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英防坑速查表 | 核心骗术 | “保命”操作 |
|---|---|---|
| 租房诈骗 | “幽灵房东”收押金后消失;合同藏霸王条款。 | 不见房东/中介本人、没看房,绝不付钱。押金必须放入TDS等政府认证的保护计划。 |
| 电信诈骗 | 假冒大使馆、警察、移民局,称你涉案,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 | 官方机构绝不会电话办案或要求转账。直接挂断,再通过官网渠道核实。 |
| 换汇陷阱 | 社交媒体私下换汇,汇率超优,转账后被拉黑或收到假币。 | 只通过正规银行或持牌换汇公司操作。贪小便宜吃大亏。 |
| 银行诈骗 | 假冒银行工作人员,称账户有风险,诱导你提供密码或将钱转出。 | 银行永远不会问你要完整的密码或PIN码,更不会让你把钱转到任何“安全账户”。 |
| 人身安全 | 街头抢劫(特别是手机);酒吧饮料被“加料”。 | 走路不玩手机,天黑走大路。在酒吧,饮料永远不离手。记住紧急求助电话999。 |
“同学你好,我是中国驻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工号087。我们收到国内公安厅发来的协查函,一个特大跨国洗钱案的主犯指认你参与其中,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盗用,现在需要你配合我们调查,否则你的护照将被注销,并被限制入境……”
电话那头的声音严肃又权威,还准确报出了小A的姓名和护照号码。那一瞬间,刚到英国不到一个月的小A,脑子“嗡”的一下就懵了。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最怕的就是身份出问题。她几乎就要按照对方的指示,把父母刚给的生活费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审查了。
幸好,在输密码的前一秒,她想起了开学时学校发的安全手册,犹豫着给学校的华人学联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学长一听,立刻大喊:“打住!这是骗子!100%的诈骗!赶紧挂了!”
小A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无数留学生可能都会遇到的真实场景。拖着行李箱,初到英国的你是不是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学业的压力还没来,生活里的“坑”可能就在不远处等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用学长学姐们踩过的雷、流过的泪,给你总结的“护身符”。别让本该美好的留学生活,被这些糟心事打了折扣!
租房的坑:你的第一个“家”,别让它变成第一个“雷”
找房子,是每个留学生落地后的头等大事。一个温馨的小窝,能治愈所有学习的疲惫和思乡的愁绪。但找房市场鱼龙混杂,一不小心,你付的可能不是房租,而是“智商税”。
陷阱一:“幽灵房东”与“海市蜃楼”房源
你一定在各种租房网站或社交媒体上看到过那种“神仙房源”:市中心黄金地段、精装修、家具齐全,价格还比周围便宜一大截。你心动不已,联系“房东”。对方会告诉你,自己目前在国外,没法带你看房,但房子太抢手了,你要是想锁定,就得赶紧付一笔押金(Deposit)和第一个月的房租。
听起来很合理?千万别!这大概率就是典型的租房诈骗。等你把钱转过去,对方就会瞬间人间蒸发,拉黑你所有的联系方式。根据英国国家欺诈与网络犯罪报告中心(Action Fraud)的数据,仅在2022年,全英因租房诈骗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数百万英镑,其中有大量受害者是急于找房的国际学生。
比如之前就有个在伦敦读研的同学,通过Facebook Marketplace看中了一套公寓,照片拍得跟样板间似的。所谓的“房东”自称是医生,要去非洲支援,所以才低价急租。这位同学没多想,就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2,000的押金和首月租金。结果第二天就被拉黑了,钱也要不回来,只能重新找房,开学季的住宿预算直接翻倍。
如何避坑?
记住一条铁律:没亲眼见到房子、没拿到钥匙、没签正式合同之前,一分钱都不要付!如果房东本人不在,也必须是正规的、有实体办公室的中介带你看房。对任何催你“赶紧付钱,不然就被别人租了”的话术,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紧迫感,让你来不及思考。
陷阱二:合同里的“文字游戏”
找到了靠谱的房源,签合同又是另一道坎。英国的租房合同(Tenancy Agreement)通常很长,法律术语又多,很多同学看个大概就签了。结果退房的时候才发现,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最关键的一点是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根据英国法律,房东或中介在收到你的押金后,必须在30天内将其存入政府批准的三个押金保护计划之一(TDS, DPS, 或 MyDeposits),并向你提供相关的证明。这个计划是免费的,它的作用是确保在租期结束后,房东不能无理克扣你的押金。如果有争议,TDS会提供免费的仲裁服务。
然而,很多私人房东,尤其是那些“二房东”,会故意忽略这一步。他们把押金直接放进自己口袋。退租时,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比如“墙上有个印子”、“地毯有点脏”,然后狮子大开口,扣掉你大部分甚至全部押金。因为没有TDS的介入,你去理论,他们就耍赖,很多学生因为怕麻烦或者语言不通,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去年就有个同学,租了一个私人房东的房子,押金£800。退房时房东说厨房的抽油烟机坏了,要扣£500。但那个抽油烟机从他住进去第一天就不太好用。因为当初没把押金放进TDS,他想申诉都找不到地方,最后被硬生生扣掉了大半押金。
如何避坑?
