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可能适合你,如果... |
|---|
|
✓ 觉得CS申请太卷,有点焦虑,想找个新赛道。 ✓ 对商科、金融感兴趣,但又怕太空泛,想学点“硬本事”。 ✓ 数理基础还不错,但不知道除了当老师、搞科研,还能干嘛。 ✓ 还没想好未来方向,希望大学专业能给自己留足选择空间。 |
去年申请季,我和两个学弟一起喝咖啡,聊他们的选校和专业。一个叫Leo,目标明确,非CS神校不去,简历上从大一开始就塞满了各种编程项目和实习。另一个叫Sam,成绩也很好,但一直很纠结。他看看CS,觉得“卷”到窒息;又看看商科,感觉有点“玄学”,怕自己毕业了啥也不会。
“学长,你说我到底该学啥?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每条路都挤满了人,而且我还不知道哪条路是真正通向罗马的。” Sam搅着杯子里的冰块,满脸迷茫。
我问他:“你数学怎么样?”
他眼睛一亮:“还行,高中时最喜欢的科目就是数学,觉得解题特别有成就感。”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不就得了?去学数学啊。”
Leo当时在一旁差点把咖啡喷出来:“数学?那不是‘四大天坑’之一吗?毕业能干嘛?”
一年后的今天,Leo如愿进了CS大厂,但每天都在内卷的浪潮里挣扎,为日益收紧的H1B政策焦虑。而Sam,手握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今年秋天即将入读芝加哥大学的金融数学硕士项目,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好几家华尔街的顶级公司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这个故事,我想讲给所有像Sam一样迷茫的同学听。在如今这个留学圈里,当所有人都挤破头冲向CS和商科时,数学,这个看起来有点“过时”和“枯燥”的专业,其实才是那个被严重低估的、真正的“版本答案”。
数学,不止是“劝退”专业,更是万能跳板
一提到数学专业,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一个头发稀疏的教授,在一块写满公式的黑板前喃喃自语。毕业出路?要么当中学老师,要么就得一路读到博士,在学术圈里熬白了头。
打住!这个印象早就该更新了。现在的数学,早已不是那个象牙塔里的屠龙之术,而是渗透到我们数字生活方方面面的“底层代码”。它是一张万能的跳板,让你能以一个意想不到的姿态,轻松跃入那些最高薪、最热门的领域。
不信?我们来看看金融圈最神秘的大佬——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他不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也不是高盛的明星交易员出身。他是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家,拿过几何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后来他“下海”创办了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量化交易。
这家公司有多牛?它旗下的“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在1988年到2018年的30年间,年化回报率高达66%,扣除各种费用后也有39%。股神巴菲特同期的年化收益率“仅仅”是20%左右。这家公司也被称为“华尔街最赚钱的印钞机”。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招聘风格。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几乎不招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人?数学家、物理学家、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蒙斯本人就说过:“我们不雇佣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人。我们雇佣的是能做科学研究的人。” 在他们看来,市场的波动不是商业故事,而是一个可以被建模和预测的复杂数学问题。在这里,数学不是工具,而是核心武器。
西蒙斯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顶级的智慧和财富密码,往往藏在最基础的学科里。数学训练的,是一种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并进行精确预测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天的任何一个高精尖领域,都是绝对的稀缺品。
降维打击:当数学背景杀入CS和数据科学
“我现在转CS还来得及吗?” 这句话可能是近五年来留学生圈里最常听到的问题。CS的热度和竞争强度,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许多本科不是CS的同学,想通过读研转码,却发现申请门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相关的实习和项目经历,对数学背景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这时候,数学专业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对于CS和数据科学来说,数学背景的学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计算机科学的根基,就是数学。你以为的编程是敲代码,但实际上,顶尖的CS领域,玩的都是数学游戏: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本质上就是应用数学。梯度下降、反向传播是微积分;支持向量机(SVM)、主成分分析(PCA)是线性代数;贝叶斯分类器是概率论。一个只会上调库、调参数的“调包侠”和一个能从数学原理上理解并优化模型的工程师,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算法设计:衡量一个算法好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背后是离散数学和数论的知识。为什么Google的搜索算法那么快?为什么你的导航App能瞬间规划出最佳路线?答案都在精妙的算法里,而算法的语言就是数学。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你每天用的网银、扫的二维码,其安全性都建立在现代密码学之上。而密码学的基础,尤其是公钥密码体系(如RSA),完全是建立在数论(比如质数分解的困难性)之上的。
