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剑学长划重点:A-Level选课三大天坑,千万别踩! |
|---|
| 天坑一:凭“兴趣”盲选。“我觉得心理学很有趣”,结果梦校的计算机系招生官在找的是手握高数船票的未来码农。兴趣很重要,但必须和大学专业要求对齐,否则就是一场昂贵的单相思。 |
| 天坑二:迷信“简单”科目。以为选个“水课”就能轻松刷分?G5大学的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小九九。他们更欣赏那些敢于挑战硬核科目并取得高分的学生,这代表了你的学术潜力和学习能力。 |
| 天坑三:信息闭塞,单打独斗。自己埋头研究官网,却错过了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和最新的录取风向。选课是信息战,多问一句,可能就帮你绕开一个大坑,离梦校更近一步。 |
英国高中选课指南:牛剑G5学长带你飞
嘿,未来的牛剑G5er们!
还记得我当年AS年级快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和我的好基友Leo正趴在宿舍床上,一边啃着Nando's,一边刷着UCAS。我俩的目标都很明确,G5。我瞄准了LSE的经济,他则非帝国理工的计算机不嫁。
突然,Leo像被电击了一样从床上弹起来,把鸡骨头扔在一边,脸色惨白地指着屏幕:“完了完了,Imperial的计算机……‘强烈建议’(Strongly Recommended)进阶数学(Further Maths)!”
我凑过去一看,可不是嘛。而Leo的A-Level组合是:数学、物理、经济。虽然也很强,但唯独缺了进阶数学这块“敲门砖”。当时他选课时觉得,三门A*已经够卷了,进阶数学太难,不如选个经济,以后万一想转商科还能用。
那个下午,我们就没再吃下一口东西。后来,Leo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自学AS的进阶数学,开学后软磨硬泡求学校让他加入A2的班级,过程那叫一个艰辛。虽然最后他如愿拿到了Offer,但那段“亡羊补牢”的经历,成了我们这届学生中最经典的“反面教材”。
Leo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无数聪明的脑袋因为A-Level选课时的一念之差,给自己的梦校申请之路平添了无数障碍,甚至直接被关在大门外。所以今天,作为你们刚从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杀出来的学长,我必须要把压箱底的选课秘籍掏给你们。这不只是选几门课那么简单,这是你为未来两年,甚至为你整个大学申请,铺下的第一块基石。
选课第一法则:从终点出发,倒推你的“必杀组合”
忘掉那些“我喜欢什么”或者“什么课容易”的念头。拿起你的笔记本,打开你想申请的大学和专业的官网页面,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逆向工程”。
大学对A-Level的要求,通常分为三种:
1. Required Subjects (必需科目): 没得商量,不选就直接“Application Unsuccessful”。就像你想学医,就不能不选化学和生物。这是你的入场券。
2. Recommended Subjects (推荐科目): 招生官虽然嘴上说“不是必须的”,但潜台词是“我们录取的学生基本都选了”。这就是Leo踩的坑——帝国理工的“强烈建议”进阶数学,基本可以等同于“必需”。
3. Facilitating Subjects (万金油科目): 这是罗素集团以前提出的一个概念,虽然现在不怎么提了,但思想精髓还在。这些科目代表了扎实的学术能力,比如数学、进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文学以及各门语言。无论你以后想学什么,选它们总不会错,能让你的选择面更广。
别犯懒,这个信息搜集工作没人能替你做。把Top 3梦校的专业要求都列在一个Excel表格里,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你会发现,通往顶尖大学的路,其实早就被这些“明文规定”给铺好了。
实战演练:四大热门方向的“黄金配方”
光说理论太空泛,我们直接上干货。下面我把几个最卷、也最热门的方向的“黄金选课组合”给你掰扯清楚,配上真实的大学要求和案例,让你看得明明白白。
经济/金融/管理:数学为王,高数加冕
想进LSE、牛津、剑桥的经济系?记住一句话:数学是你的身份证,进阶数学是你的VIP通行证。
黄金组合:数学 + 进阶数学 + 经济学 + 一门文科(如历史/地理)
为什么这么搭?