签合同前,明确询问押金会存入哪个TDS计划,并要求在合同中写明。付完押金后,主动向房东或中介索要押金保护证书(Deposit Protection Certificate)。如果你发现对方没有按规定操作,你可以向当地法院起诉,不仅能拿回押金,还可能获得押金1-3倍的赔偿。
另外,入住时一定要拍下房子各个角落的照片和视频,特别是那些已经有破损或污渍的地方,做成一个入住检查报告(Inventory Check-in Report),让房东签字确认。这是你退租时保护自己押金最有力的证据。
电话里的“黑洞”:你以为是权威,其实是陷阱
留学生群体,因为对英国的政府机构运作不熟,加上语言和文化隔阂,成了电信诈骗的“重灾区”。骗子的剧本每年都在更新,但核心套路万变不离其宗。
头号剧本:假冒“公检法”与大使馆
这就是文章开头小A遇到的那种。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定制版”诈骗,危害性极大。骗子通常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部分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学校,甚至护照号的片段,以此来增加可信度。
他们的流程通常是:
- 恐吓你:自称大使馆、国内公安、国际刑警等,说你涉嫌严重犯罪(洗钱、诈骗、非法邮寄违禁品等),语气严厉,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 隔离你:要求你“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朋友和学校,否则会影响案件调查,甚至牵连家人。他们会让你找个没人的地方,保持通话。
- 榨干你: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把钱转到他们指定的“安全账户”或“审查账户”。他们会用各种话术,比如“资金清查”、“保证金”、“优先处理”,诱导你转账。
中国驻英大使馆已经发布过无数次提醒,郑重声明: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或电话录音通知当事人有文件、包裹需要领取,不会在电话中索要个人银行卡或账户信息,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任何自称“公检法”要求你转账的,都是诈骗!
根据英国金融机构UK Finance的报告,2023年上半年,仅冒充官方机构(如警察、政府部门)的诈骗就让英国民众损失了超过5000万英镑。留学生因为心理防线较弱,往往是这类诈骗的主要目标。
如何避坑?
接到任何自称官方机构的电话,让你转账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请你做三件事:挂断!挂断!立刻挂断!如果心里不踏实,可以自己去官方网站找联系方式,主动打过去核实,而不是回拨对方给你的号码。记住,真正的警察和使馆工作人员绝不会在电话里“办案”。
其他常见电话/短信骗局
- HMRC退税骗局:你会收到一条短信或邮件,自称是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说你有一笔退税金(Tax Refund)待领取,并附上一个链接。这个链接会把你引向一个假冒的政府网站,让你输入银行账户和密码。一旦输入,你的钱就危险了。HMRC官方明确表示,他们只会通过信件通知退税事宜。
- 快递包裹骗局:“Royal Mail: Your package has a £2.99 shipping fee, please pay to avoid return.” (皇家邮政:您的包裹有2.99英镑的运费未付,请支付以防退回。)这种短信非常普遍。这个费用很小,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但你一旦点击链接输入银行卡信息,骗子就会盗刷你的卡,损失的就不止2.99镑了。
- NHS密切接触者骗局:声称你被列为新冠或其它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需要支付少量费用购买检测盒。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钓鱼骗局,NHS的服务是免费的。
对于这些短信,原则就是:不点击任何未知链接,不提供任何个人信息。如果不确定,就去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或App查询,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银行和换汇:别让你的血汗钱“打水漂”
钱,是留学生活的根本。但在钱的问题上,同样布满了陷阱。
私下换汇的巨大风险
很多同学为了图方便,或者贪图比银行略高的汇率,会选择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找人私下换汇。这种方式看起来简单快捷,但实际上风险极高。
最常见的情况是,你把人民币转给对方后,直接被拉黑,英镑迟迟不到账。或者,对方给了你英镑现金,结果你去存银行时,发现是假钞。更严重的是,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洗钱”的工具。
有些犯罪团伙会用非法所得(比如诈骗来的钱)跟你换汇。你收到的英镑是“赃款”,一旦被银行或警方发现,你的银行账户会被立即冻结,并接受调查。根据英国反洗钱法规,你的账户可能会被关闭,甚至影响到你未来的签证和信用记录。根据英国国家打击犯罪调查局(NCA)的警告,每年有大量非法资金通过这种非官方渠道流入英国,而留学生账户是他们常用的中转站之一。
“洗钱帮手”(Money Mule)的陷阱
除了换汇,还有一种骗局是让你“轻松赚钱”。比如有人在网上联系你,说需要借用你的银行账户“走一下账”,每走一笔给你几百镑的好处费。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合法避税”或者“公司周转”。
千万别信!这100%是洗钱。你把自己的账户给别人用,就成了“Money Mule”(钱骡)。根据英国反欺诈组织Cifas的数据,近年来,21岁以下的年轻人成为“钱骡”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一旦被定罪,你可能面临最高14年的监禁,并且会在你的信用报告上留下永久污点,以后想在英国申请贷款、信用卡甚至租房都会难如登天。
如何避坑?
