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前必须想清楚的几件事 |
|---|
| 签证才是硬道理:你的创业想法,能在你的签证有效期内跑通吗?毕业工签(485签证)是你最宝贵的试验田,别浪费了。 |
| 别拿学费赌明天:启动资金不等于你的全部身家。学会小步快跑,用最小的成本验证你的想法,而不是一上来就租店、装修、all in。 |
| 学校是座免费金矿:RMIT Activator、法律咨询、行业导师...这些资源在你毕业后可都是要花真金白银的。在校期间,能用的都用上! |
| 没人脉不代表没出路:脸皮厚一点,多参加meetup,多在LinkedIn上勾搭校友。你的第一个合伙人、第一个客户,可能就在下一次活动里。 |
嘿,大家好,我是Leo,一个RMIT传媒系毕业了三年的“老学长”。现在在墨尔本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数字营销工作室。
还记得三年前的某个下午,我坐在State Library门前的草坪上,手里攥着刚打印出来的毕业证书,心里一半是激动,一半是迷茫。身边的朋友们都在海投简历,讨论着进哪家大公司,而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想打工。我想做点自己的事,哪怕是从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小工作室开始。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疯狂地在我心里发芽。我想开一家专门服务华人小商家的营销公司,帮那些在街角开着奶茶店、小餐馆的叔叔阿姨们在Instagram和TikTok上“搞点事情”。想法很美,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几巴掌:启动资金从哪来?我的485工签只有两年,能折腾出名堂吗?我在墨尔本除了同学,一个人都不认识,去哪里找客户和合作伙伴?
当时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墨尔本的“妖风”里,感觉随时都会被吹倒。相信我,这种感觉,每一个动过创业念头的留学生都懂。今天我不是来灌鸡汤,说什么“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我是想把这三年摸爬滚打踩过的坑、薅过的“羊毛”,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特别是,我们母校RMIT,其实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套“创业新手大礼包”,只是很多人读了三年都不知道怎么打开。这篇干货,就是你的开箱指南。
别把课本当废纸!RMIT教你的不只是理论
我知道,很多人上课的状态是“老师讲,我睡觉,考试前,全靠抱佛脚”。尤其是那些理论课,听起来又枯燥又遥远。但说真的,等你真正想做点事的时候,会发现那些“废纸”全是金子。
市场分析:不只是为了写作业的Paper
还记得Marketing那门课,教授逼着我们做SWOT分析、Porters Five Forces吗?当时觉得烦死了,随便Google几个报告拼拼凑凑就交了。但当我决定自己创业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理论翻出来,认认真真地为我自己的想法做了一遍分析。
我的目标客户是墨尔本的华人小商家。优势(Strength)?我懂中文,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痛点。劣势(Weakness)?我没经验,没钱,没人脉。机会(Opportunity)?当时(现在也是)很多华人老板对线上营销一知半解,但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已经完全转移到了线上,这里有巨大的信息差和市场空白。威胁(Threat)?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西人营销公司,价格可能还更低。
你看,这么一分析,我的商业模式就清晰多了。我不能跟大公司拼价格,我得拼服务和文化理解。我专门为他们定制中文社交媒体内容,教他们怎么用小红书和本地华人论坛引流。这就是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我甚至还去查了澳洲统计局(ABS)的数据,发现2023年维州的小微企业(员工少于5人)数量增长了3.2%,其中餐饮和零售业是主力。这些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们告诉我:我的客户群体正在变大,这事儿有得做!
所以,别小看你的任何一门课。把你的创业想法当成一个Case Study,用课上学的工具去解剖它,你会发现很多之前凭空想象时忽略掉的细节。
设计思维:RMIT的“独门秘籍”
“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这个词,在RMIT校园里几乎无处不在。它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别坐在房间里瞎想,去搞明白你的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我创业初期,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想着“我觉得客户需要这个”。我给一个餐馆老板设计了一套超酷的视觉海报,结果人家说:“小伙子,你这个太洋气了,我那些老客看不懂。你能不能就帮我把‘今日特价:红烧牛肉饭$12’这行字用红色大号字体打出来?”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用“设计思维”的方式去工作。我不再是直接推销我的服务,而是先花大量时间去和商家聊天,甚至在他们店里帮忙,观察他们的客流,看他们和顾客怎么互动。我发现,他们最大的痛点不是“不够酷”,而是“没人手”和“没时间”。他们需要的是简单、高效、能直接看到效果的营销方案,而不是复杂的品牌战略。
于是,我调整了我的服务包,推出了一个“营销小白托管套餐”:商家只需要每周提供菜品照片,剩下的文案、发布、互动回复全由我搞定,并且每周提供一个简单到只有一页纸的数据报告。这个套餐一推出,立马就签了好几家。因为我解决的不是我想象中的问题,而是他们真正的问题。
RMIT很多课程都会有基于项目的团队作业,那就是练习设计思维最好的机会。别把它只当成作业,试着真正去采访用户,做原型测试,这个过程会让你受益终身。
学校的“羊毛”不薅白不薅——RMIT Activator终极指南
如果说课程知识是内功,那RMIT Activator就是我们这些“草根创业者”的“神兵利器”。这绝对是RMIT给学生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之一!可惜的是,太多人毕业了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Activator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它就是RMIT官方的创业孵化器。它不是一个学生社团,而是一个集合了资金、导师、场地、人脉资源的专业创业支持平台。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对RMIT的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完全免费!
