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韩国学音乐前,请先快问快答 |
|---|
|
Q1: 是不是只要会唱歌跳舞就能来? A: 错!这里的“实用音乐”专业卷的是综合能力:编曲、制作、乐器、乐理……你得是个“六边形战士”。 Q2: 毕业就能进大公司出道吗? A: 想太多啦!毕业等于“从零开始”。学校给你的是圈内入场券和一身铠甲,路还得自己闯。 Q3: 我能天天见到爱豆吗? A: 见到爱豆的概率,可能比你见到凌晨四点的首尔练习室的概率小得多。大家都很忙,忙着练习,忙着生存。 |
在爱豆的国度学音乐,是种什么体验?
凌晨两点的首尔,弘大附近的某个地下练习室。空气里混杂着泡面、咖啡和淡淡汗水的味道。我抱着一把旧吉他,对着镜子扒一段新学的R&B和弦,手指已经有点不听使唤了。
隔壁房间传来一个女生不知疲倦的vocal run,音高准得像机器;走廊尽头,两个男生在激烈地讨论着一段beat的鼓点应该怎么切分。这里没有人看时间,因为时间在这里是用练习成果来计算的。
来韩国之前,我以为在这里学音乐,会像是韩剧《Dream High》里的情节——充满热血、友情和不期而遇的浪漫。来了之后才发现,现实是《Producer》和生存选秀节目的结合体——专业、残酷,且极其高效。
相信我,每一个抱着K-Pop梦想,拖着行李箱降落在仁川机场的你,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趟追梦之旅,到底是大型“劝退”现场,还是越努力越“真香”的逆袭剧本?今天,咱就来聊聊,在爱豆的国度搞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真实体验。
“卷”出天际,但每一滴汗都物超所值
我们先说最现实的:竞争。在韩国学音乐,“卷”是空气,是水,是你呼吸的每一口都无法逃避的东西。
你以为申请学校只是递个材料?不,那是一场战争。拿韩国实用音乐界的两大“山脉”——首尔艺术大学(서울예술대학교)和东亚放送艺术大学(동아방송예술대학교)来说,它们的实用音乐系,尤其是声乐专业,报录比常年稳定在100:1以上。根据最新的招生数据,有些热门的K-Pop专业,比如湖原大学(호원대학교),竞争率甚至能达到惊人的155.6:1。这意味着一百五十多个人里,只录取一个。能进来的,都不是普通人。
你的同学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可能是前三大娱乐公司(SM, JYP, YG)的练习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出道,但实力绝对是专业水准;可能是已经在弘大一带小有名气的地下Rapper,自己发行的Mixtape在圈内广受好评;也可能是从小就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十几岁就开过演奏会,现在想转型做制作人的“天才少年”。
我记得我第一节合奏课,老师让大家即兴一段Blues。我还在思考用什么音阶,旁边一个看起来安安静静的哥们,拿起贝斯就是一段骚气又复杂的Slap,节奏稳得像节拍器。后来才知道,他给好几个独立乐队当过录音乐手。那一刻的压力,真的比考试挂科还大。但也正是这种压力,推着你玩命地跑,你根本不敢停下来。
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练习室。学校的练习室通常需要预约,手快有手慢无。抢不到?那就去外面租按小时计费的练习室。我见过太多同学,为了一个重要的期末作品,在工作室里连续住上一个星期,靠外卖和能量饮料续命。累吗?当然累。但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从一个粗糙的demo,变成一首混音精良、细节丰满的歌时,那种成就感,真的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
你的老师,可能是你偶像的制作人
如果说“卷”是这趟旅程的A面,那B面就是无与伦比的资源和机会。这是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难得到的体验。
首先,师资力量强到“离谱”。这里的教授,很多都不是纯理论派的学者,他们是韩国音乐产业一线的“战斗人员”。你的编曲老师,可能就是给IU、(G)I-DLE写过大热单的作曲家;你的声乐老师,可能是仍在活动的知名歌手或顶级声乐教练。比如,韩国著名作词家金伊娜(김이나),就曾在东亚放送艺术大学担任教授。她的歌词作品,承包了K-Pop的半壁江山。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学到的不是陈旧的课本知识,而是当下市场最需要、最前沿的实战技巧。老师们会直接用他们正在制作的商业项目作为案例,告诉你一个beat如何才能“抓耳”,一段旋律怎样写才更有记忆点,甚至会分享很多行业内的“潜规则”和人脉网络的构建方式。
有一次,我们的制作课教授,直接把他正在给一个新人男团制作的歌曲分轨文件(Stems)拿到课堂上分析。从人声的呼吸处理,到合成器的音色选择,再到鼓组的压缩和混响,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了讲。他说:“你们要记住,一首歌的成败,90%取决于这些你们平时听不到的细节。”这种第一手的行业经验,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
其次,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产业生态圈。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会自发形成项目组。比如,作曲专业的学生写了歌,会找声乐专业的同学来唱demo,找器乐专业的同学来实录,再找音响制作专业的同学来混音,最后由影像专业的同学拍MV。整个流程下来,就是一个迷你专辑的制作过程。
学校也会提供大量平台,比如定期举办的Showcase、毕业公演等,会邀请各大娱乐公司的星探和A&R部门的人来观看。我身边就有同学因为在毕业公演上表现出色,当场就收到了好几家公司的名片。虽然这不代表一步登天,但至少,你已经站在了离梦想更近的起跑线上。
当“韩剧滤镜”碎了一地,你该如何自处?
