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大这个专业,毕业后去改变世界

puppy

总想学点酷的,以后不只想进大厂“卷”,还想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来聊聊悉大这个“宝藏”专业吧!它超级跨界,把设计思维、编程和前沿科技全揉在了一起。在这里,你不是在死记硬背理论,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亲手把想法做成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项目——比如为弱势群体设计便捷的App,或者用交互艺术呼吁环保。毕业后,你的简历上不只有硬核技能,更有改变世界的故事和底气。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吗?快来文章里一探究竟!

悉大 MIDEA 专业速览
专业全称:Master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 (MIDEA),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硕士。
核心技能:设计思维 + 创意编程 + 用户研究 + VR/AR + 物理计算(硬件交互)。
适合人群:不想被单一学科定义,想动手创造,对解决社会问题有热情,背景不限(文商理艺工皆可)。
毕业去向:不止是 UX 设计师,更是创意技术专家、社会创新顾问、新媒体艺术家、产品经理……
一句话总结:一个教你如何用科技和设计,给世界带来一点点美好改变的“神仙”专业。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一个人在租来的小房间里,开着台灯,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大学专业列表。金融、会计、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这些名字你都认识,甚至能想象出毕业后穿着西装,在CBD写字楼里敲键盘的样子。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确”,那么“有前途”。

但你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问:“就这样了吗?我折腾这么远,漂洋过海来留学,就是为了成为一颗精密的螺丝钉吗?”

我认识一个叫 Leo 的朋友,他就是这样。本科在国内读的软件工程,代码敲得飞快,算法也刷得滚瓜烂熟。所有人都觉得他会去悉尼,找个大厂,当个高薪程序员。但他却在申请季的最后一个月,把所有志愿都改了。

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科技展,看到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设计了一款“记忆盒子”。老人触摸一个旧物件,盒子就能播放一段相关的家庭录音或视频。那一刻,他看到一位老奶奶脸上露出的那种既迷茫又惊喜的表情,突然觉得,代码原来可以这么温暖。它可以不只是优化服务器的效率,还可以修复一段正在褪色的记忆。

那一刻,Leo 不想只做一个“工程师”了。他想做一个“创造者”,一个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于是,他一头扎进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有点“非主流”的专业。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的,就是悉尼大学里这个像 Leo 一样,让很多留学生找到“初心”的宝藏专业——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硕士(Master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我们通常亲切地叫它 MIDEA。

这个名字超长的专业,到底在学些啥?

“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感觉像是设计师和程序员的“混血儿”,又带点艺术家的气质。没错,你猜对了一半。

简单来说,这个专业研究的是“人与科技如何更好地对话”。它关心的问题不是“这个 App 的按钮应该是什么颜色”,而是“我们如何设计一个系统,让视障人士也能毫无障碍地使用手机导航?”或者“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艺术装置,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冰川融化的速度?”

所以,你在这里学的,是一个“超级工具箱”。

首先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这不是让你画画,而是教你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你会像侦探一样,学习如何做用户访谈,去真正理解你服务的人群有什么痛点。比如,悉大设计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为了给悉尼的流浪者设计一个信息服务平台,真的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去和街头的人们聊天,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花哨的功能,可能只是一个能告诉他们哪里有免费热水的地图。

然后是“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可不只是在电脑上用 Figma 或 Sketch。你会接触到“创意编程”(Creative Coding),用 Processing 或 p5.js 这样的语言,让代码“画”出美丽的动态视觉效果。你还会玩“物理计算”(Physical Computing),用 Arduino 和各种传感器,把你的代码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想象一下,你做的植物,能在缺水的时候通过闪烁特定颜色的灯光来“告诉你”它渴了。根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2022年的一份报告,将数字技术与物理世界结合的物联网(IoT)设备,在农业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价值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增长超过250亿澳元。你学的,正是这个未来的核心技术。

最后,还有“前沿科技”。VR/AR、可穿戴设备、数据可视化……这些听起来很酷的名词,都会成为你手中的“画笔”。在悉大的 Immersive Learning Lab 里,学生们可以戴上 VR 头显,走进自己亲手搭建的虚拟世界。去年毕业展上,就有一个学生团队做了一个 VR 项目,让体验者“潜入”被塑料污染的深海,那种窒息感和视觉冲击力,比看一百篇环保文章都来得震撼。

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疯狂”的实验

如果你厌倦了那种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笔记的传统课堂,那 MIDEA 的学习模式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这里的核心是“Studio”(工作室)文化。

一个 Studio 就像一个项目孵化器。十几个人一个班,围坐在一起,没有固定的座位。教授更像是你的项目导师或者客户,他会抛出一个真实的社会议题,比如“如何改善城市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或者“怎样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原住民文化?”

