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澳洲才知道,留学生活原来这么香

puppy

来澳洲之前,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心里又期待又有点打鼓?生怕学习太难、生活孤单。但真正来了才发现,这里简直是大型“真香”现场!学习不再是埋头苦读,各种小组合作和实践项目让你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也不止是两点一线,周末跟朋友去海边烧烤、在草坪上晒太阳才是标配。这里的生活节奏好像真的能治愈“精神内耗”,让你在学业和享受生活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这篇文章没那么多大道理,就是想跟你聊聊那些留学路上的惊喜瞬间和实用小技巧,从如何融入课堂到周末去哪儿玩,告诉你澳洲留学生活到底有多值得!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没有一句废话。全是我的血泪(bushi)真香经验。建议泡杯咖啡,找个舒服的姿势,跟我一起云游一遍澳洲留学生活。保证你看完就想立刻打包行李!

哈喽,各位lxs.net的家人们,你们的小编我又上线啦!

还记得我刚拿到悉尼大学offer那会儿,朋友圈里全是“恭喜”,但我自己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一边疯狂想象着阳光沙滩、考拉袋鼠,一边又在深夜里刷着各种帖子:“澳洲大学课业压力大吗?”“一个人在国外会不会很孤单?”“英语不好怎么办?”……总之,期待和焦虑五五开。

落地悉尼的第一周,这种焦虑达到了顶峰。开学典礼上,教授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课程大纲,当听到“本学期最重要的作业,是一个占总成绩30%的小组合作项目(Group Project)”时,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小组合作?跟一群口音各异、完全不认识的外国人?用我这磕磕巴巴的英语讨论深奥的学术问题?我当时真的想立刻买张机票回家。

然而,一周后,我人生的第一个“真香”时刻猝不及防地来了。我们小组四个人——一个热爱冲浪的澳洲本地小哥,一个精通数据分析的印度小姐姐,一个话不多但想法超酷的越南同学,还有瑟瑟发抖的我——正盘腿坐在图书馆外的草坪上,一边分享着一盒Tim Tam巧克力饼干,一边为我们的项目主题激烈地“吵”着。阳光暖洋洋的,远处的钟楼传来整点的钟声,我突然觉得,这好像……也没那么可怕?甚至,还有点儿意思。

那一刻我才明白,所有出发前的恐惧和担忧,不过是自己吓自己。真实的澳洲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要精彩和温暖。所以今天,我不讲什么大道理,就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好好聊聊,澳洲留学,到底“香”在哪儿。

颠覆想象的学习模式:原来“上学”可以这么玩

出国前,我们对“好大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挑灯夜读、刷题、写论文。但澳洲的课堂,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这里的学习,更像是一场大型的“闯关游戏”。

就拿我那门市场营销课来说吧,那个让我差点“当场去世”的小组项目,任务是为学校附近一家小有名气的咖啡馆制定一个社交媒体推广方案。我们压根没怎么待在图书馆里。第一周,我们跑去和咖啡馆老板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听他讲创业故事;第二周,我们在店里“蹲点”,跟来来往往的客人做问卷调查;第三周,我们甚至自己扛着相机,拍了一条像模像样的宣传短片。期末展示(Presentation)那天,我们把短片一放,老板也来到了现场,全班同学都看嗨了。

最后我们的分数很高,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是如何从书本上“走”下来,变成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改变现实的东西。这个过程,比背下100个理论模型都有用。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澳洲是常态。你会发现,你的作业可能是设计一个App原型,可能是为一家NGO做志愿者,也可能是参与实验室的一个真实项目。这里的老师不只是“教书”,更像是一个“向导”,鼓励你提问、质疑、动手尝试。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There's no stupid question.”(没有愚蠢的问题)。

当然,说它“香”,不代表它轻松。澳洲大学的学术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学术诚信(Academic Integrity)方面,抄袭是绝对的红线。但这种“难”,不是为难你,而是逼着你真正去思考和创造。根据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澳洲有3所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并列冲进了世界前20。这些排名背后,正是这种严谨又开放的学术氛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2021年国际学生调查》也显示,91%的国际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体验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你看,大家的感觉都是相似的。

在这里,你收获的绝不止一纸文凭,更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软实力”,才是未来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

治愈“精神内耗”的生活节奏:阳光、沙滩和Brunch

如果说澳洲的学习是“充实”,那这里的生活绝对可以用“治愈”来形容。国内那种快节奏、时刻紧绷的状态,在这里好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澳洲人有种与生俱来的“No worries, mate!”(别担心,伙计!)精神,这种松弛感是会传染的。我刚来的时候,看到下午三四点,公园草坪上就躺满了晒太阳的人,心里还会嘀咕:“他们都不用上班上学的吗?”后来才发现,这才是生活的常态。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习惯。

一个典型的悉尼周末是什么样的?周六一早,去Glebe或Paddy's Market逛逛市集,买点新鲜的水果和便宜的蔬菜。下午约上三五好友,带上烤肠、面包和饮料,去Bondi或者Coogee海滩来一场BBQ。澳洲几乎所有的公园和海滩都提供免费的电烤炉,干净又方便。一边是滋滋作响的烤肉,一边是湛蓝的大海和欢笑的人群,那一刻,什么论文ddl、什么求职焦虑,全都被海风吹走了。

