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熬夜泡实验室,生信带你敲代码发顶刊

puppy

还在为养细胞、跑Western熬到头秃吗?看到别人的paper一篇接一篇,自己的实验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是不是有点emo了?别慌,也许你可以换个赛道!这篇文章就是你的“生信自救指南”,带你了解如何告别无尽的重复劳动,利用海量的公共数据库,把别人的实验数据变成自己的文章素材。我们会用大白话聊聊怎么从零基础入门,敲几行代码就能做出让导师和审稿人都眼前一亮的Figure。快来看看吧,让数据为你的科研注入新活力,优雅地实现你的顶刊梦!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满满的“保姆级”指南。我们不聊虚的,只讲实在的。从“生信是啥”到“我该怎么学”,再到“手把手带你做个小项目”,全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别被“代码”“算法”这些词吓跑,只要你有探索的好奇心,跟紧我们的节奏,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科研世界。你的下一个顶刊,可能真的就从敲下第一行代码开始!

凌晨两点的波士顿,窗外一片寂静,只有实验室通风柜的嗡嗡声在陪着你。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张刚跑出来的Western Blot膜。结果……又是一片模糊,目的条带若有若无,内参的亮度也忽高忽低。这已经是你这个月第五次重复这个实验了。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同系师兄Alex发的朋友圈:“New paper accepted b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ers!” 配图是他们组在酒吧庆祝的照片。你点开他的个人主页,发现这已经是他博二以来第三篇一作了。你有点纳闷,Alex好像很少在实验室通宵,平时看起来也没那么“卷”,怎么出成果跟下饺子似的?

你带着一丝羡慕和不解,点开了他论文的链接。摘要里赫然写着:“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ranscriptomic data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and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databases...”

TCGA?GEO?你好像在哪听过,但又很模糊。原来,当你还在为了一管细胞、一张膜、一只小鼠熬到头秃时,Alex已经换了个赛道,在海量的数据海洋里“淘金”,把别人辛辛苦苦做实验产生的数据,变成了自己的文章。那一刻,你突然觉得,也许除了在实验台前死磕,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这条路,就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简称“生信”。

啥是生信?听起来好高大上,其实就是“数据侦探”

别被“生物信息学”这个名字唬住。说白了,它就是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体。如果说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是“生产数据”,那生信就是“解读数据”。

我们打个比方。你想研究全世界的苹果,看看哪个地方的苹果最甜,哪个品种的苹果抗病能力最强。传统的方法是,你自己飞到世界各地,种下一片片苹果林,等上好几年,再一个个去摘、去尝、去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吭哧吭哧养细胞、做实验的过程,耗时、费钱,还可能因为一场冰雹就颗粒无收。

而生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玩法。现在有一个巨大的“全球苹果数据库”,里面储存了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所有果农上传的苹果信息:产地、品种、甜度、酸度、大小、颜色,甚至还有每个苹果的基因序列。你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学会使用一些数据分析工具(也就是敲代码),就能快速筛选、比较、分析这数百万个苹果的数据。你可能一天之内就能发现,“日本青森的富士苹果,其某个基因的表达量与甜度呈极强的正相关”。这个发现,就可能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这个“全球苹果数据库”,在我们的科研世界里,就是那些公共数据库。比如大名鼎鼎的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它收集了超过2万个、涵盖33种癌症的原发癌和匹配的正常组织样本,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还有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一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维护的基因表达数据库,截至2024年,它已经储存了超过20万个系列研究和超过650万个样本的数据。这些数据全都是公开、免费的!它们就像一座座金矿,等着我们去挖掘。

告别移液枪,拥抱键盘,这赛道到底香在哪?

从湿实验(wet lab)转向干实验(dry lab),或者两者结合,到底有什么好处?