Activator的核心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它不会给你上一堂“如何成功”的理论课,而是会推着你,一步步把你的想法变成现实。
如何“上车”?手把手教你
Activator有一套完整的“升级打怪”体系,适合从只有一闪而过的念头,到已经有成熟产品的各个阶段。
第一步:想法萌芽期(Idea Stage)
如果你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甚至不知道它是否可行,可以先从参加他们的免费工作坊(Workshops)和线上课程(Online Courses)开始。这些活动会教你最基础的商业知识,比如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如何找到你的第一批用户。完全没有门槛,在官网注册一下就行。
第二步:早期验证期(Pre-Accelerator)
当你对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信心,想认真搞一下了,那就可以申请他们的“预加速器”项目,比如之前的“FounderHUB”项目。这是一个为期12周的兼职项目,每周会有导师带着你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系统地打磨你的商业模式。最爽的是,完成这个项目,你就有机会申请一笔种子基金。根据官网最新的信息,类似的项目提供的早期资金支持(Equity-Free Grant)通常在1,000到5,000澳元不等。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对于验证初级想法,比如做一个简单的网站原型或者做一些市场调研,已经足够了,而且这笔钱是“无股权”的,意味着学校白给你钱还不要你的股份!
第三步:加速成长期(Accelerator)
如果你的项目已经有了初步的产品和用户,那就到了冲击大Boss的时候了——申请他们的核心项目“LaunchHUB”。这个项目竞争非常激烈,一旦入选,你将获得全方位的支持。这包括:
更丰厚的种子资金:根据官方资料,LaunchHUB为每个入选团队提供高达25,000澳元的无股权种子资金!这笔钱足够你全职投入几个月,把产品打磨得更好。
专属导师天团:Activator会为你匹配行业内的资深大佬当导师,每周和你一对一交流,帮你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这些人脉,是你自己花钱都买不到的。
免费办公空间:在墨尔本CBD,寸土寸金的地方,Activator会提供一个超酷的共享办公空间。你可以在这里和其他创业团队一起工作,互相激励,交流资源。
路演和投资对接:项目结束时,会有专门的“Pitch Night”(路演之夜),让你有机会向真正的天使投资人和风投机构展示你的项目。你的第一笔大额融资可能就来自这里。
真实案例:学长学姐们都做出了什么?
空口无凭,我们来看看从Activator走出来的真实案例。比如一家叫“SoundSmith”的公司,创始人是RMIT的校友。他们做的是个性化定制的入耳式监听耳机,通过3D扫描技术,让每个人的耳机都能完美贴合耳道。这个项目就得到了LaunchHUB的支持,不仅拿到了25,000澳元的启动资金,还通过Activator的导师网络,对接到了制造业和供应链的资源,现在产品已经成功商业化了。
还有一个叫“Jemsoft”的AI公司,专注于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视觉识别,比如自动检测安全生产中的违规行为。他们的团队也是在RMIT Activator的帮助下,从一个校园项目,成长为一家与澳洲大型企业合作的技术公司。
我当时虽然没有做出像他们那么牛逼的项目,但也参加了FounderHUB。最大的收获不是那笔钱,而是认识了一群和我一样“不安分”的同学,并且找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商业计划里的很多漏洞,帮我省了至少半年的试错时间。
留学生创业,躲开这几个“天坑”你就赢了一半
说了这么多光明的前景,我们也要聊聊现实的残酷。留学生创业,身份特殊,资源有限,要踩的坑比本地人多得多。下面这几个,是我和身边朋友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天坑一:签证——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在澳洲,没有合法的工作权利,一切都是空谈。千万不要有“黑下来创业”的想法,后果非常严重。
我们最大的依赖就是毕业后的485工签。根据你的学历,一般是2-4年。记住,这是你创业的“黄金窗口期”。你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让你的生意走上正轨,并且为下一步的签证铺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犹豫和完美的计划上,马上行动起来。
485之后怎么办?路有几条,但都不容易:
雇主担保:如果你的公司发展得不错,理论上可以自己担保自己。但这对公司的营业额、利润、员工数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初创公司来说难度极大。
投资移民(如188签证):这是为真正的“老板”准备的。比如188A签证,需要你在过去几年里公司有相当的营业额,并且个人资产达到一定数额(通常是125万澳元以上)。这对刚毕业的我们来说,基本是天方夜谭。
