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读研,开启我人生的B面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人生好像被设定好了轨道,想按下暂停键,换个活法?对我来说,来加拿大读研就是开启人生B面的那把钥匙。这趟旅程远不止是上课和赶due那么简单,它关乎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从零开始建立生活、面对孤独,又如何在挑战中一步步撕掉过去的标签,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这篇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我最真实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从崩溃的深夜到看极光的惊喜,希望能给同样在探索路上的你一点勇气和共鸣。

开启B面前,这份“人间清醒”备忘录请收好

心理建设远比行李重要:你将面对的孤独感,可能比多伦多的冬天还漫长。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常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知道“感到不适”是正常的,是这场升级打怪的第一步。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生活成本比你想象的要高。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学费平均上涨了近5%。除了学费,像温哥华或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单人合租一个房间的月租金轻松超过1000加币。把预算做得足一点,能让你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那么被动。

忘掉“标准答案”:国内那套“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的线性思维在这里可能会碰壁。探索、试错、甚至“浪费”一点时间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远比按部就班更重要。你的B面人生,剧本得自己写。

在加拿大读研,开启我人生的B面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三年前那个夏天,我坐在北京国贸写字楼的格子间里,窗外是车水马龙,耳机里放着项目组的第N次催促。我盯着屏幕上改了又改的PPT,突然觉得,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毕业、工作、加班、升职……A面人生轨迹清晰得让人窒息。那一刻,我特别想按一下人生的暂停键,不是为了休息,而是想看看有没有换轨道的可能。

对我来说,那把换轨道的钥匙,就是一张飞往加拿大的机票和一份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的,不是什么留学成功学,也不是如何拿到4.0的GPA。我想分享的是,这趟旅程如何彻底打碎我又重塑了我,开启了我人生的B面。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最真实的崩溃、挣扎和惊喜。

第一章:欢迎来到“一切从零”的新手村

飞机降落在皮尔逊机场的那一刻,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感觉自己像个被空投到新地图的玩家。兴奋?当然有。但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具体的茫然。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凡事都有家人朋友帮忙,习惯了APP一点外卖半小时送到家。在这里,一切都要靠自己,真的是从零开始。

找房子就是第一个下马威。我在国内看好的一个“拎包入住”的公寓,到了才发现是二房东发布的虚假信息,押金也要不回来了。拖着行李在陌生的街头,给一个又一个中介打电话,那种无助感现在还记得。你知道吗?根据加拿大抵押和住房公司(CMHC)的数据,2023年加拿大的整体空置率降至1.5%的历史低点,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大城市更是“一房难求”。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跟本地人竞争,还要跟全球超过100万(根据IRCC 2023年底数据)的国际学生一起抢房源。

紧接着是办银行卡、手机卡,签各种看不懂的合同。在银行,柜员跟我解释不同账户的区别,什么Chequing、Saving,还有各种Credit Score的规则,我听得云里雾里,只能一边点头一边疯狂谷歌翻译。那一瞬间,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语言能力”根本不只是雅思分数,而是融入真实生活的能力。我过去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所有生活经验和人脉,在这里瞬间清零。你不再是“某某公司的XX”或“谁谁谁的孩子”,你只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如何生活的新移民。

第二章:孤独是门必修课,没人能替你上

安顿下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是实打实的。Reading list长到怀疑人生,每周都有presentation和group meeting,再加上永远在倒计时的due date。但比赶due更难熬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刚开学时,课堂上的讨论我总是插不进话。不是听不懂,而是get不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笑点。小组讨论,大家聊着周末的冰球比赛或者某个本地乐队,我只能尴尬地笑笑。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热闹的派对里,但所有声音都隔着一层玻璃,与你无关。

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感到孤独和社交孤立。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独自吃晚饭的夜晚,是节假日看着朋友圈里家人团聚的照片,自己默默对着窗外的雪景发呆。我记得第一个中秋节,多伦多下着小雨,我走遍了附近的超市,才买到一盒又贵又不好吃的月饼。在小小的出租屋里,跟爸妈视频,笑着说“一切都好”,挂了电话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一刻,你才明白,成长的一部分,就是学会不动声色地处理自己的崩溃。