换汇,请务必选择正规银行或有合法资质的换汇公司。虽然汇率可能不那么“美丽”,但安全是第一位的。银行账户,是你个人的金融身份证,绝对不能外借。任何让你用自己的账户帮别人转钱的“好事”,都是通往监狱的“直通车”。
人身安全:防患于未然,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聊完了钱,我们来聊聊更重要的——你的人身安全。英国总体来说是个安全的国家,但任何地方都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提高警惕,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街头安全:小心你的手机和包
在伦敦、曼城等大城市,一种常见的犯罪是“飞车党”抢手机。小偷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趁你不备,从人行道上飞速驶过,一把抢走你正在使用的手机。根据伦敦警察厅的数据,平均每天都有数十部手机以这种方式被盗。
如何避坑?
在街上走路时,尽量不要一直低头看手机,特别是在路口或者人流复杂的地方。需要打电话或导航时,最好靠墙站立,警惕周围环境。晚上出门,尽量结伴而行,走光线明亮的大路。把手机和钱包放在贴身的口袋或包里,不要放在外侧容易被接触到的地方。
社交安全:保护好你的饮料
去酒吧、参加派对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但在这些场合,你需要格外小心。饮料被“加料”(Spiking)的事件在英国时有发生。不法分子会在你的饮料里偷偷放入药物,让你意识模糊,从而实施抢劫或性侵。
英国国家警察局长理事会(NPCC)曾指出,针对学生的饮料投毒案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大学开学季。受害者不仅是女生,男生也同样可能成为目标。
如何避坑?
永远不要让你的饮料离开你的视线。哪怕只是去上个厕所,回来后最好也换一杯新的。不要接受陌生人递给你的、已经打开的饮料。和朋友一起去,互相照应。如果感觉自己或朋友有任何不适,比如突然头晕、恶心、视线模糊,立刻向酒吧工作人员求助,并尽快离开现场去安全的地方。
最后,把这几个电话存在手机里,关键时刻能救命:
- 999:紧急求助电话。火警、匪警、急救,任何危及生命或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都打这个。
- 101:非紧急报警电话。比如你的东西被偷了,但人没有危险,或者想举报一些可疑情况,就打这个。
- 111:NHS非紧急医疗求助电话。如果你生病了但不是急症,不确定该不该去医院,可以打这个咨询。
- 学校安保部门(University Security)的24小时电话: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安保团队,他们的电话通常印在你的学生卡背面。在校园里遇到任何问题,他们是最快能帮助你的人。
我知道,说了这么多“坑”和“雷”,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焦虑。但写这篇手册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想让你知道,这些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是完全可以规避的。
你的留学生活,不应该被这些糟心事定义。它应该是图书馆里通宵的奋斗,是和各国朋友在草坪上晒太阳的惬意,是第一次自己做出一顿像样晚餐的成就感,是探索一个全新世界的无限可能。
保护好自己,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常识和警惕。如果一件事听起来好得不像真的(比如超低价的房租、天降的退税),那它很可能就是假的。如果有人让你感到害怕、催促你做决定,那就先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找个信得过的人聊聊。
你的身后,有家人,有朋友,有学校,还有我们这些愿意分享经验的学长学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把这篇文章收藏好,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愿你的留英之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安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