聊完了“真香”的部分,我们再来谈谈那些隐藏在光环之下的“劝退”瞬间。这趟旅程,远不止音乐那么简单,它还考验着你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第一个挑战就是孤独。韩国的大学文化非常注重“集体”,前后辈关系(선후배 문화)根深蒂固。作为外国人,想要完全融入一个已经成型的圈子,并不容易。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以及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拼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维系深刻的友谊。很多时候,你都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练习,一个人在深夜回家的路上默默消化所有情绪。
第二个是文化冲击。韩国社会节奏极快,“빨리빨리”(快点快点)文化深入骨髓。作业的deadline非常紧,教授的要求又高,你必须学会高效率地管理时间。同时,这里对“眼力见”(눈치)的要求也很高。在团队合作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主动做什么事,都是一门学问。对于习惯了直接表达的我们来说,刚开始会非常不适应,甚至会因为“不会看眼色”而得罪人。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首尔的物价在全球都排得上号。私立大学实用音乐系的学费,一学期大概在400万到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2万到2.7万)。再加上房租、生活费、交通费,以及购买设备、参加额外课程等“隐藏开销”,每个月的花费轻松过万。这对很多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省钱,很多人选择住在考试院(고시원)那种只能放下一张床的狭小空间里,或者每天自己做饭,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这些现实的困难,会像砂纸一样,一点点磨掉你最初的热情和幻想。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我的天赋是不是真的不够?我是不是应该放弃?这种自我拉扯,是每个在韩音乐留学生的必修课。
所以,这趟旅程,你到底该不该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了。感觉这条路既诱人,又充满了荆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你,才适合来韩国学音乐呢?
这趟旅程,不适合只是“喜欢”K-Pop的人。如果你只是喜欢听歌、追星,把它当成一种爱好,那么留在国内,通过网络课程和自学,同样可以获得很多乐趣。因为韩国的专业学习,会彻底打破你对K-Pop的浪漫想象,把它还原成一门极其精密、严谨且残酷的工业科学。
它适合那些对音乐本身有“执念”的人。你不仅爱听,你还想知道它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你愿意为了一个完美的和弦进行,通宵不睡;你享受在几百条音轨里,精雕细琢每一个声音细节的过程;你把音乐当成毕生的事业,而不是通往名利的捷径。
如果你决定要来,我最后给你几句大白话建议:
1. 语言,语言,还是语言。TOPIK成绩只是敲门砖。你要能听懂教授带着方言口音的专业术语,能和同学在饭桌上开玩笑,能看懂合同里的细节条款。语言能力,直接决定了你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多远。
2. 别只盯着“出道”。韩国音乐产业很大,不止有台前的爱豆。制作人、作曲家、A&R、混音师、录音师……幕后有太多有价值且能实现音乐梦想的岗位。把视野打开,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
3. 保护好你的“心脏”。在这里,被拒绝、被批评、被无视是家常便饭。你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学会快速消化负面情绪,把每次打击都当成升级打怪的经验值。记住,你不是来证明给别人看的,你是来让自己变强的。
在爱豆的国度学音乐,就像走进一个顶级配置的“精神时光屋”。你在里面待上几年,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会被“重塑”。这个过程很痛,但回头看,你会感谢那个当初无论如何都坚持下来的自己。因为,这趟旅程最终给你的,不是一张明星梦的入场券,而是一身能在音乐世界里独自闯荡的、坚不可摧的铠甲。
所以,准备好来这场最华丽的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