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威WBS读商科,我卷并快乐着!

puppy

还在纠结要不要来华威WBS?学姐跟你说句大实话:这里的“卷”绝对名不虚传!小组作业动不动就肝到天亮,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隐藏的大佬,压力确实不小。但奇妙的是,我竟然卷得特别快乐!那种和顶尖队友一起攻克难题的成就感,那种感觉自己每天都在飞速成长的充实感,真的太上头了!学习累了,还能去湖边散散心,看看天鹅。这不只是一段留学经历,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自我升级。想知道我是如何在高压下找到乐趣和平衡的吗?快来我的文章里找答案吧,全是干货和心里话!

阅读前的小TIPS
这篇文章有点长,全是学姐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如果你正在为WBS的offer激动又忐忑,或者只是单纯好奇顶尖商学院的日常,那么泡杯咖啡,慢慢看。这里没有官方宣传,只有最真实的“卷并快乐着”的留学心路。

在华威WBS读商科,我卷并快乐着!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刚拿到华威商学院(WBS)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在房间里跳了三圈。可没过几天,焦虑就悄悄爬上了心头。我在网上刷着各种帖子,关键词离不开“卷”、“肝”、“压力山大”。有个帖子标题特别吓人:《在WBS,睡觉是一种奢侈》。当时我心想,至于吗?不就是读个硕士,还能比高考累?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那是一个周四的晚上,我和我的小组正在为一门叫做《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的课赶一个估值模型的作业。我们窝在WBS教学楼地下的PwC学习区(PwC Learning Zone),人手一杯咖啡,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绝望混合的味道。我们小组四个人,背景各不相同:一个本科是剑桥数学系的英国小哥,一个在毕马威做过两年审计的德国姐姐,还有一个是来自印度的编程大神。而我,一个自认为在国内985商科里还算不错的学生,在那一刻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神仙打架现场的“小白”。

凌晨三点,当我们的模型终于跑通,数据对上的那一刻,我们四个人没有欢呼,只是默默地对视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瘫倒在椅子上。窗外,华威校园静得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网上的帖子说的都是真的。这里,真的“卷”到飞起。

但奇怪的是,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宿舍,看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心里涌起的却不是抱怨,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在WBS这种高压环境里,我是如何一步步从被“卷”到窒息,到享受这种“卷”,甚至“卷”上瘾的。这不只是一份生存指南,更是一场关于成长和选择的心灵对话。

这里的“卷”,是真刀真枪的全副武装

先给你个心理准备,WBS的“卷”不是小打小闹,它是全方位、立体式的。你以为的“卷”可能只是熬夜泡图书馆,但在这里,它是一种默认的生活状态。

学术压力是第一道坎。WBS的课程设置非常紧凑,几乎每周都有新的Case Study要读,每两周就有一个小组作业的Deadline。就拿我们MSc Business & Finance专业来说,2023年的《金融时报》全球排名里,WBS的金融硕士项目位列全球第12位,全英第3。这种排名的背后,是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有一门叫《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的课,教授是前高盛的交易员。他上课不念PPT,而是直接打开一个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实时给我们分析期权波动率曲面。课后留的作业,要求我们用Python或者Matlab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给奇异期权定价。说实话,我本科学的那些金融知识,在这里顶多算个入门介绍。周围的同学,很多人本科就有量化背景,或者已经考过了CFA二级。你根本没时间迷茫,因为稍微一走神,就可能被甩开好几个身位。

小组作业更是将“卷”推向了高潮。WBS非常注重团队协作,几乎每门课都有占分比高达30%-50%的小组项目。而你的队友,往往会重新定义你对“优秀”的认知。

我记得有一次市场营销课的小组作业,是给一个虚拟的电动汽车品牌做进入东南亚市场的营销方案。我们组有个意大利同学,他为了做竞品分析,直接花钱买了好几个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拉出来的数据报告比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资料还详尽。还有一个新加坡的同学,她利用自己的人脉,真的联系到了新加坡交通部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个半小时的线上访谈,拿到了一手的政策信息。当我还在苦苦思索SWOT分析该怎么写的时候,我的队友们已经把一个商业咨询公司级别的报告框架搭好了。

你能想象那种压力吗?不是别人逼你,而是你看着身边的人都在用120%的力气奔跑,你根本不好意思停下来。我们小组为了那个项目,连续三个晚上开会到凌晨四点,光是报告的附录就做了三十多页。最后交上去的成品,我们开玩笑说,拿去给真正的风投公司,说不定真能拉到投资。

