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如果你正准备来日本留学,或者对日本的升学制度一头雾水,答应我,一定要泡杯茶,花十分钟看完。它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备考策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记住,在日本考大学,不是比谁的“分”高,而是比谁更会“玩”这个规则。 |
到了日本我才发现,高考还能这么考
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正在国内准备出国材料,顺便围观了一下国内的高考。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加油,考生!”“决战独木桥!”的口号,连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到一种窒息般的紧张。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氛围,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豪赌,赌注是每个孩子未来几年的青春。
当时我隔壁家的小妹妹,一个平时活泼开朗的姑娘,备考那段时间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话也少了,每天就埋在比人还高的复习资料里。她妈妈跟我妈聊天时,叹着气说:“没办法,就这一次机会,考砸了就完了。”
带着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认知,我来到了日本。然后,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个日本朋友,高三的由纪。有一次我约她周末出去玩,以为她会像国内高三党一样,头也不抬地拒绝我:“不行,我要刷题。”结果她爽快地答应了,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去哪里逛街。我惊呆了,问她:“你……你不用准备考试吗?”
她一脸轻松地告诉我:“在准备呀!下个月有大学的面试,我正在想怎么介绍我那个机器人社团的项目呢。笔试的话,一月份的共同考试和二月份的校内考分开准备就行,现在还不算最紧张的时候。”
“面试?社团项目?分开考?” 我的脑袋里冒出一连串问号。原来,在日本考大学,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座“独木桥”。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游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项目,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选择不同的路径,最终到达心仪的目的地。这次聊天,彻底颠覆了我对“高考”的认知,也让我意识到,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理解并利用好这个“游戏规则”,远比单纯地刷题要重要得多。
日本高考的“两板斧”——共通考试 + 校内考
好,咱们先来拆解一下日本这套复杂的“高考”系统。简单来说,大部分日本学生考大学,都要过两关。这就像打游戏,得先完成一个“资格赛”,然后再去挑战各个关卡的“大Boss”。
第一关,就是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共通测试”(简称“共通考试”)。这个考试在每年一月中旬举行,有点像我们的“会考”升级版。它的目的不是直接决定你能上哪个大学,而是提供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成绩,让各个大学在招生时有个基本的参考。根据日本大学入试中心的数据,每年有超过50万考生参加这个考试,几乎所有国公立大学和超过85%的私立大学都会要求学生提供这个成绩。
这个考试科目很多,涵盖了国语、数学、外语、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历公民(日本史、世界史、地理、现代社会等),学生根据自己想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要求来选择科目。它的作用就是一道门槛。比如你想考东京大学,那你的共通考试成绩至少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通常要求正确率在85%-90%以上),你才有资格去参加东大自己的考试。如果考得太差,可能连报名下一关的资格都没有,直接“Game Over”了。
但仅仅通过了第一关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第二关——由各个大学自己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我们通常叫它“校内考”或“二次试验”。这才是重头戏,也是日本升学制度最有趣、最精华的部分。
如果说“共通考试”是在考察你知识的广度,那“校内考”就是在挖掘你思想的深度。每个大学,甚至每个学部(学院)的出题风格都完全不一样。它们不再满足于考察你“记住了什么”,而是更想知道“你会用这些知识做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给了学生极大的展示空间,也给了大学充分的自由去挑选真正符合他们气质的学生。
“校内考”到底有多五花八门?
