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心态自查清单 |
|---|
| 在你打包行李之前,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 1. 你对日本的印象,是不是大多来自日剧、动漫和社交媒体上精致的Vlog? |
| 2. 你是否做好了独自面对生活琐事、学业压力和经济问题的准备? |
| 3. 当新鲜感褪去,你能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甚至有点“麻烦”的真实日本吗? |
| 4.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获得一纸文凭,你还希望在这段旅程中收获什么? |
日本留学:一半是崩溃,一半是治愈
凌晨十二点的山手线,车厢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和我一样满脸疲惫的人。刚结束便利店晚班的我,身上还残留着关东煮和炸鸡块混合的味道。靠着冰冷的车窗,看着窗外飞逝的灯火,一个念头突然钻进脑子:我为什么要来这里?
来日本前,我幻想过无数次日剧里的场景:在樱花飞舞的校园里邂逅甜甜的恋爱,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和同学热烈讨论,在温馨的居酒屋里和朋友分享心事。可现实呢?现实是,我为了赶一篇报告在图书馆啃着冰冷的饭团,为了支付下个月的房租在便利店重复着“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为了弄明白垃圾分类手册而抓耳挠腮。就在那个瞬间,孤独和委屈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这,就是留学的真相吗?
嘿,正在日本或准备奔赴日本的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怀疑人生的时刻?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那些我们都经历过的、哭着也笑着的真实日子。你会发现,我们的留学生活,真的就是一半崩溃,一半治愈。
生活的“下马威”:垃圾分类与万物皆敬语
还没等学业的压力袭来,日本的生活细节就先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下马威”。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传说中让无数留学生闻风丧胆的“垃圾分类”。
刚搬进公寓时,房东递给我一本厚厚的册子,我以为是家电说明书,结果定睛一看,是本区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指南》。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粗大垃圾……单是记住每周二扔什么、周四扔什么就够头疼了,更别提扔一个塑料瓶子还得洗净、撕掉标签、瓶身和瓶盖分开扔。横滨市的垃圾分类甚至细致到10个大类、15个小类,堪称“地狱级难度”。
我的朋友小A就曾经历过“垃圾惨案”。她因为没睡醒错过了周二早上的可燃垃圾回收,那袋装着厨余的垃圾只能在她的迷你公寓里“同居”整整一周。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她每次开门都得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冲进房间,那种味道,据她形容是“毕生难忘的崩溃”。
除了垃圾分类,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无处不在的“敬语”。在国内学日语时,我们以为掌握了です/ます体就足够应付日常。来了才发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去区役所办事,工作人员一口流利的尊敬语和自谦语,让你感觉自己每个回答都显得那么笨拙。去面试打工,光是练习“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做……)这个短语的正确用法,就能把人逼疯。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2021年的调查,超过30%的留学生认为“日语能力”是他们在日本生活的一大难题。这种难题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更多的是体现在这些需要融入日本社会肌理的语言细节里。我们常常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够“得体”而感到焦虑,生怕自己被贴上“不懂规矩的外国人”的标签。
学业的“无间道”:读不完的文献和发表压力
搞定了生活的一地鸡毛,学业的压力便会如期而至,特别是对于读大学院的同学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无间道”。
日本大学的“ゼミ”(Zemi,研究讨论会)是核心。每周一次,你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然后轮流做“発表”(Happyou,发表)。这不仅仅是做个PPT念稿子那么简单。你的教授和同学会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审视你的每一个论点、每一个数据来源。一个问题答不上来,整个场面就会陷入尴尬的沉默。
我的学长小林,读社会学博士,他的日常就是三点一线:家、图书馆、研究室。他说,感觉自己像个永动机,永远有读不完的论文和看不完的书。他的电脑桌面,密密麻麻全是PDF文件,每个文件都代表着一个不眠之夜。为了一个期末发表,他可以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4个小时,咖啡当水喝。他说,最崩溃的不是辛苦,而是在发表时被教授一个“そもそも”(Somosoma,从根本上说)问倒,感觉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这种高强度的学术压力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日本大学生的平均每周学习时间(包括预习和复习)超过10小时,而对于研究生,这个数字只会更高。学业上的焦虑,加上语言障碍,让很多留学生感到身心俱疲。那种“书读不完,觉睡不够,头发掉不停”的恐慌,相信每个赶过due的你都懂。
生存的“必修课”:打工时薪与孤独感
除非是家里有矿,否则大部分留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叫“打工”的生存必修课。这门课,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现实的骨感。
