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彩虹房,我在世界尽头留学

puppy

我当初就一头扎进了“世界尽头”——一个推开窗就是冰山,房子像彩虹糖一样散落的小镇。说实话,来之前我也怕,怕这里的极夜和寒冷会把人吞没,怕一个人扛不住孤独。但你猜怎么着?我在这里遇见了最暖的人心,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追过极光,也在暖气房里分享过滚烫的咖啡和心事。这里没有繁华的街景,却让我学会了和自己好好相处,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如果你也对这种非典型的留学生活感到好奇,或者正在异国他乡寻找一份归属感,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陪伴和勇气。

极地留学心理建设清单
拥抱孤独,而非对抗:承认独处是常态,把它变成自我增值期,而不是空虚的惩罚。
主动社交,哪怕是尬聊:在小圈子里,等待不会带来朋友。主动说“Hi”,参加所有你能参加的活动,尴尬总比孤单好。
投资保暖装备,别心疼钱:物理上的温暖是心理温暖的基石。一件好的羽绒服和一双防水雪地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备好维生素D和阳光模拟灯:别跟“季节性情绪失调”(SAD)硬扛,科学地应对极夜带来的情绪低谷。
降低期待,发现微小快乐:这里没有都市的便利和繁华。学会为一杯热巧、一次晴天、邻居的一个微笑而感到幸福。

嘿,lxs.net的朋友们,我是小编阿澈。

还记得我收到格陵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妈盯着邮件看了足足三分钟,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我:“闺女,咱家是不是没钱了?你要去这么个地方勤工俭学?”

我哭笑不得。当时的我,脑子里全是国家地理纪录片里的画面:巨大的冰川崩裂入海,因纽特人划着皮划艇,还有那些像乐高积木一样散落在雪地里的彩色房子。我觉得这简直酷毙了。于是,在朋友们都飞往伦敦、纽约、悉尼这些繁华都市时,我义无反顾地收拾了两个塞满羽绒服和羊毛袜的巨型行李箱,一头扎进了这个被称作“世界尽头”的地方——格陵兰岛的伊卢利萨特。

飞机降落前,我从舷窗往下看,除了白色,还是白色。无边无际的冰原和雪山,像一张揉皱了又铺开的白纸。直到我看到了那些小小的、彩色的房子,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像一把不小心打翻的彩虹糖,倔强地在这一片纯白里宣告着生命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脏砰砰直跳,一半是探险家式的兴奋,一半是即将独自面对未知的巨大恐惧。这种感觉,我想每一个拖着行李箱,站在异国他乡机场出口的你,都懂。

被零下30度和永恒黑夜支配的恐惧

来之前,我对寒冷的想象力仅限于“多穿点”。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冷,是一种有攻击性的、会钻进你骨头缝里的魔法攻击。我第一次出门,穿上了我最厚的羽绒服,结果不到五分钟,感觉眉毛、睫毛、甚至鼻毛都结了冰,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吸入冰碴子。手机电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80%直接跳到关机。那一刻我才明白,天气预报上写的-30℃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生存模式的切换键。

根据格陵兰统计局(Statistics Greenland)的数据,伊卢利萨特一月的平均气温大约在-15℃到-25℃之间,但体感温度因为凛冽的海风,常常会达到-40℃。在这里,穿衣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当地人教我的“三层穿衣法”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最里层是排汗的羊毛内衣,中间是抓绒或薄羽绒的保暖层,最外面才是防风防水的硬壳外套。我花了大半个学期的生活费,投资了一双Sorel的雪地靴,当我的脚踩在没过膝盖的雪里却依然温暖干燥时,我才觉得这钱花得比任何一支口红都值。

比严寒更磨人的,是极夜(Polar Night)。从11月底到次年1月中旬,太阳完全不会升出地平线。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深蓝色的暮光里,一天24小时,只有中午那两三个小时天色会稍微亮一点,像是永远不会天亮的黎明。刚开始觉得很新奇,但一周之后,巨大的疲惫感和压抑感开始袭来。整个人昏昏沉沉,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只想睡觉。这就是典型的“季节性情绪失调”(SAD)。有研究表明,在高纬度地区,高达10%的人口会受到SAD的显著影响。

