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留学选专业,千万别踩这些坑

puppy

准备去美国学音乐的你,是不是正对着一堆专业犯愁?别光跟风选那些听起来很酷的专业,比如音乐制作;也别以为古典表演就一定最有前途。很多人一头扎进去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这篇文章就像你的贴心学长学姐,用大白话帮你捋清表演、教育、作曲、音乐商业这些专业的真实面貌和就业前景,带你绕开那些只看排名、不看匹配度的常见“坑”。想知道不同专业的课程到底有多“魔鬼”?哪个方向更适合你未来的发展?快来看看吧,帮你拨开迷雾,少走弯路,找到那条真正属于你的音乐之路!

美国音乐留学选专业,这些“坑”你千万要绕开!
▶ 幻想派的“坑”:只选听起来酷的专业,比如音乐制作,以为就是天天做潮酷的Beat,结果被物理和编程课虐到哭。
▶ 唯排名论的“坑”:眼里只有茱莉亚、柯蒂斯,非顶尖名校不去,却没想过那里的老师、氛围、资源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 信息不对称的“坑”:只看官网介绍,不去找学长学姐打听真实情况,对课程的“魔鬼”程度和就业的“骨感”现实一无所知。
▶ “一条路走到黑”的“坑”:以为学了古典表演,未来就只有进乐团一条路,其实职业道路比你想象的宽广得多,也曲折得多。

嘿,LXS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长Leo。还记得三年前,我拖着两个大箱子,满怀憧憬地飞到洛杉矶,准备在南加大(USC)的音乐制作专业大展拳脚。我脑子里想的,全是给A妹写歌、和电音大神同台、在录音室里通宵创造下一个格莱美金曲的画面。结果呢?开学第一堂课,不是教我怎么用Logic Pro X调出最炸的鼓点,而是一门叫《音频信号处理》的课,黑板上写满了傅里叶变换和各种物理公式。我当时就懵了,感觉自己走错了教室,误入了物理系。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一头扎进来的,是一个披着“艺术”外衣的“理科”专业,而这个“坑”,只是无数音乐留学生选专业时踩的第一个坑而已。

今天,我就想用大白话,把我这几年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坑”都给你扒一扒,让你在选专业这条路上,少走点弯路。

一、最“酷”的陷阱:音乐制作与技术 (Music Production & Technology)

你以为的:天天和明星混录音棚,动动鼠标就能做出火遍全球的抖音神曲,成为下一个 Metro Boomin 或者 Hans Zimmer。

现实是: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极其“硬核”的专业。你不仅要懂音乐,你更要懂科学。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的MP&E(Music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专业,学生们除了要学传统的和声、配器,还要上《声学》、《电子学》这样的课程,甚至需要自己动手焊接电路板。而在纽约大学(NYU)的Music Technology专业,学生们更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比如用Max/MSP或者Python来设计自己的音频插件和交互式音乐系统。这哪里是“玩”音乐,这简直就是“音乐界的程序员+物理学家”。

真实案例:我身边一个朋友,钢琴弹得特别好,也喜欢自己编曲,就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的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专业。他以为能学到很多录音美学,结果发现课程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研究麦克风的物理构造、调音台的信号流、甚至是录音棚的建声材料。他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快被一堆技术参数给“谋杀”了。最后,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补习数学和物理知识,过程极其痛苦。

就业真相: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确实有机会进入顶尖的录音棚工作,但更多的人是从助理工程师做起,工作内容可能就是摆摆麦克风、整理线缆、端茶倒水,薪水也并不高。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2023年的数据,音响工程技术员的年薪中位数大约在6万美元左右,而且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更多的毕业生会流向游戏音效设计、影视后期声音制作、现场扩声(Live Sound)等领域。这些工作同样需要极强的技术能力,而且加班是家常便饭。

二、最“挤”的独木桥:古典表演 (Classical Performance)

你以为的:在卡内基音乐厅聚光灯下独奏,成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首席,享受鲜花和掌声,走上人生巅峰。

现实是:这是一条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铺就的荆棘之路。每天6-8小时的练琴只是标配,你还要应对每周的专业小课、室内乐排练、乐团排练、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理论……你的手指可能会因为高强度练习而受伤,你的精神可能会因为一次次不完美的演奏而濒临崩溃。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的琴房,凌晨两三点依旧灯火通明,那种无形的压力,足以压垮任何一个不够强大的人。

真实案例:一位在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斯音乐学院(Jacobs School of Music)主修小提琴的学姐,天赋和技术都堪称一流。但她告诉我,在学校里,像她这样的学生一抓一大把。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协奏曲比赛,她连续三个月每天练琴超过10小时,最后因为过劳导致了严重的肩袖损伤,不得不休养半年。康复后,她对成为独奏家的梦想产生了动摇,开始思考除了进乐团之外的其他出路。

就业真相:美国顶级交响乐团的一个职位空缺,往往会吸引全球超过200名顶尖乐手前来应聘,录取率比哈佛还低。根据美国交响乐团联盟的数据,即使是二三线的乐团,一个全职座位的年薪也可能只有3万到5万美元,许多乐手需要靠教课和接私活来维持生计。所以,绝大多数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最终的归宿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学校或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成为自由职业音乐家,为各种演出、录音担任伴奏或临时乐手。这条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

三、最被“误解”的后路:音乐教育 (Music Education)

你以为的:“表演专业读不下去了,就转音乐教育吧,反正就是教教小孩子,应该挺轻松的。” 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备胎”或“退路”。