这种孤独感还会被文化冲击放大。比如,加拿大人强调个人空间和边界感,你很难像在国内一样跟朋友随时“串门”。他们的社交邀约通常需要提前很久预约。这些细微的差异,都在不断提醒你:你是个“外人”。

第三章:撕掉旧标签,原来我可以是任何样子

在谷底待久了,剩下的就只有向上爬了。当最初的恐慌和不适过去后,我开始主动寻找改变。我不再把自己圈在华人舒适圈里,强迫自己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我加入了一个徒步社,尽管我以前是个连爬三层楼都喘气的宅女。

第一次跟着社团去阿岗昆省立公园徒步,我几乎是队里最后一个。但没有人催促我,领队是一个叫Mark的本地大叔,他会放慢脚步陪着我,跟我聊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告诉我哪种浆果可以吃。当我终于爬上山顶,看到那片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湖泊时,我突然觉得,过去那个只知道在格子间里焦虑KPI的我,好像被留在了山脚下。

我开始尝试各种在国内绝不会做的事。我去社区中心当志愿者,教新移民小孩学中文;我在一家咖啡店找了份兼职,学会了做几十种咖啡,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天;我甚至在朋友的怂恿下,冬天去报了个滑雪课,摔了无数跤后终于能从初级道颤颤巍巍地滑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撕掉旧标签的过程。在国内,我被贴上了“好学生”“乖乖女”“职场新人”的标签,我的人生似乎只有学习和工作两条线。但在加拿大,没人知道你的过去。你可以是徒步爱好者,是咖啡师,是志愿者,是滑雪新手……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为我人生的B面添加一首新的配乐。我发现,原来我并不内向,只是以前的环境没有给我表达的机会;我发现,我并不讨厌运动,只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开车一路向北,去黄刀镇追了极光。当那片绿色、紫色的光幕在夜空中舞动时,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我们几个人的惊叹声。那一刻,所有的due、所有的孤独、所有的迷茫,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意识到,这趟旅程带给我的,远比一张学位证书要多得多。它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认识一个全新的、更多元的自己。

第四章:找到属于我的节奏,而不是别人的

研究生毕业后,我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挤破头去投行或者大厂。凭借着不错的学术背景和一些实习经历,我拿到了几个看起来很“光鲜”的offer,但伴随而来的是熟悉的、高压的工作节奏。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选择了一家非营利组织(NPO)的工作。薪水不是最高的,但工作内容是我真正热爱的,而且这里有着非常健康的职场文化,下午五点办公室准时空无一人,鼓励员工休假去探索生活。我的同事们,有人是攀岩高手,有人是业余画家,每个人都有着工作之外的精彩人生。

这在以前的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求上进”。但现在我明白,人生的B面,核心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加拿大的社会价值观,给了我这种选择的底气。这里的人们普遍更看重work-life balance,大家会为了一个长周末的露营而兴奋,而不是为了一个加班项目。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超过70%的加拿大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背后就是一种更从容、更关注个体的生活哲学。

我不再用世俗的“成功”标准来绑架自己。我的人生B面,没有激昂的主旋律,但充满了让我心动的细节:是周末早晨在圣劳伦斯市场闲逛的惬意,是夏天在安大略湖边骑行的晚风,是终于有时间捡起画笔,画下窗外四季变化的风景。这份从容和自洽,是加拿大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所以,如果你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觉被A面生活困住了,想换个活法。

别怕。勇敢地按下播放键,去听听你人生的B面是什么旋律。过程可能会有点跑调,甚至会有刺耳的噪音,但相信我,那一定是你自己谱写的、独一无二的歌。

别把留学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它更像一个催化剂,把你扔进一个陌生的反应皿里,逼着你和真实的自己发生化学反应。结果是好是坏,取决于你放进去了多少勇气和坦诚。

大胆去试错。去申请那门你完全不了解的课,去加入那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社团,去和那个口音很重的同学聊聊天。你最大的收获,往往都藏在你的舒适区之外。

最后,请一定,一定,好好照顾自己。心理健康比你的成绩单重要一万倍。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通常是免费的,比如My SSP项目)不是给你贴标签的地方,而是帮你卸下负担的加油站。觉得撑不住了,就去求助,这不丢人,这很酷。

祝你,也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B面人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