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告诉我们,对抗SAD不能靠“意志力”。我们学生宿舍的公共休息室里,都配有几台“阳光模拟灯”,每天早上对着它“晒”上半小时,成了我们的续命仪式。我还学着当地人,在窗台上点满蜡烛,屋里永远开着暖黄色的灯。大家会频繁地组织各种室内派对,一起做饭、看电影、玩桌游。原来,当外部世界变得黑暗寒冷时,人们会本能地向内寻找光明和温暖。那种陌生人之间因为共同抵御一种环境而产生的亲密感,是我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没有体验过的。

在只有4000人的小镇,我学会了如何“搭讪”

伊卢利萨特常住人口不到5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格陵兰本地的因纽特人。整个镇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你出门买个菜,能碰见三五个熟人。这里没有购物中心,没有电影院,唯一的娱乐场所可能就是镇上的一个小酒馆和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对于一个习惯了都市便利生活的我来说,这种“无聊”一开始是致命的。

更致命的是孤独。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个。大家各自有研究课题,很难像在普通大学里那样,有固定的班级和集体活动。很多时候,我一整天都待在自己的小屋里,窗外是呼啸的风雪和一望无际的冰山,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孤岛。

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唯一一家超市里闲逛,漫无目的地看着货架上那些丹麦语标签的商品。一个格陵兰大婶推着购物车经过我身边,突然停下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问我:“你看起来很迷茫,需要帮忙吗?”我愣住了,然后我们竟然就这么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哪种黑面包好吃,哪种海豹肉罐头是本地人的最爱。最后,她邀请我周末去她家参加“Kaffemik”。

“Kaffemik”是格陵兰一种非常传统的社交形式,有点像我们这边的“流水席”。主人家会准备好咖啡、蛋糕和各种点心,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可以随时上门拜访,坐一会儿,聊聊天,吃点东西就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一种在漫长冬季里维系社区情感的重要方式。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当地人的家,屋子里挤满了人,温暖又嘈杂。虽然很多时候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每个人都会对我报以最真诚的微笑。那一刻,我强烈的疏离感,被一杯滚烫的咖啡和一块甜腻的蛋糕瞬间融化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去。主动跟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微笑点头,在镇上唯一的咖啡馆里一坐一下午,和老板聊他年轻时出海打猎的故事。我加入了镇上的徒步俱乐部,和一群平均年龄50+的大叔大妈们,在冰天雪地里追逐日落。我发现,在这样一个小而紧密的社区里,只要你愿意敞开一道门缝,就会有无数双温暖的手把你拉进去。根据《小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小型、孤立的社区往往会形成更强的社会凝聚力和互助行为,因为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更强。在这里,社交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品。

冰山、极光和我那不值一提的烦恼

如果说对抗严寒和孤独是这场留学的“磨练”,那么大自然回馈给我的,则是任何繁华都市都无法比拟的“恩赐”。

我的住处,推开窗就是著名的伊卢利萨特冰峡湾(Ilulissat Icefjord),它在2004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每天,成千上万座大小不一的冰山从冰川上剥离,漂浮在海面上。它们不是静止的,在洋流和风的作用下,它们每天都在移动,变换着阵型。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照在冰山上,折射出幽蓝色的光,美得不真实。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搬个椅子坐在窗前,看着这些几万年前形成的冰山,听着它们偶尔因为融化或碰撞而发出的、如同雷鸣般的巨响。你会突然觉得,人类历史和个人的烦恼,在这样永恒而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不值一提。

当然,还有极光。在来之前,极光对我来说是存在于明信片和纪录片里的梦幻景象。而在这里,它是冬日夜空的主角。我第一次看到极光大爆发的那个晚上,是和几个朋友徒步到镇子外没有光污染的山坡上。当那道绿色的光带毫无征兆地在天空中舞动起来,从地平线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像一条巨大的、流动的光之河,我们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吸气声。那一刻,你真的会词穷,任何形容词都显得苍白。你只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宇宙的敬畏。

根据挪威北极大学(UiT)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伊卢利萨特等地,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之间,只要天气晴朗,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机会看到极光。追极光成了我们留学生圈子里最受欢迎的活动。我们会下载各种预测App,时刻关注地磁活动指数(Kp-index),然后半夜三更,裹成一个球,冲进零下二十度的黑夜里。我们在雪地里冻得鼻涕直流,却因为看到极光而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喊大叫。这些经历,成了我留学记忆里最闪亮、最温暖的碎片。

在世界尽头,学点“没用”的知识

很多人可能会问,跑到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到底能学到什么?真的对未来有帮助吗?