简单来说,一个半路出家的CS学生可能很会用某个框架(Framework),但数学专业的学生能理解这个框架的底层逻辑,甚至自己造一个出来。在面试官眼里,这种潜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点实际数据。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预测,从2022年到2032年,数据科学家的就业岗位预计将增长35%,远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增长率。这是一个爆炸性增长的领域。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科学家,最重要的三门课就是:线性代数、微积分和概率统计。这恰恰是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再看看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项目要求。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数据科学硕士(MCDS)项目,在官网上明确列出了先修课要求,包括至少两个学期的微积分、一门线性代数、一门概率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先修课。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项目,虽然没有硬性规定本科专业,但其录取学生的背景中,数学、统计和物理专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知道,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最前沿CS问题所需要的数学“内功”。
我有一个学姐,本科在UCSD读的纯数学(Pure Math)。大三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对机器学习很感兴趣,于是选修了几门CS的课,然后利用自己的数学功底,在Kaggle(一个数据科学竞赛平台)上打了几个比赛,拿到不错的名次。申请研究生时,她凭借扎实的数学背景和亮眼的比赛成绩,轻松拿到了斯坦福、CMU等一众CS神校的录取。她的同学们还在为刷LeetCode的难题而头疼时,她已经能从数学原理的层面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算法了。
华尔街的“秘密武器”:数学如何帮你敲开金融金字塔尖的大门
如果说CS是数学应用的新贵,那么金融,尤其是高端金融领域,就是数学这门古老学科的“自留地”。在华尔街,交易大厅里声嘶力竭的红马甲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安静的屏幕和背后那些被称为“宽客”(Quant)的金融工程师。
“宽客”,也就是量化分析师(Quantitative Analyst),是站在金融食物链顶端的一群人。他们用极其复杂的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金融市场,设计交易策略,进行风险管理。这个职业的门槛极高,几乎是数学、物理、计算机博士的专属俱乐部。
他们的薪水有多高?根据一些招聘网站和行业报告的数据,在纽约或伦敦,一名刚入门的量化分析师,其年薪加奖金的总包轻松超过20万美元。资深的Quant,年薪达到七位数美元也并不少见。前面提到的西蒙斯,就是这个领域的“祖师爷”。
成为一名Quant,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时间序列分析、蒙特卡洛模拟……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名词,正是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日常。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 Model),这个改变了现代金融业的公式,就让它的创立者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个模型的本质,就是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解。一个没有系统数学训练的商科学生,可能连理解这个公式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去应用和改进它了。
除了高冷的Quant,还有一个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金饭碗”职业——精算师(Actuary)。精算师是处理未来风险的金融专家,他们在保险、养老金、投资等领域工作,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潜在的财务影响。这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资格考试。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精算师的年薪中位数超过12万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十年,其岗位需求将增长23%,远超平均水平。成为一名精算师的过程,就是一场数学马拉松。他们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概率论、金融数学、寿险精算、风险模型等,每一门都是对数学能力的硬核考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备考精算师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认识一个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精算专业的同学,他说他们系的课程强度极大,每天都在和各种模型、公式打交道。但回报也是丰厚的,由于滑铁卢大学强大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他从大二开始就在各大保险和投资公司实习,毕业时已经通过了好几门精算考试,手握多家顶级公司的全职Offer,起薪就达到了六位数加元。
申请研究生?数学背景就是你的“硬通货”
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本科的数学背景,就是你在申请中一张最有分量的“硬通货”。
无论是申请CS、金融工程(MFE)、商业分析(BA)、统计,还是经济学博士,招生官最看重的素质之一就是你的量化分析能力(Quantitative Skills)。你怎么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一份漂亮的GRE/GMAT数学分数?也许吧。但一份扎实的数学专业成绩单,上面罗列着《实变函数》、《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等高阶课程,无疑是更有力的证明。
招生官看到这样的成绩单,心里会想:“这个学生经受过最严格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训练,他/她有能力处理我们项目中复杂的模型和理论。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一种无声的信任背书。
许多顶尖的交叉学科项目,简直就是为数学系学生量身定做的。比如,像伯克利、CMU、哥大、纽大等学校开设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项目,其课程设置里一半是金融,一半就是高等数学和编程。他们在招生时,会毫不掩饰对数学、统计、物理和工程背景学生的偏爱。一个纯商科背景的学生,除非有极强的数学辅修背景和工作经验,否则很难在申请中占到优势。
即使是申请MBA这种看似更偏向“软实力”的项目,一个强大的数学背景也能让你脱颖而出。在所有申请者都在谈论领导力、沟通能力的时候,你可以在文书中强调自己如何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解决商业问题,这会给招生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毕竟,现代商业早已不是拍脑袋做决策的时代了。
不只为了工作:数学思维,一种让你终身受益的底层操作系统
聊了这么多功利的好处,我们再回归本质。学习数学,最大的收获可能并不是一份高薪工作,而是一种叫做“数学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一旦安装在你的大脑里,会让你终身受益。
什么是数学思维?
