到的话题是什么?“你考了多少分?”“找到什么实习了?”“毕业后准备考公还是考研?”“你买房了吗?”……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在丈量你的“成功”。这种peer pressure让我们时刻焦虑,仿佛人生是一场不能停歇的赛跑。
来到新西兰,你会发现,这里的社交氛围完全是另一个次元。大家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这个周末天气不错,要不要去爬Rangitoto(火山岛)?”“我发现一条超赞的徒步路线,有人想一起去吗?”“下周六海边有个音乐节,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人们的关注点,从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拉回到了真真切切的、触手可及的当下。没有人会追着你问宏大的人生规划,大家更关心你此刻是否开心。
新西兰人对户外运动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个国家拥有13个国家公园,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都是受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著名的“九大步道”(Great Walks)吸引着全世界的徒步爱好者。在这里,花一个周末去森林里露营,或者在海边开个BBQ派对,是最正常不过的社交方式。
我曾经是一个标准的“宅男”,觉得户外活动又累又晒。直到我的Kiwi同学硬拉着我去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天的“Tramping”(远足)。我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在原始森林里穿行,晚上住在简陋的DOC(环保部)小木屋里。没有网络信号,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满天的繁星和篝火旁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聊各自的旅行见闻,聊喜欢的音乐和电影,甚至争论哪种口味的泡面最好吃。全程没有人提起过GPA、实习或者工作。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彻底治愈了。我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有感受山川湖海的壮丽,还有与朋友分享一顿简单晚餐的温暖。
这种文化也体现在一种微妙的社会现象——“高罂粟花综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上。简单来说,就是Kiwi们普遍不喜欢过分炫耀和吹嘘自己的人。如果你在聚会中不停地讲述自己有多牛、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可能并不会赢得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很“Try-hard”。大家欣赏的是谦逊、真诚和有趣的人。
这种氛围极大地稀释了留学生圈子里的焦虑感。你不再需要用名校、大厂的标签来武装自己。你可以就是你,一个喜欢摄影的人,一个热爱烘焙的人,一个对观星有研究的人。你的兴趣和热爱,在这里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欣赏。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新西兰就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天堂。留学生活同样会有学业的压力、孤独的时刻和对未来的迷茫。但是,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会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你:嘿,慢一点,别着急,生活不止一个标准答案。
所以,如果你也厌倦了无休止的“内卷”,如果你也渴望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那么,该怎么做呢?
别再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了,下午没课的时候,就去学校旁边的公园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哪怕什么都不干。
勇敢地接受你Kiwi同学的邀请吧,无论是去海边冲浪,还是去他家后院BBQ。别怕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一个真诚的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试着去做一份兼职,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打开一扇观察本地社会的窗户。你会发现,课本之外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最重要的一点是,请放下“我必须成为最优秀的那个”的执念。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够完美”,允许自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为了追一场日落而放下手中的书本。
因为很多年后,当你回想起这段留学时光,让你嘴角上扬的,可能不是某个A+的成绩,而是在特卡波湖(Lake Tekapo)仰望星空的那个夜晚,是在峡湾(Fiordland)的游船上被海风吹拂的那个瞬间,是和朋友们在海滩上分享一包炸鱼薯条的那个黄昏。
在新西兰,你最大的收获,或许真的不是那张文凭,而是终于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找回了一个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为自己而活的你。而这,才是留学最酷的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