数学 & 进阶数学:现代经济学高度数学化,全是模型和数据分析。没有强大的数学功底,你连课本都看不懂。我们来看LSE官网对BSc Economics的要求,白纸黑字写着:“A* in Mathematics is required. Further Mathematics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这个“strongly recommended”的分量,懂的都懂。2023年,LSE经济系录取的学生中,超过90%都拥有进阶数学成绩。
经济学:这门课能帮你建立经济学思维,理解基本概念,为你的个人陈述(PS)提供丰富的素材。虽然剑桥大学明确表示“不是必须的”,但选了它能证明你对这个领域的真实热情。我身边拿到牛剑经济Offer的同学,10个里有9个都选了经济。
一门文科:经济学不仅是数学,更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一门像历史这样的论文科目,能向招生官展示你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功底。这能让你在一众“数学怪人”中脱颖而出,证明你是一个更全面的申请者。
学长案例:我的同学Jessica,最终去了剑桥读经济。她的组合是数学、进阶数学、经济、历史。她的PS里,就巧妙地结合了历史事件(如1929年大萧条)和经济学模型来分析,面试时更是对答如流。招生官后来反馈说,她的历史背景让她对经济问题的理解更有深度。
工程/计算机科学:理科生的硬核战场
这是另一个“数学决定一切”的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科学,随着AI的热潮,已经卷成了“宇宙中心”。
黄金组合(工程类):数学 + 进阶数学 + 物理
黄金组合(计算机科学):数学 + 进阶数学 + 物理/计算机科学
为什么这么搭?
数学 & 进阶数学 & 物理:这是工程学的“铁三角”,缺一不可。所有工程原理的基础都是物理,而描述物理的语言是数学。帝国理工的任何一个工程专业,比如机械工程,都会明确要求数学A*和物理A。而对于牛剑来说,进阶数学几乎是默认的标配。
对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想冲刺牛剑、帝国理工、UCL的同学,请把进阶数学焊死在你的选课表上!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的页面上写着:“A* in Further Mathematics is highly desirable”。帝国理工2024年的录取要求更是直接飙到了“A* in Mathematics, A* in Further Mathematics, A in a third subject”。你没看错,双A*,就是这么残酷。
计算机科学 A-Level:这门课有点争议。有些大学觉得它很好,能证明你的编程基础和兴趣。但也有顶尖大学(比如剑桥)认为,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通过进阶数学更能体现。所以,如果你只能三选一,优先保证数学和进阶数学。如果你的学校允许选四门,那么加上计算机科学作为锦上添花,绝对是个好选择。
学长案例:开头提到的Leo,他最终的组合是数学、进阶数学、物理。他在PS里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用物理学中的力学模型,结合编程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引擎小项目。这个跨学科的应用,成功打动了招生官,证明了他不只是会刷题,而是真的理解并热爱这个领域。
医学/生物科学:化学是不可动摇的C位
想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那你的选课就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一步都必须精准踩点。
黄金组合:化学 + 生物 + 数学/物理
为什么这么搭?
化学:这是医学院申请的“金钥匙”。几乎所有英国医学院都将化学列为必需科目。人体就是个复杂的化工厂,从新陈代谢到药物作用,一切都离不开化学原理。根据英国医学院理事会(Medical Schools Council)的数据,超过98%的医学院都要求A-Level化学。
生物:虽然有极少数医学院不强制要求生物,但90%以上的医学院都视其为必需或强烈推荐。不学生物去学医,听起来就像不会游泳要去当海军一样,是不现实的。
第三门课的选择:这里就体现出差距了。选择数学或物理,能展示你强大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诊断疾病时至关重要。UCL的医学院MBBS课程要求是A*AA,并且明确规定科目必须是化学和生物,第三门科目则鼓励选择数学或物理,因为这能更好地为你应对高强度的医学课程做准备。
学长案例:我认识的一个学姐Sarah,她拿到了牛津医学的Offer。她的选课是化学、生物、数学。但她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是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个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研究的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困境”。这不仅展示了她对前沿科学的探索,更体现了她对医学伦理的人文关怀。在牛津面试中,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和教授探讨她的EPQ项目。这,就是超越A-Level成绩本身的“学术深度”。
人文/社科:用论文科目展现你的思想深度
如果你想学的是法律、历史、政治、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这类专业,那么你需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出色的“阅读者”和“写作者”。
黄金组合:历史 + 英国文学/政治/经济学/哲学 + 一门辅助科目(如数学或语言)
为什么这么搭?
