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差点劝退我的瞬间,后来都成了铠甲

puppy

嘿,同在异国他乡的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瞬间:面对全英文的reading抓耳挠腮,在小组讨论时怎么也插不上一句话,或是在某个深夜突然就想家想得不行,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订机票回家了?我懂,这些时刻真的太难熬了。但你知道吗,正是这些差点把我们“劝退”的崩溃和挣扎,后来都悄悄变成了我们身上最坚硬的盔甲。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的,就是那些我们哭着走过的路,回头看时,才发现每一步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从容,也更像自己。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不是一篇“打鸡血”的爽文,而是一次坦诚的分享。请准备好纸巾和拥抱自己的心情。
文中提到的数据和案例,希望能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的第一步。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英国的第三周,有一个周二的晚上,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一边哭一边在电脑上疯狂刷新着回国的机票。

那天下午,我刚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seminar(研讨会)。教授抛出一个关于福柯“知识考古学”的问题,身边的英国同学立刻滔滔不绝地开始辩论。那些我明明在reading里见过、查过、甚至背过的单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像是某种神秘的咒语,我一个字也抓不住。我坐在那里,心脏狂跳,手心冒汗,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千万别点到我,千万别点到我。”

结果,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教授微笑着看向我:“What’s your perspective?”

我张了张嘴,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憋了半天,只挤出几个破碎的词:“I… I think… it’s… complicated.” 全班安静了两秒,然后大家礼貌地移开了视线。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又像个傻瓜。回到宿舍,委屈、挫败、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打开手机,看到爸妈发来的消息:“在那边还好吗?学习跟得上吗?” 眼泪瞬间就决堤了。我真的,真的好想回家。那个夜晚,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退学”这件事,觉得留学这条路,我可能真的走不下去了。

这篇文章,就是想写给每一个有过类似瞬间的你。那些差点把我们劝退的时刻,后来,都变成了我们身上最坚硬的铠甲。

那堵名为“学术”的高墙,其实是攀岩的起点

我们聊聊最开始那座大山——学术压力。尤其是语言关。

刚来的时候,谁不是对着reading list两眼一抹黑?一篇文章几十页,满眼都是不认识的学术词汇,查一个词,解释里还有三个不认识的。看一篇文献的时间,国内的同学可能都刷完半部剧了。上课像在听天书,小组讨论更是大型“社死”现场,大家好不容易聊得热火朝天,你刚组织好语言想插句话,话题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外了。

这种感觉太折磨人了,它会让你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我有个学传媒的朋友Leo,他说他第一学期最大的恐惧就是做presentation。他把逐字稿背得滚瓜烂熟,但一站到台上面对一张张外国面孔,大脑就瞬间空白。他第一次pre的时候,紧张到声音发抖,讲到一半忘了词,在台上尴尬地站了十几秒,最后草草收场。那之后,他有好几周都躲着老师和同学走。

听起来很惨,对吧?但Leo没有订机票回家。他做了一件很“笨”的事:他把每一次pre都用手机录下来,然后一遍遍地看,看自己的眼神、手势、听自己的语气、停顿。他还跑去参加学校的public speaking workshop,对着镜子练习,拉着我们当他的听众。期末的时候,他那个曾经让他想钻地缝的presentation,拿到了全班最高分。他说,当他看到教授在评语里写下“insightful and well-delivered”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打赢了一场世界大战。

根据《国际学生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上发表的多项研究显示,超过50%的国际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他们在学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和主要压力来源。你看,抓耳挠腮的不是只有你一个。我们都在这条“痛并快乐着”的路上挣扎。但正是这种挣扎,逼着我们跳出舒适区。当你能用第二语言清晰地阐述复杂的学术观点,当你能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中游刃有余,当你看着自己写出的上万字英文论文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身学术的铠甲,让你在未来的任何职场,都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

在孤独的旷野里,学会和自己跳舞

留学的苦,除了学业,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宿舍楼里空荡荡的,本地同学都回家了。你一个人,对着冰箱里吃剩的意面,不知道该干嘛。刷朋友圈,看到国内的朋友在KTV里狂欢,在吃火锅,在过各种你已经错过的节日。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社交,是另一道坎。我们习惯了含蓄和集体主义,而这里推崇的是直接和个性。想加入一个圈子,却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被邀请去party,又在吵闹的音乐和酒精中不知所措。小组合作时,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更是让人头大。你觉得应该先建立关系再讨论工作,而他们可能直奔主题,高效但冷漠,让你感觉自己只是个完成任务的工具人。

英国一家名为“Student Minds”的学生心理健康慈善机构在2023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45%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而本地学生的这一比例是29%。这个数字很冰冷,但也很诚实。孤独,是留学生的必修课。

