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遍世界,却把最好的礼物留给母校

puppy

有位前辈,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怀着梦想闯荡世界,足迹遍布全球,看遍了各种繁华。你可能会想,这样的人,心里最惦记的会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你有点意外。他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礼物”,悄悄带回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母校。这份礼物究竟是什么?它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情和回忆?相信我们这些正在探索世界的留学生,看完这个故事都会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触,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出发的意义。

行前思考一分钟
嘿,朋友。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暂停一下。留学路上,我们总在拼命地想“得到”什么——更好的学历、开阔的眼界、宝贵的经历、闪闪发光的人脉……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希望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为你出发的那个地方,为那些将要走上同样道路的学弟学妹们,留下些什么呢?

前几天深夜,我和几个朋友在公寓的客厅里聊天,聊未来的打算。一个学金融的朋友,眼睛里闪着光,说他毕业后一定要留在华尔街,那里是世界的中心;另一个学设计的姑娘,则计划去欧洲游学,她觉得艺术的灵魂在那些古老的街道里;还有一个学CS的哥们,挠挠头,一脸迷茫,说:“我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我们聊得热火朝天,仿佛整个世界都铺在我们脚下。这大概是每个留学生的常态吧?我们像一群手握地图的探险家,渴望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宝藏。我们谈论着“走向世界”,却很少讨论“回到原点”。我们总觉得,成功就是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最好永远不要回头。

但最近听到的一位前辈的故事,却像一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他,可以说是我们所有留学生梦想中的“终极版”——走遍了世界,站上了顶峰,看尽了繁华。可他最后,却选择把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悄悄地、郑重地,带回了那个他最初出发的地方,他的母校。

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我们背起行囊,漂洋过海,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个耶鲁毕业生,和一份8.88万美元的“小礼物”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磊。你可能听说过他,也可能没有。他是高瓴资本的创始人,一个在投资界响当当的名字。他的故事,得从很多年前,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开始说起。

当年的张磊,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和一点点不安,来到了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他并不是什么富二代,甚至可以说,去耶鲁的钱都是东拼西凑来的。刚到美国,他发现自己的英语口音很重,为了练习,他跑去给人做导游,一遍遍地讲。为了找实习,他被拒绝了三十多次,才得到一个机会。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们留学生活的缩影:一边是顶尖学府的光环,一边是无人知晓的挣扎和努力。

在耶鲁,有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发现耶鲁大学的运营资金,很大一部分并非来自学费或政府拨款,而是来自一个叫做“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机构。这个基金规模庞大,通过专业的投资运作,源源不断地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着奖学金、教授研究、校园建设等一切事务。根据耶鲁大学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耶鲁的捐赠基金规模已经高达407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比很多小国家的GDP还要高。

这套系统让张磊大开眼界。他看到了一种“智慧的财富”如何能够自我生长,并长久地滋养一个教育机构,让它能够独立、有尊严地追求真理,而不必为生计发愁。这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埋下了。

毕业后,张磊进入投资界,并创立了高瓴资本。他把在耶鲁学到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投出了腾讯、京东、美团等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成功企业。他成功了,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阶层跨越,成为了那个“走遍世界”的人。

那么,成功之后呢?张磊做了一件让很多人,尤其是美国人,都非常惊讶的事。他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了888.8888万美元。这在当时,是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赠。消息一出,甚至在美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有人不理解: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把钱捐给美国的大学?

面对质疑,张磊的回答很平静。他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份捐赠,是他对母校的感恩。

最重的行囊,要留给梦开始的地方

故事到这里,如果只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毕业生回馈海外母校”的剧本,那可能还不足以让我们深思。真正触动我的,是故事的后半段。

在向耶鲁捐赠之后几年,张磊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2017年,他向自己的中国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了3亿元人民币,并设立了“高瓴-人民大学发展基金”。

请注意,这次的礼物,和给耶鲁的那个,有着本质的不同。给耶鲁的888万美元,更像是一份“谢师礼”,一份功成名就后的感恩。而给人民大学的3亿元,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建设蓝图”。他不仅仅是给钱,更是把他走遍世界后,看到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好的资源和模式,一起带了回来。

他希望帮助人大建立起像耶鲁那样的、能够长期自我造血的基金会。他希望支持那些有理想、有才华但家境贫寒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无所顾忌地去追梦。他希望推动跨学科的研究,打破学术的壁垒。他甚至亲自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把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在全球的见闻,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你看,他走遍了世界,看过了最好的风景,但他没有把风景留在相机里,而是想办法把“创造风景的方法”带回了家。这才是他送给母校,最珍贵的礼物。

这份礼物,不是简单的“反哺”,而是一种“赋能”。他带回来的,是一种可能性——让出发的地方,也能变得和我们向往的远方一样好,甚至更好。

这已经不是个例。放眼望去,你会发现这几乎成了一代成功留学者的共同选择。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毅然回国。他带回来的礼物,是他自己,以及一个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如今,他创办的西湖大学,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根据官网信息,截至2023年底,西湖大学已经吸引了超过2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他们的目标,就是在中国本土,培养最顶尖的创新人才。

还有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他从硅谷带回了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还有无数在海外深造过的医生、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像候鸟一样,飞向世界,然后带着一身本领和新的视野,回到故土。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正在持续增长,学成归国参与祖国建设,已经成为留学人员的主流选择。

我们的“礼物”可以是什么?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故事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张磊,也不是施一公,我们只是在为下一场考试、下一份实习而奔波的普通留学生。我们哪有能力准备什么“礼物”呢?

但“礼物”的价值,从来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心意和它所承载的意义。

我们带回的礼物,不一定非得是几亿的捐款,或者一个改变行业的宏大梦想。它可以很小,但同样珍贵。

它可以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你在国外课堂上体验到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不能在你回国后的小组讨论中,引导大家不再盲从,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在国外习惯的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能不能影响你的家人和朋友,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一点点?你在国外看到的对残障人士的友好设施和包容态度,能不能让你在未来参与社会时,多一份同理心和行动力?这些“软件”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深刻地改变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的肌理。

它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你学的是城市规划,能不能把国外人性化的社区设计理念,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分享给你家乡的规划部门?你学的是护理,能不能把国外先进的临终关怀理念,告诉身边的亲友,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温柔的理解?你学的是艺术史,能不能在回国后,做一个小小的分享会,带大家看看那些我们不熟悉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美?每一个我们习得的专业知识,都是一颗可以播撒的种子。

它更可以是一种【连接和桥梁】。你在留学期间建立的人脉网络,未来能不能成为连接中外合作的纽带?也许是促成一次小小的学术交流,也许是帮助一家国内的小企业对接海外的市场,也许只是简单地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申请建议和内推机会。你,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连接器”。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的研究报告,超过60%的留学回国人员,认为其海外经历对于建立国际人脉网络有很大帮助。这些人脉,正是我们能带回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送礼物的人。这份礼物,藏在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里,在我们熬夜写的每一篇论文里,在我们参与的每一次社会实践里,在我们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里。

我们努力地吸收养分,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更是为了有一天,能把自己的果实和荫凉,分享给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给予我们第一捧土壤的地方。

所以,朋友,下次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图书馆走出来,看着异国的月亮,感到迷茫和孤独时,不妨想一想这个故事。

我们出发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是抵达某一个光鲜亮丽的目的地,而是在于,我们看过了全世界,最终能为我们出发的那个地方,带回些什么。你的行囊里,正在准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这份礼物,可能你自己现在都还没意识到,但它正在被你的每一天、每一次努力,悄悄地打磨和包装着。

别急,慢慢来。这条路还很长,最珍贵的礼物,总是需要时间来准备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