现实是:这可能是所有音乐专业里最“卷”、最复杂的专业之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堪称“十项全能选手”。你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主修乐器,还要学习指挥、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课堂管理。更“魔鬼”的是,你必须学习并掌握所有乐队或管弦乐队里的其他乐器!想象一下,一个主修钢琴的你,要去学怎么吹小号、怎么打定音鼓、怎么拉大提琴……因为你未来的工作,可能是要带领一个中小学的学生乐团,你必须能解决所有声部的问题。

真实案例:一个学妹当初为了“求稳”选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入学后她才发现,每周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和练琴,还要上“铜管乐教学法”、“弦乐教学法”、“打击乐教学法”,期末考试就是当着教授的面,把这些乐器挨个演奏一遍基础音阶和练习曲。她还要去当地的中小学实习,每周写教案,给一群精力旺盛的“熊孩子”上课。她说,这比单纯练琴累多了,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就业真相:音乐教育的就业前景相对稳定。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公立学校教师的需求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地区。一名K-12音乐教师的起薪通常在4万到6万美元之间,并且拥有稳定的福利和假期。但你需要知道,在美国当中小学老师,必须考取所在州的教师资格证(Teaching Credential/License),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每个州的要求都不同。所以,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后路”,而是一条需要真正热爱教育、有耐心、有奉献精神才能走好的职业道路。

四、最“浪漫”的穷途:作曲 (Composition)

你以为的:在洒满阳光的房间里,灵感泉涌,写下流传千古的旋律,或者为好莱坞大片谱写激动人心的配乐。

现实是:现代学院派的作曲,和你想象的“写好听的旋律”可能完全是两码事。你会被要求学习极其复杂的现代音乐理论,比如十二音序列主义、微分音、频谱音乐等等。你的大部分作业,可能都是写一些听起来并不“悦耳”的实验性音乐。老师会更看重你的音乐逻辑、结构创新和技法运用,而不是旋律有多美。在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或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需要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音乐流派和作曲家了如指掌,分析能力和理论功底要求极高。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很有才华的同学,他擅长写流行和爵士风格的曲子。他进了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C)的作曲系,结果发现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在讨论勋伯格、凯奇这些现代派大师。他交了一首旋律优美的作品,结果被教授评价为“技术过于传统,缺乏探索精神”。他感到自己的音乐审美在这里格格不入,一度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坚持风格,还是迎合学术圈的口味。

就业真相:成为一名纯粹靠委约(Commissions)为生的古典作曲家,比成为独奏家还要难。而影视、游戏配乐领域,虽然市场巨大,但竞争也早已白热化。行业顶端的永远是那几个大神,新人想分一杯羹非常困难。很多作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的工作是成为编曲(Arranger)、管弦乐配器(Orchestrator)、乐谱制作员(Copyist),或者在大学里教音乐理论课。根据Payscale的数据,作曲家的收入中位数并不高,且极度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和人脉。

五、最“时髦”的跨界:音乐商业 (Music Business)

你以为的:成为下一个金牌经纪人,发掘未来的泰勒·斯威夫特;或者进入环球、索尼,运筹帷幄,决定下一个音乐潮流。

现实是:这本质上是一个商科专业。你的课程表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和声”,而是“版权法”、“市场营销”、“财务报表”、“合同谈判”。你可能花在Excel和PowerPoint上的时间,比花在乐器上的时间要多得多。像贝尔蒙特大学(Belmont University)和迈阿密大学弗罗斯特音乐学院(Frost School of Music)这些顶尖的音乐商业项目,对学生的商业头脑、沟通能力和法律知识要求非常高。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怀着对音乐产业的热情去了纽约大学的Music Business专业,他以为能学到很多关于A&R(艺人发掘与培养)的“内幕”。结果,他整个大二都在和《知识产权法》和《娱乐产业会计学》作斗争。他开玩笑说,自己快要能考律师执照和注册会计师了。他发现,这个行业的核心不是感性的热爱,而是理性的商业逻辑和冰冷的法律条款。

就业真相:这个行业极度看重实习经历和人脉网络(Networking)。你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在唱片公司、版权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做无薪或低薪的实习生,负责整理文件、订咖啡、跑腿。根据Salary.com的数据,一个A&R助理的起薪可能只有4万美元左右。这个行业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底层员工的默默付出。但好处是,如果你真的具备商业头脑、情商高、又能吃苦,那么天花板确实很高。

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坑”,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让你在做决定前,把眼睛擦得亮一点,把问题想得深一点。

别再只盯着学校的U.S. News排名了,那个排名对音乐专业参考价值真的不大。去看看你想跟的那个教授,他的学生都去了哪里?他的教学理念你认同吗?给他发封邮件,或者在YouTube上找找他的大师课视频,感受一下他的风格。一个好的导师,比一所排名靠前的学校重要一百倍。

也别光看官网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册。去LinkedIn、Instagram上找几个正在这个专业就读的中国学长学姐,鼓起勇气,礼貌地发个私信问问。问问他们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课程难不难?作业多不多?实习好不好找?他们嘴里的专业,才是最真实的专业。

最后,问问你自己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不考虑赚钱,不考虑别人的眼光,你最享受做音乐的哪个环节?是每天雷打不动关在琴房里和自己较劲的那8个小时?还是和一群人排练,为了一个和声的和谐而反复磨合的瞬间?是看到一堆代码变成一个有趣的声音特效时的成就感?还是帮一个有才华的乐队谈下一场演出时的喜悦?

你的日常,将由你现在的选择决定。选专业,不是选一个听起来最牛逼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是选择一种你愿意为之奋斗、为之流汗,甚至为之痛苦好几年的生活方式。想清楚这个,你离那条真正属于你的音乐之路,也就不远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