我的学姐Anna,是个特别内向的女孩。刚来的半年,她几乎没什么朋友,每天就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有一次过生日,她自己买了个小蛋糕,在房间里插上蜡烛,唱完生日歌,吹灭蜡烛后,一个人哭了很久。她说,那一刻她觉得留学太苦了,苦到一块甜蛋糕都拯救不了。

但哭过之后,她决定做点改变。她不是逼自己变成社交达人,而是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入手。她喜欢摄影,就在学校的社团网站上找到了摄影社。第一次参加活动,她也紧张得不行,全程没怎么说话,就是默默地拍照。但活动结束后,她把拍的照片发到了社团的Facebook群组里,很多人给她点赞,夸她拍得好。社长还主动私信她,跟她聊相机和构图。一来二去,她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一起在清晨去山顶拍日出,在城市里扫街,在暗房里冲洗胶片。Anna说,当她通过镜头看世界时,孤独感就消失了。她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一种不需要说太多话就能和世界沟通的语言。

t>

这段经历教会了她什么?不是如何假装外向,而是如何与孤独共处,并从中找到力量。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学会了如何主动创造连接。这身铠甲,让她在任何陌生的环境里,都有能力为自己建一个舒适的小世界。

想家的夜晚,是给心灵缝上最暖的衬里

如果说学术和社交的困难是“明枪”,那想家就是一把随时会刺过来的“暗箭”。

它可能是在你生病发烧,身边只有冰冷的体温计时突然袭来;可能是在超市看到熟悉的食材,却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时涌上心头;也可能就是在某个平平无奇的傍晚,看到窗外的落日,突然就想起了家乡的炊烟。

这种情绪,蛮不讲理,无法抵抗。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100%的留学生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思乡病”(Homesickness),而对于10%到20%的学生来说,这种情绪甚至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年。除夕夜,伦敦的街道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年味。我和几个中国同学凑在一起,笨手笨脚地包饺子。饺子皮不是厚了就是薄了,煮出来的好几个都破了。我们开着视频,和国内的家人“云拜年”。看着屏幕里他们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听着那边传来的春晚和爆竹声,再看看我们眼前这盘歪歪扭扭的饺子,好几个女生都偷偷抹起了眼泪。

那个晚上,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感觉。挂了视频,房间里一片寂静,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几乎要把人吞噬。

但你知道吗,就是从那个夜晚开始,我们这群“临时家人”的关系变得无比亲近。我们开始约着一起过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从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我们学着自己动手,把仪式感拉满。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想家”,而是主动地在这里创造一个“家”。我们学会了报喜也报忧,在彼此最脆弱的时候,给对方一个肩膀,递上一碗热汤。

我们和远方的家人的联系,也变得更加深刻。我们不再是饭来张口的小孩,开始学着关心他们的身体,理解他们的不易。每一次视频通话,都变得无比珍贵。距离,没有让我们疏远,反而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爱。

这身名为“想家”的铠甲,内里是最柔软的衬垫。它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不是割裂过去,而是在心里为家留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然后带着这份牵挂和爱,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写在最后的话

嘿,朋友,如果你现在正处在某个“差点被劝退”的瞬间,别怕。

先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丧,允许自己骂一句“这什么破留学,老子不读了”。情绪是需要出口的,把它憋回去,才会内伤。

然后,试着去找一个你的“搭子”。可以是一个能听你吐槽的朋友,可以是学校心理咨询室里那个温柔的老师,甚至可以是某个线上社区里匿名的伙伴。把你的挣扎说出来,你会发现,你的感受是多么普遍,你一点也不孤单。

别忘了,你的大学里有无数免费的宝贝资源。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可以帮你改论文改到吐,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Service)能帮你模拟面试,心理咨询(Counseling Service)是完全保密的避风港。去用它们,别客气,这都是你学费里包含了的。

最后,学着把“小事”当成“胜利”来庆祝。今天上课你听懂了80%?太棒了!小组讨论你成功插上了一句话?值得喝杯奶茶!自己第一次成功在烤箱里烤出了鸡翅?简直是厨神附体!

留学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它充满了泥泞、荆棘和陡坡。但正是这些路上的磕磕绊绊,才让我们脚下的步伐,一步比一步更坚定。那些曾经让我们流泪的瞬间,最终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们性格里最坚韧的部分。

这身亲手打造的铠甲,不是为了让你刀枪不入,而是为了在你面对世界的风雨时,能保护好心里那个最柔软、最真实的自己。然后,让你能更自由,更勇敢地,去拥抱这个广阔的世界。

加油,同路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