这种“卷”还体现在求职上。WBS的CareersPlus团队非常强大,会定期发布各种顶尖公司的招聘信息。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贝恩……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是你身边同学每天讨论的话题。开学第二周,就有人拿到了伦敦金融城投行的寒假实习面试。校园里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学生,十有八九是刚结束一场线上面试。根据WBS官方发布的2022届硕士就业报告,毕业三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高达97%,进入金融服务业的占了近40%。数据很亮眼,但背后是每个人无数个夜晚修改简历、刷题、准备模拟面试的努力。

在这里,优秀是一种习惯,努力是一种标配。这股洪流推着你,让你不敢有丝毫懈怠。

卷王的身边,全是卷王plus

在WBS,最大的压力来源,其实不是课程本身,而是你身边的同学。他们会让你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WBS的生源质量非常高。学校虽然没有公布官方的录取率,但根据一些留学论坛的估算,热门专业的录取率可能不到10%。能进来的,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佼佼者,而且很多人都带着闪闪发光的工作经验。

我的同班同学里,有本科毕业于牛津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学霸,讨论问题时引经据典,逻辑清晰得可怕;有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三年,考过了ACCA的审计师,做财务报表分析比教授还熟练;还有一个同学,本科期间就在国内创办了一个小的教育科技公司,已经拿到了天使轮融资。

跟这样一群人做同学,是什么感觉?

一开始是巨大的挫败感。我记得第一次小组讨论,我们要分析星巴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吭哧吭哧准备了一晚上,自认为对报告内容了如指掌。结果一开口,就被剑桥小哥打断了。他直接从Milton Friedman的股东价值理论讲到现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变,然后引用了三篇最新的顶刊论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对星巴克的报告提出了三个我闻所未闻的批判性角度。

那十分钟,我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在听博士生开题报告,脑子一片空白。那天晚上我失眠了,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格来这里?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被碾压”的感觉,其实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用最快的速度去学习和吸收。为了跟上队友的思路,我开始疯狂地阅读。以前可能一周才读完一篇的学术论文,现在逼着自己一天读三篇。我开始主动去学那些我以为用不上的技能,比如R语言和SQL,因为我发现小组里做数据分析时,这些是基本操作。

有一个小组项目,需要我们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估值。组里的印度大神用Python写了个爬虫,自动抓取了公司过去十年的所有财务数据和新闻公告,然后建了一个动态的DCF模型。我看呆了,也彻底被激发了兴趣。项目结束后,我缠着他教我Python,他也很乐意分享。期末的时候,我也能独立写出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脚本了。这种学习效率,如果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里,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尝试。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不自觉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你做的PPT,不会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而是会去学习如何用更专业的方式进行数据可视化。你发言的时候,不会再满足于陈述事实,而是会努力去构建自己的逻辑框架和批判性观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课堂教学都来得深刻。

渐渐地,我不再把他们当成是带来压力的“卷王”,而是看作一起打怪升级的“神队友”。我们会在PwC学习区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会在项目成功交付后,一起去学校的酒吧Dirty Duck喝一杯庆祝。那种感觉,就像是和一群高手过招,虽然过程很累,但每次过招之后,你都感觉自己的内力又精进了一分。

为什么我竟然“卷”得很快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日子也太苦了吧?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但神奇的是,我,以及我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处在一种“卷并快乐着”的状态。这种快乐,源于一种强烈的、肉眼可见的成长感。

首先,是解决难题的成就感。WBS的课程设计非常偏重实践,很多作业都是模拟真实商业世界里的挑战。当你和团队一起,花上几天几夜,攻克一个复杂的案例,建立一个精密的模型,或者完成一份让教授都点头称赞的商业计划书时,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Corporate Finance》的课,期末项目是模拟一场杠杆收购(LBO)。我们要自己选择一个目标公司,然后从头开始搭建一个完整的LBO模型,计算各种回报率指标,并最终给出一个“Go”或“No-Go”的投资建议。这个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财务预测、债务结构设计、敏感性分析等无数个细节。我们小组几乎是住在了图书馆,每天都在和Excel里的几千个单元格作斗争。当最后我们把一份近百页的投资备忘录交上去,并且在pre中成功地回答了教授各种刁钻的问题时,那种感觉,就像真的完成了一笔几亿美金的交易一样。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两个字:值得。