接下来,没有课本,没有考试范围。你需要自己和团队一起,经历头脑风暴、用户调研、制作原型、测试、推翻、再来……整个学期,教室的墙上会贴满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桌子上堆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模型——用纸板做的手机 App 界面、用乐高和电线搭的智能设备雏形、甚至是模拟用户体验的“角色扮演”。

我记得有个学姐分享过她们小组的一个项目。她们的课题是“食物浪费”。她们没有上来就想着要做一个 App,而是先跑去悉尼的 Paddy's Market,在关门后观察小贩们扔掉了多少“长得丑但还能吃”的蔬菜水果。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数据,澳大利亚每年人均浪费超过700公斤的食物。这个数字让她们非常震惊。

她们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打折 App。但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下载了也懒得用。后来,她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把方向转向了社区。最终,她们设计了一个叫“Community Fridge”(社区冰箱)的实体项目方案。在社区里放置一个共享冰箱,商家和居民可以把多余的、即将过期的食物放进去,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免费取用。她们甚至用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在学校的 DMaF Lab(设计建模与制造实验室)里做出了冰箱的1:5模型,还设计了一套简单易懂的标识系统。这个项目虽然没有真的落地,但她们展示的全套研究过程和设计方案,在毕业展上获得了很高评价,也让其中一位组员拿到了一家社会创新咨询公司的面试机会。

这就是 MIDEA 的魅力。它不要求你交出一份100分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大胆地去尝试、去犯错,并从失败中学习。你的价值,体现在你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你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上。

毕业了,我能去哪?改变世界听起来很酷,但能当饭吃吗?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学了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业市场认吗?

答案是:非常认!而且你的选择,比你想象的要宽广得多。

先说最主流的路径:科技行业。你完全可以胜任交互设计师、UX 研究员、产品经理等职位。而且,你比传统的计算机或设计背景的毕业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跨界能力。你既懂技术实现的逻辑,又懂用户体验的同理心。LinkedIn 在其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中指出,“软技能”如创造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雇主最看重的品质之一。而这些,恰恰是 MIDEA 项目的核心训练内容。

悉尼本地的科技巨头,比如 Atlassian 和 Canva,每年都会招聘大量的交互设计师。一位 MIDEA 的毕业生,现在就在 Canva 担任 Senior Product Designer。他曾分享说,面试时,他没有大谈自己精通多少软件,而是分享了自己做过的一个关于“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课程项目。他详细讲述了如何与老年人访谈,如何制作大字体的纸质原型给他们测试,如何发现他们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怕点错”的恐惧心理。这种深入的用户洞察和同理心,最终打动了面试官。

但你的路,绝不止于科技大厂。

你还记得前面提到的 VR 海洋污染项目吗?做这个项目的学生之一,毕业后没有去互联网公司,而是加入了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担任“沉浸式体验设计师”。她的工作就是利用 VR、AR 和交互装置,把枯燥的历史和科学知识,变成能让游客身临其境的奇妙旅程。想象一下,你设计的展览,能让一个10岁的孩子在虚拟世界里和库克船长的船员对话,或者亲手“触摸”到大堡礁里正在白化的珊瑚。这难道不酷吗?

还有人去了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部门。比如,为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设计更人性化的线上预约系统,或者为公益组织开发一个帮助残障人士寻找无障碍设施的 App。根据澳大利亚社会企业发展报告(PACE 2022),澳大利亚有超过12,000家社会企业,它们迫切需要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社会情怀的人才。

更勇敢一些的,选择了自己创业。有校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提供新媒体艺术解决方案。也有人回国后,和朋友一起开发专注于儿童编程和艺术启蒙的教育产品,把在悉尼学到的“玩中学”理念带给更多孩子。

你看,这个专业给你的,不是一张通往某个特定岗位的“门票”,而是一张可以探索广阔世界的“地图”和一套强大的“生存工具”。你的职业天花板,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什么样的人,适合这片“试验田”?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那个“天选之子”呢?

这个专业最棒的一点,就是它对背景的包容性。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学什么的都有:有敲了四年代码的程序员,有画了四年图的建筑师,有研究了四年消费者心理的商科生,甚至还有写小说的文学生和做雕塑的艺术家。

学校看重的,不是你现在的技能有多牛,而是你的潜力和思维方式。

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 当看到一个不方便的设计时(比如一个很难用的门把手,一个让人迷惑的网站),你会忍不住在心里吐槽,并开始构思“如果我来做,我会怎么改”吗?
  • - 你是那种喜欢把东西拆开,研究它内部构造,再试着自己组装起来的人吗? - 你相信科技的力量,但又觉得纯粹的技术有点“冷冰冰”,希望它能更有温度、更有趣吗? - 你享受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协作,在争论和碰撞中产生新想法的过程吗?

如果大部分答案是“Yes”,那么恭喜你,你的 DNA 里可能就刻着“交互设计师”的基因。

申请这个专业,作品集(Portfolio)是关键。别担心,它不要求你拿出已经上线的大型项目。你可以把你做过的任何能体现你“发现问题-思考-动手解决”能力的东西放进去。

可以是你为学校社团设计的一张海报和宣传流程,并附上你对“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的思考。可以是你用 Keynote 或 PPT 做的一个 App 交互原型,哪怕功能简单,但能清晰地说明你的设计逻辑。可以是你用手机拍摄剪辑的一段小短片,讲述一个你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是你写的一篇博客,深入分析了某款你喜欢的产品的优缺点。

核心是,要展示出你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力。告诉招生官,你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动手的人。

选择一个专业,特别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是一次人生重要的投资。你可以选择一条稳妥的路,毕业后按部就班,拿到不错的薪水。这没有任何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你心里还有那么一团火,觉得年轻就该折腾点不一样的事,想在赚钱谋生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是让一个 App 对盲人更友好一点,让一个展览更好玩一点,让一个社区的邻里关系更紧密一点……

那么,不妨把目光投向这里。在这里,你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找工作”,更是如何“创造工作”。你的简历上,写的将不只是一项项技能,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试图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故事。而这,或许才是留学能带给你的,最宝贵的财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