周日呢,通常是属于Brunch(早午餐)的。找一家藏在小巷里的咖啡馆,点一份Avocado Toast(牛油果吐司)和一杯Flat White(澳白咖啡),和朋友聊聊天,或者自己带本书,就能消磨一个惬意的上午。下午再去Royal Botanic Garden(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着发发呆,看看远处歌剧院的白色帆船顶,感觉整个人都被重新充满了电。

我知道,你肯定会问:“听起来很美好,但消费肯定很高吧?”没错,悉尼、墨尔本的生活成本确实不低。根据美世(Mercer)2023年的生活成本调查,悉尼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但别慌,澳洲的合法打工文化给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截至2023年7月1日,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23澳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10元。留学生在学期期间,每两周可以合法工作48小时。算下来,只要你愿意,靠兼职完全可以覆盖掉自己的房租和生活费,甚至还能攒下一点旅游基金。这种经济上的独立,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宽裕,更是心理上的底气和自信。

而且,这里的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ling Service),如果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或者想家,随时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天。记住,求助不是软弱,在澳洲,这是一个非常正常和被鼓励的行为。

打破“圈子”的社交密码:从“你好”到“G'day, mate!”

出国留学,最怕的就是融不进当地圈子,最后还是每天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过着“假留学”的生活。这个担心很正常,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澳洲,只要你愿意,打开社交圈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因为澳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有将近30%的澳洲居民出生在海外。走在校园里,你会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你的课堂上,可能一半同学都是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让“不同”成了一种常态,每个人都对异国文化抱有极大的好奇和尊重。

我的破冰经历,就是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Hiking Club)。说实话,报名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怕自己体力跟不上,也怕跟不上大家的聊天节奏。第一次活动是去蓝山,我果然是队伍里走得最慢的那个。但全程没有一个人催我,领队的澳洲小哥会时不时停下来等我,身边的德国同学会主动分给我他的能量棒,他们会饶有兴致地问我关于中国的一切,从长城到火锅。

那一天,我们聊了很多。我发现,原来大家对中国的了解远不止功夫和熊猫,他们也看中国的科幻小说,也用TikTok。而我也知道了,原来德国人不是都那么严肃,澳洲人也不是只会说“G'day”。友谊,就在这一次次“原来你也这样”的发现中,慢慢建立起来了。

想要交到外国朋友,我的建议是:脸皮厚一点,主动一点。大学里有上百个社团,从冲浪、戏剧到辩论、电竞,总有一个适合你。悉尼大学的学生会(USU)旗下就有超过200个注册社团。去参加迎新周的社团招新(O-Week),大胆地去和你感兴趣的社团摊位聊天。就算不加入,也能拿到一堆免费的小礼物呢!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是绝佳的机会。别怕自己口语不好,多听,然后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课后可以主动约大家一起去图书馆,或者问一句:“Hey, wanna grab a coffee sometime?”(嘿,要不要找个时间一起喝杯咖啡?)。很多时候,打破隔阂,就差你这主动的一句话。

“打工人”的自我修养:不只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融入

在澳洲留学,如果没有体验过打工,那你的留学生涯绝对是不完整的。

我的第一份兼职,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做服务员。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Do you have any experience?”(你有经验吗?)我心虚地说:“No, but I'm a fast learner.”(没有,但我学得很快。)没想到老板笑了,说:“Good answer. You start tomorrow.”(回答得不错,明天来上班吧。)

开始的两周,简直是地狱模式。我分不清Latte和Flat White的区别,听不懂客人点的单里夹杂的各种澳洲俚语(比如用“arvo”代表下午,“brekkie”代表早餐),还因为打翻了一整盘咖啡被客人投诉。每天下班都累到只想瘫在床上,无数次想过要放弃。

但当我第一次准确无误地为熟客送上他常点的“a large soy cap with one sugar”(一杯大份豆奶卡布奇诺加一份糖),他对我竖起大拇指说“Cheers, legend!”(谢了,大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拿A+还要开心。

这份工作不仅让我赚到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观察和融入当地社会的窗口。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英语口语和听力在与客人的日常闲聊中飞速进步,也真正理解了澳洲人的工作态度——认真,但不死板;专业,且充满人情味。

在澳洲找兼职的渠道很多,Seek、Indeed这样的招聘网站信息很全,但对于入门级的服务业或零售业岗位,我更推荐一种“土”办法——“walk-in”,也就是打印好你的简历,直接走进你感兴趣的店铺里,微笑着问他们:“Are you guys hiring at the moment?”(请问你们现在招人吗?)。这种方式往往更直接有效。

别忘了,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Hub)也是宝藏,他们会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面试技巧培训,还会发布很多针对学生的实习和兼职机会。

所以,别把打工看成是单纯的“挣钱糊口”,它更像是一门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教会你的东西,课堂上永远学不到。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还在犹豫和担心的你,澳洲留学生活,真的没那么可怕。

那些你熬夜赶due的夜晚,会有图书馆窗外的璀璨星光陪着你。

那些你想家的瞬间,会有朋友递过来的一块披萨温暖你。

那些你觉得孤单无助的时刻,别忘了学校里总有为你敞开的咨询室大门。

所以,别再被网上的焦虑帖子束缚了。你同学邀请你去的那个海边烧烤,答应他。社团招新时那个看起来很有趣的摊位,走过去聊聊。那份你觉得自己可能做不来的兼职,去投个简历试试。

澳洲不是一个只让你拿文凭的地方,它是一个能让你生活、成长,并发现一个连自己都惊讶的“新版本”自己的地方。准备好了吗?你的“真香”故事,正等着你来开启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