论文型科目是核心:历史、英国文学、政治这类科目,训练的是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构建论点、清晰表达的核心能力。这正是人文社科学习的日常。牛津大学的PPE专业,虽然没有指定必修科目,但其官网明确指出:“成功的申请者通常学习过至少一门论文写作科目。” LSE的法律专业也偏爱那些选修了如历史、英国文学这类传统学术科目的学生。
组合的多样性:一个明智的组合可以展现你的综合素质。比如,“历史+经济+数学”这个组合就非常受PPE招生官的青睐。历史展现了你的人文素养和分析能力,经济学让你接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数学则证明了你的逻辑和量化分析能力。这简直就是为PPE量身定做的“全能套餐”。根据2022年的数据,被牛津PPE录取的学生中,选择数学、历史和经济学组合的比例最高。
学长案例:一个申请UCL法律系的同学,选择了历史、政治和法语。这个组合非常聪明。历史和政治直接对口,展现了他的核心学术能力。而法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让他能够阅读法国的法律文献,为他PS中提到的“比较英法大陆法系”的兴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就是通过选课,为自己的学术故事线埋下伏笔。
“A*率高”的科目,是捷径还是陷阱?
每年总有各种“选课秘闻”在学生中流传:“听说XX科目给分松,A*率超高!”“选中文吧,母语者降维打击!”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Ofqual发布的2023年夏季A-Level成绩统计,中文的A*率高达51.7%,而物理的A*率只有10.3%。看起来选中文似乎是条捷径?
别天真了!招生官不傻。他们心里有一杆秤,叫做“academic rigour”(学术严谨性)。
首先,他们知道像中文、俄语这类科目,高分者大多是母语者,这个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你在一个全新学术领域的学习能力。其次,像进阶数学,虽然2023年A*率也有26.8%,看似不低,但你得想想,敢选这门课的都是些什么神仙?这门课的高A*率,恰恰证明了顶尖学生都聚集在这里。
所以,所谓“容易拿A*”的科目,往往是双刃剑。选择一门被顶尖大学普遍认为“不够硬核”(non-preferred)的科目,比如媒体研究(Media Studies)或通用研究(General Studies),即便你拿了A*,在招生官眼里的分量,也可能不如一门硬核科目(如物理、历史)的A。
这不是歧视,而是因为这些硬核科目所训练的技能——逻辑、分析、写作、解决复杂问题——才是你在G5大学生存下去的必备武器。他们要招的是未来的学术精英,而不是应试取巧者。
真正的捷径,是选择那些既符合大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你个人优势的、公认的学术科目。在这些科目上拿到高分,才是最稳妥、最受认可的路径。
好了,干货就先到这里。选课这条路,确实需要步步为营,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你未来两年的学术旅程,也决定了你申请大学时的“人设”。
但你也别太焦虑,把它当成一次提前的“专业选择”预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探索,让你更清楚自己想去哪里,以及需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去找你的升学指导老师聊聊,他们经验丰富。去骚扰那些已经上了大学的学长学姐,他们的血泪史比任何指南都管用。最重要的是,问问你自己,你愿意为什么样的知识兴奋不已,愿意为什么样的难题彻夜不眠?
记住,你的A-Level成绩单,是你写给招生官的第一封情书。选什么课,就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去书写。选对了,才能一开口就惊艳全场。
这不只是一次选择,这是你未来故事的开篇。写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