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狂砸2000亿,AI人的春天来了?

puppy

嗨,在欧洲学AI的小伙伴们!听说没?欧洲这次可是玩真的了,狂砸2000亿欧元 All in AI!这笔巨款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大家最关心的实习、工作机会会不会井喷?给博士和科研项目的经费会不会拿到手软?更关键的是,毕业后留下来办工签会不会更容易?文章就深扒了这笔钱主要投向了哪些国家和领域,像DeepMind、Mistral AI这些大厂又在疯狂招募哪些岗位,帮咱们分析了一下这波红利到底有多大,以及普通留学生该如何抓住机会,规划自己的求职路。想知道欧洲是不是真要成为AI人的新大陆?快来一探究竟吧!

本文速览 (Quick Look)
欧洲2000亿欧元AI投资计划,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德、法、英三国AI就业市场最新动态,大厂都在招什么人?
PhD和科研党的福音:经费、项目和学术机会分析。
留学生专属求职攻略:如何精准卡位,吃到这波红利?

嘿,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LXS.NET码字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大事儿,一个可能直接关系到你毕业后是打包回国还是喜提欧洲大厂offer的大事。

上周和刚从慕尼黑工大(TUM)硕士毕业的学长Leo吃饭,他学的是Informatics,主攻AI方向。席间,他一边刷着手机里的LinkedIn,一边叹了口气:“愁啊!你看,美国那边Meta、Google又在裁员,感觉整个北美就业市场都冷飕飕的。我这简历投出去,感觉都石沉大海了。”

我能理解他的焦虑,毕竟咱们留学生千辛万苦出来读书,谁不希望能有个好归宿?就在他划拉屏幕的时候,一条新闻弹了出来:“Europe earmarks billions for AI supremacy...” Leo眼睛一亮,把手机递给我看:“‘欧洲狂砸2000亿欧元 All in AI’...这是真的假的?这么大的手笔,是不是说我们的机会来了?”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不仅仅是Leo一个人的疑问,更是所有在欧洲学AI,或者准备来欧洲深造的同学心里最大的问号。这笔传说中的“巨款”到底是什么来头?它会像一场及时雨,浇灌出遍地的实习和工作机会吗?我们这些普通的留学生,真的能分到一杯羹吗?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欧洲这盘大棋到底怎么下,以及我们该如何在这场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冲浪板。

2000亿欧元,是噱头还是真金白银?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2000亿欧元”到底是什么概念。坦白说,这不是欧盟某个办公室大笔一挥,直接从一个账户里划出的2000亿。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集资目标”,它由三大部分组成:欧盟层面的公共投资、各成员国的国家级投资,以及最重要的——撬动起来的私人资本投资。

欧盟层面,有两大核心基金正在发力。一个是“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计划,这个从2021年到2027年总预算高达955亿欧元的科研基金,把AI和数字化转型列为重中之重。另一个是“数字欧洲计划”(Digital Europe Programme),专门拨款75亿欧元,用于建设欧洲的超级计算机、AI测试设施和培养数字技能人才。这些都是直接给到大学、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真金白银。

更给力的是各个国家的“单打独斗”。德国作为欧洲的工业心脏,早就推出了“AI战略”,承诺到2025年投入约50亿欧元,重点发展AI在工业制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业4.0)、自动驾驶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个“科技控”,在他的“法国2030”计划中,AI是绝对的主角。法国的目标是不仅要成为AI应用大国,更要成为AI技术的创造者,诞生出能够抗衡美国巨头的欧洲本土AI冠军。

不过,政府的钱主要是点火,真正让火烧旺的,还得靠私人资本。这才是这2000亿里的大头。欧洲各国政府通过补贴、减税和建立创新中心等方式,疯狂吸引风险投资(VC)涌入AI领域。效果怎么样?数据说话。根据投资分析公司Dealroom的数据,仅在2023年,欧洲的AI初创公司就吸引了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虽然总量上还不及美国,但增速惊人,尤其是在生成式AI领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Mistral AI。这家公司成立才几个月,就拿到了近5亿欧元的融资,估值直接冲到20亿欧元。还有德国的Aleph Alpha,专注于开发可解释、可信赖的大模型,也成功融资5亿美元。这些“独角兽”的出现,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不仅创造了大量高端岗位,也向全世界宣告:欧洲AI,未来可期!

所以说,这2000亿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它是一个由政策、资金和市场信心共同构筑的宏大蓝图。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向欧洲的AI产业,而这股流动的终点,就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工作机会。

三国演义:德、法、英的AI江湖,谁是你的菜?