以东京为例,截至2023年10月,最低时薪上调至1113日元。按照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最多打工28小时,一个月下来,收入大概在12万日元左右。听起来还不错?但我们来算一笔账:东京市中心一个单人间的房租普遍在7-9万日元,再加上水电煤、交通、通信、伙食费,每个月都是月光,甚至“月负”。JASSO的调查也显示,留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支出约为9.3万日元,这意味着打工收入仅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钱的压力还是其次,打工带来的身心消耗才是真的大。在居酒屋打工的小希,每天要面对各种醉醺醺的客人,用尽毕生所学的敬语去点单、上菜。晚班结束时往往已经是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最后一班电车回家,卸完妆只想瘫倒在床上。她说,最难受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那种融不进去的隔阂感。同事们在闲聊时,她常常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梗而插不上话,只能在一旁尴尬地笑着。
这种隔阂感,最终会汇聚成巨大的孤独。逢年过节,当朋友圈被国内家人朋友的团聚刷屏时,我们可能正一个人在便利店吃着打折的便当。看着窗外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而亮。这种时候的崩溃,是无声的,却也最磨人。
城市的温柔角落:不期而遇的治愈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留学生活一片灰暗?别急,故事还有另一半。就像硬币有两面,那些让我们崩溃的日常,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柔在悄悄治愈我们。
还记得那个因为垃圾分类而崩溃的小A吗?一周后,在她手足无措地站在垃圾回收点时,邻居家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微笑着递给她一张手绘的垃圾分类日历,用简单的日语告诉她:“没关系,慢慢来,大家刚开始都这样。”那个瞬间,小A说她差点哭出来,原来陌生人的善意可以如此温暖。
这种治愈,可能藏在任何一个角落。是你赶早八的路上,路过神社时看到的那一抹静谧的绿意;是春天突然闯入视野的一树樱花,风一吹,便下起粉色的雨;是便利店的阿姨在你买完单后,笑着对你说的一句“お疲れ様”(辛苦了)。这些微小的、不值一提的瞬间,却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们疲惫的生活。
舌尖上的抚慰:一碗拉面与家乡的味道
食物,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日本,这种治愈的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
当学长小林被教授的“灵魂拷问”打击到体无完肤时,他不会选择回家,而是会钻进学校附近一家只有五个座位的小拉面馆。点一碗热气腾腾的豚骨拉面,看着老板在面前熟练地甩干面条,加上叉烧和溏心蛋,最后浇上浓郁的汤头。呼噜呼噜地吃下一大碗,额头冒出细汗,感觉所有的委屈和压力都随着热汤一起流进了胃里,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东京有超过3000家拉面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味道。它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深夜食堂”,为每一个疲惫的灵魂提供着最朴素的慰藉。除了拉面,还有便利店里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甜品,街角小店里香喷喷的章鱼烧,这些平价又美味的“B级美食”,构成了我们留学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
当然,最能抚慰人心的,还是那一口家乡的味道。当你在池袋的中华物产店里找到那瓶熟悉的辣酱,或者和三五好友一起,在小小的公寓里包一顿饺子、涮一次火锅时,那种被家乡味道包裹的安全感,足以抵御所有的孤独和不安。
羁绊的力量:我们是彼此的“家人”
留学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不是那张文凭,也不是流利的日语,而是在异国他乡结下的深厚羁绊。
在居酒屋打工的小希,虽然和日本同事有隔阂,但她却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战友”。他们会定期在某个人的家里开“吐槽大会”,分享各自打工时遇到的奇葩客人;他们会在考试周互相占座,分享复习资料;他们会在某个人生病时,默默地送去一碗亲手熬的粥。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这种“我懂你”的共鸣,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我们一起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一起在学业的海洋里挣扎,也一起分享找到好工作的喜悦。我们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正是这些抱团取暖的时刻,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所以你看,留学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半崩溃,一半治愈地交织着。我们为了一件小事崩溃大哭,也为了一句暖心的话而感动不已。我们一边抱怨着生活的艰难,一边又在朋友圈里晒着这里的美景和美食。
如果你正准备踏上这条路,请扔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日剧滤镜”,但也请带着一颗开放和敏感的心。去接受它的不完美,去体验那些真实的“崩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些不期而遇的“治愈”有多么珍贵。
别怕,这条路上,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边崩溃,一边自愈,慢慢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下一个转角,或许就有一棵开满樱花的树,或是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在静静地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