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Hey,未来的学弟学妹们!这篇文章不是官方宣传稿,也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这是一个在西北(NU)泡了好几年的学长,想掏心窝子跟你聊聊,在这里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排名固然闪亮,但真正定义你留学生活的,是那些排名看不见的细节、挑战和惊喜。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西北大学。 |
还记得收到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下午,我正窝在沙发里,一边刷着剧一边心不在焉地刷新邮箱。当那封带着紫色“N”logo的邮件跳出来时,我的心脏差点从嗓子眼蹦出来。点开,“Congratulations!”,我瞬间从沙发上弹射起步,在客厅里又叫又跳,我妈还以为我疯了。
那晚,我们全家出去吃了顿大餐。饭桌上,亲戚们都在恭喜我,话题绕不开那几个字:“全美前十啊!太厉害了!” 我当时也飘飘然,满脑子都是U.S. News排名榜上那个金光闪闪的数字“#9”(2024年排名),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可兴奋劲儿过去后,一个问题开始在我脑海里盘旋:抛开这个排名,我在那里将要度过的四年,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手握offer的你,心里也一定在悄悄问自己。今天,学长就不跟你扯那些虚的,咱们来聊点实在的,聊聊西北大学这所“全美前十”,到底有多香,又有多“虐”。
“全美前十”的光环下,是让人上瘾的“受虐”体质
来西北之前,我听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Quarter制”。当时没太当回事,不就是学期短一点嘛,能有多大区别?朋友,我还是太天真了。
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是Semester(学期)制,一学年分为两个大学期,每个学期大约15-16周。而西北大学,是少数坚持Quarter(学季)制的顶尖大学之一。我们的一学年被分成四个部分:Fall, Winter, Spring, Summer。国际生通常上的是前三个Quarter,每个Quarter只有短短的10周。
10周是什么概念?你刚跟教授混个脸熟,midterm(期中考)就来了。你刚考完midterm喘口气,final(期末考)的邮件就开始轰炸你的邮箱了。整个节奏就像一辆没刹车的过山车,全程高能。第一周是Syllabus Week,大家你好我好;第二周开始上正课;第四、五周,midterm大军压境;第六、七周缓一缓,交几个paper;第八、九周,迎接final前的腥风血雨;第十周,考完回家。
我有个学工程的朋友,曾经跟我生动地描述过他的一个Winter Quarter。他同时选了四门硬核专业课,从第三周开始,每周至少有两个quiz(小测),一个project due(项目截止),外加一个lab report(实验报告)。他说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是在参加一场长达十周的铁人三项,每天叫醒他的不是闹钟,是快要爆炸的due list。
这种快节奏直接导致了西北独特的校园文化。你会在图书馆看到凌晨三四点的灯火通明,也会在咖啡店听到邻桌在激烈地讨论小组作业。压力大吗?巨大。但奇妙的是,大部分人,包括我,都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里找到了某种快感。
为什么?因为Quarter制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在Semester制的学校,学生一学年通常上8-10门课。而在西北,我们一学年会上12门课(每学季3-4门)。四年下来,我们比别人多修了十几门甚至更多的课程。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有大把的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你可以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同时,轻松地塞进一门天文学、一门电影史、一门心理学入门。你对某个领域不确定?没关系,用一个Quarter的时间去尝试,如果不喜欢,下一个Quarter换个方向就好,沉没成本极低。这也让在西北修双专业(Double Major)或者专业加辅修(Minor/Certificate)变得异常普遍。根据西北官网的数据,超过70%的本科生在毕业时都拥有不止一个专业或辅修领域。
我认识一个学经济的学妹,她利用多出来的课程空间,辅修了艺术史。她说,当她在分析宏观经济模型感到焦头烂额时,转头去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感觉整个大脑都被重新激活了。这种体验,是Quarter制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And” is in our DNA:在这里,没人给你设限
如果说Quarter制是西北的硬件系统,那么“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就是它的灵魂内核。西北大学的官方口号之一就是“And is in our DNA”(“和”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西北由六个本科学院组成,包括文理学院(Weinberg)、工程学院(McCormick)、新闻学院(Medill)、传播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音乐学院(Bienen)和教育与社会政策学院(SESP)。这些学院之间几乎没有壁垒。只要你能满足先修课程的要求,一个工科生可以去全美第一的新闻学院上写作课,一个商科预备生也可以去戏剧系学表演。
这种自由度催生了无数“神奇”的专业组合。我身边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主修计算机科学和戏剧的哥们。白天,他在代码的世界里构建逻辑;晚上,他在舞台上释放情感。外人看来可能觉得精神分裂,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他说,编程教会他如何系统地解决问题,而戏剧则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人共情和沟通。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顶尖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恰好需要技术理解力和超强的沟通能力。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西北这种“and”的文化。
学校也在制度上极力鼓励这种跨界融合。比如,西北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项目叫“MMM Program”,这是一个七年制的本硕连读项目,学生最终会获得工程学学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的MBA学位。这简直是为那些既懂技术又想做管理的“全能型选手”量身定做的。
在本科层面,各种“跨界”的证书项目(Certificates)也层出不穷。比如由凯洛格商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证书和管理分析证书,让非商科专业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商业知识。我认识一位学社会学的同学,她就选修了凯洛g的金融证书,毕业后成功进入了咨询行业。她的面试官对她独特的知识背景非常感兴趣,认为她既能从社会学角度洞察用户行为,又能用金融模型进行商业分析。