我的专业是北极研究(Arctic Studies),这是一个在国内听起来非常冷门的交叉学科,涉及冰川学、海洋生物学、因纽特文化和地缘政治。但在这里,我拥有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实验室”。我的课堂,可以是在出海的科考船上,采集浮游生物的样本;也可以是在冰川的边缘,学习如何测量冰层厚度;还可以是坐在当地长老的家里,听他讲述祖辈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这种沉浸式的、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任何一所位于温带都市的大学都无法提供的。比如,我们有一个项目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本地雪橇犬文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海冰结冰期变短、变薄,严重影响了当地猎人冬季的出行和捕猎,直接导致雪橇犬的数量在过去二十年里减少了近一半(根据格陵冷新闻Sermitsiaq报道)。当我亲身走访那些猎人家庭,看到他们因为无法出海而失落的眼神,和那些无事可做、日渐消瘦的雪橇犬时,气候变化不再是新闻里遥远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在发生的生存危机。

在这里学习,你获得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无法复刻的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你在未来的求职或深造中,成为一个有故事、有深度的人。毕竟,在简历上写“曾在格陵兰进行冰川动力学实地考察”,听起来就比“参加过xx商业模拟挑战赛”要酷得多,不是吗?

写给同样在寻找归属感的你

我知道,我的故事可能有点极端。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留学目的地,都比我这里“正常”得多。但我想,无论你是在纽约的摩天大楼里感到迷茫,还是在澳洲的阳光沙滩上感到孤单,那种身处异乡、试图寻找立足之地和内心归属感的心情,我们都是相通的。

如果你也对这种非典型的留学生活感兴趣,或者正在为如何融入新环境而苦恼,也许我的一些“大白话”建议能帮到你:

先说说钱的事儿。北欧和格陵兰的消费水平,真的不是开玩笑。一份最简单的汉堡套餐可能就要人民币150块。所以,学会做饭是第一生存技能。出发前多跟爸妈学几道拿手菜,带上一些家乡的调味品,不仅省钱,更是治愈“中国胃”和乡愁的良药。同时,仔细研究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很多针对国际学生的机会,你不去申请就永远不知道。

你的羽绒服可能真的不够暖。别迷信那些时尚品牌的羽绒服,在真正的严寒面前它们不堪一击。去户外运动品牌店,找那些明确标出“充绒量”和“蓬松度”的专业装备。记住,保暖的核心在于“分层”和“干燥”,投资一套好的美利奴羊毛内衣和一双防水保暖的雪地靴,比什么都重要。

别一个人硬扛着。如果你觉得情绪低落,持续提不起精神,一定要去寻求帮助。这不丢人。几乎所有国外的大学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跟咨询师聊聊,或者跟朋友倾诉,或者像我一样,去找个当地大妈“尬聊”,你会发现把心里的石头说出来,会轻松很多。主动,是治愈一切孤独的解药。

留学,不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沉浸式的“人生实验”。你可以选择一条安稳寻常的路,也可以像我一样,选择一条人迹罕至、充满未知的路。无论哪条路,都会有挑战,也都会有风景。

在世界尽头的这一年,我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光鲜亮丽的都市精英,却学会了如何在风雪中辨认方向,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如何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这里没有繁华的街景,却让我看到了最壮丽的星空和冰山。我想,这可能就是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而是通过在一个“不同”的地方生活,最终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去一点点温暖和勇气。无论你现在身处何方,请相信,你脚下的那片土地,无论繁华或寂静,都将是你独一无二的“世界尽头”,也是你全新故事的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