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几年才算不虚此行?

puppy

来到新加坡,到底待几年才算“不虚此行”?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常常在你心里打转?其实答案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你是否抓住了每个阶段的“黄金任务”。从第一年适应环境、玩转校园,到后面找实习、混圈子、为毕业后留下工作铺路,每一步都算数。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如何把留学这笔宝贵的“投资”做到价值最大化,让你毕业时能特有底气地说一句“值了”!想知道具体怎么规划,让每一天都物超所值吗?快来看看吧。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保证全是干货
这篇文章不聊风花雪月,只聊现实。留学这笔投资,每一分钱、每一天都应该花在刀刃上。如果你只是想按部就班拿个文凭,那可能有点浪费了新加坡这个绝佳的平台。但如果你想在毕业时,无论是选择回国还是留下,都能比同龄人多几个选择、多一份底气,那这篇文章,请一定耐心看完。咱们的目标是:把留学的“消费”变成一笔高回报的“投资”。

上周参加了一个毕业三年的校友聚会,见到了当年同届的两个朋友,Alex和Ben。两个人都读的是商科硕士,一年制,几乎同时入学,同时毕业。

Alex现在在一家本地银行做管培生,聊起天来眉飞色舞。他说:“你知道吗,我第一个项目能拿下,全靠当年在学校社团认识的一个学长。他比我早毕业两年,正好在那个部门,给了我好多内部消息。实习的时候,老板让我做一个竞品分析,我直接约了之前在一次行业分享会上加到的一个竞品公司的朋友喝咖啡,半小时聊下来的东西,比我扒一周财报还有用。” 他说,在新加坡这一年,他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张文凭,而是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Ben呢,全程有点沉默。聚会快结束时,他才吐露心声,说自己毕业后换了两份工作,都不太顺心,最近正在考虑要不要回国。“感觉我那一年就光顾着上课、赶due、考试了。同学基本都是中国人,圈子很小。现在想想,好像除了乌节路和圣淘沙,新加坡其他地方我都不太熟。感觉自己像个游客,匆匆来,匆匆走,除了带走一张毕业证,啥也没留下。”

听完他俩的对话,我心里咯噔一下。同样是一年,同样的学校,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这让我开始思考那个被问了无数遍的问题:新加坡留学,到底几年才算不虚此行?一年、两年,还是四年?

其实,时间长短根本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有没有把留学生活划分成几个关键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完成它的“核心任务”。就像打游戏,每一关都有要打的怪和要拿的宝藏,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第一年:破冰期,任务是“玩”,不是“宅”

很多同学,尤其是读一年制硕士的,落地第一天起就弦绷得紧紧的。想着GPA、想着论文、想着毕业,结果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学术孤岛”。但说实话,第一年,尤其是第一个学期,你的首要任务根本不是“卷”成绩,而是像一块海绵一样,尽全力吸收这个新环境的一切。

这里的“玩”,不是让你天天蹦迪喝酒,而是让你去“玩转”校园,“玩转”新加坡。

先说说玩转校园。你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有多少个学生社团和组织吗?超过100个!从潜水、攀岩这种硬核运动社团,到各种文化交流会、商业案例分析社,应有尽有。你完全可以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哪怕只是听起来很酷的社团加入。

别小看这个动作。我认识一个读传媒的学姐,她就因为喜欢摄影,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协会。结果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一个新加坡本地的学长。这位学长后来进了新加坡旅游局,去年旅游局有个面向中国市场的推广项目,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学姐,直接把她内推进去实习了。你看,机会就是这么来的。

加入社团,尤其是本地学生占多数的社团,至少有三大好处:

  1. 语言光速提升: 逼着你用英语(或者Singlish)和别人吹水、开会、组织活动,比你上十节口语课都有用。
  2. 信息渠道拓宽: 你会从本地同学那里听到很多“内部消息”,比如哪个教授的课是“宝藏”,哪个公司的实习最值得去,甚至哪里有好吃的海南鸡饭。
  3. 建立最初的人脉: 这可能是你未来职业生涯的种子。今天一起办活动的同学,几年后可能就是某个行业的精英。