第一,省钱省时间,拯救你的钱包和发际线。做一次RNA测序(RNA-seq),从建库到测序,一个样本的成本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美元。一个像样的课题,没个几万刀的预算根本下不来。而公共数据库里的数据,下载是完全免费的。你省下的不仅是经费,更是长达数月的实验周期。细胞污染了?小鼠生病了?抗体不好用?这些烦恼,在生信的世界里,通通不存在。

第二,样本量巨大,结论更可靠。你辛辛苦苦养了半年小鼠,最后可能只有十几个样本。你的结论很容易被审稿人质疑:“Your sample size is too small.” 但在公共数据库里,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个病人样本。比如,你想研究肺腺癌(LUAD),在TCGA里就有超过500个病人的完整数据。基于这么大样本量得出的结论,说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起点高,更容易冲击顶刊。许多公共数据库的数据质量非常高,是由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产生的。利用这些“巨人的肩膀”,你能做一些单个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分析。一个经典的例子是2018年发表在《Cell》上的文章《The Immune Landscape of Cancer》。这篇文章的团队没有做任何新实验,他们系统地整合分析了TCGA中超过1万个肿瘤样本的多组学数据,对33种癌症的免疫图谱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描绘。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被引用了超过1万次,是肿瘤免疫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而它的全部基础,都来自于公开数据。

“我是代码小白,数学也一般,我能行吗?”

这可能是每个想入门的同学心里最大的疑问。答案是:绝对能行!

你要知道,现在做生信的大军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本科都是纯生物背景,他们也是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的。生信分析需要的不是你成为一个顶级的程序员,而是你能够利用编程这个工具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你的生物学知识,才是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里给你一份“零基础入门大礼包”:

第一步:端正心态,别怕犯错。 学习编程就像学习一门新的外语,一开始会很蹩脚,会遇到各种看不懂的报错。这太正常了!关键是要有耐心,学会使用搜索引擎。你遇到的99%的问题,都有人在网上问过,也都有热心人解答过。Google、Stack Overflow、Biostars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第二步:选一门语言,然后死磕它。 对于生命科学,最主流的两个选择是R和Python。R语言在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拥有像`ggplot2`(画图界的“神”)、`DESeq2`(差异表达分析神器)等无数强大的工具包,社区生态非常成熟。Python则更通用,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领域是王者。我的建议是,从R开始。它更贴近统计学家的思维,对于处理生物学数据来说,上手更快,能让你迅速获得成就感。

第三步:找到靠谱的学习资源。 现在网上的免费资源多到你学不完。

  • 在线课程:Coursera上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ata Science Specialization》系列课程,是R语言入门的经典之作。国内B站上也有无数优秀的UP主,比如“生信技能树”,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入门教程。
  • 书籍:《R for Data Science》 (R数据科学) 这本书是必读的,它不仅教你语法,更教你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有免费的在线版。
  • 视频教程:YouTube上有一个叫“StatQuest with Josh Starmer”的频道,频道主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各种复杂的统计学和生信概念,强力推荐!

第四步:在实践中学习,别光学不练。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不要总想着“等我把所有知识都学完了再开始做项目”。你永远也学不完。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项目驱动”。去GEO数据库,找一篇你感兴趣领域的简单文章,比如一篇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基因表达差异的论文。然后,你的目标就是:下载它公开的数据(通常会有一个GSE开头的编号),尝试重复出文章里那张最关键的图,比如火山图或者热图。这个过程会逼着你去学习如何下载数据、整理数据、做差异分析、可视化,比你看一百个教程都有用。

来,我们上手实操一下,三分钟出一张paper级别的图

感觉还是有点虚?没关系,我们现在就来体验一下生信的魅力。甚至不需要写一行代码。

假设我们的课题是研究EGFR基因在肺腺癌(LUAD)中的表达情况。传统做法是,收集几十个病人的肿瘤和癌旁组织,做qRT-PCR或者Western Blot,没一两个月出不来结果。

现在我们用一个基于TCGA和GTEx数据库开发的网页工具:GEPIA2 (http://gepia2.cancer-pku.cn)。

  1. 打开网站,在“Gene”输入框里输入“EGFR”。
  2. 点击“Expression DIY”板块下的“Boxplot”按钮。
  3. 在“Dataset”里勾选“TCGA Tumor”和“GTEx Normal”。
  4. 在左侧的癌种列表里,找到并点击“LUAD”。
  5. 点击“Plot”按钮。

