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掏心窝子说几句 |
|---|
选专业前,请务必干三件事: 1. 查工作:别光看专业名字,去加拿大官方的 Job Bank 网站搜搜,这个专业对应的职位多不多,工资怎么样,对语言和经验有啥要求。 2. 看移民:你的专业毕业后,容不容易拿到工签?对应的职业在不在省提名(PNP)的优先列表里?在联邦快速通道(EE)打分系统里是不是高分职业?这决定了你能不能留下来。 3. 想退路:如果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你有没有备选方案?比如辅修一个热门技能(像编程、数据分析),或者选一个带Co-op(带薪实习)的项目,提前给自己铺路。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在加拿大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长。
还记得我刚拿到多大offer那会儿,我妈激动得差点就在家族群里放鞭炮了。我录的专业是“古典文学研究”,听听,多有文化,多高大上!中介老师当时跟我说:“这专业能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以后干啥都行!” 我信了,一头扎了进去,每天读着荷马史诗,分析着莎士比亚,感觉自己就是未来的文化巨匠。
四年后,毕业典礼上,我穿着租来的学士服,意气风发。可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我的CS同学手握三个大厂offer,纠结去哪个城市的时候;当商科的朋友已经开始在downtown的金融公司里指点江山的时候,我,一个古典文学学士,正在谷歌上搜索:“加拿大 文科毕业生 能干什么”。搜索结果呢?要么是薪水微薄的图书馆助理,要么是要求本地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要么,就是去读个更有用的硕士……
那一刻我才明白,中介口中的“干啥都行”,真实的意思很可能是“干啥都够不着”。
今天,我不想跟你灌鸡汤,也不想跟你画大饼。我就想以一个踩过坑、流过泪的过来人身份,跟你聊聊加拿大留学里最大的一个“坑”——专业选择。有些专业,真的,谁爱去谁去,咱们想毕业就找工作、就办移民的留学生,千万别碰。这不是偏见,这是用真金白银和宝贵青春换来的血泪教训。
天坑一:纯理论人文社科(情怀不能当饭吃)
典型专业: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等
这类专业听起来特别有深度,能让你思考人生、洞察社会。这都没错,如果你家里有矿,来加拿大就是为了体验生活、提升自我,那请随意。但如果你跟我一样,背负着几十万的学费,希望能在这里扎根立足,那这类专业就是第一号红色警报。
为什么坑?
1. 职业路径模糊,直接对口工作极少。
你学历史,毕业了能当历史学家吗?你学哲学,能去当哲学家吗?能,但那些都是金字塔尖上的职位,需要读到博士,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大部分还都被本地人占着。我们普通毕业生,学的那些屠龙之技,在招聘市场上几乎毫无用武之地。
我有个朋友,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硕士毕业,简历金光闪闪。结果呢?找了半年工作,最好的offer是一家博物馆的兼职讲解员,时薪 barely above minimum wage(刚超过最低工资)。她苦笑着跟我说:“我能给你讲一整天毛利人的图腾文化,但HR只想知道我会不会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
2. 语言和文化壁垒高到离谱。
人文社科的核心是什么?是语言、是文化、是沟通。在一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你觉得你的英语再好,能好过本地人吗?你去应聘一个文案、编辑或者政策分析员的岗位,面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你的优势在哪里?他们不仅语言地道,对本地文化的理解和人脉网络更是我们留学生难以企及的。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数据,即使在毕业后五年,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收入中位数,也远低于工程、计算机和商科的毕业生。比如,2022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015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人文(Humanities)专业的学士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的年收入中位数约为$52,000加元,而同期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则达到了$80,000加元以上。这近三万刀的差距,在多伦多、温哥华这种高消费城市,就是生活质量的天壤之别。
3. 移民路上举步维艰。
这可能是最致命的一点。加拿大的移民系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筛选机制,它需要的是能立刻为经济做贡献的技术人才。你打开联邦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的职业列表(NOC/TEER系统),会发现大部分加分高、被省提名(PNP)抢着要的,都是诸如软件工程师、护士、电工、会计这类技术性岗位。你一个历史学毕业生,能匹配什么职业?“大学教授及讲师”(TEER 1 - 41200)?这个要求博士学位,而且职位稀少。“档案管理员”(TEER 2 - 52100)?一个城市可能就几个空缺。大部分人文社科毕业生最后能找到的工作,比如行政助理、客服,往往在移民打分系统里不占优势,或者干脆就不符合申请要求。
血泪警告:如果你真的热爱这类专业,把它当成兴趣爱好,或者辅修一个。主专业一定要选一个能让你在加拿大活下去的“硬技能”专业。
天坑二:部分纯理论科学(听着像科学家,干着实验员的活)
典型专业:纯生物学、理论物理、纯化学等
“我是学Biology的。” 这话说出去,感觉自己未来就是穿着白大褂、拯救世界的科学家。现实往往是,你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给真正的科学家洗试管、养小白鼠。
为什么坑?