全球人才签证(GTI/858签证):如果你做的是高科技、前沿领域的创业,比如AI、金融科技、生物医疗等,并且你个人在该领域有杰出成就(比如国际奖项、专利),可以尝试这个通道。这是为顶尖人才准备的,门槛非常高。
所以,最现实的建议是:在485签证期间,把创业当成一个“项目”来做,而不是赌上全部身家的“命运”。同时,也要有Plan B,比如一边创业一边寻找可以提供担保的工作,或者与有PR/Citizen身份的同学合伙创业。千万别等到签证快到期了才开始着急。
天坑二:财务——“激情燃烧”烧光了钱
我见过最惨的例子,是一个学弟想开咖啡店,用父母给的读研学费,在City租了一个店面,光装修就花了几十万人民币。结果因为对本地市场不了解,选品和定价都有问题,半年就关门了,学也没上成。
记住“精益创业”(Lean Startup)这个词。它的核心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MVP)。你想开咖啡店?别急着租店,先买个小推车,周末去Camberwell Sunday Market或者Rose Street Artists' Market摆个摊,看看你的手冲咖啡到底有没有人买单。你想做个App?别急着找外包开发,先用PPT或者墨刀画个原型,找10个潜在用户聊一聊,看他们愿不愿意为这个功能付费。
根据澳洲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的数据,超过60%的小企业在头三年内倒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所以,控制成本,小步快跑,不断试错和调整,比一个华丽的开场重要一百倍。
天坑三:单打独斗——“社恐”的致命伤
留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习惯了自己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写论文、做project、考试,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但创业是团体赛,不是个人赛。
你不可能什么都懂。你懂技术,可能不懂营销;你懂设计,可能不懂财务。你需要一个团队。你的合伙人在哪里?可能就在你的课堂上,可能就在Activator的活动里。找一个和你能力互补、价值观一致的合伙人,比拿到投资还重要。
除了合伙人,你还需要一个网络。墨尔本的创业生态非常活跃,Meetup.com上每周都有各种行业的分享会和交流活动,很多都是免费的。硬着头皮去参加,准备好你的30秒自我介绍,主动去认识人。你永远不知道哪次不经意的聊天,会给你带来一个客户,一个投资人,或者一个绝佳的建议。
我工作室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在一个数字营销的Meetup上认识的。当时我只是去听讲座,在茶歇的时候鼓起勇气跟一个演讲嘉宾聊了几句,加了LinkedIn。一个月后,他居然真的给我介绍了一个项目。
别怕自己英语不好,别怕自己什么都不懂。大胆地去说,去问。在澳洲,人们很欣赏主动和有激情的人。
天坑四:忽视法律和税务——“无知者”不免责
在澳洲做生意,一定要合规。这不是闹着玩的。很多人觉得刚开始,小打小闹,没人会管。但一旦被查到,罚款可能会让你直接破产。
最基础的几件事你必须知道:
ABN(Australian Business Number):只要你有任何商业行为,就需要注册一个ABN。这个是免费的,在网上几分钟就能搞定。
生意结构:你是作为个人运营(Sole Trader),还是注册一个公司(Company, Pty Ltd)?两者在税务和法律责任上天差地别。一般来说,刚开始可以先用Sole Trader,简单,成本低。等生意做大了再考虑注册公司。
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如果你的年营业额预计会超过75,000澳元,就必须注册GST,并在你的报价中包含10%的税。这笔钱不是你的,是要上交给税务局(ATO)的。
这些东西听起来头大,但business.gov.au这个网站上有非常详细的中文指南。RMIT的学生法律服务中心(Student Legal Service)也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初步咨询。千万别因为偷懒或者想省钱,给自己埋下法律的雷。
最后,想说几句心里话
在墨尔本创业,就像是在一条没有路灯的沿海公路上开车。一边是波澜壮阔的梦想海洋,一边是看不见的悬崖峭壁。你会感到兴奋,也会感到恐惧。
毕业就当老板,听起来很酷,但背后是无数个独自修改PPT的夜晚,是账户余额只剩两位数时的焦虑,是被客户拒绝100次后的自我怀疑。
但这又怎么样呢?
选择这条路,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掌控感。哪怕最后失败了,这段经历带给你的成长,是你在任何一家大公司里加班十年都换不来的。你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管理时间,如何面对压力,如何从零到一地创造价值。
你的RMIT学位,给你的不只是一张通往写字楼的门票,它更像是一个装满了工具的背包。现在,你背着这个包,站在了冒险的起点。
别想太多,也别怕太多。你的第一个“产品”,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Instagram账号;你的第一笔“融资”,可能就是Activator给你的1000澳元。迈出这第一步,比规划一个完美的十年蓝图,重要得多。
那么,你的第一步,打算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