除了社团,学校的各种资源也要利用起来。比如Career Center(职业发展中心),他们会定期举办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的workshop,甚至请来各大公司的HR做分享。这些都是免费的!根据NUS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有超过60%的学生通过学校的职业中心或相关活动找到了实习或全职工作。你不用,就等于把真金白银扔水里了。

再说说玩转新加坡。别总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很多留学生的生活半径就是学校、宿舍和家附近的中餐馆。但新加坡是个多么精彩的“城市国家”啊!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周去探索一个你没去过的地方。不是去鱼尾狮公园打卡拍照,而是去体验本地人的生活。比如去Tiong Bahru(中峇鲁)逛逛那些有意思的小店和咖啡馆;去East Coast Park(东海岸公园)骑行、烧烤;或者去不同的Hawker Centre(小贩中心)尝尝地道美食,挑战一下自己的味蕾。当你能熟练地用Singlish点一杯“Kopi C Siew Dai”(咖啡加淡奶少糖),你就真正开始融入这里了。

这个阶段,你的核心目标是完成从“游客心态”到“本地生活者心态”的转变。这个转变完成了,你后面的路会顺畅很多。

第二年/中期:黄金探索期,任务是“试”,不是“等”

如果你的课程是两年或以上,那么中间这段时间就是你职业探索的黄金期。对于一年制硕士来说,这个阶段可能从第二个学期就要开始了。核心任务就一个字:“试”。

试什么?试实习、试方向、试圈子。

我们先说最重要的——实习。一张漂亮的新加坡大学文凭,在国内HR看来可能还不错。但如果加上一段本地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那含金量立刻翻倍。在新加坡,实习经历在求职中的分量,远比你想象的要重。

怎么找实习?学校的职业网站(比如NTU的CareerAxis, SMU的OnTRAC II)是第一渠道,信息最集中,也最靠谱。其次是LinkedIn,把自己的profile写得专业点,主动去勾搭(connect)心仪公司的HR和校友。别害羞,新加坡的职场文化相对开放,发个消息问问实习机会,没人会觉得你奇怪。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政策。根据新加坡人力部(MOM)的规定,持有学生准证(Student's Pass)的全日制留学生,在学期期间每周可以合法工作不超过16个小时,假期期间则可以全职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红利!很多国家是不允许留学生在学期中工作的。

实习的价值远不止是简历上的一行字。我一个读计算机的朋友,研一的暑假去了Grab做数据分析实习生。3个月下来,他不仅学到了业界最新的技术栈,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一个大型科技公司内部的运作流程和企业文化。他发现自己其实不太喜欢那种“大厂螺丝钉”的感觉。所以第二份实习,他选择了一家只有20人的本地AI初创公司。虽然实习工资低了点(新加坡本科实习生津贴普遍在1000-1500新币/月,科技公司会更高),但他在那里几乎参与了产品从0到1的全过程。这段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毕业后想去创业公司的方向。

这就是“试”的意义。在你还没有毕业,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去尝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规模、不同的岗位。这样你毕业找工作时,就不会迷茫地海投简历,而是目标明确,弹无虚发。

除了试实习,还要试着“混圈子”。这里的圈子,指的是行业圈。新加坡有很多行业协会、商会和非正式的交流活动(Meetup)。比如,如果你是金融方向,可以关注新加坡银行与金融协会(IBF)的活动。如果你是科技方向,可以去看看Plug and Play或者Block71举办的创业路演。

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去发名片,而是去听、去看、去学。听听行业里的大佬们在聊什么,看看这个行业最新的趋势是什么,学学别人是怎么展示自己和交流的。哪怕只是在活动最后的茶歇环节,鼓起勇气跟一个演讲嘉宾聊上五分钟,问一个有深度的问题,都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一年/冲刺期:布局期,任务是“拿”,不是“看”

