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级舞校留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以为每天都像电影里一样,跟着大神级老师,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嗯,可以说对了一半吧!另一半的真实情况是,你会和全世界的“卷王”当同学,压力大到深夜在练功房偷哭,还要自己默默消化语言不通和想家的孤独。这里没有滤镜,只有最真实的汗水、泪水,当然,还有脱胎换骨的成长。想知道这份苦与乐交织的体验到底值不值?来看看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和勇气。

留学舞校真心话,玻璃心慎入!
- 这篇文章会打破你对“艺术留学”的所有浪漫幻想。
- 我们会聊很多汗水、泪水和深夜自我怀疑的真实时刻。
- 当然,也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一切,到头来都“值得”。
- 结尾有超实用的干货建议,记得拉到最后哦。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纽约冬天的午夜,窗外飘着细碎的雪花,整栋楼只有我们这层练功房的灯还亮着。我盘腿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对着镜子里那个满脸倦容、头发被汗水浸湿的自己,一边用筋膜球死命地滚着快要抽筋的大腿后侧,一边没出息地掉眼泪。

手机屏幕上,是家人发来的年夜饭照片,热气腾腾的饺子和一大家子的笑脸。而我手里,只有一个冷掉的三明治。那一刻,“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这份罪”的念头,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这,就是我在世界顶级舞校留学的第一年,一个最普通、也最真实的午夜。

在出国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在世界级舞校的留学生活充满了想象。以为会像电影《Fame》里那样,每天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跟着神级大师学习,在聚光灯下挥洒青春,闪闪发光。嗯,可以说对了一半吧。另一半的真实情况是,你会被扔进一个由全世界“卷王”组成的“饥饿游戏”现场,压力大到怀疑人生,还要独自消化语言不通和深入骨髓的孤独。这里没有滤镜,只有最真实的汗水、泪水,当然,还有脱胎换骨的成长。

如果你也曾怀揣着一个舞蹈梦,好奇这份苦与乐交织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来看看我的故事。它可能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希望能给你一些面对现实的清醒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梦幻开场:当Offer变成残酷日常

收到Juilliard(茱莉亚学院)舞蹈系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感觉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要知道,这所被誉为“艺术界哈佛”的学校,舞蹈系的录取率常年低于5%。根据学校官方公布的数据,每年全球有成百上千的顶尖舞者申请,最终只录取男女各12名。能成为那二十四分之一,感觉就像拿到了通往舞蹈殿堂的黄金门票。

开学第一天,我见到了传说中的系主任Lawrence Rhodes(一位舞蹈界的传奇人物),走进的是无数大师曾经挥洒过汗水的练功房。周围的同学,有来自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学校的天才少女,有在巴西贫民窟跳出名堂的桑巴小王子,还有已经在欧洲拿过大奖的现代舞者。每个人都履历不凡,眼里闪着光。

电影里的情节到这里就该切到高光时刻了。但现实是,第二天早上8点的第一节芭蕾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老师是前纽约市芭蕾舞团的首席,她的要求精准到每一个脚趾的发力。一个简单的Plié(蹲),她会走到你面前,用手指戳着你的背,告诉你核心没有收紧;一个Adagio(慢板控制),她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重心偏了零点五毫米。

我们的日常课表,强度大到令人窒息。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课程无缝衔接:芭蕾、现代舞(Graham、Limon、Cunningham三大技术体系都要学)、即兴、编舞、舞蹈历史、人体解剖学…… 晚上6点后,是雷打不动的剧目排练,通常会持续到9点甚至10点。这意味着,你每天在练功房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根据《舞蹈医学与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nce Medicine & Science)的一项研究,职业舞者和预备舞者的每周训练时长普遍超过30小时,这已经达到了专业运动员的水平。

我很快就明白,Offer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背景而高看你一眼,唯一的通行证,就是你日复一日的汗水和肉眼可见的进步。

欢迎来到“卷王”的角斗场

在国内,我一直算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可到了这里,我发现自己不过是“普通人”。我的同学,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卷王之王”。

我有个室友,来自韩国,她的人生字典里仿佛没有“休息”两个字。每天早上,当我6点半挣扎着起床时,她已经做完了一整套普拉提核心训练。晚上10点排练结束,我累得只想瘫在床上,她还能面不改色地去健身房加练一个小时的力量。有一次我问她不累吗,她轻描淡写地说:“在韩国艺术高等学校,我们从14岁起就是这样过的。不做到最好,就会被淘汰。”

这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里的每一个角落。在课堂上,你做一个Pirouette(旋转),旁边就有人能轻松完成double(两圈)甚至triple(三圈)。你还在为掌握一个新技巧而沾沾自喜,别人可能已经把它完美地融入到自己的即兴创作里了。这里没有人会嫉妒或者排挤你,但那种“每个人都在飞速进步,只有你停在原地”的恐惧感,比任何恶性竞争都更折磨人。

世界顶级的舞校,比如伦敦的皇家芭蕾舞学校(The Royal Ballet School),其毕业生进入皇家芭蕾舞团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你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你未来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既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又是舞台上争夺同一个角色、毕业后争夺同一个舞团名额的“敌人”。这种复杂的关系,让人时刻紧绷着神经。

深夜在练功房偷哭,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哭的理由千奇百怪:可能是一个动作怎么都做不好,可能是老师一句无心的批评,也可能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这里。哭完,擦干眼泪,第二天早上8点,你还是得准时出现在把杆前,因为你知道,全世界的“卷王”们,都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放慢脚步。

身体:既是圣殿,也是战场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身体就是我们的一切——是表达的工具,是艺术的载体,也是最容易被摧毁的部分。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伤病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宿命。