钱有了,那机会具体在哪儿呢?欧洲大陆这么大,每个国家的产业优势和人才需求都不一样。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选对国家,就等于求职成功了一半。目前来看,德国、法国和英国(虽然脱欧但仍是重要玩家)是AI就业的“第一梯队”。

德国:工业AI的“隐形冠军”

如果你对让机器人更智能、让生产线更高效、让汽车自己开上路充满兴趣,那德国绝对是你的天堂。这里的AI不玩虚的,全部是硬核的产业落地。

机会在哪?汽车行业是重中之重。宝马、奔驰、大众这些巨头,每年都在招募大量的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自动驾驶研发人员。他们的招聘需求非常具体,比如传感器融合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专家、强化学习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等。除了车企,像博世(Bosch)、西门子(Siemens)、思爱普(SAP)这些工业巨头,也都在大力推动AI赋能其传统业务。他们的职位通常叫做“AI in Production Specialist”或者“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for IoT”。

真实案例:位于德国西南部的“网络谷”(Cyber Valley)是欧洲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集群之一,汇集了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斯图加特大学、图宾根大学以及亚马逊、宝马等众多企业。这里每年都会发布数百个博士和博士后职位,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结合的典范。很多在TUM或者亚琛工大(RWTH Aachen)的同学,实习和毕业论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就留在了合作企业。

招募趋势:德国企业特别看重求职者的“工程能力”和“领域知识”。他们不仅希望你懂算法,更希望你理解算法在具体工业场景下的应用。有机器人学、控制理论、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的同学,在这里会非常抢手。

法国:大模型时代的“欧洲之光”

巴黎,不仅有浪漫的塞纳河,更有欧洲最活跃的AI研究氛围。如果你是个算法控,梦想着能亲手打造下一个GPT模型,那法国绝对不容错过。

机会在哪?Mistral AI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巴黎。这家公司正在疯狂招兵买马,他们的招聘页面上,常年挂着Research Scientist,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focus on LLMs), 和Software Engineer - Distributed Systems等职位。他们的要求极高,偏爱有顶会论文、扎实数学功底和强大编程能力的候选人。除了Mistral,谷歌在巴黎的AI Lab和Meta的FAIR(Facebook AI Research)也是全球顶尖的AI研究中心,主要招聘研究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的理想去处。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位在巴黎十一大读博的学姐,她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博士期间,她和FAIR的科学家有合作项目,发了两篇顶会。毕业前夕,她同时收到了Mistral AI和谷歌巴黎AI Lab的offer。她说,巴黎的AI圈子很小但非常精英,大家经常在各种学术研讨会和Meetup上碰面,机会往往就在交流中产生。

招募趋势:法国的AI岗位更偏向“研究驱动”。对大语言模型(LLMs)、模型压缩与优化、多模态学习等前沿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博士和硕士会非常有优势。同时,由于大模型训练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熟悉CUDA、分布式计算框架(如PyTorch FSDP)的工程师也极度稀缺。

英国:AI研究与金融科技的“双料王者”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也是AI研究的重镇。DeepMind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英国的AI就业市场呈现出“两手抓,两手都硬”的特点:一手是顶尖的AI基础研究,另一手是AI在金融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机会在哪?Google DeepMind无疑是伦敦AI皇冠上的明珠。从AlphaGo到AlphaFold,它一直在定义AI能力的边界。DeepMind的招聘门槛极高,主要面向全球顶尖高校的博士,招聘岗位以Research Scientist为主,研究方向涵盖强化学习、AI for Science、机器人学等。除了DeepMind,伦敦还聚集了大量的AI创业公司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这些公司需要大量的AI人才来做信用风险评估、算法交易、智能投顾和反欺诈系统。像Revolut、Monzo这样的数字银行,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背后强大的数据和AI团队。

真实案例:一位在UCL读计算金融硕士的朋友,毕业后进入了伦敦一家对冲基金做量化研究员(Quant Researcher)。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市场走势,设计交易策略。他说,这个行业虽然压力大,但薪酬非常可观,而且能把最前沿的AI技术应用到真金白银的实战中,非常有成就感。根据LinkedIn的数据,伦敦拥有欧洲最多的AI人才库,AI相关职位数量常年位居欧洲城市之首。

招募趋势:英国的AI就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学术背景强的可以冲击DeepMind这样的研究机构,而应用能力强、对商业敏感的同学则可以在金融、医疗、零售等行业找到大量机会。对数据分析、统计建模和商业逻辑的综合理解,是在这里求职的加分项。

读博和搞科研的同学,你们的春天真的来了

对于想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深造的同学,这波欧洲AI热潮带来的好消息可能更加直接。钱多了,最先受益的就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这意味着什么?