你可能很难想象,大学的自主命题能有多“放飞自我”。这绝对不是多考几张卷子那么简单。下面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这其中的“千层套路”。
先说说金字塔尖的“帝国大学”们。比如,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东大的校内考是出了名的难,但它的难不在于题目有多偏多怪,而在于它极其考验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它的最终录取成绩,是把共通考试成绩压缩成110分,而校内考成绩占了整整440分!这权重对比,高下立判。东大摆明了告诉你:“全国统考的成绩只是个参考,我更看重你在我的考场上的表现。”
我曾经翻看过东大往年的历史考题,有一道题是给出几段关于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史料,让你分析比较古代罗马和江户(古代东京)在城市功能上的异同。这道题,你光背历史书是绝对答不出来的,你需要像一个真正的历史研究者一样,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建立分析框架,然后用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它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思考力”。
再看看和东大齐名的京都大学。如果说东大是严谨的学者,那京大就是个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京大的考题以“奇”和“怪”著称,总能让你在考场上怀疑人生。比如,它曾经出过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证明 tan(1°) 是无理数”。这道题在数学家看来可能不难,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需要非常灵活和发散的思维。京大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筛出那些不拘一格、真正热爱思考、敢于挑战难题的“怪才”。
他们的国语(日语)考题也很有意思,可能会让你就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比如“寂寞”,写一篇小论文。它不给你任何材料,全靠你平时的积累和对世界的感受。京大要找的,是那种内心世界丰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说完了国公立大学,我们再看看私立双雄——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私立大学的招生更加灵活,校内考也更有特色。庆应大学的很多学部都以其招牌的“小论文”考试而闻名。这个小论文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命题作文。
比如,庆应的“网红”学部SFC(湘南藤泽校区),被誉为日本最具创新精神的学院之一。它2022年的考题是,给你一大堆关于“元宇宙”(Metaverse)的背景资料,然后让你构想一个在元宇宙中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方案,并论述其可行性。这哪是考试,这简直就是一份项目策划书!它考察的是你的信息处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表达能力。你成绩再好,如果对社会热点一无所知,脑子里没有自己的想法,面对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束手无策。
而对于艺术类大学来说,校内考就更加直观了。比如多摩美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这些顶尖艺术院校,他们的校内考就是实打实的“实技测试”。比如平面设计系,可能会让你在几个小时内,根据一个主题完成一幅海报创作。你画得好不好,创意够不够,审美在线不在线,教授们一目了然。这种方式,远比一张文化课的成绩单更能说明问题。
不只看分!AO/推荐入试——另一条赛道
你以为“共通考试 + 校内考”就是全部了?不,日本大学还为你准备了另一条赛道,一条完全不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路——AO入试(Admissions Office入试)和推荐入试。
这两种方式可以统称为“特别选拔”,它们更像是我们国内的“自主招生”的plus版本。它们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不应该仅仅由几场考试来定义。一个人的闪光点,可能是在社团活动中的领导力,可能是在某个科研项目中的执着,也可能是在一次国际志愿者活动中的爱心。
AO入试,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提交个人陈述(志望理由书)、活动报告、高中成绩单等材料来申请。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核,如果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是个值得培养的苗子,就会邀请你来面试。面试是AO入试的灵魂,教授们会和你天南海北地聊,从你提交的材料,到你对专业的理解,再到你的人生规划。他们想通过这场对话,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我认识一个学长,他EJU(留学生考试)的成绩并不算顶尖,但他高中时就自己组装无人机,还得过一些小奖。他申请一所著名私立大学的理工学部时,就走了AO入试的通道。面试的时候,他直接带上了自己的作品,滔滔不绝地跟教授们讲了半个小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难点。教授们对他表现出的热情和动手能力非常欣赏,当场就给了他内诺(非正式录取)。他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过去几年熬夜捣鼓的那些“不务正业”的东西,全都值了。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近年的统计,通过AO入试和推荐入试等“特别选拔”方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正在逐年攀升。在私立大学中,这个比例甚至已经接近50%。这意味着,在日本,上大学的路径已经从单一的“考试选拔”变成了多元的“评价体系”。这对于那些有特长但偏科,或者考试容易紧张但综合素质很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这对我们留学生意味着什么?
说了这么多日本学生的情况,那这套系统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到底有什么用呢?用处太大了!
我们留学生参加的“日本留学试验(EJU)”,在功能上就相当于日本学生的“共通考试”。它也是一个标准化的成绩,是敲门砖。但真正能让我们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同样是各个大学的校内考和面试。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我EJU考个高分,就能躺平进名校了。大错特错!尤其是顶尖大学,他们非常看重校内考。为什么?因为他们想招的是能够融入日本学术环境、能够为课堂带来多元化视角的国际学生,而不仅仅是会考试的机器。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的“不同”。校内考的小论文和面试,就是我们展示这种“不同”的最佳舞台。当日本教授问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时,你完全可以结合你在中国的成长经历、你对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观察来回答。这种基于亲身体验的、有血有肉的答案,远比那些空洞地喊口号、背模板的回答要动人得多。
我自己在参加大学面试时,就被问到了一个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我当时就结合了自己在中国长大的感受,和来到日本后的观察,谈了我的看法。我能感觉到,教授们对我的回答很感兴趣,因为我提供了一个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外部视角”。这,就是我们留学生最大的价值。
所以,千万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刷EJU分数上。分数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入场券。你真正的战斗,在拿到入场券之后才刚刚开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在日本考大学像一场复杂又有趣的“通关游戏”?它确实不简单,但好消息是,它给了你无数次机会去展示最好的自己。你可能在A考试中失利了,但你完全有可能在B大学的面试里大放异彩;你可能不擅长写标准答案,但你独特的想法可能会在一篇小论文里惊艳到教授。
所以,别再用“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来规划你的留学路了。从现在开始,去你心仪大学的官网逛逛,把他们过去几年的校内考真题(在日本叫“赤本”)找出来看看。你会发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和你“气场相合”的学校,然后告诉他们:“嘿,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
别怕,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沿途的风景,绝对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