其次,是知识和技能的飞速增长。在WBS的一年,我学到的东西可能比我本科四年加起来的还要多、还要扎实。这里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迫你去思考、去应用。你不仅会知道什么是Black-Scholes模型,你还会亲手用代码去实现它。你不仅会背诵波特的五力模型,你还会用它去解构一个真实行业的竞争格局。

WBS还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来帮助你成长。比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免费访问包括FactSet、Capital IQ、WRDS在内的顶级金融数据库,这些资源在商业世界里每年的使用费都高达数万美元。CareersPlus团队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技能提升工作坊,从“如何优化你的LinkedIn个人资料”到“高级Excel建模技巧”,应有尽有。还有源源不断的行业大咖讲座,我听过黑石集团合伙人分享的私募股权投资心得,也听过联合利华市场总监讲的品牌全球化战略。你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吸收最前沿的知识,离那个更专业的自己越来越近。

最后,这种快乐也来自于一种归属感。当周围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拼尽全力时,你不会感到孤独。你会发现,凌晨三点的图书馆里灯火通明,走廊里总能碰到和你一样顶着黑眼圈去接咖啡的同学。大家会互相打气,会分享学习资料,会在朋友圈里为对方拿到面试offer而真心点赞。这种“战友情”,是留学经历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所以,“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何而“卷”。在WBS,你的每一次努力,都能看到清晰的回报。这种正反馈,让你有动力不断地向前冲,让你在疲惫中也能找到坚持下去的乐趣。

别忘了,校园里还有天鹅和湖

说了这么多“卷”的故事,是不是让你觉得华威的生活只有学习?当然不是!这也是我想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从高压中抽离,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平衡。

华威大学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解压场所。它不像很多英国大学那样坐落在市中心,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学公园。校园中心有几个大湖,湖里有著名的华威“校霸”——天鹅和各种水禽。学习累了,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沿着湖边散步。看着天鹅优雅地划过水面,听着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感觉整个人的神经都放松了下来。

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堪称一流。体育中心(Sports and Wellness Hub)非常新,里面有巨大的健身房、攀岩墙、游泳池和各种球类场馆。我办了张健身年卡,每周强迫自己去两到三次,出一身汗,把脑子里的估值模型和营销理论全都暂时忘掉。运动真的是最好的解压方式,没有之一。

华威的社团文化也非常发达。华威大学学生会有超过250个注册社团,从学术类的投资社团、咨询社团,到兴趣类的戏剧社、烘焙社、摇滚乐队,总有一个能让你找到组织。我加入了一个徒步社团(Hiking Club),每个月会组织去周边的国家公园徒步,比如峰区(Peak District)或者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和一群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爬山看风景,聊聊学习之外的天马行空,是给精神“充电”的最好方式。

校园里的华威艺术中心(Warwick Arts Centre)也是个宝藏地方。它是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综合性艺术中心之一,常年有各种电影、戏剧、音乐会和艺术展览。我用学生折扣看过几场非常棒的话剧和交响乐演出,那种沉浸在艺术里的感觉,能让你暂时忘记所有的deadline。

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点,是WBS教会我的重要一课。它让你明白,“卷”不是要你24小时连轴转,而是要提高效率,在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在休息的时候也彻底放松。张弛有度,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

写在最后,给即将启程的你

如果你问我,再选一次,还会来WBS吗?我的答案是,毫不犹豫。是的,这里很累,压力很大,但它也给了我脱胎换骨的成长。

所以,别被“卷”这个字吓到。把它看作一个机会,一个让你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在你打包行李之前,我想给你几句大白话建议:

第一,心态放平。你身边会有很多大神,但别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你的目标不是要超过所有人,而是要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一点点。

第二,脸皮要厚。不懂就问,无论是问教授还是问同学。在WBS,没有人会因为你提问而笑话你,大家都很乐于分享。很多时候,你卡住好几天的问题,可能大神同学一句话就点醒你了。

第三,学会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商学院的精髓在于团队。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高效协作,这项软技能可能比你学到的任何金融模型都更重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请一定,一定要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放下你手里的书,去湖边坐一坐,看看那些悠闲的天鹅。它们会提醒你,留学不只有GPA和Offer,还有眼前的风景和生活本身。

祝你在华威,卷得风生水起,也玩得热气腾腾!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