它是化繁为简、抓住本质的能力。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高手总能看穿其核心结构,抛开所有无关紧要的细节。在生活中,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无论是工作项目还是个人困境,你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快速定位核心矛盾,找到突破口。
它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数学证明,就是学习如何从一组公理和定义出发,通过一步步无懈可击的推导,最终得到一个确凿的结论。这种思维习惯会让你在沟通和决策时,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不容易被花言巧语或情绪所迷惑。
它是拥抱抽象、进行模型化的能力。数学家用符号和公式来描述世界,建立模型。这种能力让你在面对新事物时,能够快速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从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到学习一种新的乐器,你都能更快地找到规律。
Netflix的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本科就是在鲍登学院读的数学。他后来去斯坦福读了计算机硕士。他曾说,在非洲当和平队志愿者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解决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他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的训练密不可分。正是这种思维,帮助他洞察到了DVD租赁市场的痛点,并最终颠覆了整个影视行业。
数学思维,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鱼在哪里,但它给了你一张渔网和制造各种捕鱼工具的能力,让你在任何一片水域都能生存,并且活得很好。
好了,聊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办?
说了数学专业这么多“香”的地方,是不是有点心动了?别急,这并不是一篇劝你无脑转专业的文章,而是希望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具体怎么做,得看你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如果你还是高中生,正在规划留学和选专业:
别被“数学=难+无聊”的刻板印象吓退。如果你对理科不反感,甚至还有点喜欢解决难题的快感,大胆地把数学(或者应用数学、统计)放进你的申请列表里。同时,在高中阶段,尽可能地去挑战更高难度的数学课程,比如AP微积分BC、AP统计,这会是让你在申请中闪闪发光的亮点。
如果你已经是大学生,但不是数学专业:
没关系,现在“上车”还完全来得及!立刻去你们学校的选课系统,把“线性代数”、“多元微积分”、“概率论”、“微分方程”这几门数学系的“硬核四大金刚”加到你的课表里。如果学有余力,强烈建议你去辅修(Minor)一个数学或者统计。这几门课的成绩单,将是你未来申请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时,证明你量化能力的最佳证据。
如果你已经是光荣的数学专业学生:
恭喜你,你手里已经握着一张王牌了!但千万别只埋头在书本里推公式。你的任务,是把你的数学“内功”和现实世界的“招式”结合起来。去学一门编程语言,Python是最好的开始;去参加Kaggle数据科学竞赛,把你的模型跑起来;去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尝试考一两门精算考试;去寻找一份实习,无论是科技公司的Data anaylst,还是金融公司的Risk Management,去真实地感受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创造价值的。
记住,选择数学,不是选择了一条通往象牙塔的狭窄独木桥,而是为自己的人生铺设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张网,让你既可以冲向硅谷的代码世界,也可以闯入华尔街的金融帝国,更可以扎根在任何一个需要精密思维和数据洞察的领域。
未来去哪里,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