不到10秒钟,一张精美的箱线图就出现在你面前。图上清晰地显示,在TCGA数据库的483个肺腺癌样本中,EGF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GTEx数据库里的288个正常肺组织样本,而且P值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张图,清晰、美观、数据可靠,直接放进你的PPT里给导师汇报,或者稍作修饰放进论文里,完全没问题。

是不是感觉科研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

当然,网页工具只是开胃菜,它能做的事情有限。想要更自由地探索数据,我们最终还是要学会自己写代码。比如,你想找到所有在肺癌中高表达的基因,而不只是EGFR一个。这时候,几行R代码就能搞定。

这背后的逻辑通常是这样的:

# 1. 加载我们需要的R包,它们是我们的“工具箱”
library(DESeq2)
library(ggplot2)

# 2. 读取从数据库下载的基因表达数据和样本信息
counts_data <- read.csv("GSEXXXXX_counts.csv")
sample_info <- read.csv("GSEXXXXX_metadata.csv")

# 3. 告诉程序哪些是癌症样本,哪些是正常样本,然后进行差异表达分析
dds <- DESeqDataSetFromMatrix(countData = counts_data, colData = sample_info, design = ~ condition)
dds <- DESeq(dds)
results <- results(dds)

# 4. 将结果可视化,比如画一个火山图
ggplot(data=as.data.frame(results), aes(x=log2FoldChange, y=-log10(pvalue))) + geom_point()

别被代码吓到,每一行代码都有它清晰的含义。你现在看不懂没关系,跟着教程敲上一两遍,就能明白个大概。当你第一次用自己的代码,把一堆冰冷的数字变成一张信息量满满、五彩斑斓的火山图时,那种成就感,绝对不亚于你第一次成功P出目的蛋白。

这样的分析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成果斐然。比如2023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L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作者们就是整合分析了TCGA和多个GEO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一系列生信分析,筛选出了几个与肺腺癌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构建了预测模型。整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对公开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解读。

玩转生信,你还能解锁哪些“高阶技能”?

当你掌握了基础的数据分析技能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将向你敞开。

单细胞测序分析 (scRNA-seq):传统的RNA-seq就像是把一个组织里所有的细胞打成一杯“混合果汁”,你喝到的是所有水果混合后的平均味道。而单细胞测序,则是让你能品尝到“果汁”里每一颗草莓、每一瓣橙子的独立味道。你能知道组织里到底有哪些类型的细胞,每种细胞在干什么。比如,在肿瘤研究中,你可以精确地分析肿瘤微环境里各种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2020年一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文章,就是利用公开的单细胞数据,绘制了新冠重症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精细图谱,为我们理解“细胞因子风暴”提供了关键线索。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这个听起来更酷了。简单说,就是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规律,然后做出预测。在生信领域,你可以用数千个病人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他们的生存信息,训练一个机器学习模型。然后,对于一个新来的病人,你只需要输入他的基因表达数据,模型就能告诉你他未来5年的生存概率是高还是低,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021年《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上的一篇文章,就展示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分析癌症的病理切片图像,其预测病人预后的准确性甚至超过了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

这些听起来遥远吗?其实一点也不。所有这些高阶分析,都有成熟的R或Python工具包帮你实现。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逻辑,然后调用这些工具来完成你的探索。

身在海外,科研的压力、生活的孤独,常常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当实验一次次失败,毕业遥遥无期时,那种无力感足以压垮一个人。换一个赛道,或者说,多一个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发文章,更是为了让你找回对自己科研节奏的掌控感。

你不再需要半夜三点冲回实验室给细胞换液,不再需要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耗费数月光阴。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在图书馆里,甚至在回家的飞机上,随时随地推进你的项目。这份由数据和代码带来的确定性和灵活性,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所以,别再犹豫了。今晚就关掉那台让你心烦的摇床,打开电脑,去Coursera上注册一门R语言入门课,或者去GEO数据库里搜一搜你感兴趣的课题。你的下一个大发现,可能不在那根小小的离心管里,而就在你即将敲下的那一行行代码之中。别怕,整个数据的海洋都在等着你,去探索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