1. 本科学历不上不下,非常尴尬。
在北美,这类纯科学的本科学位,很多时候被看作是“预科”,是为读医学院、药学院、或者继续读研读博做准备的。但问题是,医学院、牙医学院这些顶级的专业学院,对国际生的名额限制极其严格,几乎是凤毛麟角,录取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不继续深造,直接拿本科学位找工作呢?你会发现,你能做的岗位大多是Lab Technician(实验室技术员)。根据加拿大招聘网站Indeed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多伦多地区实验室技术员的平均年薪大约在4万到5万加元之间。这个薪水,不仅无法支撑你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移民打分上毫无竞争力。
我认识一个UBC生物系毕业的学姐,成绩非常好,但申请医学院失败了。她毕业后在一家生物公司做技术员,每天就是重复性的细胞培养和数据记录,干了两年,工资没怎么涨,感觉职业发展也到头了。她最后没办法,又申请了一个college的生物技术文凭(diploma),学了更偏应用的技能,才算跳出了这个循环。
2. 知识过于理论化,与市场需求脱节。
你可能知道细胞线粒体的所有功能,能画出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式,但公司招聘时,他们想知道的是:你会不会用Python做生物信息学分析?你懂不懂CRISPR基因编辑的最新应用?你有没有操作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这些实用的、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的技能,在很多纯理论的本科课程里是不会深入教的。
相比之下,那些名字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的应用型专业,比如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医学检验(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食品科学(Food Science),因为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还经常带有Co-op实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好得多。
血泪警告:如果你对科学充满热情,请选择一个“应用”或者“技术”导向的专业。或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好读研读博的道路,并且有意识地去实验室做志愿者、积累科研经验,为深造铺路。千万别抱着一个纯理论的本科学位,幻想毕业就能找到高薪的科研工作。
天坑三:部分艺术类专业(才华很可能被埋没)
典型专业:纯艺术(Fine Arts)、音乐表演、戏剧等
加拿大拥有世界顶级的艺术院校,比如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OCAD大学。能来这里追逐艺术梦想,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是,“酷”和“能生存下去”是两码事。
为什么坑?
1. 收入极不稳定,严重依赖人脉。
艺术家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职业,你的收入不取决于你工作了多久,而取决于有没有人欣赏并愿意为你的作品买单。这充满了不确定性。加拿大艺术委员会(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的报告显示,加拿大艺术家的个人年收入中位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需要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更重要的是,艺术圈是一个极度依赖人脉(Networking)的圈子。画廊老板、策展人、经纪人、乐团指挥……这些关键人物,大多是在长期的本地文化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的。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语言和文化背景都不同,想打入这个圈子,难度可想而知。
我的一个前室友,是学小提琴演奏的,技术非常好,拿过不少奖。毕业后,他想进交响乐团,但几十上百个本地音乐家去竞争一个位置,他连面试机会都很难拿到。他试着去街头表演、在餐厅驻场,收入非常不稳定。最后为了保住工签,他不得不在一家琴行做起了销售。
2. 移民路径狭窄且要求苛刻。
对于艺术生来说,常规的技术移民道路几乎走不通。因为很难有雇主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全职的、符合移民要求的“艺术家”职位,并为你出具LMIA(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
唯一的希望似乎是联邦的“自雇移民”(Self-employed Persons Program)。但你仔细看看它的要求,就知道这有多难了。它要求申请人在过去五年内,有至少两年的“世界级”或“国际知名”水平的自雇经验,并且要证明你有能力在加拿大继续靠自己的专业养活自己。什么是“世界级”?你得拿过国际大奖,或者你的作品在国际上展出过。这对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血泪警告:如果你真的热爱艺术,可以考虑一些与商业结合更紧密的专业。比如,喜欢画画,可以学视觉传达设计、UI/UX设计、游戏原画设计。喜欢音乐,可以学录音艺术、音乐制作。这些专业既能满足你的创作欲,又能让你掌握一门实打实的市场需要的技术,毕业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办移民,路都会宽很多。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
吐槽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教训里,找到一条更稳妥的路。选专业这件事,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从来不只是“我喜欢什么”,而是一个关乎未来的战略决策。它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你几十万学费砸下去,是听个响,还是能有个回报。
别再傻乎乎地听中介画饼了,他们的任务是把你送出国,你的未来他可不负责。
也别光看学校排名和专业名字,多伦多大学的哲学系再牛,毕业找不到工作也白搭。
在你最终按下确认键之前,自己动动手,去加拿大的招聘网站上搜一搜,看看你想学的专业,在你想去的城市,到底有多少招聘岗位,薪资待遇如何。去移民局的官网上看一看,这些岗位对应的职业代码(TEER Code)是不是移民局喜欢的香饽饽。
记住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没背景、没家底的普通留学生来说,“先谋生,再谋爱”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先选一个能让你毕业后找到工作、拿到身份的专业,让自己有底气、有资格留在这个国家。当你站稳了脚跟,有了稳定的生活,你再去追求你的诗和远方,那个时候,你才有真正的、从容的选择权。
别让你四年的青春和父母的血汗钱,最后只换来一张漂亮的毕业证和一张回程的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