我清楚地记得,大二那年,为了准备一个重要的现代舞作品,我每天都在重复一个高难度的跳跃加地面翻滚的动作。某天下午,在我落地的一瞬间,脚踝传来一阵撕裂般的剧痛。我当场就倒下了。结果是,韧带撕裂,需要休养至少三个月。

那三个月,是我留学期间最黑暗的时期。当同学们都在为年终汇演挥汗如雨时,我只能拄着拐杖,坐在练功房的角落里,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那种被抛下的感觉,比身体的疼痛更难熬。我开始暴饮暴食,体重增加了快10磅,每天都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度过。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经历并非个例。根据美国一项针对青春期预备舞者的研究,高达82%的舞者在一年内至少会经历一次伤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脚踝、背部和膝盖的劳损。我们就像精密的仪器,被过度使用,却又缺少足够的修复和保养。学校虽然配备了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但预约常常爆满,每次治疗的费用也相当昂贵,一次就要将近100美元。对于靠奖学金和家里支持的留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除了伤病,还有无形的“身材焦虑”。芭蕾舞对身体线条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虽然现代舞领域对身材的包容度更高,但“瘦”和“线条好”依然是主流审美。我身边有很多女孩为了控制体重,严格计算每一餐的卡路里,甚至患上了饮食障碍。这种压力,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这段经历也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课: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我开始学习运动康复知识,认真对待每一次热身和拉伸,不再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动作。我明白了,舞蹈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无声的战争:孤独与文化休克

如果说身体的累和痛是看得见的挑战,那么心理上的孤独和文化冲击,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无声战争。

语言是第一道坎。虽然我的雅思成绩不错,但真正进入一个全英文环境,才发现远远不够。舞蹈术语大多是法语,这还好办。但关键是,老师在授课时,会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俚语来启发你。比如,老师会说“Feel like you're scooping ice cream with your feet”来形容一个动作的质感。当大家都会心一笑时,我还在脑子里翻译“scooping ice cream”是什么意思,等我反应过来,老师已经开始讲下一个动作了。

这种“慢半拍”的感觉,让我初期在课堂上非常不自信,不敢提问,也不敢和同学深入交流。很多时候,排练结束后,同学们会三三两两约着去喝一杯或者看演出,我却因为害怕听不懂他们的聊天而选择独自回家。那种感觉,就像被一个透明的罩子隔绝开来,明明身处人群,却比任何时候都孤独。

想家,是每个留学生都逃不开的必修课。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当朋友圈被各种家庭聚餐刷屏时,我可能刚结束一场筋疲力尽的排练,在回公寓的地铁上啃着一个能量棒。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发着高烧,一个人躺在宿舍里,听着窗外的救护车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举目无亲”。

还有生活上的种种琐事。在国外,一切都要靠自己。你要自己租房、自己报税、自己处理银行账单、自己去超市扛回一周的口粮。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都会变得困难重重。比如,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根据Numbeo网站2023年的数据,在纽约市中心租一个单间公寓的月租金中位数超过4000美元。这笔开销,加上每年超过5万美元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也加剧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那么,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留学生活也太惨了吧?简直是花钱买罪受。没错,它确实很难,很难。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在这里,我收获了远比技术更宝贵的东西——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我学会了什么叫真正的“自律”。当你知道身边的人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时,你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自律,已经内化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不仅用在舞蹈上,也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我的老师,有的是Martha Graham舞团的第一代舞者,有的是Pina Bausch舞团的客座艺术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舞蹈、对艺术、对生命最前沿的思考。我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一起排练、一起创作,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灵感的火花。毕业后,我拥有了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朋友网络,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抗压能力”被磨练到了极致。经历过脚踝韧带撕裂的低谷,经历过在舞台上大脑一片空白的窘境,经历过无数次被拒绝和自我怀疑,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困难能轻易将我打倒。

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在顶级舞校,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舞者,他们只会给你提供一切可能性,鼓励你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我从一个只会模仿老师动作的学生,慢慢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用身体去表达自己观点的“艺术家”。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的挣扎,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喜悦。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欧洲的现代舞团。当我第一次站在正式的舞台上,灯光打在我身上,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回想起了四年前那个在练功房里偷哭的夜晚。我终于明白,那些流过的汗和泪,那些独自熬过的夜,都铺成了我脚下通往这里的路。它们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我舞蹈里最深刻的情感和力量。

所以,如果你也想走上这条路,我不会给你灌鸡汤,说“加油,你可以的”。我想给你一些更实在的建议:

第一,把你的身体当成你最珍贵的伙伴,而不是工具。在出国前,就系统地学习一些运动解剖学和康复知识。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懂得什么时候该冲,什么时候该停。记住,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任何高难度的技巧都重要。

第二,从现在开始,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你要做好准备,去面对失败、批评和无尽的挫败感。你要明白,自我怀疑是常态,关键是如何在怀疑之后,依然能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可以试试冥想、写日记,或者找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倾诉,别把所有情绪都自己扛。

第三,别只活在练功房里。舞蹈很重要,但它不是你的全部。多出去走走,看看你所在的城市,去逛博物馆,去看画展,去听音乐会。这些生活的养分,最终都会融入你的舞蹈,让你的表达更丰富、更有深度。你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舞者。

最后,问问自己,你对舞蹈的热爱,是否足以支撑你走过这一切?这条路,注定是少数人的独木桥。它会榨干你,也会重塑你。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我无法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我只能告诉你,当我站在舞台上,灯光亮起,感受到观众呼吸的那一刻,过去所有的伤痛和泪水,都变成了折射光芒的钻石。

这个答案,最终,需要你自己用脚步、用汗水、用整颗心,去寻找。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