到了最后一年,一切都要开始收官和布局了。之前的积累,都是为了在这个阶段能有所“斩获”。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拿”——拿offer,拿人脉,拿一个明确的未来规划。

找全职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毕业前一两个月才开始的事。你应该在最后一个学年开始时,就把这件事当成一门最重要的“课”来上。

你的简历,经过前几年的打磨和几份实习的加持,应该已经是一份很有竞争力的“产品”了。接下来就是精准“营销”。

第一步,搞清楚“游戏规则”。你想留在新加坡工作,就必须了解工作准证(Work Pass)的政策。目前最主要的是EP(Employment Pass)和SP(S Pass)。特别是EP,自2023年9月起,除了满足最低薪金要求,还引入了COMPASS互补专才评估框架。这个框架会从薪金、学历、企业员工多元化、对本地员工的承诺等多个维度对申请人进行打分。这意味着,你的学校、你的专业、你的薪水,以及你所申请的公司本身的情况,都直接决定了你拿EP的成功率。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最新202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公立大学毕业生的全职就业率高达90%以上,毕业生的月薪中位数也达到了4313新币。这个薪资水平对于申请EP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

第二步,激活你的人脉网络。把你之前在社团、实习、行业活动中认识的所有人,都梳理一遍。在LinkedIn上更新你的状态,告诉大家你正在积极寻找XX方向的工作。然后,可以有策略地联系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学长学姐或前同事,请他们帮忙看看机会或者做个内推。

内推(Referral)在新加坡求职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很多公司的职位,在公开发布之前,会先在内部发布。通过内推,你的简历可以直接被送到招聘经理手里,绕过HR的第一轮筛选,成功率大大提高。

我身边一个朋友的例子非常典型。他想去Shopee做产品经理,海投了两次都石沉大海。后来他想起自己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校的职业分享会,当时加了一位在Shopee工作的学长的微信。他鼓起勇气给学长发了消息,很诚恳地请教学长一些关于岗位的问题,并附上了自己的简历。学长觉得他态度很好,也很匹配,就帮他做了内推。一周后,他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成功拿到了offer。

你看,你曾经不经意间埋下的“种子”,在关键时刻,真的能开花结果。

把留学当成一场“投资”,算算你的ROI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待几年才算不虚此行?

我想换个角度来回答:你有没有用“投资”的心态来对待你的留学生活?

我们来算一笔账。在新加坡读一个硕士,国际学生的学费加生活费,一年下来怎么也要5万到8万新币,折合人民币25万到40万。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作为“投资人”,你当然希望获得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这个回报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一张文凭,那这个ROI可能并不高。因为国内外的名校毕业生太多了。

但如果你的回报是:

  • 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 一个由教授、同学、校友、实习同事组成的,能真正帮到你的高质量人脉网络。
  • 一份或几份能让你在求职时脱颖而出的海外实习/工作经历。
  • 一种独立解决问题、主动寻找资源、积极规划人生的思维模式。

那么,这笔投资就太值了。

所以,别再纠结于时间长短。一年制硕士,时间紧,那就把节奏加快,从落地第一天就开始规划。三四年的本科,时间充裕,那就多去尝试,多去犯错,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

说到底,新加坡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跳板。它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连接东西方的地理优势以及相对开放的工作机会。

但这个平台上的风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这个跳板能跳多高,取决于你自己的助跑和起跳。

别等到毕业那天,才发现自己的留学生涯只有一张成绩单可以回忆。也别在几年后,像Ben一样,感慨自己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从今天起,别再问“几年才算不虚此行?”

问问自己:“为了不虚此行,我今天可以做些什么?”

去图书馆查资料的路上,能不能顺便去职业中心看看最新的招聘信息?

周末约朋友吃火锅的同时,要不要也看看有什么有意思的行业分享会可以去听听?

当你在朋友圈刷着国内同学的动态时,能不能也打开LinkedIn,给心仪公司的校友发一条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息?

留学这几年,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纯粹为自我增值而奋斗的黄金时代。当这段旅程结束时,希望你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和一份走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毫不畏惧的底气。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