这种打破边界的氛围,最大的好处是让你永远不会被自己的专业所定义。在西北,没人会对你的选择感到惊讶。大家默认,你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个体,你的价值,由你自己创造的无数个“and”来决定。
芝加哥:我们最好的后花园和实习场
聊完了学术,我们再聊聊生活。西北大学坐落于埃文斯顿(Evanston),一个紧邻芝加哥北部的宁静小镇。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密歇根湖就在校园旁边,景色美到可以当壁纸。但如果你觉得这里是“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村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世界级的都市——芝加哥,就在我们“后院”。
从学校坐上Purple Line地铁,半个多小时就能直达芝加哥市中心。这种“进可静心学术,退可拥抱繁华”的地理位置,简直是神仙配置。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芝加哥首先意味着无与伦比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这里是美国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世界顶级的投行、咨询公司和对冲基金都在这里设有庞大的办公室。比如,金融界的巨头Citadel和Jump Trading总部就在芝加哥,每年都会从西北招收大量的实习生和全职员工。麦肯锡、波士顿咨询、贝恩这三大咨询公司(MBB)的芝加哥办公室,也是西北学生的热门去向。
根据西北大学就业发展中心(NCA)发布的2022届毕业生报告,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中西部地区工作,其中绝大部分都在芝加哥。对于想在美国积累工作经验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你不需要在学业和实习之间长途跋涉,很多学生可以在学期中就进行兼职实习(Part-time Internship)。
除了金融和咨询,芝加哥的科技和传媒行业也在蓬勃发展。Google在芝加哥有重要的分部,还有像1871这样的知名孵化器,聚集了大量的初创公司。而对于我们Medill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说,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WGN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机构,就是我们最好的实践课堂。
当然,芝加哥不只有工作。它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乐园。
周末不想学习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跳上地铁,就可以去千禧公园的“大豆子”(Cloud Gate)前拍游客照,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看梵高的《卧室》,或者去联合中心看一场芝加哥公牛队的NBA比赛。夏天,各种音乐节在公园里轮番上演;冬天,可以在市中心的溜冰场感受节日气氛。至于美食,从米其林星级餐厅到街头的深盘披萨(Deep-dish Pizza)和热狗,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味蕾。
这种“校园-城市”的无缝切换,让我们的留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你可以在埃文斯顿的湖边安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在芝加哥的爵士酒吧里感受城市的脉搏。这种平衡感,是很多坐落于偏远地区或者完全融入大都市的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那些“劝退”的传说,你得先听听
说了这么多“香”的部分,我们得聊点实在的。西北大学绝不是一个完美的天堂,它也有一些让人抓狂的“劝退点”,你在决定来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
首先,就是天气。芝加哥地区的天气,尤其是冬天,真的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常开玩笑说,芝加哥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施工季。从11月到次年4月,漫长的冬季会让你怀疑人生。零下二三十度的体感温度是家常便饭,再加上从密歇根湖上刮来的“妖风”(我们称之为The Hawk),体感就像一把把小刀子在脸上刮。我亲眼见过瘦小的同学在过桥时被风吹得走不动路。如果你是一个极度怕冷、热爱阳光的人,那你真的要三思。
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学业压力。Quarter制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更是实实在在的负担。那种永远有赶不完的due、读不完的reading、复习不完的考试的感觉,会贯穿你的整个大学生涯。这里有一种不成文的文化,叫做“Effortless Perfection”(毫不费力的完美),就是每个人看起来都光鲜亮丽,社交、学习、实习样样不落,但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氛围有时会让人感到焦虑和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你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在这里游刃有余。
最后,关于社交文化。西北的社交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兄弟会、姐妹会(Greek Life)的影响。大约有30-40%的学生会加入这些组织,它们确实是社交和建立人脉的重要途径。但如果你对此不感兴趣,也不用担心。西北有超过500个学生社团,从机器人大赛到阿卡贝拉清唱团,从投资俱乐部到烹饪社,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找到归属感。每年春天,学校还会举办全美最大规模的学生音乐节——Dillo Day,全校学生都会在湖边草坪上狂欢一天,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派对。
这些“劝退点”真实存在,它们是西北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像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可能会硌到你,但也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西北学生坚韧、高效、多元的特质。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全美前十的西北大学到底适不适合你?
如果你想要一个安逸舒适、节奏缓慢的大学生活,那西北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但如果你天生就是个“折腾狂”,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满足于只在一个领域深耕;如果你享受那种在压力下快速成长、不断突破自我的感觉;如果你既渴望顶级的学术资源,又向往大都市的无限可能……
那么,别犹豫了。西北大学会给你一个远比“全美前十”这个标签更丰富、更深刻的答案。它不会把你塑造成某个固定的样子,而是会递给你一大堆工具和材料,然后拍拍你的肩膀说:“来,尽情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版本吧。”
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