更多的博士职位和项目经费。欧盟的“玛丽·居里学者”计划(MSCA)和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的经费都在向AI领域倾斜。这意味着会有更多全额资助的博士项目被设立起来。以前可能一个教授一年只能招一个博士,现在有了项目经费,可能就能招两到三个。比如欧洲的ELLIS(欧洲学习与智能系统实验室)网络,联合了欧洲近40个顶尖研究单位,共享资源,共同培养博士生,创造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井喷。像博世、西门子、空客等大公司,现在都非常热衷于和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者直接资助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这种“产业博士”(Industrial PhD)项目非常受欢迎,你既能拿到学位,又能参与到业界最前沿的研发中,毕业后几乎无缝衔接进入该公司工作。薪资待遇通常也比纯学术的博士职位要高。

留校任教的机会也在增加。随着AI成为热门专业,欧洲各大高校都在扩招AI方向的师资。如果你博士期间成果斐然,有志于从事教职,那么留下来做助理教授或研究员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得多。欧洲的教职体系虽然竞争激烈,但一旦拿到终身教职(Tenure),工作稳定性和生活质量都非常有保障。

“工签”这座大山,正在被慢慢移开

聊了这么多机会,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毕业了,我能留下来吗?工作签证,一直是压在非欧盟留学生心头的一块大石。

好消息是,为了抢夺全球AI人才,欧洲各国都在简化自己的签证政策。他们心里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再宏伟的投资计划也只是空中楼阁。

德国在2023年通过了新的《技术工人移民法》(Fachkräfteeinwanderungsgesetz),大大降低了IT等紧缺领域人才的留德门槛。比如,蓝卡(Blue Card)的年薪要求被下调,对于IT专业人士,甚至工作经验都可以部分替代学历要求。此外,德国还推出了“机会卡”(Chancenkarte),这是一个积分制的求职签证,即使你没有拿到工作合同,只要你的学历、语言、工作经验等综合评分达标,就可以获得长达一年的时间在德国找工作。

法国的“人才护照”(Passeport Talent)签证,就是为高技能人才量身定做的。如果你能拿到一份年薪超过一定标准(目前约为4.2万欧元)的工作合同,或者你是受法国官方认可的研究人员,就可以申请这种长达四年的居留许可,你的家人也可以一同前来。对于AI领域的毕业生来说,达到这个薪资标准并不困难。

荷兰则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求职年”(Orientation Year)签证。只要你在荷兰或者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毕业,就可以申请为期一年的签证,在荷兰自由找工作。对于高技能移民(Highly Skilled Migrant),其薪资门槛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相对较低。

总的趋势是,欧洲各国政府正在从“防范”外来移民,转向“争抢”高技能人才。只要你手握AI领域的硬核技能,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合同,办理工签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已经大大降低了。

普通人的我们,如何抓住这波红利?

听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但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掉到我们头上。作为普通的留学生,我们该如何规划,才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第一,别只盯着算法,抬头看看产业。很多人学AI,就是埋头刷LeNet, ResNet, Transformer。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些技术在欧洲被用在了哪里。多去了解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航空航天,荷兰的智慧农业。在你的简历和项目经历中,体现出你对这些特定领域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做一个用计算机视觉检测工业零件瑕疵的项目,会比做一个通用的猫狗分类项目,更能打动德国企业的HR。

第二,动手,动手,再动手!欧洲的雇主,尤其是德国企业,非常看重实践能力。你的GitHub就是你的第二份简历。不要只放课程作业,要有一些能展示你工程能力和解决问题思路的个人项目。可以去参加一些Kaggle比赛,或者为一些欧洲的开源项目贡献代码(比如Hugging Face, Scikit-learn)。这些经历,远比你简历上写一句“精通Python”要有说服力。

第三,走出你的“代码洞穴”,去建立连接。在欧洲,人脉(Networking)真的非常重要。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Career Fair),多在LinkedIn上和你心仪公司的工程师、招聘经理互动。关注本地的AI Meetup小组,去听听讲座,认识一些业内人士。很多时候,一个内部推荐,比你海投一百份简历都管用。

第四,学点当地语言,这不只是加分项。虽然在很多欧洲科技公司,英语是工作语言,但学习一些当地语言,比如德语或法语,会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更向雇主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你不是一个只想待两三年的过客,你有在这里长期发展的意愿和决心。这个信号,在他们决定是否要为你投资办理复杂的工作签证时,有时会起到关键作用。

美国有硅谷,有它无法撼动的先发优势和产业生态。但欧洲,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不一样的AI之路。它更注重与传统工业的结合,更注重AI的伦理和法规,也更愿意在基础研究上做长期的投入。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时代。这里的竞争可能不像北美那样白热化,这里的机会更加多元,这里的生活也更能让你找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那笔2000亿的投资,就像一声发令枪,欧洲的AI赛道已经全面开跑。

浪潮已经来了,你是选择站在岸边观望,还是勇敢地跳上去,成为一名“浪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你敲下的每一行代码,和你为未来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